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字的成语「年湮代远」
成语“年湮代远”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年湮代遠成语读音:nián yān dài yuǎn
成语简拼:NYDY
成语注音:ㄋ一ㄢˊ 一ㄢ ㄉㄞˋ ㄩㄢ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年湮世远
成语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0章:“但是年湮代远,河流业已改道多次,不复是旧日的河道了。”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湮:埋没。年代久远
成语用法:年湮代远作谓语、宾语;指年代久远。
成语“年湮代远”的扩展资料
1. 我国古人表示年代的词【百代文宗】:宗:被人所效法的人物。在久远的年代里堪为文人楷模的人物。【代远年湮】:湮:埋没。过去的年代已距今十分久远,无法记忆,无从考证。【黼蔀黻纪】:指锦绣美好的年代。【艰难时世】:指难以生存,危难四起的年代。【邈如旷世】:仿佛隔了久远的年代。公益成语:gyjslw.com
2. 求高人翻译文言文!(陈氏族谱)
这位朋友,你家里的族谱真的好长好长,我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类的古文,许多地方翻译不准,其中典故资料本人不熟,多为网上查证,仅供参考。
PS:族谱貌似很严肃的东东,弱弱地说,看在我一片好心的份上,真的出了错表PIA我呀!!!
PPS:长度原因,具体字词,除典故外不做注解。
从来树之大者,固其根本;流之远者,(浚) 其泉源。承先启后。而因端竟委。宜加详也。
【译文】从来要求树木长得牢固,必然要巩固他的根本;要河水流得长远,必然要疏通他的源泉。(家族)承先启后,从最初到最后(的血脉),应当详加记述。
【注】此句疑似缺字(浚)。树、流句,出自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陈氏之派演於有女为 。
【词解】有女为:人名不详。
【译文】陈氏一脉,源自有女为。
稽古重华。以大孝承帝天之庥。以元德受唐尧之禅。尊居九重。富有四海。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词解】稽古:考察古事;重华:五帝之舜。
【译文】考察古事,从五帝之一的舜说起。舜凭借高尚的德行,接受了尧(五帝之一)的禅让,继承帝位,身份尊贵,富有四海。他的宗庙,被子孙后代祭祀供奉,而保佑子孙。
难商均不肖。禅位于禹。而虞思衍商均之祚。夏禹封虞思于虞。商汤封虞遂于陈。
【词解】商均,舜的儿子(详见百科资料);祚:本意帝位,此处应指王位。
【译文】然而,商均没有治国的才华,(舜)禅让与大禹(五帝之一)。而虞思继承商均的王位,大禹将他的封地定在虞,商汤又将虞封作陈(此处译文不准)。
至周武王。又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复封诸陈。以备三恪。
【词解】元女:长女;大姬:长公主;三恪: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一说封 虞 、 夏 、 商 之后于 陈 、 杞 、 宋 。
【译文】到了周武王的时代,武王将他的大女儿配给胡公(作妻子),再次分封于陈地,以作三恪。
【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 。” 杜预 注:元女, 武王 之长女
三代以来。谨守候服。作宾王家。传二十五主。而灭于楚。
【词解】候:读去声,占卜预测;服:指礼仪。作宾:指担任太子宾客职务。
【译文】自三代以来,恭谨地遵守天意和道德礼仪、为王家指担任太子宾客职务(此处译文不准)。传二十五代家主,被楚国所灭。
且鲁庄公二十二年。陈公子完。抱器奔齐。闻韶而契圣心。占兆而配姜岳。厚施之报。历十一世。
【词解】陈公子完:人名;韶:传说舜所作的乐曲名;占、兆,都有占卜的意思。
【译文】鲁庄公二十二年,陈公子陷入危境,怀抱才能逃亡到齐国(此处翻译文不准),听闻《韶》乐,契合圣上的心思,占卜良辰吉日婚配与姜岳(此处译文不准,亦无资料查证)。(为齐臣)回报齐主恩德,历经十一代。
【注】鲁庄公二十二年,即前672年,陈宣公妫杵臼杀其子妫御寇,厉公妫佗子妫完奔齐国,封于田,遂改田姓(详见百科资料)。
另,有典故: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田和迁齐康公於海上。代齐有国。传七主。而灭于秦。
【译文】后来,田和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代替他成为齐国国主,历经七代,被秦所灭。
【注】公元前481年,田成子发动武装政变,前391年,国相田和将齐国国君齐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一城之地食邑,前386年,周室册命田和为齐侯,几年后康公病逝。史称‘田氏代齐’
