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渔人得利”
“渔人得利”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渔人得利得利成语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发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释义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It is only to the advantage of the fishman when the snipe and the clam are grappling with each other.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j 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持: 解释: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 渔人得利: 解释: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出处】《战国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文王:“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来,明天你的嘴取不出来,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例子】你们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同义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扩展资料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同义词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拼音】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解释】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出处】《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在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吴王想要讨伐楚国,告诉左右大臣说:“我会杀死所有敢劝谏我不出兵的人!”吴王的侍从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谏吴王却不敢,就怀里藏着弹丸,手里拿着弹弓,在后院游荡,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这样做了几天。
吴王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沾湿衣服?”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处在高处一边放声叫着一边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弯曲身子贴紧前肢想要取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弓和弹丸在它的下面。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吴王说:“好啊!”于是吴王便打消了出兵的念头。
【例子】某小偷正准备偷走卖菜大叔的钱包,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被警察抓住了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百度百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渔翁得利的上一句?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释〗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鹬蚌相睁,渔人得利读音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读音:[ 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rén dé lì ] 基本解释:原意指鹬和蚌互相争持不下,结果让渔翁把它们一起捉了。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 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例句:这真叫做‘~’。若是倪善继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将家私平等分析,这千两黄金,弟兄大家该五百两,怎到得滕大尹之手? ★《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原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可以翻译如下: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渔人得利”扩展:
读音纠正:得,不能读作“dě”。成语注音:ㄩˊ ㄖㄣˊ ㄉㄜˊ ㄌ一ˋ
繁体成语:漁人得利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渔翁得利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简拼:YRDL
成语解释:趁着双方争持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读音:yú rén dé lì
造句: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鹬蚌相持,自己渔人得利。”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渔人得利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错字纠正:渔,不能写作“鱼”。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