成语“()战()退”「且战且退」

2023年06月22日成语大全111

成语“且战且退”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且戰且退
成语读音:qiě zhàn qiě tuì
成语简拼:QZQT
成语注音:ㄑ一ㄝˇ ㄓㄢˋ ㄑ一ㄝˇ ㄊㄨㄟ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且战且走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8回:“北军奋勇,四门杀出,我军且战且退,诱北军四散离城。”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一边作战,一边退却
成语用法:且战且退作谓语、定语;指边打边退。
成语造句: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8回:“建德将士见了大惊,夏军只得且战且退。”
英文翻译:withdraw as fighting

成语“且战且退”的扩展资料

1. 什么战什么的成语
兵凶战危、
驱羊战狼
战战栗栗、
股战而栗、
久战沙场、
十战十胜、
野战群龙

非战之罪、
以战养战、
四战之地、
忘战必危、
罢战息兵、
惯战能征、
不战而溃、
三战三北、
战战业业、
心战胆栗、
屡战屡捷、
股战胁息、
百战百败、
百战无前、
连战皆捷、
且战且退、
九战九胜、
且战且走、
龙战鱼骇、
舌战群儒、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2. 《鄘风·君子偕老》中扬且之皙也扬且之颜也的且是什么意思?
’扬且之皙也’’扬且之颜也’的’且’是助词,无实义
且的读音是 jū和qiě,简体部首: 一 ,部外笔画: 4 ,总笔画: 5
释义
◎ 尚,还,表示进一层:既高~大。尚~。况~。
◎ 表示暂时:苟~偷安。姑~。
◎ 表示将要、将近:城~拔矣。年~九十。
◎ 一面这样,一面那样:~走~说。
◎ 表示经久:这双鞋~穿呢!
◎ 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说。
◎ 姓。
组词
◎ 且不说 qiě bù shuō
[let alone] 更不用说;不提
◎ 且夫 qiěfú
(1) [besides;furthermore;moreover]∶连词。表示进一层。况且,再说
(2) [oh]∶语气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提起话题。
◎ 且慢 qiěmàn
[wait a moment] 暂且慢点儿;先别着急(有制止、阻止意思)
◎ 且战且退 qiězhàn-qiětuì
[withdraw as fighting] 一种作战状态,意为一边作战,一边退却
◎ 且说 qiěshuō
[formula for opening or continuing a story] 却说,姑且先说。旧小说中的发语词
造句
1、李明读课文不仅吐字清晰,而且声音洪亮。
2、老师不但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而且一一做了记录。
3、雷锋精神不但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而且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4、小明的作文不但内容生动,而且用词恰如其分。
5、这种新药不但起效快,而且药效持久。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3. 汝等且停于空中。的且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且”应该是“暂且、暂时”的意思。
以下“且”的文言用法小结供参考:
且 jū
〈助〉
(1) 用在句末,相当于“啊”
狂童之狂也且。——《诗·郑风·褰裳》
(2) 另见 qiě
基本词义
◎ 且 qiě
〈代〉
此,这;今 [this]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诗·周颂·载芟》。毛传:“且,此也。”
词性变化
◎ 且 qiě
〈副〉
(1) 将近;几乎 [almost;nearly]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
去后且三年。——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 将要 [be going to;will;shall]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
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为且噬己矣。——唐· 柳宗元《三戒》
火且尽。——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祸且及汝。——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且当(该当);且然(亦将如此)
(4) 暂且;姑且 [just;for the time being]
且往观乎?——《诗·郑风》
且携所著。——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甚且心之所以清。——清· 刘开《问说》
(5) 又如:你且等一下;这事且放一下;且可(犹暂且);且休(暂且休整);且自(暂且;只管);且住(暂止);且暂(犹暂且);且(暂且;姑且);且则(姑且);且复(姑且再)
(6) 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even]。如:死且不怕,况困难乎
(7) 〈方〉∶表示需要或可以延续很长时间 [for a long time]。如:这笔且用呢;他且来不了呢
◎ 且 qiě
<连>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 [and]
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行牧且荛。——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连拜且泣。——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香且甘者。——清· 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
贼能且众。——清·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贫且贱;横且直;且并(并且);且是(而且)
(3) 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 [both…and…]。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4)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or]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 齐乎”——《战国策》
是且非邪。——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5)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 [moreover]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
且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
余悲之,且曰…——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且欲观客。——清· 魏禧《大铁椎传》
(6) 又如:且夫(且况。况且)
(7)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 [if]
且静郭君听 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且复妄言。——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8) 又如:且如(假如;如果);且使(假使;倘若)
(9) 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为众人师且不敢。——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且继今以往。——[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4. 孙子兵法的作者指挥哪一著名战役?