自秦而汉。以及晋宋。虽无茅土之诈。当有爵禄之颁。如陈平子昂等辈。代不乏人。迄至霸先仕梁。继梁而超。鼎峙六朝。传五主。而灭于随。
【词解】霸先:南北朝时期陈开国皇帝,即陈高祖武皇帝;陈平,西汉开国功臣,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译文】从秦朝、汉朝到晋朝、宋朝,虽然没有土地封邑,但有一些人受到爵位官职的封赏,例如陈平、陈子昂等,世世代代都不缺乏有才华的人物。到陈霸先于梁国出仕,后自立陈国,于六朝时鼎盛一时,传承五代国主,被隋所灭。
【注】陈朝为六朝中最后一朝,陈霸先出身寒门,白手起家,陈朝历经武帝、文帝、宣帝三代治世兴盛,陈后主溺于文酒,不思进取,陈灭于隋。
另,此句‘随’疑似‘隋’字。
后主陈炀公之子。陈叔宝。于弘农元年。逃居东海。生有七子。长子陈释公。流落江西。
【译文】陈后主的儿子陈叔宝,在弘农元年逃亡到东海。(陈叔宝)生了七个儿子,长子陈释公流落江西。
数传而陈伯宣。肇家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大湾丘。高坎堰居住。
【译文】又传了几代到陈伯宣,在湖广安家。家在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大湾丘,高坎堰居住。
嗣是而支分派别。瓜绵椒衍。齐聚几十辈。合数百口。而且物随人化。百犬同槽。
【译文】从这里之后,便有了分支派别,繁衍传承(开枝散叶),一族人齐聚几十辈(??此处译文不准),总共数百口人,并且财产也和血脉一样繁盛,有上百的家畜同槽而食。
封义门。表其里居。有自来也。然族繁不及备载。特详一派之传。以志世系。
【译文】陈氏被封义门,‘表其里居。有自来也’(此处译不出),但族人繁多,不能全部记载,特别对一派的传承详加记叙,来记载宗族世系。
【注】天圣四年八月十九日,北宋仁宗封陈氏为‘义门’。
一世陈伯宣。二世陈檀三世陈旺四世陈机。五世陈感。六世陈兰。七世陈青。八世陈仲。九世陈崇。十世陈 。十一世陈锡。十二世陈恭。十三世陈宗臣。十四世陈及。十五世陈思洪。十六世陈宝至今二十世陈根于明太祖洪武三十六年。
因西蜀土广人稀。饮命移雨广人民。以填四川。我根祖偕二弟远根。
三弟万根。奉旨入川。分手判袂于涪州 石。题诗为记。
【词解】移雨:将他处雨移至此处。(个人认为此处不是移雨,而是移民。指洪武入川。);判袂:分袂;离别。
【译文】因为蜀中地广人稀,奉命移民,来填补四川。我族根祖带着二弟远根、三弟万根,奉旨入川。在涪州棋盘石分别,题诗为记。
诗曰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君追散入西涯。(棋盘)石上首相聚。风浪河边柳更斜。从此今日分别后。一家改作千万家。
【注】洪武入川,即洪武时期“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行动,推测陈家也入四川分家,路上留下分袂诗。
分袂诗(洪武入川分袂诗),也做分手诗、传家诗,用以辨认分离的族亲,即‘后人对得诗一首,千百年前是一家’。
另,本段缺字,棋盘石在网上查到,不知真伪。
我根祖来至潾阳。卜居于羊市镇。仙人湾。凡粟地沟。桶景场。大屋嘴。罗家沟。水井湾。花石堰。兴隆湾。高湾沱湾。八甲湾溜。官东坝。咸水沟。斗口坝。旧屋湾。桂花湾。石老公。松柏滩。永家坝。登子坝。石子坪。大石坝。石稻场。杨家桥。凤凰嘴。白鹤林。皆其所创业垂统者也。娶祖妣高氏大。生五子。长伯玉二伯周三伯元四伯宽五伯重。
【译文】我家根祖来到潾阳,将住处选在羊市镇。(后面那长长地一大串地名,某理解不能)都是他所创下的家业(此处翻译不准)。(根祖)娶了祖母高氏(大不知何解),生下五个儿子,分别是……
景太元年。根祖率伯周伯元回湖广。不复来川。所遗留于四川者。伯玉伯宽伯重三房后嗣。各有流传。而伯周伯元之后无可考。谱中有名存。而莫详其所自来。亦莫详其所终及者。大约系伯周伯元之裔。不究其实。不敢强解。【译文】景太元年,根祖率领伯周、伯元回到湖广,没有再来四川。留在四川的,是伯玉伯宽伯重三房的后嗣。三方各有流传,而伯周伯元的后人已无法考证,家谱中有名字保存下来,三不知道他们的来历,也不知道他们最后到了那里去,大约是伯周伯元的后人。无法推究其中真相,因此不敢勉强解释。
伊古以来。代远年湮。使前无所传。则兹无所考。若今无所记。则后无所宗。彼葛 犹能庇根本。羽尚且宜子孙。物亦有然。而况于人乎。
【译文】自古以来,年代久远。如果前辈没有传承,则现在无所考证,若今日无所记录,那么后代便没有宗族可依。??尚且能够庇护根本之处,??尚且能够造福子孙,(植物)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兹因兴隆湾为汇聚地方。以妥先灵。体报本追远之意。为收族敬宗之行。爰萃族众。谨遵老谱。并详后人。历述木本水源之遗。永祖德宗功之谱。庶亲者无夫其亲而子子孙孙世守勿替矣。
【译文】因为兴龙湾为(宗族)汇聚的地方,为了告慰先祖在天之灵,还念祖先,追根溯源,汇聚族人祭拜祖先。我族族人,要谨遵先人族谱,传于后人,一一叙述祖先的馈赠遗留,将记录祖宗功德的族谱永远流传下去。‘庶亲者无夫其亲’(此句翻译不能),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远遵守,不可改变!
