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问俗的解释和用法

2024年02月19日成语大全104

成语“入境问俗”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入境問俗
成语读音:rù jìng wèn sú
成语简拼:RJWS
成语注音:ㄖㄨˋ ㄐ一ㄥˋ ㄨㄣˋ ㄙㄨ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入竟问禁、因地制宜
读音纠正:俗,不能读作“shú”。
错字纠正:境,不能写作“静”。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以免违犯。
成语用法:入境问俗偏正式;作宾语、分句;指尊重别人的文化。
成语造句:宋 苏轼《密州谢上表》:“受命抚躬,已自知于不称;入境问俗,又复过于所期。”
英文翻译:on entering a country inquire about its customs
日文翻译:郷(ごう)に蕑れば郷に従(したが)え

成语“入境问俗”的扩展资料

1. 马尔代夫入境带酒问题!
马尔代夫可以带香烟,但是出入境,海关对所带烟的数量有规定,一般一个人为一条,即10包。马尔代夫机场就有吸烟室,在二楼免税zd店旁通道内,在无烟房是不允许吸烟的,上岛办理了入住后,进房间就可以问下为你们介绍的管家,户外吸烟的地方一般是酒吧和看 得 到 烟灰缸的地方。马尔代夫禁止携带酒类和猪肉制品楼主在携带物品时也需遵守当地风俗,在入境时,海关也会对其进行检查。猪肉、猪肉类制品、酒、酒精类饮料不允许答入境。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求详解这首文字是什么意思? 赤心涅槃祖冢旁, 我自洁身处穹苍, 茫茫世人曾不识, 笑看乌枝栖凤凰。
楼主、我来为你解答:
入邦问俗 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同“入国问俗”。
入宝山而空回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一无所得。
入不敷出 敷:够,足。收入不够支出。
入地无门 形容陷入无路可走的困境。
入阁登坛 犹命相拜将。指荣任高官显爵。
入骨相思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入国问俗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入海算沙 ①到海底数沙子。比喻白费功夫。②又喻用力精勤。
入火赴汤 比喻不避艰险。
入井望天 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入竟问禁 竟:境的古字;禁:禁忌。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以免触犯。
入境问禁 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
入境问俗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风俗习惯,以免违犯。
入理切情 指合乎道理,切合实情。
入门问讳 古代去拜访人,先问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谈话时避讳。也泛指问清楚有什么忌讳。
入木三分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入幕之宾 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
入情入理 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
入圣超凡 凡: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入室操戈 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里去,拿起他的武器攻击他。比喻引用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入室升堂 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入室升堂 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同“入室升堂”。
入死出生 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入铁主簿 比喻有才能有经验的官员。
入土为安 旧时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方觉心安。
入文出武 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入吾彀中 彀:张满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及的范围,比喻牢笼,圈套。进入了我的弓箭射程之内。比喻就范。
入乡随俗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入乡问俗 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
入孝出弟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同“入孝出悌”。
入孝出悌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入主出奴 原意是崇信了一种学说,必然排斥另一种学说;把前者奉为主人,把后者当作奴仆。后比喻学术思想上的宗派主义。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亡羊补牢——时犹未晚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求详解这首文字是什么意思? 赤心涅槃祖冢旁, 我自洁身处穹苍, 茫茫世人曾不识, 笑看乌枝栖凤凰。
楼主、我来为你解答:
入邦问俗 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同“入国问俗”。
入宝山而空回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一无所得。
入不敷出 敷:够,足。收入不够支出。
入地无门 形容陷入无路可走的困境。
入阁登坛 犹命相拜将。指荣任高官显爵。
入骨相思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入国问俗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入海算沙 ①到海底数沙子。比喻白费功夫。②又喻用力精勤。
入火赴汤 比喻不避艰险。
入井望天 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入竟问禁 竟:境的古字;禁:禁忌。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以免触犯。
入境问禁 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
入境问俗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风俗习惯,以免违犯。
入理切情 指合乎道理,切合实情。
入门问讳 古代去拜访人,先问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谈话时避讳。也泛指问清楚有什么忌讳。
入木三分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入幕之宾 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
入情入理 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
入圣超凡 凡: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入室操戈 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里去,拿起他的武器攻击他。比喻引用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入室升堂 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入室升堂 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同“入室升堂”。
入死出生 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入铁主簿 比喻有才能有经验的官员。
入土为安 旧时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方觉心安。
入文出武 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入吾彀中 彀:张满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及的范围,比喻牢笼,圈套。进入了我的弓箭射程之内。比喻就范。
入乡随俗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入乡问俗 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
入孝出弟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同“入孝出悌”。
入孝出悌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入主出奴 原意是崇信了一种学说,必然排斥另一种学说;把前者奉为主人,把后者当作奴仆。后比喻学术思想上的宗派主义。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马尔代夫入境带酒问题!
