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裹策”的成语「裹粮策马」
成语“裹粮策马”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guǒ liáng cè mǎ成语简拼:GLCM
成语注音:ㄍㄨㄛˇ ㄌ一ㄤˊ ㄘㄜˋ ㄇㄚˇ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裹粮策马”的扩展资料
1. 带“猪”“ 马”的成语 俗语 歇后语【寄豭之猪】寄:寄存;豭:公猪。寄放在别人家的公猪。比喻私闯别人家淫乱的男子。
【牧猪奴戏】对赌博的鄙称。
【泥猪疥狗】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
【泥猪癞狗】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同“泥猪疥狗”。
【泥猪瓦狗】泥塑的猪,土捏的狗。比喻不中用。
【一龙一猪】一是龙,一是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猪卑狗险】比喻卑鄙阴险的人。
【猪狗不如】连猪狗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
【猪朋狗友】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
【猪突豨勇】豨:野猪。指拼命向前冲,不怕死的人(含贬义)。
【指猪骂狗】犹指桑骂槐。亦作“指鸡骂狗”。
【狗猪不食其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形容钱能通神,不管办什么事,都必须用金钱打点贿赂才能办成。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俗语。比喻少了某人或某种条件,照样能办好事情。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比喻吃东西狼吞虎咽,来不及细尝。也比喻看书做事贪多务得,实则无所收获
【鞍马劳顿】顿:困顿。骑马赶路过久,劳累疲困。形容旅途劳累。
【鞍马劳倦】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鞍马劳神】形容旅途劳累。同“鞍马劳顿”。
【鞍马之劳】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鞍前马后】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
【弊车羸马】弊:破;羸:瘦弱。破车瘦马。比喻处境贫穷。
【敝车羸马】敝:破;羸:瘦弱。破车劣马。比喻清廉俭朴。
【弊车驽马】弊:破;驽马:劣马。破车劣马。比喻处境贫穷。
【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宝马雕车】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百马伐骥】许多马围攻一匹好马。比喻许多小国围攻一个强国或许多愚笨的人攻击一个有贤德的人。
【白马素车】驾白马,乘素车。传说伍子胥被害后,化作涛神,其魂魄常驾白马素车来往于江水之中。后一般来代称“钱塘潮”。也指丧事用的车马。
【班马文章】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宝马香车】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伯乐相马】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兵强马壮】兵力强盛,战马健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避世金马】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不食马肝】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不识马肝】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北叟失马】比喻祸福没有一定。
【车尘马足】①指车马奔波。亦喻人世俗事。②指代车骑。敬称对方时亦用之。
【车驰马骤】形容车马奔驰迅猛。
【车怠马烦】车危且马疲。形容旅途困乏。怠:通“殆”。同“车殆马烦”。
【车殆马烦】殆:通“怠”,疲乏;烦:烦躁。形容旅途劳顿。
【车烦马毙】形容旅途劳顿困乏。
【车攻马同】攻:坚固,精致;同:齐聚。车子坚固精致,马又齐整雄壮。比喻军容之盛。
【持戈试马】比喻作好准备,跃跃欲试。
【才高倚马】文才比倚马可待的袁虎还高。形容文思敏捷。
【窗间过马】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抽简禄马】抽简:抽竹简占算;禄、马:“禄存”与“天马”,旧时算命用语。指为人算命。
【寸马豆人】寸、豆:比喻小。一寸长的马,像豆子大小的人。形容画中远景人、物极小。
【车马辐辏】辐辏:形容人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车毂上一样。指车马集聚拥挤。
【策马飞舆】指驾马车疾行。
【车马骈阗】车马聚集很多。形容非常热闹。
【车马如龙】车马像游龙。形容车马往来不绝,繁华热闹的景象。
【驰马试剑】驰马:骑马飞跑;试:用。跑马舞剑。形容人骑马练剑习武。
【车马填门】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同“车马盈门”。
【车马盈门】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车龙马水】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往来不绝,繁华热闹的景象。
【吹牛拍马】吹牛:吹牛皮;拍马:拍马屁。指爱说大话,喜欢自我吹嘘和一味逢迎巴结别人的行为。
【车水马龙】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车填马隘】指车马填塞门庭道路。形容宾客众多。
【车辙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
【车尘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
【车在马前】大马拖车在前,马驹系在车后,这样,可使小马慢慢地学拉车。比喻学习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导,就容易学会。
【钿车宝马】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东风马耳】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斗鸡走马】斗鸡赛马。古代的赌博游戏。
【打马虎眼】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大马金刀】①形容豪爽,气派大。②形容说话直率锋利,不留情面。
【得马失马】指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得马生灾】指因福而得祸。
【得马折足】指因福而得祸。
【代马望北】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代马依风】代:古国名,泛指北方。北方所产的马总是怀恋北边吹来的风。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它乡。
【单枪独马】比喻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
【单枪匹马】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
【单枪匹马】见“单枪匹马”。
【单人独马】单枪匹马,单独行动。
【单人匹马】单枪匹马,单独行动。
【丹书白马】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爵位和免罪等特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打下马威】官吏初到任时,严厉对待员,并加以责打,以显示威风。后也指初见面时借故给人出难题,以显示自己的威。
【短衣匹马】短衣:短装。古代为平民、士兵等服装。穿着短衣,骑一匹骏马。形容士兵英姿矫健的样子。
【二童一马】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风吹马耳】比喻对别人的话无动于衷。
【风车云马】指神灵的车马。亦用以比喻迅疾、快速。同“风车雨马”。
