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尽”字的成语「书不尽言」

2024年01月11日成语大全90

成语“书不尽言”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書不儘言
成语读音:shū bù jìn yán
成语简拼:SBJY
成语注音:ㄕㄨ ㄅㄨˋ ㄐ一ㄣˋ 一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书不尽意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成语用法:书不尽言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多作书信结尾用语。
成语造句:书不尽言,死待来命。(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
英文翻译:there is more what I want to say but cannot
其他翻译:<法>je ne puis exprimer par écrit tout ce que j'aurais à dire
成语谜语:且听下回分解

成语“书不尽言”的扩展资料

1.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情 英语
Books are not the words, words not the meaning, meaning does not enjoy希望对你有帮助哦.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言,其不可见乎”是什么意思?
书不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写出来,写出来的也不会表达所有的意思,但是圣人先贤的话,其中不是可以略见一斑吗?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哪本书中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
在《周易·系辞上》中提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同时也提出了面对这种困惑的迷茫:“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之乎?”以及面对这个矛盾的解决办法:“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文不逮义之谓,语言与人的心情\状态是有距离的,任何高明的文学大家在此微妙的人类心态面前都是无才可施的,以言害义\以文害义此说由来即本于此.正如庄子云:言隐于繁华,道隐于小成是也.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意不尽情 是什么意思?
文字难以把说的话的意思表达清楚,话难以把想的表达清楚,想的难以把情感情绪表达清楚
出自《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系辞》是易学类著作,一般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所说的《易传》。
《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扩展资料:
作品简介
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亦称《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欧阳修怀疑《系辞》、《文言》和《说卦》以下非孔子作,依然认为《彖传》和《象传》出于孔子之手,他显然将《易传》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归诸孔子。
《系辞》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经成为《易传》宇宙观的表达。《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著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
《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
《系辞》是《十翼》中的两篇。《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系”为系之义。孔颖达疏:“系其辞于爻卦之下。”为《周易》经文之外全书原理的通论。
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肯定自然界存在阴阳、动静、刚柔等相反性的事物;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的观点。认为相反事物的“相幸”、“相荡”、“相推”、“相感”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是万物化生的源泉。
提出“是故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宇宙衍生观。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即事物必须经过变革才有前途。同时又承认“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永恒性。还阐释八卦来源、占筮方法、圣人四道、乾坤德性和功用、九卦的含义等等。
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作用,传中提出的太极、两仪、道、器、神、几、意、象等,作为哲学范畴被后世广泛运用。文中以蓍求卦法成为象数学的重要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古文翻译
这句意思是:
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是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表达我们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意,难道就不能被了解?”孔子说:“圣人树立象数的规范,以竭尽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设置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复系之以文辞,以尽其所未能表达的言语。
子曰: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原文出处: 《周易·系辞上》。《周易·系辞上》的作者是“姬昌”。
原文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译文:
《易经》大有上九爻辞言:“从上天获得祐助,完全吉而无不利。”孔子说:“祐是扶助的意思,上天所扶助的是能顺大道的规范的人。人们所扶助的是笃守诚信的人,履守诚信,而思处处合顺于大道的规范,又能崇尚贤能的人,所以犹如从上天祐助他,如是完全吉利而没有不吉利的了。
”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是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表达我们的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意,难道就不能被了解了吗?”孔子说:“圣人树立象数的规范,以竭尽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设置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复系之以文辞。
”乾坤也就是天地,它是《易经》的精蕴呀,乾坤既成列于上下,《易经》的道理也就肇定于其中了。如果乾坤毁灭的话,则没有办法见到《易经》的道理了,《易经》的道理不可被知解的话,则天地乾坤之道也几乎要息灭了。
在形体之下,有形体可寻,是具体之物,就叫做“器”;将形上之道、形下之器,变化而裁制之以致用,就叫做“变”;推而发挥之,扩充之以实行于天下,谓之“通”;举而设施安置于天下的百姓,就叫做“事业”。
扩展资料:
出处篇章:《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老庄,黄老学派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说的《易传》,《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
《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出自哪里
【出 处】《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不因寂寞才想你,而因想你才寂寞。孤独的感觉之所以如此之重,只是想你太深。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
如果真想他就要大胆的向他说出来,加油!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出自哪
《易.系辞上》说: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之述始见于《易传》,其述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2](李,274—275)这是“观物取象”之意。又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3](李,291)。由此,则提出了“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思想。综其要点有二:一是认为书(文字)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而象可以尽意;二是暗示了形象思维——“象”式思维优于概念思维;实际上确立了中国传统审美“以象明意”,偏重“意象”的思路。后经王弼、刘勰等人的发挥,至唐代,“意象”一词实际上已成审美活动之本体性范畴。到明清时,则更有完备之发展,而其中对“意”之发挥也达到了纷繁奇曲的程度。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出自哪里
【出 处】《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gyjslw.com/post/206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