马尔代夫可以带香烟,但是出入境,海关对所带烟的数量有规定,一般一个人为一条,即10包。马尔代夫机场就有吸烟室,在二楼免税zd店旁通道内,在无烟房是不允许吸烟的,上岛办理了入住后,进房间就可以问下为你们介绍的管家,户外吸烟的地方一般是酒吧和看 得 到 烟灰缸的地方。马尔代夫禁止携带酒类和猪肉制品楼主在携带物品时也需遵守当地风俗,在入境时,海关也会对其进行检查。猪肉、猪肉类制品、酒、酒精类饮料不允许答入境。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问的组词
不耻下问 无人问津 刨根问底 勤学好问 寻根问底 问心无愧 扪心自问 嘘寒问暖 投石问路 问鼎中原 质疑问难 答非所问 反躬自问 兴师问罪 悬壶问世 不闻不问 问羊知马 问道于盲 答问如流 寻花问柳 记问之学 问牛知马 求田问舍 耕当问奴 载酒问字 不敢问津 明知故问 采风问俗 问寒问暖 六问三推 望闻问切 好问则裕 问鼎轻重 执经问难 三推六问 入境问禁 问长问短 音问两绝 不相问闻 抚心自问 呵壁问天 追根问底 不问不闻 问十道百 不相闻问 东捱西问 不问皂白 求神问卜 此问彼难 问一答十 入竟问禁 盘根问底 问舍求田 问诸水滨 入境问俗 访贫问苦 问天买卦 问柳评花 攀花问柳 有问必答 吊死问疾 访亲问友 抚躬自问 十死不问 问官答花 问柳寻花 好问决疑 含蓼问疾 入门问讳 蜚蓬之问 问安视膳 反身自问 吊死问生 问安视寝 入国问俗 寻消问息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入国问禁,入境问俗这句话的来历
这句话出自《礼记 曲礼上》。原文是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几句大意是:进入别国的国境,要问一下有哪些是法令不允许的事项;进入都城,要问一下该地的风俗习惯;进入人家,要问一下应避的家讳。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人说逆好打一成语的答案
成语谜底为: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 [ rù xiāng suí sú ]
【解释】: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出自】:《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
【示例】:庞贝古城潜藏得过于轰轰烈烈,中国人温文尔雅,连自然力也~,一层层地慢慢来。 
◎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记》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
近义词:入境问俗、顺时随俗、随乡入乡、入乡随俗、因地制宜、易风随俗
扩展资料
造句
1、中国人民解放军,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入乡随俗,与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
2、长征队伍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指战员入乡随俗,处处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受到热烈的欢迎。
3、既然已经来了,就入乡随俗吧。
4、到了村里,我们也入乡随俗,喝起了大碗的家酿米酒。
5、文化差异始终存在,但是“入乡随俗”并不能成为“露怯”的理由。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人说逆好打一成语的答案
成语谜底为: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 [ rù xiāng suí sú ]
【解释】: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出自】:《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
【示例】:庞贝古城潜藏得过于轰轰烈烈,中国人温文尔雅,连自然力也~,一层层地慢慢来。 
◎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记》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
近义词:入境问俗、顺时随俗、随乡入乡、入乡随俗、因地制宜、易风随俗
扩展资料
造句
1、中国人民解放军,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入乡随俗,与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
2、长征队伍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指战员入乡随俗,处处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受到热烈的欢迎。