孙武指挥的著名战役是柏举之战。
公元前506年,三万吴军倾国而出,拉开了伐楚的序幕。
吴军经过充分地准备,于公元前506年秋举师伐楚。吴军按孙武的既定线路,从难河平原越过大别山,长驱深入楚境千余里直奔汉水,威逼郊城。吴军的行动,完全出乎楚国的意料。楚令尹囊瓦和左司马沈尹戌调集军队在夏州(今湖北武汉市汉口)以西汉水南岸布阵防御,与吴军夹汉水对峙。左司马沈尹戌感到敌军来势汹汹,便向令尹囊瓦建议说:“你依托汉水阻击吴军,不使其渡过汉水,以保证郢都的安全;我立刻去郢城,调集那里的主力部队偷吴军的后路,毁坏吴军舟船,阻塞三关,断其归路。到那时,你再渡过汉水从正面进攻吴军,我率军从侧后击,一定能大败吴军。”囊瓦同意了他的意见派尹戌北上调集援军。自己在汉水与吴军对峙,等待援军到来,可是,在沈尹戌出发后,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的一番话使囊瓦改变了主意。武城大夫黑指出,吴国多水军,楚军则多用皮革包制的战车,因而不宜在水中久浸,我军利在速战。大夫史皇也认为,如果沈尹戌把淮河吴军船只毁掉,回军阻塞三关隘口,截断吴军退路就会独得战功,声望也会盖过令尹您了。如此他也劝囊瓦速战。囊瓦听了两位大夫的话,利欲熏心,便置既定战略于不顾,开始指挥楚军渡过汉水与吴军作战。
孙武开始见楚军与自己的军队对峙不战,便推测到楚军将调集军队夹击自己。当他正在策划如何行动以诱使敌国过河决战时,手下向他报告说楚军即将渡过汉水与吴军决战。孙武大喜过望,指挥军队先摆出决战的架势,在小别山交战一场。
吴军与楚军刚一交战,孙武就指挥吴军佯败后撤,从小别山到大别山,孙武指挥吴军边打边退,引诱楚军一直追到了预定的决战地——柏举。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九日,当吴军与楚军在柏举列阵对峙,准备决战时,随军作战的吴王阖闾对于决战时机是否成熟突然产生了怀疑。这时,阖闾的弟弟、吴将夫概认为,此时吴军士气旺盛,而楚军一直处在勉强应战的地位,而且楚令尹囊瓦一向不得人心,如果这时发起进攻,楚军必然溃逃,那时吴军再以主力投入战斗,必将大获全胜。但是,吴王阖闾仍不同意发起进攻。
夫概以孙武十三篇兵法所言“料敌制胜……上将之首也……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孙子兵法·地形》)为依据,认为做下的应把握时机,伺机而行。于是,夫概率领自己的五千人马向囊瓦的军队发起了猛攻。孙武见夫概已率先发起猛攻,便赶紧抽调三千多名精兵增援夫概,同时调集主力随后掩杀楚军。楚军一触即溃,主力随之大乱。孙武及时指挥吴军全部兵力投入战斗,大败楚军。楚令尹囊瓦弃兵逃奔到郑国,史皇等人战死。柏举决战以吴胜楚败而告结束。囊瓦所残军战败后,由苏延率领向郢城方向溃退。孙武指挥吴军实施战略追击,到清发水(即汉水)追上了楚军。
吴王阖闾正要下令攻击,吴将夫概又以孙子兵法所言的“半渡而去之”来阻止了阖闾。阖闾接受了夫概的建议,待楚军半渡清发水时,才发起攻击,因而大败楚军。楚将苏延率领残兵败将马不停蹄的西逃,而连连获胜的吴军亦在孙武的指挥下紧追而来,吴军在雍地区追上了楚军,将囊瓦的余部彻底击溃了。这时,孙武向西望去,只见汉水绕城而还,渡过汉水,郢都就近在眼前了。然而,就在这时,楚军右司马沈尹戌率军南下驰援,赶到了雍地区。原来,沈尹戌从郢城外调出楚军主力后,依先前商定的作战计划率军吴军的后路。途中,他得知了囊瓦率军贸然渡河决战的消息后,临时改变计划,想率军南下,以便抢在吴军前面守备郢城。
