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寄卖友」成语故事的俄语翻译

2022年08月07日成语故事189

“郦寄卖友”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郦寄与吕后的亲戚吕禄关系很好,得到了荣华富贵。吕后死后,众大臣策划诛灭吕氏。将军吕禄掌管北军,太尉周勃不能进入其中,于是同郦寄的父亲商议,让郦寄骗吕禄出游,周勃才得以进据北军,乘机杀了吕禄


友字怎么组词
1、友,动词的意思是:两人结交,协力互助。组词如下:
友爱、友好、友善、友情、友谊、友仁、友直、朋友
2、友,名词的意思是:合作者,志同道合者。组词如下:
友邦、友军、友人、敌友、工友、好友、 教友、 老友、 亲友、 球友、 校友、 学友 、战友、诤友 挚友、交友
扩展资料
文言《说文解字》: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
,古文友。
,亦古文友。       
白话《说文解字》:友,志趣相投叫作“友”。字形采用两个“又”会义,像两人交手相握,彼此友好。
,这是古文写法的“友”。
,这也是古文写法的“友”。
词语解释:
1、友爱
[yǒu ài] 
释义:友好亲爱:兄弟~。团结~。
2、亲友
[qīn yǒu] 
释义:亲戚朋友。
3、交友
[jiāo yǒu] 
释义:结交朋友:~要慎重。
4、校友
[xiào yǒu] 
释义:学校的师生称曾在本校就读或担任教职员的人,也用作在同一学校学习或工作过的人的互称:~会。
5、战友
[zhàn yǒu] 
释义:在一起战斗或一起服兵役的人:老~。亲密~。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工作中的朋友用一个成语怎么说
【八拜之交】: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交:友谊。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
【白头如新】: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白衣送酒】: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后泛指送酒的人。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拜把兄弟】:朋友结为异姓兄弟。
【拜把子】:朋友结为异姓兄弟
【班荆道故】: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班荆道旧】:指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亦作“班荆道故”。
【半面之识】:半面:指瞥过一眼;识:相识。后用以指只见过一次的朋友。
【背故向新】:弃绝多年的朋友,而同新结识的人来往。指结交朋友不为友谊,只图势力。
【比目连枝】:比目:比目鱼,传说仅一眼,须两鱼并游;连枝:连在一起的树枝。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和朋友。
【宾朋满座】:宾客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友聚会。
【伯劳飞燕】:借指离别的亲人或朋友。
【不敢高攀】:不敢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亲戚。
【不弃故旧】:弃:抛弃;故旧:旧交。不轻易抛弃老朋友。
【不忘故旧】:故旧:旧交、旧友。不忘记老朋友。
【车过腹痛】:原指经过朋友的坟墓如不祭奠,走过去肚子就会痛起来。用来表示对亡友的悼念。
【称兄道弟】:朋友间以兄弟相称。形容关系亲密。
【出云入泥】:指自己一旦青云直上,便不惜将旧时朋友踩入泥中。比喻人情浇薄,世态炎凉。
【杵臼之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分。
【串亲访友】:走亲戚,看朋友。
【打成相识】:指双方经过一番较量,显出自己的功夫,最后从漠不相识变为朋友。
【丹之所藏者赤】: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
【淡水交情】:友情像水一样清澈。指不以势利为基础的朋友。
【淡水之交】:友情像水一样清澈。指不以势利为基础的朋友。
【弹冠结绶】:朋友之间互相援引出仕。
【叨在知己】:叨: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自觉惭愧;知己:友谊深厚的朋友。有愧于作为您的知己朋友。
【道弟称兄】:朋友间以兄弟相称,表示关系亲密。
【道义之交】:交:交情,友谊。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得一知己,死可无恨】:知己:彼此相知的朋友;恨:遗憾。能得到一位知心朋友,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形容知音难觅。
【东劳西燕】:劳:伯劳。比喻情侣、朋友离别。
【断金之交】:指情深谊厚的朋友。
【泛泛之交】:泛泛:一般,平常。交情不深的朋友。
【范张鸡黍】: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
【分朋树党】:区分开朋友党羽,树立起帮派。
【腹心之友】:指同心同德的知心朋友。形容关系密切,友情深厚。
【高朋故戚】:高贵的朋友,至近的亲戚。指至亲好友。
【高朋满座】: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割席断交】:席:坐席,草席。把席割开分别坐。比喻朋友绝交。
【割席分坐】:席:坐席。把席割断,分开坐。比喻朋友绝交。
【狗党狐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同“狐朋狗党”。
【故旧不弃】:故旧:旧交,旧部下;弃:抛弃。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
【故人之情】:故人:老朋友。老朋友之间的感情。
【故人之意】:故人:旧友。指老朋友的情意。
