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而()”「面墙而立」
成语“面墙而立”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miàn qiáng ér lì成语简拼:MQEL
成语注音:ㄇ一ㄢˋ ㄑ一ㄤˊ ㄦˊ ㄌ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
成语用法:面墙而立作宾语、定语;指一无所知。
成语造句:古今成败,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观典籍,面墙而立,不成人也。(《晋书 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英文翻译:stand facing the wall
成语“面墙而立”的扩展资料
1.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的典故介绍:
1、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2、而立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3、不惑
指40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1)谓遇事能明辨不疑。
《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唐 韩愈 《伯夷颂》:“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2)《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因以“不惑”为四十岁的代称。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木工蔡荣》:’自幼信神只,每食必分置於地,潜祝土地,自总角至於不惑,未尝暂忘也。’
清 方文 《初度》诗:’行年将不惑,学道尚无闻。’
4、知天命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 )( )而立(成语)
鼎足而立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圆形有三足两耳。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比肩而立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 侧足而立 形容有所畏惧,不敢正立。 面墙而立 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重足而立 迭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 墙面而立 面对墙壁对立。形容目光短浅。亦作“面墙而立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面墙是什么意思
面墙
【拼音】:miàn qiáng
【解释】:1.《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临政事必烦。”孔颖达疏:“人而不学,如面向墙无所覩见,以此临事,则惟烦乱不能治理。”后因以“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汉蔡邕《表太尉董公可相国》:“﹝邕﹞新来入朝,不更郎承,摄省文书,其由面墙。”《后汉书·左雄传》:“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施用。”明邵璨《香囊记·讲学》:“凿壁且偷光,寸阴休旷……免使他年悔面墙。”清钱谦益《江阴李贯之七十序》:“贯之经明行修,忘贫屏贵,使乡邦之士友,有所矜式考问,而获免於面墙。”
【例句】:原来高速公路两旁经常看到的岩石浆砌片石护面墙,在渝湛高速都消声匿迹,全都有望被一片片绿色植物所代替。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什么四字问后面两字是而立两字
鼎足而立、比肩而立、面墙而立、侧足而立、墙面而立、重足而立、三十而立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