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缘”的成语「体物缘情」
成语“体物缘情”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軆物緣情成语读音:tǐ wù yuán qíng
成语简拼:TWYQ
成语注音:ㄊ一ˇ ㄨˋ ㄩㄢˊ ㄑ一ㄥ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语出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谓诗赋的状物与抒情。语本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成语用法:体物缘情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宋·潘若同《郡阁雅言·李远》:“李远体物缘情,皆谓臻妙。”
成语“体物缘情”的扩展资料
1. 缘字 如何解释缘的解释如下——1因由,因为:~由。~何(为何,因何)。~故。~起。2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分(fèn )。化~。姻~。一面之~。3沿,顺着:~法(沿旧法)。~木求鱼。4边:边~。参考资料链接:http://dict.baidu.com/s?wd=缘内容来自gyjslw.com
2. 缘情体物和缘鹄饰玉 是什么意思
成语: 缘情体物 发音:yuán qíng tǐ wù释义:缘:因;体:描写。抒发感情,描写事物。 出处: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成语示例: 僧问:“举子入门时为何?”师曰:“~事作么生?”(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四)(其中~代表本词条:缘情体物) 缘鹄饰玉《楚辞·天问》:“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王逸 注:“后帝,谓 殷汤 也。言 伊尹 始仕,因缘烹鹄鸟之羹,修玉鼎,以事於汤 。 汤 贤之,遂以为相也。”后因以因缘时会而攀登高位为“缘鹄饰玉”。内容来自gyjslw.com
3. 带体的成语有哪些
包含“体”的成语共有116个
1 帮派体系
2 卑身贱体
3 卑身屈体
4 遍体鳞伤
5 膘肥体壮
6 不成体统
7 不达大体
8 不识大体
9 不知大体
10 称体裁衣
11 称体载衣
12 成何体面
13 成何体统
14 赤身露体
15 赤身裸体
16 赤体上阵
17 此事体大
18 恫瘝一体
19 凡胎浊体
20 芳兰竟体
21 放心解体
22 公忠体国
23 躬体力行
24 汗流浃体
25 虎体熊腰
26 虎体鹓班
27 虎体鹓斑
28 虎体元斑
29 虎体原斑
30 黄袍加体
31 浑然一体
32 魂不负体
33 魂不附体
34 魂不赴体
35 魂不着体
36 混然一体
37 降颜屈体
38 具体而微
39 开郁养体
40 科头袒体
41 枯体灰心
42 两心一体
43 量体裁衣
44 年老体衰
45 宁体便人
46 千金贵体
47 千金之体
48 切身体会
49 青紫被体
50 屈节卑体
51 融为一体
52 柔肤弱体
53 三教一体
54 三位一体
55 身体发肤
56 身体力行
57 神不附体
58 神不主体
59 斯事体大
60 四体百骸
61 四肢百体
62 体察民情
63 体大思精
64 体规画圆
65 体国安民
66 体国经野
67 体面扫地
68 体天格物
69 体贴入妙
70 体贴入微
71 体无完肤
72 体无完皮
73 体物缘情
74 体恤入微
75 痌瘝一体
76 同功一体
77 完体将军
78 无关大体
79 无伤大体
80 五体投诚
81 五体投地
82 物我一体
83 习与体成
84 遐迩一体
85 贤身贵体
86 相体裁衣
87 心广体胖
88 心宽体肥
89 心宽体胖
90 心闲体正
91 心奓体忲
92 心奓体泰
93 羊体嵇心
94 一体同心
95 一体知悉
96 一体知照
97 一心同体
98 衣不蔽体
99 衣不布体
100 衣不盖体
101 衣不遮体
102 仪静体闲
103 移气养体
104 异体同心
105 隐占身体
106 缘情体物
107 月露之体
108 沾体涂足
109 椎肤剥体
110 兹事体大
111 顾大局,识大体
112 居移气,养移体
113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114 识大体,顾大局
115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16 体不安席,食不甘味内容来自gyjslw.com
4. 陆机《文赋》中“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是什么意思?