【风车雨马】指神灵的车马。亦用以比喻迅疾、快速。
【泛驾之马】泛驾:不服人驾驭。不服从驾驭的马。比喻很有才能而不循旧规的人。也形容敢于创新的人。
【风马不接】犹言风马牛不相及。
【放马后炮】比喻事情已过去才发议论。
【放马华阳】指不再用兵。
【肥马轻裘】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风马云车】指神灵的车马。
【服牛乘马】役使牛马驾车。
【非驴非马】不是驴也不是马。比喻不伦不类,什么也不象。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风樯阵马】樯:船上用的桅杆。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腐索奔马】腐:腐烂。用腐朽的绳索驾驭奔跑的烈马。比喻形势十分艰险危急。
【腐索捍马】索:粗的绳子;捍:拉、套。腐烂的粗绳子套马。比喻小心谨慎地处理政事。
【腐索驭马】索:粗的绳子。指以腐朽的绳索驾驭奔驰着的骏马。形容存在着被颠复的危险。
【方外司马】方外:指世外,超脱了世俗礼教之外;司马:古代官名。虽然当了官,却不拘于礼教法规。
【飞鹰走马】放鹰追捕和骑马追逐鸟兽。指打猎。
【滚鞍下马】迅速地离开鞍子跳到马下。
【高车大马】高车:车盖很高的车。四匹马驾驶的、车盖很高的车。形容高官显贵的阔绰。
【光车骏马】指装饰华丽的车马。
【膏车秣马】为车上油,给马喂料。指准备起程。
【高车驷马】四匹马驾驶的、车盖很高的车。旧时形容高官显贵的阔绰。
【弓调马服】比喻办任何事情,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谷马砺兵】犹言秣马厉兵。
【狗马声色】良犬、骏马、音乐、女色。泛指养狗、骑马、听歌、狎妓等剥削阶级行乐的方式。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弓马娴熟】十分熟练拉弓射箭与马术。指人善于骑射。
【狗马之心】像犬马一样对主人忠心。
【裹粮策马】携带粮食,鞭赶马匹。形容忠义之士踊跃参军的情景。
【功劳汗马】汗马:战马奔驰出汗。指在战场上建立了很大的战功。
【嘎七马八】指毫无条理,乱七八糟。
【裹尸马革】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
【高头大马】指体形高大健壮的好马。
【高头骏马】指体形高大健壮的好马。
【管仲随马】管仲:春秋齐桓公的相国;随:跟从。管仲随着马走。比喻尊重前人的经验。
【毁车杀马】废弃车马。喻归隐意志坚决。
【坏车杀马】比喻弃官归隐。
【寒蝉仗马】仗马:皇宫仪仗中的立马。象皇宫门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
【横刀跃马】指手持武器,纵马驰骋。指在沙场作战。犹言横戈跃马。
【横戈盘马】犹横戈跃马。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
【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
【花马吊嘴】花言巧语地耍嘴皮子。
【花马掉嘴】旧时俗语,指花言巧语、油嘴滑舌地耍嘴皮子。
【黄门驸马】黄门:宫庭禁门,后成为官署名;驸马:转指皇帝女婿。汉代掌管皇帝出行车马的官。指依靠婚姻而上的人。
【汗马功绩】汗马:战马奔驰出汗。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对事业的辛勤贡献。
【汗马功劳】汗马:将士骑的马奔驰出汗,比喻征战劳苦。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
【呼马呼牛】呼:称呼。叫我牛也好,叫我马也好,我不在乎。
【汗马勋劳】汗马:战马奔驰出汗。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对事业的辛勤贡献。
【胡马依风】胡马:北方所产的马,即胡地之马;依:依恋。北方所产的马留恋着北方的风。比喻不忘故土或不忘本。
【汗马之功】指战争中立下的功绩。
【汗马之劳】①指征战的劳苦。亦指战功。②指用马运输的劳累。
【呼牛呼马】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
【猴年马月】猴、马:十二生肖之一。泛指未来的岁月。
【呼牛作马】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同“呼牛呼马”。
【横枪跃马】指手持武器,纵马驰骋。指在沙场作战。犹横戈跃马。
【害群之马】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害羣之马】有害于马群的坏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参见“害马”。
【讳树数马】表示居官为人忠诚谨慎。
【见鞍思马】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鸠车竹马】鸠车、竹马:儿童玩具。借指童年。
【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襟裾马牛】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
【金马碧鸡】传说中的两个神仙,形状象马的金块和形状象鸡的碧玉。今云南昆明市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相传就是汉代祭金马碧鸡的地方。
【裾马襟牛】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亦作“襟裾马牛”。
【见马克思】死的委婉语。
【金马玉堂】金马:汉代的金马门,是学士待诏的地方;玉堂:玉堂殿,供侍诏学士议事的地方。旧指翰林院或翰林学士。
【金漆马桶】马桶:粪桶。用金漆漆过的粪桶。指服饰华丽而无德无才的人。
【仅容旋马】指住宅地方狭小。
【叩马而谏】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快马加鞭】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快马一鞭】跑得快的马只着一鞭就行。
【尻轮神马】以尻为车而神游。指随心所欲遨游自然。
【尻舆神马】指以尻为车舆而神游。后为随心所欲遨游自然之典。同“尻轮神马”。
【开足马力】比喻为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尽最大的努力,拿出全部力量去工作。
【马不解鞍】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间歇。
【马勃牛溲】马勃:马屁菌;牛溲:车前草。借指不值钱的东西。
【马浡牛溲】借指不值钱的东西。同“马勃牛溲”
【马不停蹄】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马尘不及】比喻赶不上,跟不上。
【马齿加长】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
【马迟枚疾】用于称赞各有长处。同“马工枚速”。
【马齿徒长】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
【马齿徒增】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马到成功】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马到功成】形容事情顺利,一开始就取得胜利。
【马耳春风】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同“马耳东风”。
【马耳东风】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马放南山】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马翻人仰】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马肥人壮】壮:强壮。形容军威雄壮,精神抖擞。
【马腹逃鞭】比喻躲脱惩罚。
【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枚速马工】工:工巧;速:速度快。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鞭长不及马腹】指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后以之比喻力所不能及。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指天下太平。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车如流水马如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往来不绝,繁华热闹的景象。
