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兽”的成语「衣冠禽兽」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衣冠禽兽”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成语“衣冠禽兽”的由来?、衣冠禽兽说的是谁、衣冠禽兽的 禽 兽 指什么?、衣冠禽兽是什么意思、衣冠禽兽到底指的是什么,为何在明朝人人都想被称为禽兽呢?、古时候官服上禽兽纹样的运用,以明朝为例是怎样变化的?、衣冠禽兽,猜一生肖等
目录索引:
1:成语“衣冠禽兽”的词条资料
2:成语“衣冠禽兽”的由来?
3:衣冠禽兽说的是谁
4:衣冠禽兽的 禽 兽 指什么?
5:衣冠禽兽是什么意思
6:衣冠禽兽到底指的是什么,为何在明朝人人都想被称为禽兽呢?
7:古时候官服上禽兽纹样的运用,以明朝为例是怎样变化的?
8:衣冠禽兽,猜一生肖
成语“衣冠禽兽”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yī guān qín shòu
成语简拼:YGQS
成语注音:一 ㄍㄨㄢ ㄑ一ㄣˊ ㄕㄡ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无耻之徒、社鼠城狐、牛鬼蛇神
反义词:正人君子
读音纠正:冠,不能读作“ɡuàn”。
成语辨析:衣冠禽兽和“沐猴而冠”都有“貌如人;实似兽”的意思。不同在于:①衣冠禽兽偏在内心;指人的心肠凶狠、歹毒;“沐猴而冠”偏重在行为;指人行为卑劣。②“沐猴而冠”可比喻像禽兽一样的人;衣冠禽兽不能。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不但衣冠中禽兽,乃禽兽中豺狼也。”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穿衣服戴帽子的畜牲(衣:穿衣;冠:戴帽)。指品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成语用法:衣冠禽兽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造句:清 李汝珍《镜花缘》:“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英文翻译:be a beast in human form
俄文翻译:зверь в человечьем образе <сквеный человек>
其他翻译:<法>animal
成语谜语:狐狸戴面具
成语歇后语:鸡披袍子狗戴帽
成语“衣冠禽兽”的扩展资料
1. 成语“衣冠禽兽”的由来?“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乡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 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政治腐败。’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被贪官佞臣彻底颠覆。官场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
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遂用做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扩展资料:
衣冠禽兽的近义词 :魑魅魍魉、人面兽心、无耻之徒
1、魑魅魍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chī mèi wǎng liǎng,在古代特指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现指形形色色的坏人。
出处: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 如今把事实指出,愈使魑魅魍魉无所遁形于光天化日之下了!
2、人面兽心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rén miàn shòu xīn,意思是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却像野兽一样凶狠。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出处:清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十六回:你当他做了官就换了人,其实这里头的人,人面兽心的多得很哩!
3、无耻之徒,读音wú chǐ zhī tú,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不知耻辱或不要脸的人。
出处:他用那鄙视的目光,注视着这个无耻之徒。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衣冠禽兽说的是谁
作者鱼香肉丝的马甲就是衣冠禽兽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衣冠禽兽的 禽 兽 指什么?
禽兽是鸟类和兽类的统称,古代也指兽类。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衣冠禽兽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谓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
出自:出自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
示例:他满口仁义道德,却虐待他年过八旬的老娘,真是个衣冠禽兽。
衣冠禽兽的近义词:
1、人面兽心
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却像野兽一样凶狠。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出自:清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十六回:你当他做了官就换了人,其实这里头的人,人面兽心的多得很哩!
示例:为了几个钱,这个人面兽心的家伙竟然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2、牛鬼蛇神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形容作品虚幻怪诞。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出自:《儿女英雄传》:至于外省那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无般不有。
示例:李贺诗中满是牛鬼蛇神的意象。
扩展资料:
衣冠禽兽的反义词:
1、正人君子
正人,正直的人。指品行端正,行为高尚的人。
出自:鲁迅《藤野先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示例:他是正人君子,一向受到人们的尊重。
2、志士仁人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自:袁鹰 《悲欢·飞》:“多少忧国忧民的 中华儿女,志士仁人,怀着满腹豪情,都在向往、找寻和探索使国家民族腾飞的道路。”
示例:祖国的事业需要一批志士仁人的努力。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衣冠禽兽到底指的是什么,为何在明朝人人都想被称为禽兽呢?