3、既然已经来了,就入乡随俗吧。
4、到了村里,我们也入乡随俗,喝起了大碗的家酿米酒。
5、文化差异始终存在,但是“入乡随俗”并不能成为“露怯”的理由。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美国习俗有哪些
  来美初期,紧张兴奋是在所难免,而且往往会求好心切,希望能赶快融进美国社会,但别忘了自己来自他国,国情文化有很大差异,若有任何不顺利,不需要觉得特别沮丧。不耻下问可以为你解决文化差异的障碍,多看多听多开囗,敞开胸怀,以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处事态度去克服初期的挑战。退却,或依赖同学会或学长都只会使自己更无法学习到在异乡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然有飘洋过海的勇气,就应该有接受挑战的志气。结交外国朋友,增广见闻,提升英文程度。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愈多,英文进步也就愈快。大部分老美都很热心,也很体谅语言沟通不畅的处境,若能以恳切的态度向他们请教,他们很少会当面拒绝。「Excuse me!」 是一句很好用的开场白,尤其是老先生、老太太会乐意告诉你他们的经验及告诉你正确的用法,因为这会重建他们贡献人群的信心。此外,日常生活中遇有委屈,特别是银行、信用卡公司寄来的对帐单有误时,千万别隐忍下来。美国是个利义务分明、顾客至上的社会,你应尽速表达你的不悦,并修正他们的错误,才不致造成损失又换来一肚子气。
  美国人一般性情开朗、乐于交际、不拘礼节。第一次见面不一定行握手礼,有时只是笑一笑,说一声“Hi”或“Hello”就算有礼了。握手的时候习惯握得紧,眼要正视对方,微弓身,认为这样才算是礼貌的举止。一般同女人握手美国人都喜欢斯文。在告别的时候,也只是向大家挥挥手或者说声“再见”、“明天见”。但如果别人向他们致礼,他们也用相应的礼节,比如握手、点头、拥抱、行注目礼等。在美国如果有客人夜间来访,主人穿着睡衣接待客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当被邀请去老朋友家做客时,应该预备小礼物;在朋友家做客时,打长途电话要经过主人同意,离开的时候,要留下电话费.
  在美国,如果要登门拜访,必须先打电话约好;名片一般不送给别人,只是在双方想保持联系时才送;当着美国人的面想抽烟,必须问对方是否介意,不能随心所欲。
  在美国,如果要登门拜访,必须先打电话约好;名片一般不送给别人,只是在双方想保持联系时才送;当着美国人的面想抽烟,必须问对方是否介意,不能随心所欲。
  一般乐于在自己家里宴请客人,而不习惯在餐馆请客。不喜欢清蒸和红烩菜肴。不喜欢过烫过热的菜肴,喜欢少盐味,味道忌咸,稍以偏甜为好。喜欢喝可口可乐、啤酒、冰水、矿泉水、威士忌、白兰地等。不喜欢人在自己的餐碟里剩食物,认为这是不礼貌的。喜爱中国的苏菜、川菜、粤菜。
  昵爱白色,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偏爱黄色,认为是和谐的象征;喜欢蓝色和红色,认为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喜欢白猫,认为白猫可以给人带来运气。
  美国人对握手时目视其它地方很反感。认为这是傲慢和不礼貌的表示。忌讳向妇女赠送香水、衣物和化妆用品。美国妇女因有化妆的习惯,所以他们不欢迎服务人员送香巾擦脸。
  在美国千万不要把黑人称作“Negro”,最好用“Black”一词,黑人对这个称呼会坦然接受。因为Negro主要是指从非洲贩卖到美国为奴的黑人。跟白人交谈如此,跟黑人交谈更要如此。否则,黑人会感到弥对他的蔑视。
  忌讳别人冲他伸舌头。认为这种举止是污辱人的动作。他们讨厌蝙蝠,认为它是吸血鬼和凶神的象征。忌讳数字“13”、“星期五”等日。忌讳问个人收入和财产情况,忌讳问妇女婚否、年龄以及服饰价格等私事。忌讳黑色。认为黑色是肃穆的象征,是丧葬用的色彩。特别忌讳赠礼带有你公司标志的便宜礼物。因为这有义务做广告的嫌疑。
  ◆小费问题
  举凡搭计程车、到餐厅吃饭、服务生或机场人员代提行李,都须给小费。小费虽然是自由心证的行为,但有一约定俗成的习惯,最好能入境问俗,以免出丑。一般而言,到餐厅吃饭,付小费约为百分之十至十五左右。而在自助餐厅吃饭一般不需给小费,但若有人倒茶水,并殷勤询问需求,则可依人数酌给小费。晚间用餐小费需比白天多一些。小费是对服务品质的一种评估,有些服务生为了多赚小费会表现特别热心,不时殷勤询问。不必管服务生的眼色,你可依自己对该餐厅及该服务生的满意程度付小费,多给或少给没有人会干涉。但切记千万不要以penny付小费,当penny丢在桌上,尽管你付小费很多,很可能会被服务生误解为不满其服务,是一种羞辱的举止。因此除非服务实在是太差了,否则绝不可在小费中放置任何penny,当然若你以信用卡付帐,而将小费与用餐金额凑整,则不在此例中。
  搭计程车时,可将零头当小费。至于提行李部分,则通常论件计算,一件一元,而当自己行李太多时,则不妨多给一些,以酬劳他们以劳力为你服务。理发厅的理发师、美容师也要给小费,约为百分之十五至廿左右。至于加油站服务人员、饭店柜台人员及电影院带位人员等则不需给。若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该给小费,宜事先询问友人。