【东风吹马耳】风吹过马耳边。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东风射马耳】射:射出。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代马不思越】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山西东北部一带,泛指北方;越:古国名,泛指南方。北方所产的马不思念南方。比喻眷恋故土。
【代马依北风】代:古国名,泛指北方。北方所产的马总是怀恋北边吹来的风。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它乡。
【风马牛】风:放逸,走失。指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牛不相及】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风牛马不相及】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
【好马不吃回头草】比喻有作为的人不走回头路。
【呼牛也可,呼马也可】呼:称呼;可:可以。叫我牛也好,叫我马也好,我不在乎。指不管别人说什么,自己还是按自己意愿去做。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比喻一言为定,决不翻诲。
【快马一鞭,快人一言】跑得快的马只要抽一鞭就能跑到底,爽快的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
【马大哈】轻浮而粗心大意的人。
【马后炮】象棋术语。比喻不及时的举动。
【马屁精】阿谀奉迎的人,拍马者。
【马前卒】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在比喻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盲人骑瞎马】瞎子骑着瞎马。形容乱闯瞎撞,非常危险。
【马上得天下】喻指武功建国。
【马生角】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驴唇不对马口】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
【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老年人经验丰富,做起事来,一个能顶得上两个人。
【露马脚】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
【良马见鞭影而行】比喻有才智的人能闻风而动,自觉行事。
【驽马恋栈豆】劣马惦着的只是马棚里的饲料。比喻无能的人只贪图安逸,无远大志向。
【牛马走】本义指在皇帝驾前像牛马一样跑前跑后的人。也泛指供驱使奔走的人。
【南人驾船,北人乘马】南方的人擅长驾船,北方的人擅长骑马。
【牛头不对马面】比喻答非所问或对不上号。
【驴头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同“驴唇不对马嘴”。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剐:古代酷刑,割肉。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
【罢马不畏鞭棰】罢:同“疲”;棰:鞭子,这里指鞭打。非常疲乏的马,就是用鞭子抽打也不会走动。比喻极端穷困的人并不害怕严厉的法律和刑罚。
【拍马屁】向人谄媚奉承。
【骑曹不记马】指有名士习气,不理事务。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令旗一挥,战马一到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进展顺利,一开始就取得成功。
【求马于唐肆】到空无所有的市集去买马。比喻求非所求,必无所获。
【求马于唐市】到空无所有的市集去买马。比喻求非所求,必无所获。同“求马于唐肆”。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比喻为人清白,作风正派,过得硬。
【拳头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马】比喻为人清白,作风正派,过得硬。
【人怯马弱,不习之过】人胆怯,马懦弱,是由于没有很好训练的缘故。原指将士临阵怯敌,是由于平时缺乏锻炼。后泛指做任何事情平时都要练好基本功。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
【死马当活马医】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药,仍然抱一丝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
【司马牛之叹】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司马牛之忧】司马牛:名耕,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因为没有兄弟而忧愁。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担忧。
【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射人先射马】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比喻要先抓住或处理主要问题。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条条大路通罗马】比喻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办事,都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
【乌白头,马生角】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唯马首是瞻】瞻:往前或向上看。原指古代作战时士兵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进退。后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万马争先,骅骝落后】骝:赤色的骏马。在万马争先恐后的奔驰中,偏偏是骏马落在后面。指很有才智者反而落榜。
【乌头白,马生角】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乌头白马生角】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下马威】原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
【悬牛头,卖马脯】挂着招揽生意的是牛头,而实际上卖的是马肉。比喻用假货欺骗人。
【悬羊击鼓,饿马提铃】悬:吊挂。把羊吊起来,使羊脚乱动击鼓;把铃吊在饿马的蹄子上发出声音。古代作战时使用空营诱惑敌人
【悬羊击鼓,饿马蹄铃】把羊吊起来,使羊蹄乱动击鼓;将铃绑在饿马蹄子上,蹄动发出声响。古时作战,在军营中作这样的布置以诱惑敌人。
【一马不鞁两鞍】鞁:通“鞴”,把鞍辔等套在马上。一匹马不套两个辔,只套一个。比喻一女不嫁二夫,即从一而终。
【一马不鞴两鞍】鞴:把鞍辔等套在马上。一匹马不套两个辔,只套一个。比喻一女不嫁二夫,即从一而终。
【一马不鞴双鞍】鞴:把鞍辔等套在马上。一匹马不套两个辔,只套一个。比喻一女不嫁二夫,即从一而终。
【一马不跨两鞍】一匹马不能套两个马鞍。比喻一女不嫁二夫。
【一马不跨双鞍】一匹马不套两个辔,只套一个。比喻一女不嫁二夫,即从一而终。
【有钱买马,没钱置鞍】置:买;鞍:骑马用的鞍子。花大钱买了马,却舍不得买个马鞍子。比喻钱财使用不当。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接:迎面射;猱:猿类;马蹄:一种箭靶的名称。扬起手射中飞猿,俯下身射破箭靶。形容技艺高超
【一言出口,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一言已出,驷马难追】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走马灯】比喻来往穿梭不停的事物。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蜀中五虎将,现代白马男神,赵云为何始终不被重用?