【管鲍之好】: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管鲍之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管宁割席】: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
【贵在知心】:以知心交心为贵,指朋友之间心心相印。
【贵则易交】:易:改变,换。人发达后抛弃旧时贫贱朋友,另交新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海翁失鸥】:翁:老人。在海边居住的那个老翁没有捉取到海鸥。比喻人如果怀有私心,就会失去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狐朋狗党】: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狐朋狗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化敌为友】:把敌人转化为自己的朋友。
【患难见真情】: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患难见知己】: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患难之交】: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惠子知我】:比喻朋友相知之深。
【鸡黍深盟】:鸡黍:招待客人的饭菜;深盟:深厚的交情。指朋友之间交情深厚。
【江湖义气】:旧指走南闯北的人之间所遵循的忠义之气。今多指不顾原则地一味讲求朋友间的义气。
【胶漆相投】:胶漆:胶和漆,比喻亲密;投:投合。形容朋友之间亲密投合。
【今雨新知】:比喻新近结交的朋友。
【金兰契友】:金兰:指友情投合,交谊深;契:投合;契友:情投意合的朋友。泛指结拜兄弟。
【金兰之契】:金:比喻坚;兰: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金兰之友】:指亲密的朋友。
【尽欢竭忠】:指朋友对自己竭尽友爱和忠心。
【敬业乐群】:敬业:违心于学业;乐群:乐于与好朋友相处。心学习,和同学融洽相处。
【九故十亲】:泛指亲戚朋友。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酒朋诗侣】:指在一起喝酒作诗的朋友。
【酒肉弟兄】:在一起只是吃喝玩乐而不干正经事、不能共患难的朋友。
【酒肉朋友】:在一起只是吃喝玩乐而不干正经事的朋友。
【酒肉兄弟】:指酒肉朋友。
【酒食征逐】:征:召唤;逐:追随。指酒肉朋友以吃喝交往。
【旧识新交】:老相识,新相交。比喻结交的朋友众多。
【旧雨新知】:旧相识和新朋友。
【旧雨重逢】:旧雨:老朋友的代称。指老朋友又相遇了。
【臼杵之交】:臼:石制的舂米器具。杵:舂米的木棒。臼与杵不相离。比喻非常要好的朋友。
【狂朋怪侣】: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
【狂朋怪友】: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同“狂朋怪侣”。
【狂朋恠友】: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同“狂朋怪侣”。
【兰友瓜戚】:兰友:意气相投的至友;瓜戚:瓜葛相连的亲戚。形容亲戚、朋友关系亲近。
【郦寄卖友】:郦寄出卖朋友。
【联床风雨】:指朋友或兄弟相聚,倾心交谈。
【良师益友】: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良师诤友】:良:好;诤:敢于直言。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
【落月屋梁】:比喻对朋友的怀念。
【卖友求荣】:出卖朋友以谋求名利、地位。
【迷途失偶】:迷途:迷失道路;偶:伴侣。迷失了道路,丢失了朋友。指遭到不幸或陷于孤独。
【面朋口友】:指非真诚相交的朋友。
【面朋面友】:表面上的朋友,交情不深,貌合神离。
【名师益友】:指有学问,能给自己以教化帮助的老师和朋友。
【明月清风】: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谬托知己】:指假托为知心朋友。
【莫逆交】:莫:没有;逆:抵触;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莫逆之交】: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莫逆之契】:莫逆:没有抵触;契:相合。指朋友之间情投意切,心心相印的深厚友情。
【莫逆之友】:莫:没有;逆:抵触。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宁与千人好,莫与一人敌】:宁愿与千人做朋友,不要与一个人为敌。
【攀高枝儿】: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比喻人想往高处攀。
【攀亲道故】:故:故旧,老朋友。拉亲戚论故交。指跟地位高的人拉关系。
【攀亲托熟】:认作亲戚朋友。
【朋酒之会】:朋酒:朋友聚会畅饮。朋友欢饮的聚会。
【朋坐族诛】:坐:坐罪,判以罪名并给予惩罚;族:家族;诛:杀掉。有点朋友关系的人被判罪,整个家族都被杀掉。指株连治罪,残酷镇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
【贫贱之交不可忘】:贫贱之交:贫困时的知心朋友。指人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
【贫贱之知】: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知: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平原十日饮】:平原:战国时赵国的平原君赵胜。表示朋友暂住欢宴。
【契合金兰】:契合:投合;金兰:指朋友。比喻朋友交情深厚。
【契若金兰】:比喻朋友交情深厚。
【千里结言】:指与远方朋友相约之言。