诗用以抒发感情,要辞采华美感情细腻,赋用以铺陈事物。要条理清晰,语言清朗。
此句出自陆机《文赋》,原文: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故崎錡而难便。苟达变而相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秩叙,故淟涊而不鲜。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意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炳若缛绣,凄若繁弦。必所拟之不殊,乃闇合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忧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于集翠。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或讬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弦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和,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故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氾;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练世情之常尤,识前脩之所淑。虽发于巧心,或受蚩于拙目。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虽纷蔼于此世,嗟不盈于予掬。患挈缾之屡空,病昌言之难。故踸踔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殆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
在这句诗中,缘情:因情。绮靡:艳丽。体物:状物。浏亮:清明。而这两句也体现出了陆机对诗歌的审美。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强调了情的成分。“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从这两句可以看出陆机对文学的思想已大大超越了前人。
根据历史可知,两汉以来,由于汉武帝对儒家文艺思想的“尊”,使得儒家思想在整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儒家学派论诗,十分讲究、重视诗的教化作用,他们着重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曹丕也在《典论》中把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
而这些文艺思想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过多的强调了文艺的社会作用,相对地忽视了文艺的艺术特点。魏晋时期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使得文学走进自觉地时代。随着儒家思想的衰微,人的思想的解放,人道价值重新得到肯定,文学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文学理论上也一扫两汉沉闷凝滞的气氛。对文学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文学艺术规律的研究全面展开。
《文赋》的出现,正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得到独立发展之后,在大量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性的问题。自然,这样做难免会从中流露出“形式主义”的痕迹,但是这显然不能影响陆机在《文赋》中的贡献。内容来自gyjslw.com
5. 剑·缘·情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剑·缘·情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剑·缘·情.txt大小:906.04K
已经过百度安全检测,放心下载
点击下载
内容预览:
剑·缘·情 第十三章 刀剑生影各成辉(上)
刘子晗还在苦苦冥思。
忽然,他看树叶上滴下露水,想起了前几日下大雨。那天电闪雷鸣,他亲眼看到有一棵大树被闪电劈到,顿时变成焦木,燃烧起来。但是,刘子晗转而又想:“我又怎么会有闪电的力量呢?”
李丹青好像看出了他的顾虑,他说道:“这几日,你一直在修习内功,有没有什么感悟?其实万物的力量都是一样的,你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刘子晗听到李丹青的话之后,又陷入沉思,他想起李丹青之前一掌击出,可以粉碎岩石,可以烧焦树木。“对了,”他一拍脑袋说道:“只要运用内功,以掌力发出,就可以将树木点燃。”
“就是这样的,”李丹青说道。
于是,刘子晗盘膝而坐,双掌上下相对运功,猛然一掌击向地上的木柴,那木柴一下断裂开来,并无燃烧痕迹。
李丹青说道:“我们武当派的内功讲究纯,厚,精,深,而不是刚猛。你刚才一击,心不够静,发出的是蛮力。你静下心来,慢慢体会,要做到收发自如。”
“是,……内容来自gyjslw.com
6. 名词解释:咏明体 、诗缘情、
永明体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8位文学家: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沈约和王融。从齐永明至梁陈100余年间,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先后有90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诗缘情”是从诗的特征上强调了诗的艺术本质。此语出于西晋陆机《文赋》。《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门谈创作的理论作品。其中,在谈到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这一问题上,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意为,诗歌因情而生,所以要求文词美丽,赋是铺写其事,所以要清楚明确。这是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明确的提出,诗是主情的,主情为诗的特点。今人裴斐《诗缘情辨》解释说:“缘情,即源于情”,无论从诗的抒情功能来解释,还是从诗歌之来源看,都能解释得通。其实,早在屈原时代,与“诗言志”相比照的“抒情”之说就已产生。如《楚辞·惜颂》中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是最早提及诗歌“发愤抒情”的艺术功能,是对传统的“诗言志”的一次突破。然而,处在“七雄纷争”的战国后期的楚国,处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抒情”说难以“独尊”。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抒情”之论更无立足之地。汉初文坛盛行拟骚,屈原作品稍露头角,就遭史学家班固的斥责,谓之“露才扬己”而“忿怼沉江”,“抒情”之说可谓昙花一现,即被汉儒扼杀在摇篮之中。魏晋时期,随着人的意识的全面觉醒,随着对个性的极力张扬,“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自觉”,陆机终于大胆否定了汉儒关于诗歌观念中的理念化倾向,破天荒地提出“诗缘情”,并成为了文坛共识。这对历来以“言志”、“美刺”为规范的儒家正统文学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文学想要摆脱经学附庸地位的潮流。在《文赋》中,陆机不仅提出了这一具有开创意义的观点,而且还对诗应反映的“情”作了规范,既要求它必须是真情实感,他说“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也就是要求“情”是真情,外在的所有表现,都是真情外化的结果。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