【注】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疎,序昭穆。”《礼记·大传》:“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 陈澔集说:“收,不离散也。宗道既尊,故族无离散。公益成语:gyjslw.com
3. 20个戏曲知识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种:京剧、
释 义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
以及各种
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
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
,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
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
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
……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主要包括宋元、元明
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
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
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
(一)综合性
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
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
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
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
技法,讲求“
”;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
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
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
”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
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时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
(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正旦,
净:俗称“
”“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
》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净。
丑:扮演喜剧的角色,又称“三
”或“小
”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
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
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传说
相传,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据
八年的记载:“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
、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
,伶工荟萃,莫感于京华。”也说明了当时这一历史盛况。其中所谓南昆即流行于江
一带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戏与北曲结合,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即流传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当时盛行于京城的京腔;东柳即流行于山东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国西北广为流传的
腔,也就是
。说明了
四方艺人汇集北京的盛况。
从当前来看,以上四大声腔已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围,有的早已遍及全国许多省份,弋阳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河北广为流传,因此有关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这种历史形成的说法还是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从当前
的分布来看,昆剧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还是有相当的观众基础。弋阳腔不但在北方扎根,从乾隆年间,在京师“六大名班,九城轮转”,而且对京剧以及一些北方剧种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就是在江南一带的流传也主要是在许多北方语系的地区。柳子腔(包括受其影响的
)虽然流行于河南、
、冀南、
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动还是山东的
、泰安、临沂。
(即山陕
)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尽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们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却有着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广泛的观众群,所以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
起源
中国戏曲
,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
》里的“
”,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
——戏曲的发
。宋代的“
”,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
”,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
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
(
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
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
)。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
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
》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
,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
,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
。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
》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
和
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
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
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
。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
”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
、行院、
、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
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