【千里借筹】:筹:策划。和远方朋友进行商量。
【亲戚朋友】:亲人、朋友及姻亲关系等人。
【亲如手足】:象兄弟一样的亲密。多形容朋友的情谊深厚。
【亲如兄弟】:象兄弟一样的亲密。多形容朋友的情谊深厚。
【亲知把臂】:亲知:亲人和知心朋友;把臂:握人手臂,比喻亲密的朋友。指亲人或知心朋友。
【青林黑塞】:比喻指知己朋友所在之处。
【青蝇吊客】:死后只有青蝇来吊。比喻生前没有知己朋友的人。
【青蝇之吊】:死后只有青蝇来吊。比喻生前没有知己朋友的人。
【倾盖如故】: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
【倾盖之交】:盖:古车篷;倾盖:停车。指一见如故的朋友。
【清风朗月】: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同“清风明月”。
【清风明月】: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清交素友】:素友:真诚的朋友。交往纯洁,友情纯朴。
【求其友声】:指朋友以意气相投而结交,如昆虫以同声而相应。
【取友必端】:取:选取;端:端正。正派的人选择朋友必然端正。形容选择朋友必须是品行端正的人。
【人不厌故】:故:故交,老朋友。为人不应抛弃老朋友。意指还是老朋友好。
【人莫若故】:还是老朋友亲。
【人似秋鸿】:鸿:大雁。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比喻朋友间守信用,就像鸿雁每年秋天按时从北方飞到南方那样。
【人以群分】: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人们的互相了解,最可贵的是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指朋友相交要知心。
【认敌为友】:认敌人作为朋友。指人的思想糊涂,不分敌友。
【三朋四友】:泛指各种朋友。
【山阳笛声】:形容怀念老朋友。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
【声气相投】: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
【诗酒朋侪】:侪:等辈,同类的人。作诗饮酒的朋友。同“诗朋酒友”。
【诗酒征逐】:征逐:朋友之间相互邀请宴饮。指互相邀约,饮酒作诗。
【诗朋酒侪】:侪:辈。在一起写诗喝酒的朋友。
【诗朋酒侣】:侣:伴侣,同伴。作诗饮酒的朋友。同“诗朋酒友”。
【诗朋酒友】:作诗饮酒的朋友。
【十亲九故】:故:老朋友。形容亲戚朋友很多。
【十日饮】:比喻朋友连日尽情欢聚。
【十日之饮】:比喻朋友连日尽情欢聚。
【势力之交】:势:势;交:交往。为势利益进行的交往。指趋炎附势的朋友。
【势利之交】:势:势;利:利益。为势和利益进行的交往。指趋炎附势的朋友。
【视为知己】:看成好朋友。
【疏亲慢友】:疏:疏远;慢:怠慢。疏远亲族,怠慢朋友。
【他乡故知】:故知:老朋友,熟人。在异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
【他乡遇故知】:在远里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兴的事。
【同窗故友】:同窗:同学。老同学,老朋友。
【同窗好友】:同窗:同学。老同学,好朋友。
【同窗契友】:同窗:同学;契:意气相合。老同学,好朋友。
【绾角兄弟】:绾: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绾角:古代儿童束发,指年幼时;兄弟:此指亲如兄弟的朋友。幼年时结交的好朋友。
【王贡弹冠】:王:汉代王吉字子阳。贡:即贡禹。弹冠:拂去冠上的尘埃,喻将出来作官。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类相庆。亦作“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王:汉代王吉;贡:贡禹;弹冠:拂去冠上的灰尘。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类相庆。
【忘年交】: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同“忘年之好”。
【忘年之好】:忘记年龄的交友。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忘年之契】: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同“忘年之好”。
【忘年之友】: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好朋友。即不拘年岁行辈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忘形交】:不拘身分、形迹的知心朋友。
【忘形之交】:不拘身分、形迹的知心朋友。同“忘形交”。
【忘形之契】:不拘身分、形迹的知心朋友。同“忘形交”。
【刎颈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刎颈至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比喻情谊深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屋梁落月】:比喻殷切的思念朋友的心情。
【隙末凶终】:隙:嫌隙,仇恨;凶:杀人;终、末:最后,结果。指彼此友谊不能始终保持,朋友变成了仇敌。
【霞友云朋】:与云霞为朋友。指避世隐居。
【相得恨晚】:认识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相知恨晚】:相知:相互了解。认识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相知有素】:素:向来。指一向互相了解的好朋友。
【孝悌忠信】: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心腹之交】:指知己可靠的朋友。
【星灭光离】:比喻朋友关系不能继续。
