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好生()()”「好生之德」

2024年07月02日成语大全113

成语“好生之德”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好生之惪
成语读音:hào shēng zhī dé
成语简拼:HSZD
成语注音:ㄏㄠˋ ㄕㄥ ㄓ ㄉㄜ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刀下留人
反义词:草菅人命、人面兽心、嗜杀成性
读音纠正:好,不能读作“hǎo”。
成语出处:《尚书 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好生:爱惜生灵。指有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品德。
成语用法:好生之德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造句:赵家奶奶平常烧香拜佛,信奉好生之德,只要看见邻家杀鸡,也会双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
英文翻译:the virtue in sparing animal life

成语“好生之德”的扩展资料

1. “上天有好生之德”出自哪里
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 语出《论语·颜渊》www.gyjslw.com
2. 上天有好生之德是什么意思???
是指上天爱护世间生灵(众生),呵护正义,众生要感恩!来自www.gyjslw.com
3. 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愚钝之人粗鄙无知,如果以叛逆概括罪名,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该句话出自于《宋史·范仲淹传》。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现苏州吴县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扩展资料: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由时任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该书一共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余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宋史范仲淹传》就出自于该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史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剑网3少林门派任务好生之德怎么做,乌龟没法放生
1.领取好生之德这个任务,需要你去放生小乌龟
2.来到下图绿色圈圈内
3.点击任务物品
4.放生小乌龟www.gyjslw.com
5. 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
意思是:大地有承载万物的容量,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的品德
出自:《论语·颜渊》。《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原句: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
释义:上天具有爱惜生命的美德。大地有承载万物的容量,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
扩展资料:
论语·颜渊出自《论语》,共计24章。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天无绝人之路,地有好生之德。花有荣枯之期,水有无尽之流。啥意思?
天无绝人之路,地有好生之德.花有荣枯之期,水有无尽之流.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上天有好生之德!真的存在上天吗?
很多人当爱的时候根本觉得是应该的而不会珍惜,但分开才觉得要珍惜,这是正常的,但爱一个人就要真诚去爱,要么就不爱,否则都会伤害双方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世代皆为善 好生之德报人类什么意思
世代皆为善的家庭必定是一个有教养的家庭,世世代代德字当头,遵守社会公德,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宗旨。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9. 上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恻隐之心,什么意思
上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恻隐之心的意思是:上天具有爱惜生命的美德,人具有同情心。
原句:
1、”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出自:《论语·颜渊》。《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
扩展资料:
恻隐之心示例: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三回: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俺与你萍水相逢,出身相救,实出恻隐之心。”
清.《三侠五义》第七十七回:汤生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请放手吧。”玉堂暗道:“此公孟子真熟,开口不离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gyjslw.com/post/24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