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
的《
》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
的若干
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
”。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
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
。全部曲词都押同一
。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
(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
(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
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
主唱的称“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
(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正旦,净:俗称“
”“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
》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净。
丑:扮演喜剧的角色,又称“三
”或“小
”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
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
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作家
元杂
,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
贵的文化遗产。例如
的《
》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
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
的残酷剥削、
流氓的敲诈勒索和
的
,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
的反抗精神。
的《
》,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
为国献身、
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败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
的《
》,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
”、“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
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
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
、张珙和
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
,
。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
,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彩调剧 藏剧
戏 广东
桂剧
四川
甬剧 云南花灯 壮剧
越调
宜黄戏
新疆曲子剧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戏 苏剧
青海平弦戏 秦腔 黔剧 祁剧
瓯剧
龙江剧 辽南戏 昆剧
京剧
吉剧 黄龙戏
花儿剧
北方
新城戏
[编辑本段]声腔剧种
京剧、豫剧、评剧、越剧、
、河北乱弹、石家庄
、深泽坠剧、
老调、
、保定上四调、保定皮影、保定贤寓调、保定碰板调、十不闲
、固义
、海兴南锣、北方
、
戏、蔚州梆子、高腔、唐剧、
、冀南
、
赛戏、临漳西狄邱落子、西路蹦蹦、
子、
南辛庄
、新颖调、
横歧调、武安平调、
东路
、哈哈腔、保定诗赋弦、
腔、
、
淮调、邢台西调、肃宁武术戏、怀安软
、肥乡罗戏、四股弦、
、
、上党
、
、山西梆子、
、
梆子、枣梆子、宛梆、
、
、
戏、
、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
、丹剧、
、
戏、
戏、文南词、
、内蒙大
、凤台小戏、
戏、
、白字戏、北昆、北京
、
、皮黄、
、龙江剧、
杂戏、
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
腔、正字戏、
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
、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
沙剧、芗剧、吉剧、
、竹
、
、吹腔、乱弹、
、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
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宫腔、灵邱罗罗腔、
、河南
、
、京腔、
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
、昆腔、
、
、
、瓯剧、侗戏、宜黄戏、
、
、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
、
、
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
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
、
梆子、唐剧、桂剧、秦腔、
、邕剧、
、
腔、
剧、海城喇叭戏、
梆子、壶关秧歌、
、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
戏、
、
、
、推剧、
、梆子腔、
梆子、铙鼓杂戏、
、湘西苗剧、
、
、
戏、
、
、
、
、蒲州梆子、
、
、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
、僮子戏、
秧歌、漫瀚剧、
、
、影子腔、黔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
、彝剧。
戏剧名词
、入破、卜儿、十三调、二花脸、
、人物造型、
、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戏、小生、小花脸、三部曲、
脸、三小戏、
、
、
、引戏、文场、
、文明戏、元曲、元杂剧、
、云韶府、丑、介、队舞、六幺、幺篇、
、
、化妆、反串、书会、瓦舍、
、开呵、木大、
韵、
、手眼身法步、
梅花奖、打出马、打背躬、台词、台步、正末、正旦、
、正净、四大徽班、四大声腔、四功五法、旦、旦儿、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
、布景、对白、代面、包厢、乐棚、务头、犯调、北曲、立部伎、东海黄公、
入陈曲、
、行当、行家、行院、戏文、戏剧、冲末、冲狭、曲破、
、
、
、
、吊毛、传奇、杂当、过曲、集曲、合生、许胡、百戏、
、寻幢、压轴戏、
、问题剧、自报家门、花部、
、把子、把子功、走边、走索、场、场面、场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苍鹘、
、邦老、孛老、序幕、身段、
、抢背、宋杂剧、竹竿子、吴江派、苏中郎、坐部伎、连台本戏、即兴表演、
、武丑、武场、武净、
、武二花、武花脸、板眼、板式、参军、参军戏、
、定场白、俫、净、帔、转踏、法曲、
、京白、官衣、话剧、诗剧、掐弹词、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脸、升平署、
院、贴净、贴旦、
、
、
、科泛、科浑、南曲、南戏、南杂剧、南北合套、俗乐、院本、弦索、
、亮相、起霸、圆场、面具、轴子、客串、草
、
、活报剧、音响效果、总会先倡、剧场、剧种、剧本、悲剧、悲喜剧、砌、彩排、
、帮腔、家门、宾白、钵头、
、
、临川派、鬼门道、诸宫调、第四堵墙、爱美剧运动、排遍、排演、脚色、脚本、梨园、
、副旦、副末、副净、唱腔、唱赚、
、基本功、街头剧、翎子、盔头、检场、
、
、清唱、菊部、
、郭秃、
、
、虚拟动作、铜锤花脸、鱼龙曼延、雅部、
、
部、傩、道具、喜剧、黑头、
、猴戏、掌记、搽旦、散乐、装孤、傀儡戏、滑稽戏、温州杂剧、程式动作、鼓板、鼓子词、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缠令、缠达、韵白、滚调、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赚、摘遍、锣经、
、髦儿戏、
