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精()()()”「精锐之师」
成语“精锐之师”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精鋭之師成语读音:jīng ruì zhī shī
成语简拼:JRZS
成语注音:ㄐ一ㄥ ㄖㄨㄟˋ ㄓ ㄕ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反义词:乌合之众
成语出处:《后汉书·铫期传》:“明公据山河之固,拥精锐之师,以顺万人思汗之心,则天下谁人不从?”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精锐:指军队装备优良,战斗力强;师:军队。指战斗能力很强的部队。
成语用法:精锐之师作宾语;指战斗能力很强的部队。
日文翻译:精鋭部隊(ぶたい)
成语“精锐之师”的扩展资料
1.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的解释?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志向,他要到达的地方不论多远,他最终都能到达.穷山距海,也不能限制.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志向,他要到达的地方不论有如何坚固的防御,他总能到达.精锐之师,也不能阻挡.来自gyjslw.com
2. 世界上的十大精锐之师(古代)
传自中国历史网
一:蒙古铁骑
点评:扫欧洲,克中东,灭金朝,平南宋,在整个十三世纪里无敌于天下。这样一支军队谁人不怕。与传统的游牧民族军队不同,这支军队既有超强的个人战斗力,又有汉人所擅长的严格的军事纪律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既能进行大规模骑兵作战,又配备当时最先进的火炮,具有超强的远距离打击能力。真是将科技优势与战斗力完美结合的典范,难怪欧洲人将之称之为“黄祸”。
二:岳家军
点评:《射雕英雄传》里有一情节,成吉思汗在听郭靖说完岳飞的故事后感叹:恨不早生百年,与这位英雄交手。今人对岳家军和蒙古军谁弱谁强的问题还有颇多争论,但我宁愿投岳家军一票。因为蒙古军面对已经衰亡的金军,仍然不能速战胜之,常常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依然打的举步维艰。而岳家军面对鼎盛时期的金军,即使是兵力劣势,依然能战而胜之,战斗力之强大由此可见。更为重要的是,蒙古军是一群强盗,岳家军是一支为保卫家园而战的正义之师。以正义对邪恶,蒙古军又怎能不败,若成吉思汗早生百年,相信蒙古民歌里也会悲哀的歌唱: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三:汉军
点评:卫青,霍去病,李广,赵充国,一连串流光异彩的名字,无不让每个中国人神往,让每个中国人自豪。匈奴人当年横行欧洲,十三国联军竟不能挡,西罗马帝国迅速灭亡。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却最终倒在了汉军的铁蹄下。汉军是一支将游牧民族的野蛮精神与汉朝人的战术纪律发挥到极致的一支军队。严酷的训练和优秀的将领造就了这支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匈奴人被欧洲人称为闪电的鞭子,那如果他们遇见汉军呢!相信他们宁愿遇见匈奴,也不愿遇见卫青霍去病们。汉王朝存在了400多年,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即使是其处于统治末期,其军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这点更是其他王朝不能比拟的。
四:秦军
点评:秦军扫六合而得天下,兵威之猛,世所罕见。秦军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军队中最具备国家军队性质的常胜军,与岳家军等私家军性质的武装相比,秦军无论是谁指挥,都可以打出辉煌的战绩,其军队的强大令人瞠目结舌。秦军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军事制度,足够激起士兵心中对战争的渴望,秦军还有当时世界上最严明的军事纪律,军令如山,誓死前行。秦军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战车和弩箭。这一切都使其称霸天下。汉军战匈奴,前后近百年,终解除边患,秦军河套会战一战定乾坤,打的匈奴十年不敢南下牧马,真是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可以说,汉朝军事的成功是吸取了秦军优点的结果,但若两军相争,秦军无疑是占据了上风的。
五:满洲八旗
点评:现在人说到满洲八旗,都会想到北京茶馆里的那些纨绔子弟,但在十七世纪的东亚,满洲八旗确实是一支横行天下的无敌之师,斗明朝,平朝鲜,战沙俄,一统中华,这支军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军事里最后的辉煌。这支军队的装备是相对低劣的,但他的尚武精神和士气都是最出色的。严格的军事编制,险恶的生活条件,强大的生存能力,使这支军队最终能击败明朝统一华夏。但是这支军队最终还是重复了蒙古大军的悲剧,在占领中原以后迅速蜕化,蜕化速度甚至是蒙古军的几倍,到17世纪下半叶,这支军队就基本已经变成了一群无用的草包,战****和平蒙古葛尔丹的战役基本都是由汉绿营军承担,八旗铁骑仅仅用了20年时间就成为了绝唱,只能寄生在北京的茶楼里按月领取铁杆庄稼过活,可谓是昙花一现。来自gyjslw.com
3. 精锐之师,所向披靡,因为有你,一切皆有可能
貌似感觉他们开年会,服务之星颁奖会时很鼓舞人心的词。来自gyjslw.com