【凶终隙末】:凶:杀人;隙:嫌隙,仇恨;终、末:最后,结果。指彼此友谊不能始终保持,朋友变成了仇敌。
【凶终隙未】:指交道不永,朋友最终变成仇人。隙,嫌隙,仇恨。
【许友以死】:许:应许。朋友以死相许。形容重友谊。
【悬剑空垄】:比喻心许朋友的事,不因人死而改变。
【牙生辍弦】:牙:伯牙;辍:中止。伯牙活着的时候不复操琴。表示对亡故的知音朋友的沉痛悼念之情。
【严师畏友】:严:严格。要求严格的老师和朋友。
【严师益友】:严:严格;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老师和朋友。
【燕市悲歌】:以之表现朋友间的情谊以及惜别的情怀。
【羊左之交】:羊左:羊角哀与左伯桃,春秋时期燕国人。像羊角哀与左伯桃那样的交情。比喻生死之交的朋友。
【一见如故】:故:老朋友。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一见如旧】:初次见面就情投意合,如同老朋友一样。
【一接如旧】:犹言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一面如旧】: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衣服新的好,朋友旧的好。形容故旧不可轻弃。
【以文会友】:会:结交。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义结金兰】:结交很投合的朋友。
【异代之交】:异代:不同的时代。不同时代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指精神上与前人做朋友。
【异苔同岑】:岑:小而高的山。不同的青苔长在同一座山上。比喻朋友志同道合。
【异体同心】:指朋友、夫妻之间的思想完全一致。
【谊切苔岑】:切:亲近;苔岑:志同道合的朋友。形容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淫朋密友】:亲近密切的朋友。
【淫朋狎友】:不正派的亲密朋友。
【嘤鸣求声】: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嘤鸣求友】: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回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嘤鸣求友声】: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与古为徒】:徒:同类的人。和古人作朋友。
【远亲近邻】:泛指远近的亲戚朋友。
【远亲近友】:泛指远近的亲戚朋友。
【月落屋梁】:比喻对朋友的怀念。
【云树之思】:比喻朋友阔别后的相思之情。
【簪盍良朋】:簪:聚拢;盍:同“合”,聚合。指好朋友相聚。
【择交而友】:选择结交而为朋友。指不随便交友。
【沾亲带故】:故:故人,老友。有亲戚朋友的关系。
【沾亲带友】:有亲戚朋友的关系。
【正言直谏】:以正义之语,规劝皇帝、上级、长辈或朋友。
【指囷相赠】: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至戚世交】:至戚:关系很近的亲戚;世交:上代人就有交情的人家。最近的亲戚,最亲密的朋友。形容关系密切。
【至亲好友】:关系至深的亲戚,感情最好的朋友。
【猪朋狗友】: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
【竹马之交】: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
【竹马之友】:指儿童时期的朋友。
【谘师访友】:谘:询问,商量。请教老师,问询朋友。
【总角相交】: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向上束成小髻,指童年。小时候就很要好的朋友。
【总角之好】: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
【总角之交】:总角: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结果童年。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鹿鼎记》中 哪些段落体现了 韦小宝的义
1、宁辞官也不愿伤害陈近南和天地会的兄弟;2、用各种手段破坏对康熙的伤害;3、法场换子救了茅十八;4、最后归隐两边不得罪。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见利忘义的义是什么意思
见利忘义中的义是道义。
见利忘义是一个成语,读音是jiàn lì wàng yì,意思是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出处:《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赞》:“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译文:在孝文帝的时候,天下的人都说郦寄出卖朋友,然而出卖朋友的人,都是些见利忘义的人。
示例:他虽然很能干,但见利忘义,得小心提防。
扩展资料:
见利忘义的近义词:
1、背信弃义
背信弃义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bèi xìn qì yì,基本意思是违背诺言,不讲道义,多指朋友间出卖友谊。多用于揭露、指责、谴责的场合。一般作谓语、定语。
出自:曹禺《王昭君》第五幕:“背信弃义是插在我背上的一把尖刀!”
示例:他对朋友背信弃义,最后成了孤家寡人。
2、忘恩负义
忘恩负义是一个成语,读音是wàng ēn fù yì,忘:忘记;恩:恩情;负:辜负;义:情义。意思是忘记了恩情辜负了情义。
出自: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百十一回:“惜乎你这一片血心,竟被那忘恩负义之人欺哄了。”
示例:你是一头忘恩负义的猪,我辛苦养育你成人得到了什么!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金庸为什么要创造韦小宝这个人物?