、舞台、
、
、舞台指示、舞台艺术、题目、题目正名、靠、趟马、髯口、褶子、
、敷演、磕瓜、影戏、燕濯、踏谣娘、
等
河南豫剧
关于豫剧的起源。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说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
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
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
冲塌,
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
前后学艺时,曾听师
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
、
(今并入开封)、
、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
、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
、商水、
、沈丘、
、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
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
一带)、
调(阳一带)、沙河调(
一带)等不同风格。
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
,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
。后在开封一带的,形成祥符调;传至
一带的,形成 豫东调;流入洛阳的一支,发展为
调;流入
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
辛亥革命以后,
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
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
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
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
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
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
、
枝、马双枝、司凤英、
云、
、赵义庭、彭
等,云集于开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
所在的
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
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
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
》、《霄壤恨》、《涂血》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
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传统戏曲中的一些服饰分类介绍皇帽 ——戏曲盔帽。也叫“王帽”或“堂帽”。为剧中皇帝用之
。帽形微圆,前低后高,金底,上铸金龙,缀黄色绒球,后有朝天翅一对,左右各挂黄色大穗。
纱帽
——戏曲盔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纯黑色。两旁插方翅者,为生角扮演的忠正
所戴。如《
》中的
;插尖翅者为
扮演的奸邪者所戴。如《四进士》中的顾读;插圆翅者为
扮演的
所戴。
蟒
——戏曲服装。圆领、大襟、大袖、长及足,满身
:上为
,下为海水,为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公服。又有男蟒、女蟒之分。女蟒较短,绣龙凤,为
、贵族妇女所穿。
一般说来,皇帝穿黄色
;臣僚所穿,以红蟒为贵重;性格粗豪者服黑蟒、蓝蟒;年轻俊雅者服白蟒、粉色蟒;年长者服
或香色蟒。无论穿男蟒、女蟒,都要
。
官衣
——戏曲服装。传统戏曲中的文
,样式与蟒同,圆领大襟,无满身
,只在胸前和后心有方形
各一块,上绣仙鹤等飞禽,颜色有紫、红、蓝、黑等。依
大小分别,宰相、国老等着紫色,
、府道等着红色,
等着蓝色,黑色则为驿丞门官穿用,又称素服。女官衣较男官衣稍短,颜色有红、
2种。红官衣为
穿用,也作为传统的
。
箭衣
——戏曲服装。圆领、大襟、马蹄袖或敞袖,前后开衩齐腰,长及足。原为
,用于戏曲舞台则上自皇帝、高级将领,下至一般武士,
人物皆可穿用。分龙箭(上绣
、下绣海水)、花箭(上绣团花)、素箭。龙箭为皇帝及高级将领穿用;花箭为一般武将穿用;素箭有黑、蓝等色,为公差、老军穿用。
靠
——戏曲服装。又称“甲”。传统戏中武将的装束。圆领、紧袖、长及足,分前后两片,上下及两肩绣鳞纹或丁字纹,中部靠肚略阔,硬里、凸起,绣虎头纹或
,背间有一虎头形的背虎壳,上可插四面三角形靠旗,腿部有两块护腿,为靠牌。靠有软、硬两种,软靠不用靠旗。依剧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和
区分靠的颜色。女靠自腰及足缀有彩色飘带数十根,胸前加
。
翎子
——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盔帽上的饰物,即雉尾。成对插于盔头两侧,可增加美观,演员用以表演各种优美的
,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用于传统戏中番王、番将、山大王、妖精等。有些英武的青年将领,如吕布、周瑜等也戴。
盔头
——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通称。大体分为冠、盔、巾、帽四类。冠为帝王、贵族的
;盔,为武职人员所戴;巾,多为软质,于便服;帽类比较复杂,自皇帽至
,名目繁多。与盔头配合戴用的还有许多附件,如
翅、翎子、狐尾等。盔头按人物身份、性别、年龄等的不同而分别使用。
靴
——传统戏曲常用的高帮或长帮的鞋。种类繁多,有高方、朝方、快靴、虎头靴等。高方即厚底靴,高腰,方头,底厚二、三寸,黑缎面,白底,为生、
色穿蟒、官衣、靠等作庄重威严打扮穿用。朝方底稍薄,一般为丑扮官员、文人穿用。快靴半高腰,薄底。虎头靴前端饰有虎头纹,多为
穿用,便于开打。
罪衣罪裙
——一种戏曲服装。也叫罪衣裤。
、
、普通袖,红色,布质,为传统戏曲中的罪犯用服装。公益成语:gyjslw.com
4. 代远年湮的拼音怎么写,代远年湮怎么读
代远年湮的拼音(dài yuǎn nián yān)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三游洞的名胜古迹
三游洞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湖北省著名名胜古迹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名称由来
相传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景点介绍
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形,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有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历代途经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
三游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击,飞珠溅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顶的至喜亭,西眺可见大江雄姿;在那峰峦叠嶂之中,长江像一把利斧,辟开一线通道,直泻西陵峡口,激流咆哮,破门而出,流经三游洞旁,则水势转平,江面豁然开阔,呈现险夷交替之奇观。
三游洞不仅是著名的古迹胜地,同时也是重要的革命遗址。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鄂西特和宜昌县委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当时庙中“道士”有的是我党地下交通员。解放后,1958年3月1日,周恩来为实现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造福子孙后代,曾沿着陡滑的小道,亲临三游洞察看了岩石的层次,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
沿陡危的小道依栏而下,至山腰间的悬崖下有一小潭,细泉涓涓流入,长年不歇,潭边草茂竹翠,这便是宜昌市的名胜古迹——陆游泉。宋代诗人陆游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10月8日来三游洞时曾在此潭取水煎茶,并赋诗一首,书于石壁上。后人称之为“陆游泉”。