乱世三国的三位领袖——曹操、孙、刘备,可谓历史上排的上号的政治家,这三位随便拉到某个时代,都能成就一番丰功伟绩。而刘备作为三大枭雄之一,起步家底都远逊于孙曹,但仍能称霸一方,共逐天下,可见其政治素养是相当高的,甚至可能高于孙曹。而作为政治家的必备技能——用人之道,不敢说刘备超越孙曹,但其在知人识人用人方面肯定是远胜于同时代的其他诸侯。
大部分人对于三国人物的认识,来自于《三国演义》,然史学家们却很少将《三国演义》当作研究历史的正规材料。因为《三国演义》真的只是演义,里头很多事件都是子虚乌有、张冠李戴。更主要的是《三国演义》中充满了造神运动。最牛的一尊大神莫过于武侯诸葛孔明,其次就是武圣关羽,再次就要常山赵子龙了。前两尊大神网友多有披露,在此不做笔墨。
赵云自投刘备后,史书中总共记录五大事迹——长坂坡救主、截江救阿斗、于百万曹军七进七出、镇守江阳犍为、兵败斜阳谷。其中只有在刘备攻取益州的战斗中镇守江阳犍为称得上是开疆拓土的事迹,且此时的刘备集团已势如破竹,兵锋锐不可当。前三者均为赵云个人作战的英勇事迹,且均为护主功劳。斜阳谷之战更是赵云军事的终结之战,也未取得胜利。终赵子龙一生,也未能斩杀敌军一员名将,未曾攻下敌军一座城池,未作统帅指挥过一场战役。
赵云一生,也算是身经百战,跟着刘备开疆拓土不能说没有表现的机会,但是面对如此业绩,刘备怎么敢将蜀汉的天下托付给他呢。当然云粉也不必急着跟我蹬鼻子上眼,赵云既然能被刘备封作五虎上将,自然是得到了刘备的肯定,能得到刘玄德认可的将士自然不会是一无是处的。刘备认为赵云虽然没有统兵百万、攻城略地的将帅之才,但却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政治嗅觉敏锐的护主能人。刘备集团取益州入驻成都以后,刘备欲赏赐赵云豪宅良田,却被赵云以“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为由拒绝了,此话一出既表现出赵云不慕富贵的淡泊之心,也表达了与主上同心同德、共济天下之意。关羽被杀之后,刘备欲讨伐孙吴,赵云力劝刘备:“国贼,曹操,非孙也。若先灭魏,则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此番肺腑之言,虽未能劝阻刘备兴兵伐吴,但足见赵云审时度势的大局观,也可见赵云隐忍克制的自制力。毕其一生,子龙虽未建立重大功勋,但也未曾有过重大失误。对于刘备而言,身边常备一个像赵云这样谨小慎微、头脑清晰的护卫,自然是再称心不过了。
五虎上将,白袍将军赵云,虽无统兵御敌之才,但有忠心护主之能,外事不堪用,内事堪大任,刘玄德之用人,人尽其才,甚好!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文言文赵云进谏的翻译!急急急!!!!!!!!!!!!!!!!!
朋友,看看是不是这个孙荆州,先主大怒,欲讨。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译文】:孙偷荆州,刘备大怒,要讨伐孙。赵云进谏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只要先灭了魏国,吴国自然会投降。现在曹操虽然已死,但他的儿子曹丕还篡着王位,把持着国家,我们应该顺应民心,尽早谋取关中(长安周围地区),屯兵于黄河、渭水的上游讨伐那些乱臣贼子,关东地区(虎牢关以东的地区,三国时主要指京都洛阳、中原以及北方四州)的忠义之士一定会带着粮食骑着马赶来迎接朝廷的军队。不应该放着魏国不管,先和吴国交战,战争一旦打响,就会旷日持久了。”刘备不听,于是发兵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赵云是在诸葛亮出兵北伐期间死的吗?
初平二年,赵云受常山郡人民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对赵云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赵云自此随公孙瓒四处征讨。 当时刘备亦依附在公孙瓒处,见赵云,奇之,深加接纳。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据山东附近的土地,袁绍亦派数万大军前来争地,公孙瓒便上表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派刘备前去帮助田楷抵抗袁绍,赵云随刘备出征,为刘备掌管骑兵。 后来,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此去便不会再回来,因此握着赵云的手不舍得分别。赵云感动之余,向刘备辞别说:“我永远不会背叛您的恩德。” 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至邺城求见刘备,二人同床眠卧。刘备密谴赵云招募兵士数百,对外宣称是左将军刘备部曲,袁绍并不知道此事。赵云从此便追随刘备,后来随他至荆州。(罗开玉《二十五史新编·三国志》:赵云身高八尺,姿颜雄伟,早年在郡衙当差。初平二年,袁绍称冀州牧后,与公孙瓒相争,常山郡人公推赵云为头目,率领大伙去投奔公孙瓒。也在这一年,刘备亦来投奔公孙瓒。刘备对赵云非常亲热,常给以帮助。赵云亦视刘备为长者,为知己,有心相依。经过几年的奔波和反复观察,赵云对公孙瓒的表现明显感到不满意,感到他胸无大志,不识大体,只顾自己,不是可以依靠的主人,便寻机离去。不久,赵云因兄丧请假回家。刘备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了,依依不舍。赵云告辞时说,我终不会背叛您对我的恩德。建安五年春,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去投袁绍。当时,刘备单身逃出,狼狈不堪。在邺城遇见赵云,与云同床眠卧,密派其外出招募队伍数百人,对外皆称刘左将军部曲。从此,赵云追随刘备,转战南北,终身不渝。) 建安七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领军进攻刘备,双方战于博望。刘备以伏兵计击破曹军,赵云于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而赵云与夏侯兰是同乡,自小相知,知道夏侯兰明于法律,因此为他向刘备请命,并推荐他担任军正。赵云不将这位同乡为自己所用,免除结党营私之嫌,由此可看出赵云谨慎、明智的处事态度。 建安十三年,刘备兵败,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骑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此时情势危急,刘备便丢下妻儿,仅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向南逃逸,这时赵云却反而向北进入曹军势力之中。当时,有人看到赵云向北而去,因此对刘备说,赵云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闻言,用手戟掷那告状的人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不久之后,赵云果然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三人都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张大可《三国史》:长阪之战,刘备丢失全部辎重和本部兵马,两个女儿被曹纯活捉。刘备的甘夫人及子刘禅,在赵云的奋力保护下才得脱险。)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为樊氏,有国色,赵范欲将她许配给赵云,。但是赵云不同意,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当时有人劝赵云接受这名美女,赵云回答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后,赵范果然藉机逃走,而赵云则毫无牵涉。 建安十四年,在平定荆南四郡,又得到原刘表的部曲万人之后,刘备成为荆州牧,声势渐大,孙建议双方结亲,刘备便娶了其妹孙夫人。两年之后益州牧刘璋为防备曹操势力而向刘备求援,刘备便领兵三万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守荆州,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管理军事事务。此时孙夫人放纵骄横,放任她从东吴带来的侍卫和官吏,多有不法的行为。刘备知道这消息之后,认为赵云为人严肃、稳重,一定能加以整顿,因此特命赵云掌管内事。孙听说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并叫她带刘禅一起归吴。幸得赵云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黎东方《细说三国》:赵云也不仅是牙门将军,他一度当了桂阳郡太守。刘备在离开荆州,前往益州之时,把他调回公安城,当“留营司马”,对孙夫人及她的男女卫队监视。孙夫人回江东企图把阿斗抱走,他会同张飞,用武力强迫孙夫人留下了阿斗。) 建安十八年,刘备与刘璋决裂,从葭萌进攻刘璋势力,并召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 诸葛亮与赵云、张飞等率军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县。在攻克江州后,兵分两路,赵云率军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阳、犍为等郡。