因为在明朝的时候衣冠禽兽是一种褒义词,是指做文官和武官的臣子,所以会人人都想成为禽兽的现象。
衣冠禽兽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谓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是于一个贬义词,通常也是骂人的一种说词。
而古代的衣冠禽兽则是一种褒义词, 在古代的时候衣,是指衣服,冠则是指帽子。当时的帽子不是谁想戴就能戴的,只有级别到了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戴帽子的,也就是戴冠。衣冠的说法就是说这个人的地位非常高的,或者是来自名门贵族的。
禽兽,在明朝的时候,官员们商朝的服饰上都会绣着各种禽兽来表示自己的品级,不同的官职衣服颜色不一样,衣服上的图案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来看看当时明朝的官员和衣服上绣的动物是如何区分的。明朝的官员分为九级,文官的衣服上都是绣着禽。禽就是一些仙鹤、鸡、黄鹂、孔雀等的小动物,根据这些小动物们的地位程度来划分到官级的高低,比如一品文官的衣服上会绣上仙鹤,而三品文官的衣服上则是孔雀。
武官的衣服上绣着兽,兽就是老虎、狮子、豹子、犀牛等凶猛的动物,也是根据他们的地位来划分到官级高低,比如一品的武官衣服上绣有狮子,而六品武官衣服上的是绣彪。这些衣冠上带有禽兽的都是指官员,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这就是人人向往的原因。
到了后来朝廷上这些官员们的品质发生了质变,后来的人们开始对这些人有了不好的看法,将原本的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一直延续到今天。来自www.gyjslw.com
6. 古时候官服上禽兽纹样的运用,以明朝为例是怎样变化的?
明朝的官服图案是从古至今、第一个敢将飞禽瑞兽视为官员品阶代表的朝代。他们用服饰上的禽兽来看职位高低与官职所担任的职务。《左传》上记载过,东夷族以前就有这个习惯:把禽兽印在衣服上,以此来区分职别。那只是小规模的兴起,而大规模的应用,则始于明朝。
一、从“十二章”制度看明朝禽兽图样在官服上的运用
中国古代官员服饰上的飞禽瑞兽最早源于“十二章”制度,他们源于舜,而更多发展于明朝。按当时明朝的说法,“十二章”就是指十二种图案,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等图案。
这些图案不是谁都可以用的,在皇帝天子的衣服上,十二种图案都齐全,而诸位大臣的衣服只能保留龙以外的其他八种图案。到了秦时,就只能用藻以外六种图案。以此算下来,到了平民阶层的时候,就什么图案都没有了,所以他们才会有素衣一说。
这种制度给大家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因为他们可以把看到的服饰图案,当做一种信息,即一个识人职务的信息。好比在街上看到仪表不凡的官宦,一些眼神好的平民们,就会马上叫出他们的职务,从而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印象。
“十二章制度”中,龙与雉鸡代表的是天子皇上,而在当时,龙与雉鸡也算是飞禽瑞兽衣冠图案中的一部分。“十二章”中,两种飞禽瑞兽与其他元素图案的地位区别相差不是很大,并没有形成单独的辨识制度。在这种图案运用方式下,使天子与大臣诸侯卿相们,服饰之间的区别并不大。而唯一的区别还仅仅在于图案的数量上,这也难怪这种图案方案在后期被否决掉,从而重新设置新的服饰。
在明代之前,官员家中的服装,基本只有颜色和图案样式的变化,花样的翻新特别少。而想要在服饰上看级别差异,都是要靠服装配饰与冠冕来区分。后期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大臣的官服颜色就被分隔了一下:三品四品是紫色衣袍,装饰佩带金鱼袋;五品为绯色衣袍,装饰佩带银鱼袋;六品衣装则为绿色衣袍,装饰就没有鱼袋。这种靠服装服色区分品级的方式到清代才被更换。
明朝洪武年期间,官员冠服系统才被大致确定下来。其中以乌纱帽、圆形团领衫、黑束带视为公服。而公服同时又用花来区分:一品官员则用直径为五寸的大独科花样式,二品则用小三寸的独科花样式。而八品和九品就没啥花的样式了。这些带有“植物元素”的公服服装,是朝廷官员上朝奏事与谢恩时穿的,像平时办公时穿的叫衣服则叫做“常服”。