碑刻壁刻
三游洞内外有很多碑刻与壁刻,具有历史价值与书法欣赏价值,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唐宋以来,白居易、元稹、白行简、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等历代游览过三游洞的名人,以及在夷陵任过职的官吏,或题写诗文、或刻碑记事,共作壁刻、碑刻100多件。保存下来并已经发现的近60件,楷、隶、篆、行、草各体皆备。像清人陆维的隶书壁刻“鬲凡”,陈建候命长女闺瑛用小篆书写的《占合掌岩》巨幅壁刻“合掌岩高石不顽,化工有宝秘形山,辟开混沌蒙窍,露出人间生死关”。均堪称书法上品。
陆游泉
出三游洞沿石阶下行到下牢溪畔,悬崖腰畔有一方形石井,依峭壁上履石亭,这便是“陆游泉”。
据地方志记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路经夷陵游览了三游洞。他发现下牢溪上方有一潭清冽的泉水,取水煎茶,气香味甘,赞赏之余留下诗词:“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这便是陆游泉的来历。
张飞擂鼓台
在三游洞的西陵山顶面临大江处,有一柱形石峰,上有小平台,遍是著名的“张飞擂鼓台”。据地方志记述,三国时期蜀汉猛将张飞在宜都郡(今宜昌)任太守时,曾在此台擂鼓督练兵士。猛将张飞的朔像背依幽深峡谷,下临滚滚长江,环眼圆睁,虎须戟张,巨臂挥捶,似闻隆隆能够战鼓声,再现了这位古代名奖的勃勃英姿,游人至此,纷纷摄影留念。擂鼓台是游客最喜爱的景观。
至喜亭
三游洞顶临下牢溪口的山峰上有一座重檐三叠、金瓦朱栏、由“品”字形三亭组合的亭阁,这便是“至喜亭”。
至喜亭始件建于宋朝,由峡州(今宜昌)太守朱庆基修建在大江边,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景佑四年(1037年)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为此亭撰写了《峡州至喜亭记》,使此亭成为宋代峡州三大胜境之一。
巴楚乐宫
《巴楚乐宫》展出的巴楚乐器“八音”齐全,乐舞图象婀娜多姿,在古色古香的舞台上,身穿古典民族服装的演(奏)员,以复仿制的15类97件巴楚乐器,奏楚曲巴乐,拌巴歌楚舞。您将在悠扬的音乐中,仿佛听到屈子仰天吟《国殇》,昭君离乡琵琶声;在浓郁的民族舞蹈气息里,可以感受到龙舟竞渡的波飞浪溅,桔茶飘香的丰收喜悦。从而更增添了爱宜昌,爱三峡,献身中华的赤子之情。
世界华人印章石刻园
1995年3月,国务院三峡办在京召开了“三峡刻石协调会”后,刻石工程正式动工。1996年4月刻石工程第一阶段(组委会将之命名为“三峡刻石第一观”)基本完工。它由印章刻石和摩岩刻石两部分组成。印章和书画的作者为国内外知名华人中国画画家。如叶浅序、关山月、吴作人、启功、沈鹏等144位作品283件,刻于三峡大坝17公里处的天柱山峭壁上,其中又取大坝江心石刻制印章127枚,其风格各异。镌刻精致,依石取势,天然而成,将画家常用章放大成印章石雕,此举乃我国史学上之新举、李鹏同志曾赞誉这批艺术品“内容健康,品格高尚”。为保护好这些艺术珍品,经宜昌市文化局批准,将印章刻石迁于三游洞,键成“世界华人国家印章刻石园”供游人欣赏。
中华震旦角石园
中华震旦角石俗称三峡石笋,震旦为中国年代古称,因其化石石形似竹笋,故俗名称之为石笋。该化石仅发现于中国三峡地区。他是一种生活在四亿四千万年前海洋中的凶猛食肉无椎脊动物,由于地壳的运动变化,使其被埋于坚硬的石灰岩之中,而成为一种海生无椎脊软件动物化石,于头足类鹦鹉超目,是中国古生代奥陶纪的重要化石之一,其数稀少,尤是珍贵。
风土人情
“哭嫁”土家族姑娘“哭嫁”,不是出嫁的姑娘一个人伤心的哭,而是内亲外戚“群团性”的哭,按婚姻议点讨数,有二十好几个部分,每哭一项内容,都有人陪哭,对哭,土家族姑娘不但哭的内容浩繁, 而且时间长,程式严,具有“礼仪性”。
“跳丧”是土家族人哀悼死者的独特形式,他们以歌当哭,以乐至哀,以舞寄情,通宵达旦。
宜昌地区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巴楚素以能歌善舞著称,流传至今的“哭嫁”及“跳丧”更是其中的两个艺术奇葩,中国式的“咏叹调”-哭嫁歌的玉壶冰心。意切情真;土家“迪士科”-跳丧舞的粗犷豪放,清新明快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效果,巴山舞最终从“跳丧”祭祀舞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项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群众健身舞,深受人民喜爱。
历史背景
【1】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白居易在任左拾遗(皇帝跟前的谏官)时,因性情耿直得罪当朝太监和臣。同僚元稹遭宦官刘士元鞭打,唐宪宗李纯非但不问罪刘士元,反将元稹贬职通州(今四川达川市),白居易曾三次上书为其辩解。元和十年(公元815)因上书朝政,揭发朝廷内部谋杀宰相武元衡而受迫害,降职任江州(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四年(公元819)白居易由江州司马升忠州(重庆忠县)刺史,其弟白行简同行赴任与元稹意外在西陵峡中恰遇,在峡口饮宴时又偶然发现一奇特天然(溶)洞府,徘徊其间,从未时(下午1时至3时)至戌时(下午7时至9时)“爱不能去”。
由元稹提议:“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并由白居易做“序”而纪之,《序》尾言道“以吾三人始游,故为三游洞”。三游洞即此而得名,从唐代诗人白居易三人发现此洞以后。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叶衡、陆游;明代著名文学家王士祯、刘一儒,龚绍仁、鲁先榜和民国时期的文人墨客等接踵而至,留下了丰富的诗文歌赋。摩崖石刻,当年以恺、隶、篆、行、草各种书写的呤咏三游洞诗词歌赋、摩崖石刻和碑刻原有一百多件。后因代远年湮,风雨剥蚀和遭“文革”期间损失,现尚存宋代以来的六十余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史料。
【2】南宋考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十月八日,陆游随军旅生活,入蜀时道经夷陵,“王鼓尽解船,过下牢关。……系船与诸子及证师登三游洞。蹑石蹬二里,其险处不可着脚。……”在三游洞。陆游见到黄庭坚,欧阳修等文人的题刻,感慨万千,尽兴之余,取潭中泉水煎茶,水甚奇,茶味美,小潭倚山临溪,陆游流连忘返,题《三游洞前岩下潭水甚奇取之煎茶》待以潭旁岩壁上,从此这眼无名山泉,被世人称为“陆游泉”流传至今。
【3】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博学好贤的文人宋庆基调任峡州知州,对夷陵县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俗改革和街道、城栅的修缮,宜昌的草房变瓦屋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宋庆基在夷陵西塞门外的江津处建了一亭,取名“至喜”,并请这年五月被贬至夷陵任县令的文学家欧阳修,为该亭撰写了一篇《峡州至喜亭记》,由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碑刻,亭以文显,这座小亭借欧阳修之笔,声名大振,后被列为夷陵三大胜景之一,至喜亭自建九百多年以来,经历了二次移迁的兴废历程,1981年,重建于西陵山北峰望乡台。
【4】据《三国志蜀书》记载:东汉建安三年(公元208年)刘备联合孙火攻赤壁,大败曹军之后,又挥师南下,攻打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大约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后。“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张飞为扼守三峡关卡,曾在西陵山峰顶擂鼓,日夜操演兵马。
【5】梁元帝承圣年间(公元553年)梁将陆洪和在峡口筑“七胜城”,南朝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宣帝征江陵,在峡口筑“安陆城”,以备蜀犯,至今在西陵山下牢溪平台上仍留有六朝军垒遗址和城市遗迹公益成语:gyjslw.com
6. 含有远的成语
远近闻名:
卓识远见: 为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远引曲喻: 说话从远处引证,作曲折比方。
远行无急步: 谓走远路者无须匆忙于一时。
远图长虑: 长远周到的考虑和设想。
远水救不了近火: 1.远距离的水熄灭不了就在附近的火
远亲近友: 泛指远近的亲戚朋友
远门近枝: 比喻远亲近亲
远虑深计: 深远的考虑和计划。
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远举高飞: 举:飞、去。飞得又高又远。比喻前程远大。
远井不解近渴: 指遥远的帮助解决不了目前迫切的需求