次年与刘备、诸葛亮于成都会合。刘备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柳春藩《三国史话》:诸葛亮等在攻下江州后分兵三路,一路由张飞统领,经由垫江向北收服巴西(今西川阆中),出成都之北;一路由赵云统领,沿江西下,直取江阳(今四川泸州),再下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北),出成都之东南;一路由诸葛亮自己统领,由中路西下德阳(今四川遂宁东南),直取成都。)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反驳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所以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当即便了赵云的建议。(张大可《三国史》:益州安定以后,许多人主张把成都城内外的土地房屋分配给诸将。赵云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现在国贼祸乱汉室,切不可追求安乐,等到天下安定,诸将各回本土,安家立业。现在应该把土地房屋归还给本土人民,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征调赋税,这样既能得民心,又能满足财政军备的需要。赵云这番话很有政治远见,刘备了,把土地房屋归还了益州土著士民,着手蜀汉政的建设。 )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率军进攻汉中,次年黄忠在定军山斩夏侯渊,于是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争夺汉中,并先运大量的军粮到北山下,有数千万袋,黄忠认为可趁机夺取这些军粮,便领军出击,当时赵云下的士兵也随着黄忠一起出击。 但是黄忠的军队过了约定的时间之后仍未回来,担心的赵云便带着数十骑出了营寨,查看黄忠等人的情况。 结果,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军,赵云遭到曹军先锋部队的攻击,刚与敌人交手,曹操的大军已来到面前,声势逼人。赵云便一次又一次地突击曹军阵列,且战且退。曹军散而复合,赵云突围而出并退入蜀军的营寨内,此时部将张著受伤,又被曹军包围,赵云又一次驰马突击曹军,并救出张著,将他带回营寨内。此时曹军已追至蜀军的营寨前,沔阳长张翼正在防守营寨,见曹操大军杀到,便要闭门拒守。 赵云进入大营之后,却下令大开营门,然后令蜀军偃旗息鼓。 曹军见此情况,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去。此时赵云下令鸣击战鼓,鼓声震天,又令军士以弩箭射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刘备亲自来到赵云兵营察看昨日战斗之处,赞叹说:“子龙一身是胆也!”于是设宴欢庆直到黄昏,军中称呼赵云为“虎威将军”。(吕思勉《三国史话》:先主既得汉中之后,还治成都,要拔擢出一个人来镇守汉中,当时大家都以为要用张飞,张飞也以此自许,而先主竟破格擢用了魏延。关羽、张飞是先主手下资格最老的两员猛将,当时敌国的人也都称他们为万人敌。先主从起兵以来,不分兵则已,要分兵,关羽总是独当一面的。此时关羽正在镇守荆州,要再找一个独当一面的人,以资格论,自然是张飞了。再次之则是赵云,随先主亦颇久。争汉中之时,赵云亦颇有战功,先主称他“一身都是胆”的。然而这时候要镇守汉中,先主却破格擢用了魏延。)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欲进攻东吴,以报孙伐取荆州、杀害关羽之仇,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灭了魏国之后,吴国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毙命,但其子曹丕篡盗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魏国,反而先打吴国。而且与吴国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但愤怒的刘备不听谏言,执意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柳春藩《三国史话》:对于刘备的东征,在蜀汉内部,有些人是持异议的。如赵云就曾对刘备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如果我们先灭掉曹魏,孙吴自然就会降服。现在曹操虽死,但曹丕篡汉,应当利用人们对篡汉不满的情绪,早日出兵占据关中,控制黄河、渭水上游,讨伐凶逆。关中、关东地区主张正义的人,一定会带着粮食赶着马车来迎接王师。因此,不应把曹魏搁在一边,先和孙吴争战。战争一旦起来,一时解决不了,将造成不良的后果。”赵云这一先进兵讨伐头号敌人曹魏的意见,是可取的。但刘备听不进去,他夺回荆州的决心下定了。) 章武二年,刘备东征大军败于猇亭,刘备由秭归逃回永安,赵云进军至永安,而吴军已退。 建兴元年,后主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 建兴五年,在平定南中并和东吴结盟之后,诸葛亮率领诸将进驻汉中准备北伐,赵云随诸葛亮转驻汉中。 次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阻挡,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而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而赵云随即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损。部队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的损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战场,蜀军主力因其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示,举动失宜,被魏将张郃大败于街亭,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引疚上表自贬三级,赵云亦被贬为镇军将军。 蜀军退兵时,诸葛亮曾问:“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编制整齐一如出军之时,这是何故?”邓芝回答说:“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军资没有遗失,人员编制整齐。”当时赵云军中尚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赵云部队将士。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能要赏赐呢?请将这些物资全部纳入赤岸府库,在十月寒冬的时候再赏赐给将士们使用。”诸葛亮对赵云品行大为称赞。(马植杰《三国史》:赵云、邓芝的部队亦因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退军时,云亲自断后,兵将未有离失,军资什物,亦无若何损失。) 建兴七年,赵云病逝。后主刘禅于景耀四年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后主下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 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由于蜀汉初期少给谥号,刘备在位时只有法正有谥号,刘禅时也仅有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位宰相、宠臣陈祗以及由魏国投诚的夏侯霸等人有谥号,后来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庞统和赵云都被追谥,当时的舆论认为这是很大的荣誉。 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沙场。 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刚毅谨细,刘备军曾俘获夏侯惇部下夏侯兰,兰乃赵云同乡,云知其明于律法,推荐他为军正,但不安排为自己下,其慎虑如此。蜀军街亭失利后,各处皆损兵折将,唯有赵云亲自断后,所兵将及军资什物都无甚损失,丞相诸葛亮要把军队剩余物资奖赐赵云将士,赵云不受,认为蜀军兵败,不应反而受赏,诸葛亮对其德行十分赞赏。昔日平定桂阳后,赵云任桂阳太守,原太守赵范之寡嫂有天资之色,范欲将寡嫂配赵云,赵云认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后来赵范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时,刘备欲将巴蜀田宅分赐诸将,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之例劝阻刘备分田宅赐将,认为田地应交与百姓耕种,房宅也应归还百姓,刘备从其言。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三国名将赵云是女的?