金庸谈韦小宝
德是文明的产物,野蛮人之间没有道德。
韦小宝自小在妓院中长大,妓院是最不讲道德的地方;后来他进了皇宫,皇宫以是最不证明道德的地方。在教养上,他是一个文明社会中的野蛮人。为了求生存和取得胜利,对于他是没有什么不可做的,偷抢拐骗,吹牛拍马,什么都干。做这些坏事,做来心安理得之至。吃人部落中的蛮人,决不会以为吃人肉有什么不该。
韦小宝不识字,孔子与孟子所教导的道德,他从来没有听见过。
然而孔孟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或者,孔子与孟子是归纳与提炼了中国人思想中美好的部分,有系统的说了出来。韦小宝生活在中国人的社会中,即使是市井和皇宫中的野蛮人,他也要交朋友,自然而然会接受中国社会中所公认的道德。尤其是,他加入天地会后,接受了中国江湖人物的道德观念。不过这些道德规范与士大夫,读书人所信奉的那一套不同。
士大夫懂的道德很多,做的很少。江湖人物信奉的道德极少,但只要信替,通常不敢违反。江湖唯一重视的道德是义气,“义气”两字,从春秋战国以来,任何在社会上做事的人没有一个敢勿视。
中国社会中另一项普遍受重视的是情,人情的情。

注重“人情”和“义气”是中国传统社会特点,尤其是在民间与下层社会中。
统治者讲究“原则”。“忠”是服从和爱戴统治者的原则;“孝”是确定家长威的原则。“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原则;“法”是执行统治者所定规律的原则。对于统治阶层,忠孝礼法的原则神圣不可侵犯。皇帝是国家的化身,“忠君”与“爱国”之间可以划上等号。
“孝”本来是敬爱父母的天性,但统治者过分重视提倡,使之成为固定社会秩序的威象征,在自然之爱上,附加了许多僵硬的规条。“孝道”与“礼法”
结合,变成敬畏多于爱慕。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描写母爱的甚多而写父爱的极少。称自己父亲为“家严”,称母亲为“家慈”,甚至正式称呼中,也确定父严母慈是应有的品格,似乎直到朱自清写出《背影》,我们才有一篇描述父爱的动人作品。“忠孝”两字并称之后,“孝”的德行被统治者过分强调,被剥夺了其中若干可亲的成分。汉朝以“孝”与“廉”两种德行选拔人才,直到清末,举人仍被称为“孝廉”。
在民间的观念中,“无法无天”可以忍受,甚至于,“无法无天”,是蔑视威与规律,往往有一些英雄好汉的含义。但“无情无义”绝对没有,被摒绝于社会之外。
甚至于,“无赖无耻”的人也有朋友,只要他讲义气。
“法”是政治规律,“天”是自然规律,“无法无天”是不遵守是不遵守政治规律与自然规律;“无赖无耻”是不遵守社会规律。
但在中国社会中,“情义”是最重要的社会规律,“无情无义”的人是最大的坏人。
传统的中国人不太重视原则,而十分重视情义。

重视情义当然是好事。
中华民族所以历数千年而不断壮大,在生存竞争中始终保持活力,给外族压倒之后一次又一次的站起来,或许与我们重视情义有重大关系。
古今中外的哲人中,孔子是最反对教条,最重视实际的。所谓“圣之时者也”就是善于适应环境,不拘泥教条的圣人。孔子是充分体现中国人性格的伟大人物。孔子哲学的根本思想是“仁”,那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好好对待别人,由此而求得一切大小团体(家庭,乡里,邦里)中的和谐与与团结,“人情”是“仁”的一部分。孟子哲学的根本思想是“义”。那是一切行动以“合理”为目标,合理是对得住自己,也对得住别人。对得住自己午容易,要旨于不能对不起别人,尤其不能对不起朋友。
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父母和朋友是人生道路上的两大支柱。
所以“朋友”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并列,是“五伦”之一,是五大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西方社会,波斯,印度社会并没有将朋友的关系提到这样高折地位,他们更重视的是宗教,神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群和谐团结,互相讲爱,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采取合理的方式来与之适应。这样的一个人群,在与别的人群斗争之时,自然无往不利,历久而常胜。
古代无数勇武强悍,组织紧密,纪律森严,刻苦奋发的民族所以一个个在历史上消失,从此影踪不见,主要是他们的社会缺乏弹性。在社会教条或宗教教条下僵化了。没有弹性的社会,变成了僵尸的社会。再凶猛剽悍的僵尸,终究会倒下去的。

中国的古典小说基本上是反教条反威的。
《红楼梦》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父母之命的婚姻,颂扬自由恋爱,是对当时正统思想的叛逆。《水浒》中的英雄杀人放火,打家劫舍,虽然最后招安,但整部书写的是杀官造反,反抗朝廷。《西游记》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反抗玉皇大帝。《三国演义》写的是历史故事,然而基本主题是“义气”而不是“正统”。