远近驰名: 在相当大范围内都是很有名的
远见明察: 放眼长远,深刻洞察。
远害全身: 促使自身,远离祸害
远隔重洋: 重洋:一重重的海洋。指相距遥远。
远处夸称,近方卖弄: 夸称:夸奖;卖弄:显示。 向远近各处夸奖显示,吹嘘宣扬。
源远根深: 水源很远,树根很深。 比喻基础牢固。
言高旨远: 言论高深且含意深远。
恤近忽远: 恤:周济;忽:不重视。救济自己亲近的人,对不亲近的人就不重视 成语
天遥地远: 比喻相差极大。
天高地远: 形容相隔极远
天长地远: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堂高廉远: 比喻尊卑有定规。
堂高级远: 比喻尊卑有定规。
慎终思远: 终:人死;慎终:居丧能遵守礼法;远:指祖先。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深图远虑: 计划周密,考虑长远
深识远虑: 谓有深广的见识,长远的考虑
深谋远猷: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深虑远议: 深:深入。细致的考虑,从长计议。
深藏远遁: 藏身于深密之处,远远地离开人群。指逃避尘世而隐居。
日远日疏,日亲日近: 不长亲近就疏远,越在一起越亲近
飘然远翥: 比喻乐于抛弃官禄而远离庸俗的官场。
年湮代远: 湮:埋没。 年代久远。
目光远大: 指一个人的见解及处世观高远而伟大。
辘辘远听: 车声越听越远。辘辘,车行的声音
料远若近: 远、近:分别指将来和目前的事物。预料未来的事态发展,就像看眼前的事物一样清楚。
礼贤远佞: 敬重有才德的人,疏远巧言献媚的人。 示例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其时列国离心,万民嗟怨,赵盾等屡屡进谏,劝灵公礼贤远佞,勤政亲民,灵公如瑱充耳,全然不听,反有疑忌之意。” 。
敬鬼神而远之: 语出《论语.雍也》,原意是敬之而不亲近之意。现在常用来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所以对他客客气气,但是绝不接近
谨终追远: 终:人死;远:指祖先。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宏才远志: 宏:广博。杰出的才能和远大的志向。
高举远去: 意为隐居避世。
拂衣远去: 拂衣:振衣而去。振衣远远离去。指归隐。
地远山险: 地处边远,山势险峻。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道古稽今,言远合近: 道:讲;稽:考核;合:契合。 谈论古时的事要结合今天的实际,说远处的事要结合眼前的事。
山高路远:
举目远望:
用寒远寒:
言微旨远:
登高眺远:
志存高远: 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
任重而道远:
宁静致远:
人无远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远泝博索:
行远升高: 比喻为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无远不届: 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到的。同“无远弗届”。
无远弗届: 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到的。
水远山遥: 指路程遥远。
水远山长: ①指路程遥远。同“水远山遥”。②指山河辽阔。
视远步高: 高视阔步。形容态度傲慢。
室迩人远: 室:房屋;迩:近。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
识微见远: 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远景。
深计远虑: 犹深思远虑。谋划周密,考虑长远。指计划周到,具有远见。
深见远虑: 指看得深,想得远。
深图远算: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同“深谋远虑”。
深思远虑: 谋划周密,考虑长远。指计划周到,具有远见。
深图远筭:
身远心近: 指身体相隔虽远,但是双方的心却贴得很近。
深猷远计: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同“深谋远虑”。
慎终追远: 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神谟远算: 指神奇的谋略和计划。同“神谟庙算”。
舍近务远: 放弃近的,谋求远的。
舍近谋远: 舍:放弃;谋:营求;放弃近的,谋求远的
舍近即远: 放弃近的,谋求远的。同“舍近务远”。
山长水远: 比喻道路遥远艰险。
山遥水远: 指道路遥远。
致远任重: 指担负重任而行于远方。常比喻人的才干卓越,可任大事。亦作“任重致远”。
逐近弃远: 追求近的,舍弃远的。
追远慎终: 犹言慎终追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远愁近虑: 既发愁未来的命运,又忧虑眼前的处境。形容过多的忧虑。
言文行远: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言约旨远: 言辞简练,含意深远。
由近及远: 从近处到远处。比喻事物的影响逐渐推广,思想认识不断深入。
忧深思远: 深刻忧虑,长远打算。
语近指远: 语言浅近,含意深远。指,本旨。
远垂不朽: 永垂不朽。
远怀近集: 指远近的人都来归附。
远虑深谋: 指计划周密,考虑深远。
远谋深算: 犹言深谋远虑。
渊谋远略: 深谋远略。
远年近日: 过去至现在;长期以来。同“远年近岁”。
远年近岁: 过去至现在;长期以来。
远山芙蓉: 远山:形容女子的眉毛像远山一样青翠。芙蓉:比喻女子的脸色像芙蓉花一样美丽。比喻女子貌美。
远水不解近渴: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远水解不了近渴: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远溯博索: 指广泛地推寻考索。
渊图远算: 深谋远虑。
远至迩安: 远方来归附,近民安居乐业。形容政治清明,国家大治。
远瞩高瞻: 犹言高瞻远瞩。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寓意深远: 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语言文字或艺术作品)。
远不间亲: 间:离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
远亲近邻: 泛指远近的亲戚朋友。
远水救不得近火: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形容寻找的人或物就在面前。
徙善远罪: 趋向善良,远离罪恶。
闻风远遁: 风:风声,消息;远遁:远逃。听到一点风声就逃得远远的。
闻风远扬: 风:风声,消息。指听到一点风声就逃得远远的。
殷鉴不远: 殷:指商朝后期;鉴:镜子。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远来和尚好看经: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远求骐骥: 骐骥:良马。到远方去寻求良马。比喻各处访求人材。
悦近来远: 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
言近意远: 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同“言近旨远”。
言近指远: 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同“言近旨远”。
天差地远: 比喻两者相差极大。
天高皇帝远: 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力达不到。现泛指机构离开领导机关远,遇事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天高日远: 指偏远地区。比喻离帝王很远。
逖听远闻: 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思深忧远: 思虑得深,为久远的事操心。形容考虑周到。
山高皇帝远: 指王法管辖不到。
山遥路远: 形容路途遥远。
深谋远略: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水激则旱,矢激则远: 水流矢飞,受阻则劲悍而去远。旱,通“悍”。比喻因祸致福。
日近长安远: 长安:西安,古都城名,后为国都的统称。旧指向往帝都而不能达到。
日暮途远: 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任重至远: 愿意指负载沉重而可以到达远方。后比喻抱负远大,能闯出新的天地,做出宏伟的业绩。
任重致远: 指负载沉重而能到达远方。后比喻抱负远大,能闯出新的前景,做出宏伟的业绩。
日莫途远: 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同“日暮途远”。
