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者危”「忘战者危」

2024年06月18日成语大全183

成语“忘战者危”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忘戰者危
成语读音:wàng zhàn zhě wēi
成语简拼:WZZW
成语注音:ㄨㄤˋ ㄓㄢˋ ㄓㄜˇ ㄨㄟ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忘战必危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桓范《兵要》:“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
成语用法:忘战者危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成语“忘战者危”的扩展资料

1.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出自哪里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是重要的先秦时期军事著作之一。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成语 忘战者危 的出处?
忘战者危 
【拼音】: wàng zhàn zhě wēi
【解释】: 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
【出处】: 三国·魏·桓范《兵要》:“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拼音代码】: wzzw
【近义词】: 忘战必危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
1、出处: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最早出自 《司马法·仁本》:’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2、释义:
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
《司马法》,是重要的春秋时期军事著作之一。据唐朝宰相李靖所说,《司马法》本出自姜太公之手,商周秦汉的大司马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国防部长,司马法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国防部颁发的作战条例,而姜太公曾担任周文王的大司马,故有周之司马法出自姜太公之说。 而后世司马穰苴所写兵书名为《司马穰苴书》,并非《司马法》。
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 王子(成父)能绍而明之’。 由此可见,《司马法》并非一人所撰,周朝开国之初的《司马法》是由姜太公所撰,姜太公死后,又有数人重新编撰,成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司马法》。
《司马法》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比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还要古老。它保存着春秋前期的一些非常古典的作战原则,有浓郁的贵族色彩,如’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此书讲军礼的地方甚至超过兵法的部分,典型的三代兵法的化石。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历史例子
很多啊,李自成的农民军、北宋末年、晚清、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战国末期的齐国都是很生动的例子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兵者,国之大事也;兵者,诡道也;兵者,
兵者诡道也,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所以能好像看起来不能;用好像看起来不用;近好像看起来远;远好像看起来近。有利的可以引诱它,混乱的可以夺取它,坚实的可以戒备它,强盛可以避开它,气势很盛可以骚扰它,轻视的可以骄纵它, 隐逸的可以劳累它,亲近的可以离间它。攻它无防备处,出击在它不留意时。如此制胜方案,不可事先传出去也。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形容一个人在安逸的环境里,使他忘记了危险的成语,类似于‘忘战必危’这样的成语。
髀肉复生bì ròu fù shēng 髀肉复生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解释】: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示例】:因见己身~,亦不觉潸然泪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近义词】:髀里肉生【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虚度时光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高手解释解释?
很明白啊国家即使很大,如果好战,则必亡。天下虽然安定,如果忘记战争,则必然危险。解释如下:战争打的是国力、财力、人力等综合国力,好战就会不断消耗国家实力,必然会阻碍本国经济发展,甚至生灵涂炭,引起社会动荡,长久来看,各种国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一个国家在安定中发展,这是好事,如果不注意平时国防及军事力量,一旦外国入侵,势必仓促应战,这样国家就十分危险。宋朝就是非常好的例子,重文人轻无力,所以被元、金追着打。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忘战者危,极武者伤什么意思?
忘战者危,极武者伤,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忘记打仗的国家会危险,穷兵黩武的国家会受到伤害。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gyjslw.com/post/23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