赵云
历史上的赵云(取材于三国志)
赵云(?~229年)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赵云投公孙瓒,后奉瓒命从刘备,二人相见恨晚。后因兄丧,归家中(也有一说是随瓒时见其不当英雄之名而借此故还乡不归)。
建安五年(200年),刘备当时已投靠袁绍,赵云与刘备重逢于邺城,并秘密募兵数百,称为刘备部曲,袁绍不能得知。后随刘备入荆州投刘表,守备新野。
十三年(208年),刘备与曹操大战,以弱敌强,于长坂(今湖北当阳境内)兵败,赵云于敌军中救刘备妻、子脱险,因功升为牙门将军。赤壁之战后,赵云随刘备夺取贵阳、长沙等四郡,委以桂阳太守。
十六年(211年),刘备与庞统等人带军入益州,命赵云为留营司马,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仍镇守荆州。孙得知刘备西征,遣人驶船接其妹(即刘备之妻孙夫人)回吴,孙夫人欲带刘备之子刘禅一同归吴,赵云与张飞勒兵截江,得刘禅而回。
十八年(213年),赵云奉命与诸葛亮张飞等率军溯江西上,至江州(今重庆)后,三人各自统军平定诸县,于次年与刘备、诸葛亮会师,合围成都,成都既定,升为翊军将军。
二十四年(219年),曹操率大军欲回夺汉中。刘备亲率军相迎,赵云与黄忠与敌交战,黄忠前去截取曹军军粮,逾时未归。赵云率数十骑接应,遇逢曹军主力,边战斗边退回军营,偃旗息鼓,大开营门,摆设空营计。曹军追至,中其计,疑有伏兵而退。赵云急令鼓号齐鸣,劲弩齐发,曹军溃败,军士乱行落汉水与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刘备明日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日战处,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其胆识计略令三军敬服,战后全军皆称云为虎威将军。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备欲伐东吴以报荆州杀关羽等切齿之恨,赵云等有识之士陈述利害,力主维护孙刘联盟,刘备执意东征不从,令诸葛亮辅太子刘禅守成都,又令赵云督江州(今重庆)兵马,是以二人皆未随军东进。次年(222年)刘备与猇亭兵败,章武三年(223年)卒与白帝城。
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太子刘禅登位,赵云升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后任镇东将军。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上表北伐,赵云已年迈,次年(228年)为掩护蜀军主力攻祁山,领少量军士为疑兵于箕谷牵制曹魏主力大军,虽因兵力悬殊过大而失利,仍能聚众固守,亲自断后,使军队安全撤退。
建兴七年(229年),赵云病卒。景耀四年三月,蜀国追谥赵云为顺平侯,为蜀汉十二位见谥大臣之一。其长子赵统嗣父侯爵,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为牙门将,随姜维至沓中,于临陈战死,为国捐躯。
赵云戎马一生,作战骁勇,胆略过人,刘备及时人皆称其一身是胆。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谨细,以德服人,刘备军曾俘获夏侯敦部下夏侯兰,兰乃赵云同乡,云知其明于律法,推荐他为军正,但不安排为自己下,其慎虑如此。蜀军街亭失利后,各处皆损兵折将,唯有赵云亲自断后,所兵将及军资什物都无损失,丞相诸葛亮要把军队剩余物资奖赐赵云将士,赵云不受,认为蜀军兵败,不应反而受赏,诸葛亮对其德十分赞赏。昔日平定桂阳后,赵云任桂阳太守,原太守赵范之寡嫂有天资之色,范欲将寡嫂配赵云,赵云认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后来赵范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时,刘备欲将巴蜀有名的田宅分赐诸将,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之例劝阻刘备分田宅赐将,认为田地应交与百姓耕种,房宅也应归还百姓,刘备果从其言。赵云为国不被天资国色所迷,为民不被良田毫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感其德。
今河北省正定县有赵云庙。
成语’偃旗息鼓’ ’单骑救主’ ’一身是胆’皆源自赵云亲身事迹
蜀汉追谥赵云的谥文--“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书中描写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公元194赵云初仕公孙瓒,三国演义中赵云在磐河之战解救了公孙瓒,并与河北名将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在三国演义的记述赵云是一名万人敌的猛将,刘备初到荆州时,赵云斩杀山贼张武,抢得的卢马献与刘备。公元207年赵云斩杀来犯新野曹仁部将吕旷,并以十数合战败李典。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追击刘备至当阳长坂,刘备丢下妻子南奔,赵云一面抱着幼主刘禅,一面保护刘备之妻甘夫人,母子二人因此得以幸免,后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在三国演义中当阳长坂是赵云的成名战,长坂坡中赵云进出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杀夏侯恩夺得名剑青釭,斩杀曹洪部将晏明,夏侯敦部将钟缙、钟绅,在曹操军阵中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共斩曹营名将50余员,当时曹操亦赞曰:“真虎将也!”。诸葛亮对于智勇双全的赵云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借东风毕后就是依靠赵云接应,那时赵云射断吴将徐盛船上篷索,也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射技。刘备到东吴娶亲时,诸葛亮也放心地将保卫工作交给赵云,而赵云也不负所托达成了诸葛亮的计谋,这也是与赵云本身谨慎细致的个性分不开的。孙为了夺回荆州所使用长使张昭的计谋,欲将刘备之子刘禅作人质换取荆州,“赵云截江夺阿斗”更是他勇武与见识独到之处。公元211年赵云入川沿江西上江阳,与诸葛亮会师成都。攻克成都后,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因劫粮被魏将张、徐晃围困,赵云于汉水营前往接应,斩杀魏将焦炳,冲入曹军重围,战退张郃、徐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赵云救出黄忠,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曹操见亦惊叹:“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后在汉水以拒曹军,占得曹军营寨,刘备赞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称赵云为“虎威将军”。