在距离郢城不远的地方,两军相遇。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吴军士卒身陷死地,拼死作战;楚军在沈尹戌的指挥下,也挺戟挥戈,浴血奋战。双方经过三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吴军获胜,楚军主帅沈尹戌阵亡,下大败而逃。这一仗结束后,吴军已基本消灭了楚的主力,攻陷郢都可以说已是毫不费力的事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阖闾、孙武、伍子胥率领吴军攻陷了郢都。吴王终于实现了破楚入郢的夙愿。孙武指挥的这场破楚入郢之战,历史上亦称之为“柏举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孙武事先创造了大举楚的有利条件,选择了有力的进攻方向,成功地避开了“攻城”这一最大的难关,因而能使吴军最终得以顺利进入郢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5. 且战且退在西游记里是什么意思?
且战且退 【拼音】:qiě zhàn qiě tuì【解释】:一边作战,一边退却。【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8回:“北军奋勇,四门杀出,我军且战且退,诱北军四散离城。”【示例】:我们采取~的战术。【近义词】:且战且走【语法】:作谓语、定语;指边打边退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6. 有哪些成语含两个“且”?
成语有:且行且思、 且行且吟 、且弹且谈、 且行且游 、且饮且读、 且歌且行、 且歌且骚 、且行且记
1、且战且退  (qiě zhàn qiě tuì) 
解释:一边作战,一边退却。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8回:“北军奋勇,四门杀出,我军且战且退,诱北军四散离城。” 
示例:我们采取~的战术。
2、且战且走  (qiě zhàn qiě zǒu) 
解释:且:指两件事同时并进;走:逃跑。一边作战,一边逃跑。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如来日魏兵到,锐气正盛,不可便迎,且战且走。”
示例:我教国文只为吃饭;教国文不过是~,骑马找马。 ★老舍《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
3、且住为佳  (qiě zhù wéi jiā) 
解释:且:暂且;佳:好。还是暂且住在这里好。多用以劝留客人住下。 
出处:唐·颜真卿《寒食帖》:“寒食只数日间,得且住为佳耳。” 
示例:明日落花寒食,得~耳! ★宋·辛弃疾《霜天晓角·旅兴》词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7. 孙子兵法的作者指挥哪一著名战役?
孙武指挥的著名战役是柏举之战。
公元前506年,三万吴军倾国而出,拉开了伐楚的序幕。
吴军经过充分地准备,于公元前506年秋举师伐楚。吴军按孙武的既定线路,从难河平原越过大别山,长驱深入楚境千余里直奔汉水,威逼郊城。吴军的行动,完全出乎楚国的意料。楚令尹囊瓦和左司马沈尹戌调集军队在夏州(今湖北武汉市汉口)以西汉水南岸布阵防御,与吴军夹汉水对峙。左司马沈尹戌感到敌军来势汹汹,便向令尹囊瓦建议说:“你依托汉水阻击吴军,不使其渡过汉水,以保证郢都的安全;我立刻去郢城,调集那里的主力部队偷吴军的后路,毁坏吴军舟船,阻塞三关,断其归路。到那时,你再渡过汉水从正面进攻吴军,我率军从侧后击,一定能大败吴军。”囊瓦同意了他的意见派尹戌北上调集援军。自己在汉水与吴军对峙,等待援军到来,可是,在沈尹戌出发后,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的一番话使囊瓦改变了主意。武城大夫黑指出,吴国多水军,楚军则多用皮革包制的战车,因而不宜在水中久浸,我军利在速战。大夫史皇也认为,如果沈尹戌把淮河吴军船只毁掉,回军阻塞三关隘口,截断吴军退路就会独得战功,声望也会盖过令尹您了。如此他也劝囊瓦速战。囊瓦听了两位大夫的话,利欲熏心,便置既定战略于不顾,开始指挥楚军渡过汉水与吴军作战。
