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虎出”「虎兕出柙」
成语“虎兕出柙”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hǔ sì chū xiá成语简拼:HSCX
成语注音:ㄏㄨˇ ㄙˋ ㄔㄨ ㄒ一ㄚ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兕:犀牛一类的野兽。柙:关兽的木笼。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成语用法:虎兕出柙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英文翻译:The tigers and rhinoceros escaped from the corrals.
成语“虎兕出柙”的扩展资料
1.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翻译为: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出自《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原文选段: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扩展资料
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而后季孙氏势日益增大。鲁哀公时,季康子为扩大势力,急欲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政。
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况通报孔子,孔子即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子路进行批评教育。《季氏将伐颛臾》此文即是记录了这一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
全文虽由对话构成,但语言流畅,富于变化,有浓厚的论辩色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氏将伐颛臾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怎么读
hǔ sì chū yú xiá,guī yù huǐ yú dú zhōng,shì sheí zhī guò yú?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0 0您确定是问怎么读?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意思是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出处是《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
原文: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yú)?”
译文: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扩展资料: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
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孰之过什么意思
一、释义
1、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2、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3、意思是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二、出处
出处是《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三、原文节选
1、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shè)稷( jì)之臣也。何以伐为?”
2、冉有曰:“夫(f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yú)?”
四、译文
1、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2、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扩展资料:
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虎兕出于狎 什么意思
释义: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
出处:《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解释:
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去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了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说的不对,老虎和犀牛从笼子中跑出来,龟甲和玉器装在匣子里却被毁坏,那么这有是谁的过错呢?”
扩展资料
赏析: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
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氏将伐颛臾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怎么读
hǔ sì chū yú xiá,guī yù huǐ yú dú zhōng.意思是: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龟玉毁椟发音 guī yù huǐ dú 释义 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出处 《论语·季氏》:“虎儿出於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