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夏变”「用夏变夷」

2024年02月14日成语大全96

成语“用夏变夷”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yòng xià biàn yí
成语简拼:YXBY
成语注音:ㄩㄥˋ ㄒ一ㄚˋ ㄅ一ㄢˋ 一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反义词:全盘西化
成语出处:《孟子 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成语用法:用夏变夷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中华文化同化少数民。
成语造句: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13回:“平时守着用夏变夷的古训,把新政、新学批驳得一钱不值。”

成语“用夏变夷”的扩展资料

1. 忽必烈是如何以夏变夷
用夏变夷,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登皇位后对于军事上的指挥已有重要的改变。
他以军事行动为政治上的手段,不像成吉思汗一样,以为征伐的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元世祖起先南守北攻,亲自率兵包围卡拉科伦。然则即使在阿里不哥这问题解决之后,他就未曾再亲临南方前线。攻宋以水军为主,军事也大多用汉人,船只则大部造于汴梁。
他原来拟用史天泽为统帅,但是史以年老辞,改用伯颜,是因为伯颜不嗜杀人。蒙哥所用战法,至此都已放弃。
忽必烈不冒险攻坚,不轻举急进,不事破坏。他之围困襄樊,费时四年半,不到这汉水之上的重镇攻陷,他不以大部队冒险深入。
在这些地方,忽必烈总表示他筹谋全局时以南方的办法对付南方;北方的办法对付北方。因之他自己也成为了一座挡箭牌,防制了蒙古人对南方的荼毒。
扩展资料:
忽必烈十万精兵攻打日本。
在日本与高丽之间的海域,一直生活着一些海盗,他们主要的抢劫区域就是高丽沿海一带。高丽人深受其害,却无力清剿。早在1265年时,高丽人赵彝便鼓动忽必烈遣使至日本,令其来朝。于是,忽必烈先后派了数批使者到日本,但没有一个得到回应。
1270年,忽必烈的藩邸重臣赵良弼,再次代表忽必烈出使日本。在日本诸岛前后滞留了三年,赵良弼不但没见到日本国王,连掌的幕府将军也没见到,只得无功而返。
蒙古自成吉思汗开始,便以对外征战劫掠为终生目标。赵良弼觉得,忽必烈试图攻打日本主要原因是看上了日本的财富。
因此,他劝诫道:“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意思就是,日本那就是一片原始人居住的杂窝。出兵日本,根本捞不着任何的好处。
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但当时的日本的确正处于混乱的内战状态。天皇只是一个空架子,北条以武士身份掌控着镰仓幕府,但其势力也无法控制全国。国内小军阀林立,各自划地而治。
自唐朝以来,由于仰慕中原文化,日本掌者都会定期遣使朝拜中原的君主,甚至包括辽国、金国与南宋。但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用夏变夷还是用夷变夏,至今还有在国人的思想上摇...
这种思想领域的事情,就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了,只要自己觉得正确就好。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徐子以告夷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出自鲁迅的《琐记》,说的是他小时候家族衰败的时候,社会上新学问的风气开始盛行,各地也开办了新式学堂。然而新生事物的被接受需要时间。那些抱残守缺的老夫子们对新学还采取敌视的态度。例如绍兴的中西学堂,除了教汉文,还教洋文和算学。读圣贤书的秀才们很看不起这种学堂,他们集《四书》的句子,做了一篇文章来嘲笑它。其中引用《孟子》的话说:“徐子以告夷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今也不然:鸠舌之音,闻其声,皆雅言也……”把外国文说成野蛮人的语言。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的语法现象
我听说过用华夏(的制度)改变蛮夷的,没听过说向蛮夷改变的。这个句子的现汉句式应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于夷变(夏)者也,应该是介宾结构后置句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gyjslw.com/post/22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