日暮道远: 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同“日暮途远”。
日暮路远: 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同“日暮途远”。
柔远怀迩: 怀柔远方,安抚内地。
柔远怀来: 安抚边远地区,怀柔归附者。
柔远能迩: 怀柔远方,优抚近地。指安抚笼络远近之人而使归附。
柔远绥怀: 安抚远方归顺者。怀,归附。
柔远镇迩: 安抚远方,安定内地。
轻举远游: 指避世隐居。
迁善远罪: 犹言向善而远离罪恶。
亲贤远佞: 佞:巧言谄媚的人。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清微淡远: 清雅微妙,淡泊深远。
全身远害: 远:离。保全生命,远离灾害、危害之地。亦作“远害全身”、“全身远祸”、“潜身远祸”。
旁搜远绍: 广泛搜集,远承古人。
旁蒐远绍: 广泛搜集,远承古人。同“旁搜远绍”。
年湮世远: 指年代久远。
路远迢迢: 形容路途遥远。
廉远堂高: 指天子居于百官之上,其尊严不可企及。旧比喻帝王尊严。
劳师远: 发动军队击远方的敌人,多指冒险的军事活动。
离题太远: 离开主题很远,不着边际
极目远眺: 极:尽;眺:望。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计深虑远: 计:计谋;虑:考虑。计谋想得很深远。
近交远攻: 指与邻近者交好,而对较远者施用武力。
弘此远谟:
鸿业远图: 鸿:大。宏伟的事业,远大的志向或谋划。
怀敌附远: 怀:来,使亲近。对敌人采取怀柔政策,使远方之人来归附。
好高鹜远: 指不自量力,不愿实际去处理事情。
高掌远蹠: 掌:用手擘开;蹠:用脚踢。传说华岳本为一山,河神手擘脚踢,将其分开为二。比喻规模巨大、气魄雄伟的经营。
高飞远举: 举:飞、去。飞得又高又远。比喻前程广大。
高翔远引: 形容避世隐居。
高蹈远举: 意为隐居避世。
钩深致远: 致:招致。探取深处的,使远处的到来。比喻探讨深奥的道理。
高情远致: 高、远:形容高尚;情、致:情趣。高尚的品格或情趣。
贵远贱近: 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
高才远识: 才能高超,见识深远。
高飞远走: 形容离开某地,逃避到远处去。
高见远识: 指见识高远。
高明远识: 高明:(见解或技能)高超。远识:远大的眼光。指见识高远。亦作“高明远见”。
高情远意: 高尚的品格或情趣。同“高情远致”。
高情远韵: 高尚的品格或情趣。同“高情远致”。
高识远见: 指见识高远。同“高见远识”。
高掌远跖: 比喻开拓,开辟。
格高意远: 指文章的格调高雅,含意深远。
钩深图远: 指对僻远的异族图谋予以讨伐。
贵远鄙近: 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同“贵远贱近”。
高举远蹈: 举:起飞;蹈:踩上。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
高飞远遁: 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同“高飞远走”。
高飞远集: 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
高飞远翔: 飞得既高有远。比喻前程远大。
防微虑远: 虑:考虑,思虑。指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防止,并考虑长远的计策。
负重致远: 负:背着;致:送到。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负重涉远: 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同“负重致远”。
迩安远至: 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指政治清明。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道远日暮: 暮:太阳落山。道路很遥远,而且太阳西沉了。比喻还有很多事要做,可时间不多了。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骥:良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比喻经过长久的磨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笃近举远: 笃:忠实,厚道;举:举荐,选拔。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指同等待人。
逷听远闻: “逷”同“逖”。指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道远知骥: 骥:千里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比喻经过长久的锻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登高望远: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洞幽烛远: 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遁身远迹: 犹言避世隐居。
遁形远世: 犹言避世隐居。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才高识远: 才能超众,见识深远。
长辔远驭: 用长缰绳远远地驾驭拉车的马。比喻远距离操纵,控制另外的人或物。
丑声远播: 坏名声传播得很远。
长计远虑: 指长远打算。
长驾远驭: 喻帝王用某种政策、手段羁縻边远地区。
长辔远御: ①放长缰绳,驾马远行。比喻帝王用某种政策、手段羁縻边远地区。②比喻驾驭创作手段从容达到写作的理想境界。
长算远略: 犹言深谋远虑。
长往远引: 指引身远行,一去不返。
超然远举: 为超脱世事,远由而去。
超然远引: 为超脱世事,远由而去。
弛高骛远: 犹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合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驰高鹜远: 犹言好高骛远。
辞微旨远: 辞:文词,言词。微:隐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不远万里: 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鞭长驾远: 指路途遥远。
远走高飞: 指象野兽远远跑掉,象鸟儿远远飞走。比喻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多指摆脱困境去寻找出路。
远涉重洋: 重洋:辽阔无边的海洋。远远地渡过海洋。
远水不救近火: 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远亲不如近邻: 指遇有急难,远道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帮助。
远交近攻: 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时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资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远见卓识: 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
源远流长: 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言近旨远: 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行远自迩: 自:从;迩:近。走远路必须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
为期不远: 为:作为;期:日期,期限。指快到规定或算定的日子。
深谋远虑: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舍近求远: 舍去近处的,追求远处的。形容做事走弯路。
任重道远: 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敬而远之: 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近悦远来: 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极目远望: 指用尽目力向远处眺望。
好高骛远: 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高瞻远瞩: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臭名远扬: 名:名声;扬:传播。坏名声传得很远。
不远千里: 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