公元223年,赵云升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再迁为镇东将军。公元225年,南蛮叛乱,赵云、魏延为大将随诸葛亮征讨南蛮,赵云斩杀三洞洞主之首金环三结。在三国演义里赵云于公元228年随诸葛亮北伐,在凤鸣山与西凉魏将韩德一家作战,赵云刺死长子韩瑛,刺倒四子韩琪,射死三子韩琼,生擒二子韩瑶,后再刺杀韩德,威震诸军,而此时赵云年已七旬。三国志里公元228年赵云与邓芝与魏帅曹真对阵,兵少敌强,在箕谷失利,但由于赵云召集部众,固守阵地,不至大败,撤军后赵云被降为镇军将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马谡失守街亭而撤兵,赵云、邓芝断后,赵云抵挡郭淮,刺死苏喁,杀退万政,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亦无遗失”。公元229年,赵云于成都病故,追谥为顺平侯。在三国演义中纵观赵云一生,一世英名从未受挫,得善始善终,与他同为五虎上将的关羽、张飞则显得不如他了。赵云有二子,长子赵统,承父爵,官至虎贲中朗,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任牙门将,随姜维出征,参加沓中之战阵亡。
三国志和裴送之注解中对赵云的记述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一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二
一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时先主亦依讬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二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是,与夏侯敦战於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於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一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二
一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孙荆州,先主大怒,欲讨。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二云别传曰: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於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一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一云别传载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三国演义典型人物论
《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笔下的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一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一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时先主亦依讬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二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是,与夏侯敦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一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二 一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孙荆州,先主大怒,欲讨。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二云别传曰: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一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一云别传载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赵云--中国的阿喀琉斯 在三国演义里五虎上将之中对蜀汉王室征战疆场时间最久的就是这位风度偏偏的白马将军.他在长阪坡七进七出,一杆长枪使的是’浑身上下如飘瑞雪,遍体纷纷若舞梨花’.当孙的妹妹要带走刘备唯一的骨血,他又是第一个飞身上船,为刘备第二次的保住了子嗣,年以70还力敌五将.虽然没有关二爷这么大的名望,可是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没有大力神那么知名,却也深收世人的喜爱。 ★现代人眼中的“五虎上将” 易中天品三国:赵云其实不是五虎上将中的,其实是四虎上将,赵云不得刘备重用,所以没有被封为将军. http://bk.baidu.com/view/2319.htm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赵云说了一句什么话,让刘备大怒,以至于不再叫赵云为四弟
关羽死后,刘备要东征时身为“四弟”的赵云,为了大哥好,出来劝阻:“国贼乃曹操,非孙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结果,赵云这一句捅了刘备的肺管子了,刘备大怒说:“孙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发现毛病没有?刘备依然承认关羽、张飞是自己的弟弟,但此刻称呼赵云,却不再是四弟,而是“卿”!雪朕恨!卿何阻耶?”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8. 文言文赵云进谏的翻译!急急急!!!!!!!!!!!!!!!!!
朋友,看看是不是这个孙荆州,先主大怒,欲讨。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译文】:孙偷荆州,刘备大怒,要讨伐孙。赵云进谏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只要先灭了魏国,吴国自然会投降。现在曹操虽然已死,但他的儿子曹丕还篡着王位,把持着国家,我们应该顺应民心,尽早谋取关中(长安周围地区),屯兵于黄河、渭水的上游讨伐那些乱臣贼子,关东地区(虎牢关以东的地区,三国时主要指京都洛阳、中原以及北方四州)的忠义之士一定会带着粮食骑着马赶来迎接朝廷的军队。不应该放着魏国不管,先和吴国交战,战争一旦打响,就会旷日持久了。”刘备不听,于是发兵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9. 三国名将赵云是女的?