孙武开始见楚军与自己的军队对峙不战,便推测到楚军将调集军队夹击自己。当他正在策划如何行动以诱使敌国过河决战时,手下向他报告说楚军即将渡过汉水与吴军决战。孙武大喜过望,指挥军队先摆出决战的架势,在小别山交战一场。
吴军与楚军刚一交战,孙武就指挥吴军佯败后撤,从小别山到大别山,孙武指挥吴军边打边退,引诱楚军一直追到了预定的决战地——柏举。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九日,当吴军与楚军在柏举列阵对峙,准备决战时,随军作战的吴王阖闾对于决战时机是否成熟突然产生了怀疑。这时,阖闾的弟弟、吴将夫概认为,此时吴军士气旺盛,而楚军一直处在勉强应战的地位,而且楚令尹囊瓦一向不得人心,如果这时发起进攻,楚军必然溃逃,那时吴军再以主力投入战斗,必将大获全胜。但是,吴王阖闾仍不同意发起进攻。
夫概以孙武十三篇兵法所言“料敌制胜……上将之首也……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孙子兵法·地形》)为依据,认为做下的应把握时机,伺机而行。于是,夫概率领自己的五千人马向囊瓦的军队发起了猛攻。孙武见夫概已率先发起猛攻,便赶紧抽调三千多名精兵增援夫概,同时调集主力随后掩杀楚军。楚军一触即溃,主力随之大乱。孙武及时指挥吴军全部兵力投入战斗,大败楚军。楚令尹囊瓦弃兵逃奔到郑国,史皇等人战死。柏举决战以吴胜楚败而告结束。囊瓦所残军战败后,由苏延率领向郢城方向溃退。孙武指挥吴军实施战略追击,到清发水(即汉水)追上了楚军。
吴王阖闾正要下令攻击,吴将夫概又以孙子兵法所言的“半渡而去之”来阻止了阖闾。阖闾接受了夫概的建议,待楚军半渡清发水时,才发起攻击,因而大败楚军。楚将苏延率领残兵败将马不停蹄的西逃,而连连获胜的吴军亦在孙武的指挥下紧追而来,吴军在雍地区追上了楚军,将囊瓦的余部彻底击溃了。这时,孙武向西望去,只见汉水绕城而还,渡过汉水,郢都就近在眼前了。然而,就在这时,楚军右司马沈尹戌率军南下驰援,赶到了雍地区。原来,沈尹戌从郢城外调出楚军主力后,依先前商定的作战计划率军吴军的后路。途中,他得知了囊瓦率军贸然渡河决战的消息后,临时改变计划,想率军南下,以便抢在吴军前面守备郢城。
在距离郢城不远的地方,两军相遇。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吴军士卒身陷死地,拼死作战;楚军在沈尹戌的指挥下,也挺戟挥戈,浴血奋战。双方经过三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吴军获胜,楚军主帅沈尹戌阵亡,下大败而逃。这一仗结束后,吴军已基本消灭了楚的主力,攻陷郢都可以说已是毫不费力的事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阖闾、孙武、伍子胥率领吴军攻陷了郢都。吴王终于实现了破楚入郢的夙愿。孙武指挥的这场破楚入郢之战,历史上亦称之为“柏举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孙武事先创造了大举楚的有利条件,选择了有力的进攻方向,成功地避开了“攻城”这一最大的难关,因而能使吴军最终得以顺利进入郢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8. 怛罗斯战役期间有没有哪个诗人些过关于此战的诗?