4. 驻德苏军只有三十八万兵力,却为何被誉为苏联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这支军队之所以被称为苏联最强的部队,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这支部队战功卓著,经验丰富。第二:这支军队装备精良,满编率高,战斗水平也高。第三:这支部队装备的武器是很精良。第四:这支部队拥有雄厚的国力支持。
当时这支部队里面的人很多都参加过二战,甚至有些部队还是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功臣部队,他们都经历过不计其数的硬仗,恶战的磨练,获得过许多荣誉,这些部队的训练号中,很多都是红旗近卫等荣誉称呼,他们经历过的战斗越恶劣,自身的水平就越高。
而当时这支部队的编制也十分的完满,当时驻德苏军有20多个师,都保持在90%以上的兵力和装备,战备程度也很完美,这些都令北约高度提防。而当时的这支部队,因为许多的便利条件往往能够优先得到苏联的装备补给,这就使他们能够拥有众多高火力武器例如t 64、 t80等坦克,据记录当时的驻德苏军坦克师就有328辆坦克,而北约方面却只有mM1等少数坦克。
武器装备的精良使得驻德苏军名声在外,同时他们又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后面为他们支撑。在冷战时期苏联通过大力出口石油的手段,缩短了与西方各国的差距,经济实力也上涨飞速仅次于美国,这个时候他们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样强大的战争潜力,也令北约望而生畏。来自gyjslw.com
5. 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究竟都有谁,结局是怎样的?
其实题主所问的这个问题是很有问题的。所谓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应该指的就是投降的哥舒翰、造反的仆固怀恩、病逝的李光弼、被斩的高仙芝。
但实际上这种答案是很有问题的。
首先哥舒翰,他在安史之乱初期就投降了安禄山,因此哪里来的平定安史之乱呢?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封大燕皇帝,随后率军占据河北广大地区,继而率兵猛攻潼关,意图攻进唐都长安。但初期,因哥舒翰坚守不出,再加上潼关城高池深,是固若金汤,因此安禄山持续进攻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此后,李光弼与郭子仪所率唐军又接连大败叛军史思明部,切断了安禄山前线军队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
因此,此时的安禄山可谓是腹背受敌,为了避免范阳大本营被占,他决意退军。可就在安禄山决意退军时,远在长安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谣言,执意要哥舒翰出关迎战,不顾哥舒翰“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肯定有诡计,如果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的圈套,到时悔之不及”的谏言,最终哥舒翰只得“恸哭出关”。
最终的结果我想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了,那就是惨败,出关迎战的二十万大军,回来的仅剩下八千人。此后,经此一役,潼关已再无坚守的可能性,蕃将火拔归仁等人眼见大势已去,遂决定投降安禄山,不久他们就将哥舒翰劫持押往安禄山处。
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洋洋得意的说道:“汝常轻我,今日如何?”意思是你以前不是瞧不起我吗?如今怎样呢?而此时被俘虏的哥舒翰是再无往日的傲气,他惶恐地跪在安禄山上的面前,说道:“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陛下为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填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但留臣,臣以尺书招之,不日平矣”,大意就是我当时有眼不识泰山,现在我知道安禄山你是天下的真命天子,如果你能留下我的性命,我就为你招降李光弼、来填、鲁炅等四方将领。
安禄山听到此答复后,是万分开心,于是马上将任命哥舒翰为司空,然后让其去招降唐将。
再是高仙芝。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于范阳起兵造反,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进发。唐玄宗闻听安禄山造反,是万分惊恐,遂赶紧进行部署,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等兵,又出禁中钱召募关辅新兵,共5万人,出兵平叛。
但因唐朝承平已久,地方兵士早已不知战争为何物,再加上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因此高仙芝所率军队可以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反观安禄山叛军皆是精锐之师,如此纵然高仙芝智慧超群,也无法与安禄山大军对抗,不久高军既大败,随后只得退居潼关。
可在退居潼关后,因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诬告:“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高仙芝被昏庸的唐玄宗下令斩杀。因此,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就被唐玄宗下令斩杀的高仙芝,他如何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呢?