  ◆建立优良的信用记录
  各种帐单应准时支付,帐单上多会载明付费截止日期,最好能够提早一周左右支付。万一误时,不仅可能会遭罚款,同时也会使自己信用扫地。银行存款也应随时保持在足够支付帐单的金额以上,若遭跳票,也会影响信用。
  ◆一般办公时间
  美国大部分商店营业时间是星期一到星期六,上午九点半或十点至下午五点或六点左右。在购物中心的商店则有些营业到晚间九点。星期天也会自中午以后开到六点。一般公司则是朝九晚五,星期六、星期日放假。银行营业时间比较短,多半是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九点至下午三点,有些银行星期五会延长营业时间至下午六点,星期六上午也会从九点开放到十二点。不管公司行号、购物中心、学校,一般是没有午休的。在学校,中午也照常上课。这一点,对习惯睡午觉的同学是比较难适应的。 
  ◆美国重要节庆  
  一月一日~新年   
  一月第三个星期一~马丁路德金恩纪念日   
  二月第二个星期一~总统节(纪念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及林肯总统的生日)   
  五月最后一个星期一~阵亡将士纪念日   
  七月四日~国庆日(美国独立纪念日)   
  九月第一个星期一~劳工节   
  十月第二个星期一~哥伦布纪念日   
  十一月十一日~退伍军人节   
  十一月第一个星期一后的星期二~选举日   
  十一月第四个星期四~感恩节   
  十二月廿五日~圣诞节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英国入境要小心的问题
注意一些事项
一、行前做好行程规划。
登录中国领事服务网、中国驻英国使领馆网站等了解英国国情、法律法规等信息。关注目的地天气、交通和社会治安等情况,提前评估旅行风险。英国医疗费用昂贵,建议购买合适的旅游意外保险及医疗保险,勿存侥幸心理。
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根据身体状况安排合适的游玩项目并充分了解相关风险和安全规定,从事涉水、攀岩、空中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尤其应谨慎,恶劣天气尽量避免出行。
警惕假警察以检查证件和钱包为由进行诈骗。防范“飞车党”街边抢劫手机。避免深夜外出,不去偏僻或情况复杂的场所。遇突发事件时冷静应对,在确保自身安全情况下及时报警求助。
三、注意交通安全。
英国车辆右舵左行,交通规则与国内有诸多不同,应注意按照交通信号、标志、标线使用道路,具体可登录英国政府网站相关网页https://www.gov.uk/browse/driving/highway-code查询。在英租车自驾务必认真阅读租车合同,出行前全面检查车况确保车辆状态良好。
行车期间不使用手机,保持安全车速和车距。
严禁酒后驾车、疲劳驾驶。车内人员应系好安全带,如搭载不满12岁或身高不足135厘米的儿童,应使用安全座椅。
四、妥善保管证件财物。不在公共场所露财显富,避免人包分离,不随身携带大量现金。尽量使用银行卡消费,牢记卡号和发卡银行客服电话,丢失后及时挂失。
将护照、身份证等重要证件和财物分开存放。持照人宜在护照应急资料页写明联系方式,并提前准备一份护照和签证复印件以备不时之需。
五、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出行前应将行程安排及联系方式告知亲友。旅行中要保持通信顺畅,及时告知家人近况,避免家人担忧。
六、文明旅游。遵守英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注重言行举止和个人修养,爱护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摒弃不良陋习,拒绝黄、赌、毒,展现中国游客的良好形象。
扩展资料
联系电话
中国驻英国使馆:0044-20-76311430(工作时间领事咨询电话)、0044-7551436721 (非工作时间紧急领事协助)、0044-20-76369756(传真)
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0044-161-2247443(电话)、0044-7828529201(手机)、0044-161-2572672(传真)
中国驻爱丁堡总领馆:0044-131-3371790(电话)、0044-7766667116(手机)、0044-131-3378871(传真)
外交部全球领保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电话:0086-10-12308或0086-10-59913991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驻英国使馆提醒来英国自由行游客注意事项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gyjslw.com/post/221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