  怛罗斯战役----大唐与阿拉伯人的战争
  天宝十年的怛罗斯战役,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怛罗斯战役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推动唐代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怛(da)罗斯战役----八世纪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的军事对抗
  怛罗斯战役之前,唐与大食还有过两次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一次发生在开元三年(715年〉,一次发生在开元五年(717年),这两次事件还与吐蕃有关。其格局是,以大食为主,联合吐蕃,同唐朝对抗,谋取唐在中亚的国,排挤唐朝势力。因为唐朝势力在中亚的兴衰,直接地影响着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传播。十分有趣的是:另一次所谓“渡泸之役’也是吐蕃与大食联军为一方同唐军对阵的。所不同的只是后一次战役以吐蕃为主力而已。对此,后面再去叙述。
  开元三年之战,其导因是吐蕃与大食共立阿了达为拔汗那国傀儡发兵攻略该国。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拔汗那是唐的国,“内附岁久,’,唐理应出正义之师。
  这两次战争,大食都是主动进攻的一方。
  然打了败仗,但并未受到重创。两年后又同吐蕃等一起兴兵犯境。第二次战争唐廷好像没有派遣本部人马,胜负不明。但四镇未入大食手中,是元疑问的。对于大食,第一次战争其目的是为了谋取唐的国,而第二次战争其目的就更进了一步,是为了侵夺唐朝本土了。唐、吐蕃、大食三种势力在中亚一带的角逐天宝年间渐趋严重,以至酿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就是怛罗斯战役。
  怛罗斯战役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怛罗斯在前苏联境内江布尔城附近。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因石国“无番臣礼”率兵征讨。石国王约降,高仙芝允诺和好。旋即高仙芝爽约,将兵破石国,俘虏其国王,献于阙下斩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笃等,’。石国王子逃走,向大食及其他邻国求援。各国对高仙芝的欺诱贪暴,甚为愤怒,计划共同击唐西域四镇。高仙芝得知这个消息后,想要先发制人,将兵进攻大食。参加唐朝联军的有葛逻禄部及拔汗那国兵,据说共有番汉兵三万,①其中汉兵两万,番兵一万,深入七百余里,在怛罗斯城与大食军队遭遇。
  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打响了。这次战争相持五日。由于葛逻禄部反叛,同大食一起夹击唐军,高仙芝败绩,士卒大部死亡,只有数千人逃脱。势危之时,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军逃跑,别将段秀实责备李嗣业说:“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李嗣业甚感惭愧,与段秀实一起,集拢散卒向安西退守。恰值此时,拔汗那兵也退了下来,辎饷塞道。李嗣业怕敌人追及,手持大棒击毙拔汗那兵马百余号,道路始开。高仙芝等遂率残兵还至安西。
  这场战争唐军失败了。这与唐朝联军方面的总指挥高仙芝的轻敌,进而孤军深入,有很大关系。造成这一战术性失误也可能同三年前的一次战斗有关。那次战斗,高仙芝比较轻易地取胜了。
  天宝七年,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兵步骑一万余,出讨勃律,擒其王及吐蕃公主,以兵戍守。于是大食等七十二国“皆震恐,威归附’。这一“皆’一“威’的看法显然是错误地估计了当时中亚力量的对比。其时,阿巴斯人正在帝国东部领地一一波斯呼罗珊掀起反抗伍麦叶人统治的斗争,国内战事频仍,无暇东顾,高仙芝遂得以顺利地征服勃律国。这一经验肯定影响了三年后他指挥的怛罗斯战役。
  关于怛罗斯战役的后果及其影响,史学家们还有不同的评价。沙畹认为,“由怛罗斯河之败,中国国势遂绝迹于西方,’。白寿彝认为,怛罗斯战后,安西的实力仍是不可低估。而封常清讨大勃律一役,尤可见唐在西方之势力仍然存在,决不像沙氏所说。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决不是因为恒罗斯战役。它是由唐朝国内形势决定的,可以说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后果。夸大怛罗斯战役对唐朝国势及本国形势的影响无疑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安史之乱与怛罗斯战役这两个历史事件时间相距太近的缘故。确实,安史之乱以后,唐在中亚的存在,正如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已非往日炙手可热,仅剩其影响而已。