《封神榜》作为小说并不重要,但对民间的思想风俗影响极大,写的是武王伐纣,“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也”,最精彩部分是写哪吒反抗父亲的威。《金瓶梅》描写人性中的丑恶(孙述宇先生精辟的分析指出,主要是刻画人性的基本贪,嗔,痴三毒),与“人之初,性本善”的正统思想相反。《三侠五义》中最精彩的人物是朝廷时期白玉堂,而不是为官府服务的御猫展昭。
武侠小说基本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
武侠小说所以受到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原因之一是,其中根本的道德,是中国大众所普遍同意的。武侠小说又称侠义小说。“侠”是对不公道的事激烈反抗,尤其是指为了平反旁人所受的不公道而努力。西方人重视争取自己的力,这并不是中国人意义中的“侠”。“义”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往往具有牺牲自己的含义。“武”则是以暴力来反抗不正义的暴力。中国人向平喜欢小说中重视义气的人物。在正史上,关羽的品格,才能与诸葛亮相差极远,然而在民间,关羽是到处受人膜拜的“正神”,“大帝”,诸葛亮中是智慧的象征,中国人认为,义气比智慧重要得多。《水浒》中武松,李逵,鲁智深等人既粗暴,又残忍,破坏一切规范,那不要紧,他们讲义气,所以是英雄。许多评论家常常表示不明白,宋江不文不武,猥琐小吏,为什么众家英雄敬之服之,推之为领袖。
其实理由很简单,宋江讲义气。
“义气”在中国人道德观念中非常重要。不忠于皇帝朝廷,造反起义,那是可以的,因为中国人的反叛性很强。打僧谤佛,咒道骂尼,那是可以的,因为中国人不太重视宗教。偷窥,抢劫,谋杀,通奸,残暴等等罪行,中国民间对之憎厌的程度,一般不及外国社会中之强烈。但不孝父母绝对不可以,出卖朋友也绝对不可以。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孝道”对繁衍种族,维持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义气”对忠诚团结,进行生存竞争有重大作用。“人情”对消除内部矛盾,缓和内部冲突有重要作用。
同样是描写帮会的小说,西洋小说中的《教父》,《天使的愤怒》等等中,黑手党的领袖,可以毫无顾忌的残杀自己同党兄弟,这在中国的小说中决计不会出现,因为中国人讲义气,绝对不能接受。法国小说家雨果《悲惨世界》中那个只重法律而不顾人情的警察,中国人也绝对不能接受。
士大夫也并非不重视义气。《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中记载了不少朋友之间重义气的史实,予以歌颂赞美。
西汉吕后当政时,诸吕想篡夺刘氏的位,陈平与周勃谋平诸吕之乱。那时吕禄掌握兵,他的好朋友郦寄骗他出游而解除兵,终于尽诛诸吕。诛灭诸吕是天下人心大快的事,犹如今日的扑灭“四人帮”,但当时大多数人竟然责备郦寄出卖朋友(《汉书》:“天灭郦寄为卖友。”)这种责备显然并不公平,将朋友交情放在“政治大义”之上。不过“朋友决不可出卖”的观念,在中国人心中确是根深蒂固,牢不可拔。
至于为了父母而违犯国法,传统上更认为天经地义。儒家有一个有名的论题:舜的父亲如果犯了重罪,大法官皋陶依法行事,要处以极刑,身居帝位的舜怎么办?标准答案是:舜应当弃了帝位,背负父亲逃走。
“大义灭亲”这句话只是说说好听的。向来极重视亲情人情的中国人很少真的照做。倒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情理法律兼顾”的话说更加振振有词。说是“兼顾”,实质是重情不重法。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情”总比“法”重要。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虽得人称道,但如他不挥泪,评价就大大不同了,重点似乎是在“挥泪”而不在“斩”。
八一个民族的自下而上与兴旺,真正基本毕竟在于生产。中华民族所以历久常存,基础建立在极大多数人民勤劳节俭,能自己生产足够的生活资料。一个民族不可能依靠掠夺别人的生产成果而长期保持生存,更不可能由此而伟大。许多掠夺性的民族所以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生产能力不强是根本原因。
民族的生存竞争道德是在自己能养活自己,其次才是抵御外来的侵犯。
生产是长期性的,没有什么戏剧意味的事,虽然是自下而上的基本,却不适宜于作为小说的题材,尤其不能作武侠小说的题材。
少数人无法无天不要紧,但如整个社会都无法无天,一切规范律则全部破坏,这个社会决不可能长期存在。然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情景不适宜作为小说的题材。正如男婚女嫁,养儿育女的正常家庭生活不适宜作为小说的题材。(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的第一句话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他写的是不幸的家庭。)但如全世界的男人都如罗密欧,全世界的女人都如林黛玉,人类就绝种了。
小说中所写的,通常是特异的、不正常的事件与人物。武侠小说尤其是这样。