实际上真正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应该是仆固怀恩、李光弼、郭子仪这三人。
而实际上,平定安史之乱后,唐廷对于这三位功臣的赏赐不可谓不优厚。仆固怀恩被拜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加太子少师衔,封大宁郡王;李光弼受封临淮郡王,食邑二千户,授其一个儿子为三品官,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郭子仪拜司徒、代国公,余官如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以兵部尚书、平章事兼朔方、陇右、河西三镇节度使),加食邑一千户。
从平定安史之乱时,唐廷对于仆固怀恩、李光弼、郭子仪三人的加封来看,唐廷对他们是十分厚待。而后,除仆固怀恩因被奸宦所害,再加上他本身性格有问题,起兵造反,致使一生对于唐朝的功劳都随之烟消云散,曾经全家有46人为国殉难,三个女儿牺牲幸福为国远嫁和亲,满门忠烈的仆固怀恩家族,因叛乱被列入“叛臣传”,这不得不让人唏嘘。
而李光弼、郭子仪二人因懂得韬光养晦,与世无争,明哲保身,因此得以善终。李光弼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唐廷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郭子仪于建中二年(781年)病逝,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来自gyjslw.com
6. “扪虱而谈”是什么意思?有何出处或典故?
“扪虱而谈”一面捺着虱子,一面谈着。形容谈吐从容,无所畏忌。典故: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县西南)人,侨居魏郡(今河北临漳县西北)。他家里很穷,年少时靠卖簸箕为生。他曾经到洛阳去卖簸箕。有一次,有个人要买他的簸箕,出很高的价钱,但是说没有带钱在身上,要王猛跟他去家里取。王猛觉得很划得来,就跟着他走。走了很久,忽然来到一座深山,看见一位老翁,头发胡须都白了,盘坐在胡床上。左右站着十来个人。那带王猛来的人叫王猛拜见老翁,说:“这就是无念大师。”原来这就是嵩山。无念是一位道行高深的隐者,他很欣赏王猛具有良好的素质,于是派人引他入山,收为徒弟。王猛从师学习,尤爱读《阴符经》,通晓姜太公兵法。长大成人以后,王猛告别师傅,四处游历,来到邺都(今河北临漳县)。但是两晋时代是重门阀世的时代,出身名门贵族的子弟,尽管肚子里一肚子的草,也能做官,而且做高官;出身贫寒的士族,尽管一肚子学问,还是被人瞧不起,他们被阻断了仕进之路。王猛在邺都,就受到那些纨哑子弟的歧视,因此愤而隐居于华山,一面修炼自己,一面等待时机。 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温率兵北伐,进军灞上(今陕西西安东)。王猛听说,穿着粗麻布做的短衣,去见桓温。桓温初至关中,想了解关中人士的动向,于是接见了王猛。王猛毫无拘束之态,坐在客座上高谈阔论,一面手里在短褐中掏来掏去,半天,两个手指捏住一个什么东西,在光亮下照了照,是只虱子,一下丢进口中,还嚼了一嚼。这一切,桓温都看在眼里,心想:名士怪癖!在魏晋时代,许多名士都有各种各样的怪癖,不以为奇。到底有没有真本事?桓温想试验一下他,于是问王猛说:“我奉晋天子之命,率10万精锐之师,征讨叛逆的秦王,这是替百姓驱除残贼,可是三秦的豪杰之士,却很少有人来拜见我,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猛狡黠地笑了笑,回答说:“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可是离长安已近在咫尺,却停扎于灞上,不渡过灞水继续前进,你猜百姓们怎么看?”桓温不解地问:“百姓们怎么看?”王猛说:“百姓们心想:这位将军到底是为国家之公呢,还是为一己之私?”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