  天宝十年的怛罗斯战役,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四年以后,安史之乱暴发。唐廷由于内争遮起,不仅无力经略西域,而且安西、朔方等以御外为主的边防部队也调入内地,镇压叛乱的蕃镇。此外,还借用了回绝、中亚一些小国及大食等的军队。西部边疆力量空虚。吐蕃乘机夺取西域四镇。不仅葱岭以西,即使西北数州也菇毛左枉。在中亚,唐朝的各国,此后也相继臣服大食,并开始了伊斯兰化历程。看一看《全唐文》或《册府元龟》所载中亚各国求唐援兵共击大食之表文,就可以明白这些中亚小国早已按照两个大国力量此消彼长的形势,按照两个大国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而摇摆于唐和大食之间。向唐朝求援共击大食的邻国和国有:波斯,南天竺、东曹国、安国、康国、石国等诸胡九国,吐火罗国,俱密国等。这些国家,即使其中的唐朝国,对唐的态度也不那么坚决。而唐廷对于这些求援也均未答应,非不为也,力不及也。从世界史整体去观察,大食帝国向中亚的发展,采取进攻态势,是主动的、积极变化的一方。.而唐朝在中亚则居守势,是被动的、消极应变的一方。后来,唐朝失掉西域。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大食军队完全控制了这一地区。作为军事征服的直接后果,中亚和南亚部分地区被伊斯兰化。尽管后来大食帝国分崩离析,在这里形成一些民族王朝。但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伊斯兰教留在了那里,并且世代地流传下来。伊斯兰教在中亚的胜利大大有利于它向中国的推进。后来,伊斯兰教的东方屏障实际上已移到关中一带。
  怛罗斯战役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推动唐代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这大概是战争发动者始料所不及的。在这次战役中,唐军士兵大约不下万余人被俘,其中就有许多能工巧匠,如造纸匠、纺织匠、画匠等等。《通典》作者杜佑族子杜环作为高仙芝部队的一个随军书记官也成了大食的俘虏。杜环曾在大食居住十年之久。他在大食时就曾见过中国工匠在当地工作,其中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批;织络者,河东人乐陵、吕礼,’。这些人把唐代高超的手工技艺,教授给阿拉伯人,进而传到欧洲,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中国造纸术的西传。据说撒马尔罕在八世纪后期所建立的西方世界第一座造纸作坊,就是由中国工匠充任师傅的。这些人既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于怛罗斯战役之前到达中亚的,也可能是这次战争的俘虏,而或许更有可能的是两者兼而有之。“如《胡杜德·阿勒·阿拉姆》一书中就讲到,撒马尔罕生产纸,输出到全世界各地。十二世纪前期的阿拉伯作者马卫集(约卒于1120年〉说,中亚撒马尔罕一带原中国。穆斯林占领其地后,中国人大都徙回。唯制造精美纸张的技术尚留在撒马尔罕。卡特讲的更具体,他引用《旅程和王国》这部阿拉伯文地理著作告诉我们:‘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人撒马尔罕的。这些俘虏为济雅德(按:即战胜高仙芝的阿布·穆悉林手下大将)所有,其中有些是纸工。造纸工业发展以后,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也成为撒马尔罕人民的一种重要的贸易品。由此它得以供应世界各国的需要’’。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对西方文明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其契机,恰恰就是这次怛罗斯战役.
  至于你要的诗人所写的诗词实在是找不到,而且我翻阅了家中的古诗典都没有有关这场战争的.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9. 且战且走是啥意思?
且,一面;战,作战,抵抗;走,逃跑,撤退。一面抵抗,一面撤退。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往往采取这种策略。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0. 不二门中法奥玄,诸魔战退识人天.本来面目今方见,一体原因始得全.什么意思
好!这正是要快得迟。”沙僧道:“好!好!好!因是我们走快了些儿,教我们在
此歇歇哩。”大圣道:“俗语云,十日滩头坐,一日行九滩。”三藏道:“你三个且休
斗嘴,认认方向,看这是甚么地方。”沙僧转头四望道:“是这里!是这里!师父,你
听听水响。”行者道:“水响想是你的祖家了。”八戒道:“他祖家乃流沙河。”沙僧
道:“不是,不是,此通天河也。”三藏道:“徒弟啊,仔细看在那岸。”行者纵身跳
起,用手搭凉篷仔细看了,下来道:
“师父,此是通天河西岸。”三藏道:“我记起来了,东岸边原有个陈家庄。那年
到此,亏你救了他儿女,深感我们,要造船相送,幸白鼋伏渡。我记得西岸上,四无人
烟,这番如何是好?”八戒道:“只说凡人会作弊,原来这佛面前的金刚也会作弊。他
奉佛旨,教送我们东回,怎么到此半路上就丢下我们?如今岂不进退两难!怎生过去!”