赵云
历史上的赵云(取材于三国志)
赵云(?~229年)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赵云投公孙瓒,后奉瓒命从刘备,二人相见恨晚。后因兄丧,归家中(也有一说是随瓒时见其不当英雄之名而借此故还乡不归)。
建安五年(200年),刘备当时已投靠袁绍,赵云与刘备重逢于邺城,并秘密募兵数百,称为刘备部曲,袁绍不能得知。后随刘备入荆州投刘表,守备新野。
十三年(208年),刘备与曹操大战,以弱敌强,于长坂(今湖北当阳境内)兵败,赵云于敌军中救刘备妻、子脱险,因功升为牙门将军。赤壁之战后,赵云随刘备夺取贵阳、长沙等四郡,委以桂阳太守。
十六年(211年),刘备与庞统等人带军入益州,命赵云为留营司马,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仍镇守荆州。孙得知刘备西征,遣人驶船接其妹(即刘备之妻孙夫人)回吴,孙夫人欲带刘备之子刘禅一同归吴,赵云与张飞勒兵截江,得刘禅而回。
十八年(213年),赵云奉命与诸葛亮张飞等率军溯江西上,至江州(今重庆)后,三人各自统军平定诸县,于次年与刘备、诸葛亮会师,合围成都,成都既定,升为翊军将军。
二十四年(219年),曹操率大军欲回夺汉中。刘备亲率军相迎,赵云与黄忠与敌交战,黄忠前去截取曹军军粮,逾时未归。赵云率数十骑接应,遇逢曹军主力,边战斗边退回军营,偃旗息鼓,大开营门,摆设空营计。曹军追至,中其计,疑有伏兵而退。赵云急令鼓号齐鸣,劲弩齐发,曹军溃败,军士乱行落汉水与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刘备明日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日战处,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其胆识计略令三军敬服,战后全军皆称云为虎威将军。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备欲伐东吴以报荆州杀关羽等切齿之恨,赵云等有识之士陈述利害,力主维护孙刘联盟,刘备执意东征不从,令诸葛亮辅太子刘禅守成都,又令赵云督江州(今重庆)兵马,是以二人皆未随军东进。次年(222年)刘备与猇亭兵败,章武三年(223年)卒与白帝城。
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太子刘禅登位,赵云升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后任镇东将军。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上表北伐,赵云已年迈,次年(228年)为掩护蜀军主力攻祁山,领少量军士为疑兵于箕谷牵制曹魏主力大军,虽因兵力悬殊过大而失利,仍能聚众固守,亲自断后,使军队安全撤退。
建兴七年(229年),赵云病卒。景耀四年三月,蜀国追谥赵云为顺平侯,为蜀汉十二位见谥大臣之一。其长子赵统嗣父侯爵,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为牙门将,随姜维至沓中,于临陈战死,为国捐躯。
赵云戎马一生,作战骁勇,胆略过人,刘备及时人皆称其一身是胆。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谨细,以德服人,刘备军曾俘获夏侯敦部下夏侯兰,兰乃赵云同乡,云知其明于律法,推荐他为军正,但不安排为自己下,其慎虑如此。蜀军街亭失利后,各处皆损兵折将,唯有赵云亲自断后,所兵将及军资什物都无损失,丞相诸葛亮要把军队剩余物资奖赐赵云将士,赵云不受,认为蜀军兵败,不应反而受赏,诸葛亮对其德十分赞赏。昔日平定桂阳后,赵云任桂阳太守,原太守赵范之寡嫂有天资之色,范欲将寡嫂配赵云,赵云认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后来赵范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时,刘备欲将巴蜀有名的田宅分赐诸将,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之例劝阻刘备分田宅赐将,认为田地应交与百姓耕种,房宅也应归还百姓,刘备果从其言。赵云为国不被天资国色所迷,为民不被良田毫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感其德。
今河北省正定县有赵云庙。
成语’偃旗息鼓’ ’单骑救主’ ’一身是胆’皆源自赵云亲身事迹
蜀汉追谥赵云的谥文--“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书中描写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公元194赵云初仕公孙瓒,三国演义中赵云在磐河之战解救了公孙瓒,并与河北名将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在三国演义的记述赵云是一名万人敌的猛将,刘备初到荆州时,赵云斩杀山贼张武,抢得的卢马献与刘备。公元207年赵云斩杀来犯新野曹仁部将吕旷,并以十数合战败李典。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追击刘备至当阳长坂,刘备丢下妻子南奔,赵云一面抱着幼主刘禅,一面保护刘备之妻甘夫人,母子二人因此得以幸免,后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在三国演义中当阳长坂是赵云的成名战,长坂坡中赵云进出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杀夏侯恩夺得名剑青釭,斩杀曹洪部将晏明,夏侯敦部将钟缙、钟绅,在曹操军阵中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共斩曹营名将50余员,当时曹操亦赞曰:“真虎将也!”。诸葛亮对于智勇双全的赵云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借东风毕后就是依靠赵云接应,那时赵云射断吴将徐盛船上篷索,也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射技。刘备到东吴娶亲时,诸葛亮也放心地将保卫工作交给赵云,而赵云也不负所托达成了诸葛亮的计谋,这也是与赵云本身谨慎细致的个性分不开的。孙为了夺回荆州所使用长使张昭的计谋,欲将刘备之子刘禅作人质换取荆州,“赵云截江夺阿斗”更是他勇武与见识独到之处。公元211年赵云入川沿江西上江阳,与诸葛亮会师成都。攻克成都后,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因劫粮被魏将张、徐晃围困,赵云于汉水营前往接应,斩杀魏将焦炳,冲入曹军重围,战退张郃、徐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赵云救出黄忠,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曹操见亦惊叹:“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后在汉水以拒曹军,占得曹军营寨,刘备赞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称赵云为“虎威将军”。公元223年,赵云升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再迁为镇东将军。公元225年,南蛮叛乱,赵云、魏延为大将随诸葛亮征讨南蛮,赵云斩杀三洞洞主之首金环三结。在三国演义里赵云于公元228年随诸葛亮北伐,在凤鸣山与西凉魏将韩德一家作战,赵云刺死长子韩瑛,刺倒四子韩琪,射死三子韩琼,生擒二子韩瑶,后再刺杀韩德,威震诸军,而此时赵云年已七旬。三国志里公元228年赵云与邓芝与魏帅曹真对阵,兵少敌强,在箕谷失利,但由于赵云召集部众,固守阵地,不至大败,撤军后赵云被降为镇军将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马谡失守街亭而撤兵,赵云、邓芝断后,赵云抵挡郭淮,刺死苏喁,杀退万政,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亦无遗失”。公元229年,赵云于成都病故,追谥为顺平侯。在三国演义中纵观赵云一生,一世英名从未受挫,得善始善终,与他同为五虎上将的关羽、张飞则显得不如他了。赵云有二子,长子赵统,承父爵,官至虎贲中朗,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任牙门将,随姜维出征,参加沓中之战阵亡。
三国志和裴送之注解中对赵云的记述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一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二
一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时先主亦依讬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二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是,与夏侯敦战於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於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一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二
一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孙荆州,先主大怒,欲讨。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二云别传曰: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於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一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一云别传载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