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诚”「诚意正心」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诚意正心”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诚意正心 勤谨孝廉 的意思、《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各是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寓意。?等
目录索引:
1:成语“诚意正心”的词条资料
2:诚意正心 勤谨孝廉 的意思
3:《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各是什...
4:"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5:“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
6: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7:“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
8: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寓意。?
成语“诚意正心”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CYZX
成语注音:ㄔㄥˊ 一ˋ ㄓㄥˋ ㄒ一ㄣ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诚:真心实意;正:纠正。有真诚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
成语用法:诚意正心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诚意正心”的扩展资料
1. 诚意正心 勤谨孝廉 的意思就是说说比较真诚的意思,然后自身要求也比较高一些,最好为人正直比较谦虚。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各是什...
诚意: 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
正心: 谓使人心归向于正,拥有正义的心,不惧怕敌人;
修身: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齐家: 持家, 管理家庭而使家庭和睦。
原文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学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
节选自儒学经典《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是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扩展资料: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参考资料:大学之道-百度百科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掌握事物本源,意念诚实,端正心意。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出自曾子《礼记·大学》,原文选段: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扩展资料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
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诚意:意念诚实
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
修身: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齐家:整顿家庭,使家和睦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天下太平
全部的应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简单地说: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要求“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格物致知是诚意,正心的前提,诚意正心则是修身的前提,也就是说,做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符合“理”的要求,对治家,能够使家庭和睦,大到治国,平天下。
总之,这是儒家给每个人立的规矩。
修己安人,可以顾名思义。修己,是修身,使自己的行为,言论符合“礼”,符合自己的身份,举止得体;安人,使别人能够安心和睦相处,讲求和谐。
————————————————————————————
复杂的说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管理者外发的事业完成,便是第二纲领“亲民”的发扬。而物
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阶段调整得恰到好处的状态,即系第三纲领“止于至善”的境界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br&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
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致知: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正心:端正心思.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寓意。?
《礼记;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致知: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就是要意念诚实.。正心:端正心思,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正心诚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儒家认为,人心受到忿激、恐惧、好乐、忧患等情欲的影响会不得其正,而心必须有所诚求,才能不乱而正。所以,“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的关键在于“格物致知”。只有对人情物理的认识提高了,才能服膺义理,主动克制情欲。这样,由于意真诚、心端正,个人道德完善,家庭中形成父慈子孝的关系,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也就实现了。正心诚意是达到心正意诚的至善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大学》文中只有一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