沙僧道:“二哥休报怨。我的师父已得了道,前在凌云渡已脱了凡胎,今番断不落水。
教师兄同你我都作起摄法,把师父驾过去也。”行者频频的暗笑道:“驾不去!”驾不
去!”你看他怎么就说个驾不去?若肯使出神通,说破飞升之奥妙,师徒们就一千个河
也过去了;只因心里明白,知道唐僧九九之数未完,还该有一难,故羁留于此。师徒们
口里纷纷的讲,足下徐徐的行,直至水边,忽听得有人叫道:“唐圣僧,唐圣僧!这里
来,这里来!”四众皆惊。举头观看,四无人迹,又没舟船,却是一个大白赖头鼋在岸
边探着头叫道:“老师父,我等了你这几年,却才回也?”行者笑道:“老鼋,向年累
你,今岁又得相逢。”三藏与八戒、沙僧都欢喜不尽。行者道:“老鼋,你果有接待之
心,可上岸来。”那鼋即纵身爬上河来。行者叫把马牵上他身,八戒还蹲在马尾之后,
唐僧站在马颈左边,沙僧站在右边,行者一脚踏着老鼋的项,一脚踏着老鼋的头叫道:
“老鼋,好生走稳着。”那老鼋蹬开四足,踏水面如行平地,将他师徒四众,连马
五口,驮在身上,径回东岸而来。诚所谓:不二门中法奥玄,诸魔战退识人天。本来面
目今方见,一体原因始得全。秉证三乘随出入,丹成九转任周旋。挑包飞杖通休讲,幸
喜还元遇老鼋。老鼋驮着他们,躧波踏浪,行经多半日,将次天晚,好近东岸,忽然问
曰:“老师父,我向年曾央到西方见我佛如来,与我问声归着之事,还有多少年寿,果
曾问否?”原来那长老自到西天玉真观沐浴,凌云渡脱胎,步上灵山,心拜佛及参诸
佛菩萨圣僧等众,意念只在取经,他事一毫不理,所以不曾问得老鼋年寿,无言可答,
却又不敢欺,打诳语,沉吟半晌,不曾答应。老鼋即知不曾替问,他就将身一幌,唿喇
的淬下水去,把他四众连马并经,通皆落水。咦!还喜得唐僧脱了胎,成了道,若似前
番,已经沉底。又幸白马是龙,八戒、沙僧会水,行者笑巍巍显大神通,把唐僧扶驾出
水,登彼东岸。只是经包、衣服、鞍辔俱湿了。
师徒方登岸整理,忽又一阵狂风,天色昏暗,雷烟俱作,走石飞沙。但见那:一阵
风,乾坤播荡;一声雷,振动山川。一个熌,钻云飞火;一天雾,大地遮漫。风气呼号,
雷声激烈。熌掣红绡,雾迷星月。风鼓的尘沙扑面,雷惊的虎豹藏形,熌幌的飞禽叫噪,
雾漫的树木无踪。那风搅得个通天河波浪翻腾,那雷振得个通天河鱼龙丧胆,那熌照得
个通天河彻底光明,那雾盖得个通天河岸崖昏惨。好风!颓山烈石松篁倒。好雷!惊蛰
伤人威势豪。好熌!流天照野金蛇走。好雾!混混漫空蔽九霄。唬得那三藏按住了经包,
沙僧压住了经担,八戒牵住了白马,行者却双手轮起铁棒,左右护持。原来那风、雾、
雷、熌乃是些阴魔作号,欲夺所取之经,劳攘了一夜,直到天明,却才止息。长老一身
水衣,战兢兢的道:“悟空,这是怎的起?”行者气呼呼的道:“师父,你不知就里,
我等保护你取获此经,乃是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与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寿享长春,
法身不朽,此所以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来暗夺之耳。一则这经是水湿透了,二则
是你的正法身压住,雷不能轰,电不能照,雾不能迷,又是老孙轮着铁棒,使纯阳之性,
护持住了,及至天明,阳气又盛,所以不能夺去。”三藏、八戒、沙僧方才省悟,各谢
不尽。少顷,太阳高照,却移经于高崖上,开包晒晾,至今彼处晒经之石尚存。他们又
将衣鞋都晒在崖旁,立的立,坐的坐,跳的跳。真个是:一体纯阳喜向阳,阴魔不敢逞
强梁。须知水胜真经伏,不怕风雷熌雾光。自此清平归正觉,从今安泰到仙乡。晒经石
上留踪迹,千古无魔到此方。
他四众检看经本,一一晒晾,早见几个打鱼人,来过河边,抬头看见,内有认得的
道:“老师父可是前年过此河往西天取经的?”八戒道:“正是,正是,你是那里人?