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决不是故意与中国传统道德唱反调。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出于侧隐之心;除暴安良,锄奸诛恶,是出于公义之心;气节凛然,有所不为,是出于羞恶之心;挺身赴难以德报怨,是出于是非之心。武侠小说中的道德观,通常是反正统,而不是反传统。
正统是只有统治者才重视的观念,不一定与人民大众的传统观念相符。韩非指责“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指责儒家号召仁爱与人情,搞乱了严峻的统治,侠者以暴力为手段,侵犯了当局的镇压手段。
古典小说的传统,也即是武侠小说所接受的传统,主要是民间的,常常与官府处于对立地位。

武侠小说的背景都是古代社会。
拳脚刀剑在机关枪、手枪之前毫无用处,这固然是主要原因。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利益,是要求法律与秩序,而不是破坏法律与秩序。
武侠小说中英雄的各种行动--个人以暴力来执行“法律正义”,杀死官吏,组织非法帮会,劫狱,绑架,抢劫等等,在现代是反社会的,不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这等于是恐怖分子的活动,极少有人会予同情,除非是心智不正常的人。因为现代正常的国家中,人民与政府是一体,至少理论上是如此,事实上当然不一定。
古代社会中侠盗罗宾汉、梁山泊好汉的行径对人民大众有利,施之于现代社会中却对人民大众不利。除非是为了反抗外族侵略者的占领,或者是反对极端暴虐、不人道、与大多数人民为敌的制统治者。
幸好,人们阅读武侠小说,只是精神上有一种“维护正义”的感情,从来没有哪一个天真的读者去模仿小说中英雄的具体行动。
说读了武侠小说的孩子会入山拜师练武,这种廉洁或事迹,也几十年没听见了。大概,现代的孩子们都聪明了,知道就算练成了武功,也敌不过一支手枪,也不必这样的辛苦的到深山中去拜师了。

我没有企图在《鹿鼎记》中描写中国人的一切性格,非但没有这样的才能,事实上也决不可能。只是在韦小宝身上,重点的突出了他善于适应环境与讲义气两个特点。
这两个特点,一般外国人没有这们显著。
关于适应环境,在生存竞上是优点,在道德上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
就韦小宝而言,他大多数行动决不能值得赞扬,不过,在清初那样的社会中,这种行动对他很有利。
如果换了一个不同环境,假如说是在现代的瑞士、芬兰、瑞典、挪威这些国家,法律相当公正严明,社会的制裁力量很强,投机取巧的结果通常是很糟糕,规规矩矩远比为非作歹有利,韦小宝那样的人移民过去,相信他为了适应环境,会选择规规矩矩的生活。虽然,很难想象韦小宝居然会规规矩矩。
在某一个社会中,如果贪污、作弊、行骗、犯法的结果比洁身自爱更有利,应当改造的是这个社会和制度。小说中如果描写这样的故事,谴责的也主要是社会与制度。就像《官场现形记》等等小说一样。
十一
中国人的重视人情与义气,使我们生活中凭添不少温暖。在艰难和贫穷的环境中,如果在家再互相敌视,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充满了冷酷与憎恨,这样的生活很难过得下去。
在物质条件丰裕的城市可以不讲人情、不讲义气,生活当然无聊乏味,然而还得活下去。在贫乏的农业社会中,人情是必要的。
在风波险恶的江湖上,义气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要求。
然而人情与义气讲到了不顾原则,许多恶习气相应而生。中国政治的一直不能上轨道,与中国人太讲人情义气有直接关系。拉关系、组山头、裙带风、不重才能而重亲谊故乡、走后门、不讲公德、枉法舞弊、隐瞒亲友的过失,合理的人情义气固然要讲,不合理的损害公益的人情义气也讲。结果是一团乌烟瘴气,“韦小宝作风”笼罩了整个社会。
对于中国的处境,“韦小宝作风”还是少一点为妙。
然而像西方社会中那样,连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也没有多大人情好讲,一切公事公办,丝毫不能通融,只有法律,没有人情;只讲原则,不顾义气,是不是又太冷酷了一点呢?韦小宝如果变成了铁面无私的包龙图,又有什么好玩呢。
小说的任务并不是为任何问题提供答案,只是叙述在那样的社会中,有那样的人物,你们怎样行动,怎样思想,怎样悲哀与欢喜。
以上是我在想韦小宝这小家伙时的一些拉杂感想。
坦白说,在我写作《鹿鼎记》时,完全没有想到这些。在最初写作的几个月中,甚至韦小宝是什么性格也没有定型,他是慢慢、慢慢地自己成长的。
在我的经验中,每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在初写时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模糊的影子,故事渐渐开展,人物也渐渐明朗起来。
我事先一点也没有想到,要在《鹿鼎记》中着力刻画韦小宝关于(不择手段地)适应环境和注重义气这两个特点,不知怎样,这两种主要性格在这个小流氓身上显现出来了。
朋友们喜欢谈韦小宝。在台北一次座谈会中,本意是讨论“金庸小说”,结果四分之三的时间都用来辩论韦小宝的性格。不少读者问到我的意见,于是我自己也来想想,试图分析一下。