怎么认得我们?”渔人道:“我们是陈家庄上人。”八戒道:“陈家庄离此有多远?”
渔人道:“过此冲南有二十里,就是也。”八戒道:“师父,我们把经搬到陈家庄上晒
去。他那里有住坐,又有得吃,就教他家与我们浆浆衣服,却不是好?”三藏道:“不
去罢,在此晒干了,就收拾找路回也。”那几个渔人行过南冲,恰遇着陈澄,叫道:
“二老官,前年在你家替祭儿子的师父回来了。”陈澄道:“你在那里看见?”渔人回
指道:“都在那石上晒经哩。”陈澄随带了几个佃户,走过冲来望见,跑近前跪下道:
“老爷取经回来,功成行满,怎么不到舍下,却在这里盘弄?快请,快请到舍。”行者
道:“等晒干了经,和你去。”陈澄又问道:“老爷的经典、衣物,如何湿了?”三藏
道:“昔年亏白鼋驮渡河西,今年又蒙他驮渡河东。已将近岸,被他问昔年托问佛祖寿
年之事,我本未曾问得,他遂淬在水内,故此湿了。”又将前后事细说了一遍。那陈澄
拜请甚恳,三藏无已,遂收拾经卷。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
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晒经石上犹有字迹。
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
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师
徒们果收拾毕,同陈澄赴庄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1. 如何退出战场又不用受逃跑惩罚
同时排一个竞技场队列可以用竞技场来跳不会逃亡但是必须都能很快进去适合联盟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2. 汝等且停于空中。的且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且”应该是“暂且、暂时”的意思。
以下“且”的文言用法小结供参考:
且 jū
〈助〉
(1) 用在句末,相当于“啊”
狂童之狂也且。——《诗·郑风·褰裳》
(2) 另见 qiě
基本词义
◎ 且 qiě
〈代〉
此,这;今 [this]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诗·周颂·载芟》。毛传:“且,此也。”
词性变化
◎ 且 qiě
〈副〉
(1) 将近;几乎 [almost;nearly]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
去后且三年。——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 将要 [be going to;will;shall]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
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为且噬己矣。——唐· 柳宗元《三戒》
火且尽。——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祸且及汝。——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且当(该当);且然(亦将如此)
(4) 暂且;姑且 [just;for the time being]
且往观乎?——《诗·郑风》
且携所著。——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甚且心之所以清。——清· 刘开《问说》
(5) 又如:你且等一下;这事且放一下;且可(犹暂且);且休(暂且休整);且自(暂且;只管);且住(暂止);且暂(犹暂且);且(暂且;姑且);且则(姑且);且复(姑且再)
(6) 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even]。如:死且不怕,况困难乎
(7) 〈方〉∶表示需要或可以延续很长时间 [for a long time]。如:这笔且用呢;他且来不了呢
◎ 且 qiě
<连>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 [and]
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行牧且荛。——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连拜且泣。——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香且甘者。——清· 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
贼能且众。——清·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贫且贱;横且直;且并(并且);且是(而且)
(3) 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 [both…and…]。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4)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or]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 齐乎”——《战国策》
是且非邪。——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5)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 [moreover]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
且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
余悲之,且曰…——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且欲观客。——清· 魏禧《大铁椎传》
(6) 又如:且夫(且况。况且)
(7)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 [if]
且静郭君听 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且复妄言。——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8) 又如:且如(假如;如果);且使(假使;倘若)
(9) 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为众人师且不敢。——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且继今以往。——[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gyjslw.com/post/10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