这里的分析半点也没有“威性”,因为这是事后的感想,与写作时的计划与心情全然无关。我写小说,除了布局、史实的研究和描写之外,主要是纯感情性的,与理智的分析没有多大的关系。
因为我从来不想在哪一部小说中,故意表现怎么样一个主题。如果读者觉得其中有什么主题,那是不知不觉间自然形成的。相信读者自己所作的结论,互相间也不太相同。
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这十几部小说中,我感到关切的只是人物与感情。韦小宝并不是感情深切的人。《鹿鼎记》并不是一部重感情的书。其中所写的比较特殊的感情,是康熙与韦小宝之间君臣的情谊,既有矛盾冲突、又有情谊友爱的复杂感情。这在别的小说中似乎没有人写过。
韦小宝的身上有许多中国人普遍的优点和缺点,但韦小宝当然并不是中国人的典型。民族性是一种广泛的观念,而韦小宝是独特的、具有个性的一个人。刘备、关羽、诸葛亮、曹操、阿Q、林黛玉等等身上都有中国人的某些特性,但都不能说是中国人的典型。
中国人的性格太复杂了,一万部小说也写不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们都不是人,但他们身上也有中国人的某些特征,因为写这些“妖精”的人是中国人。
这些意见,本来简单的写在《鹿鼎记》的后记中,但后来觉得作者不该多谈自己的作品,这徒然妨碍读者自己的判断的乐趣,所以写好后又删掉了。何况作者对于自己所创造的人物,总有偏爱。
“癞痢头儿子自家好”,不可能有比较理性的分析。事实上,我写《鹿鼎记》写了五分之一,便已把韦小宝这小家伙当作了好朋友,多所纵容,颇加袒护,中国人重情不重理的坏习气发作了。因编者索稿,而写好了的文字又不大舍得抛弃,于是略加增益,以供谈助。
匆匆成篇,想得并不周到。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左边丽”右边是一个耳朵旁是什么字
左边’丽”右边是一个耳朵旁是“郦”字。
拼音是 lì,部首阝,笔 画9。
释义:郦,古地名,郦县,在今中国河南省内乡县西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只做姓氏。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郦寄卖友
拼音:lì jì mài yǒu);解释:郦寄出卖朋友。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出卖朋友。后常接不堪回首。
出处:南朝·齐·巨源《为尚书符荆州》:“虽吕布贩君,郦寄卖友,方之斯人,未足为酷。”
典故
刘邦死后,郦商奉事孝惠帝刘盈和高后吕雉。吕后执政期间,诸吕封王列侯,控制着汉朝的军政大。吕后病危时,又任命侄儿吕禄、吕产为上将军,统领南北两军,企图稳住局面。吕后死后,诸吕拟发动叛乱。
其时郦商年老多病,已不能理事,其子郦寄与吕禄是生死之交,两人时常一同外出游玩打猎,饮酒作乐。郦寄深得吕禄信任,言听计从。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准备诛杀诸吕,但无法进入军中统领军队。于是,他们密谋,派人劫持郦商。
让郦商儿子郦寄前去欺骗吕禄说:“高帝和吕后共同平定天下,刘氏人封立九位国王,吕氏人封立三位国王。而今太后去世,皇帝年幼,而足下佩赵王印,却不去封地镇守,仍做上将军,统军驻守长安,这就会被大臣诸侯所猜疑。足下何不归还印信,把军队交给太尉?这样就可高枕无忧,世代为王了。”
吕禄听信了郦寄的话,同他一起出去游玩。周勃乘机进入北军,控制了军,终于诛杀了吕氏家族。在这场宫廷政变中,郦寄凭借同吕禄的友情,为巩固刘汉王朝立下了第一功,同年郦商死了,谥号为景侯,郦寄承侯位,享受荣华富贵,却落得个卖友求荣的千古骂名。
汉景帝三年,吴楚齐赵诸国反叛,任命郦寄为将军,前去围攻赵国都城,十个月未攻下。正是这样一个只懂行猎游乐的花花公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居然想娶平原君(景帝的岳母)为夫人,景帝一怒之下,剥夺了郦寄的侯爵,下狱判罪。正是:郦生卖友,不堪回首。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郦寄卖友”扩展: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读音:lì jì mài yǒu
成语解释:郦寄出卖朋友
成语用法:郦寄卖友作宾语、定语;指出卖朋友。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注音:ㄌ一ˋ ㄐ一ˋ ㄇㄞˋ 一ㄡˇ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繁体成语:酈寄賣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简拼:LJMY
成语出处:南朝·齐·巨源《为尚书符荆州》:“虽吕布贩君,郦寄卖友,方之斯人,未足为酷。”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近义词:卖友求荣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gyjslw.com/post/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