二、官服上的补丁元素也是官服传递官职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常服中最大的辨识被称为“补丁”。“补丁”就是“补服”,它们相当于官员胸前衣服上的那一块“大补丁”。“补丁”的源头是由元代开始的,只是那时的补丁一般都以花卉为主要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卉图案就与后来的动物图案有了相似之处。虽然它们都是官员服饰的重要辨识,但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服饰又被重新翻新定制,直到清朝,朝服与明代世界接轨。而此结果最终被定制为:
文官服饰图案: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文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鵣、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以上是文官的服饰。因为文官给人斯文理智的印象,所以官服图案一般都采用有着温和印象的动物。
武官服饰图案: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子、三品为豹子、四品为老虎、五品为熊罴、六品为彪兽、七品为犀牛、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七八品都是犀牛,虽然服饰一样,但是在帽子上有所区别。因为武官征战沙场、性格刚烈,所以服饰上的动物都以才狼虎豹为多。
还有另外两个职业,御史与谏官。他们身上服饰的图案都是獬豸。
补丁用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职级,据传言最早出现在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但是并没有历史来证明这一说,所以就搁置了下来。而明朝用禽兽来定制衣冠的补丁样式,根据明朝《大学衍义补遗》中第九十八卷有记载说:“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像其猛鸷也。”
每种动物都能被绣到服饰中,他们也都有自己的解析。比如大雁。大雁是“飞行有序,春去秋来,佐天子四时之序”。而练雀,它的别名叫绶带鸟,据说能报喜所以有吉祥的寓意。狮虎之类的凶猛兽,就好比是明朝的门神了。
所有文官服饰补丁上所对应的鸟类,其实都是在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惟一让学者有争议的是一种叫鸂鶒的鸟。它当时的解释是“紫鸳鸯”,但学者却认为它是秋沙鸭或者是凤头潜鸭。但是不管它的样子怎么变化,这种鸟都不是虚构出来的。
反而武官服饰中,所对应的好几种动物都是缥缈的,它们要么是神话动物,要么是没见过的奇珍异兽,比如“麒麟”、“彪兽”、“海马”,注意这里的“海马”,它们在古代传说中是一种“水兽似马,水陆双行,喻水陆皆可攻杀固守”的神兽,因为古代并没有见过海马,所以把它视为神兽。再比如狮子和犀牛,它们在古代是非常少见的所以被当成奇珍异兽。
就是因为图案的多杂乱,所以间接地造成了一个好玩的后果,那就是一些文官的补子图案,是大概可以判断出是涉禽还是飞禽又或者是水禽的,但是武官衣服上的猛兽,却被他们自己传得十分粗糙,甚至让人不忍直视,比如豹子老虎,这就让他们自己人十分怀疑原型是不是猫咪,所以才有了“照猫画虎”这个成语。
最呆萌可爱的莫过于七八品武官衣服上的犀牛了。因为上面绣出的的犀牛,完全没有威猛霸气的样子,反而被绣成了一只只的双角小羊羔。
相比之下清朝就要严肃得多了。因为在皇帝之下、亲王到伯爵这两个等级上,基本上绣的都是龙与蟒,而在他们之下的官职,才开始实行服饰图案制度。其中还有一个改革,那就是把所有八旗都提为一品武官,九门提督一职都升为二品武官,一等侍卫都册封为三品武官,宫殿太监则都封为四品武官……
三、从“衣冠禽兽”一词细说明朝官员们的官服补子
明代补子是为了继承元朝文化才得来的。就像在内蒙古在羊群庙出土的明代石雕文物上,就有一些花卉纹的补子出现。同时学家也在一些元代墓葬中,找到了不少具有花卉形式的明代补丁服饰。这些服饰并没有完整的出现,只有补丁被挖掘出,而且这些补丁图案都是花卉状,而花卉的代表,定型于明代。
从明代出土的官员补丁来看,布料大概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材料。早期的官员补丁尺寸是较大的,虽然尺寸大,但是制作却十分精良,用色也细腻大胆。文官补丁用双禽,有相伴而飞的寓意,而武官则是用单兽,它们的动作或立或蹲,样式不一。
后来到了清代,补丁尺寸便被缩小,用色方面也过于保守单调。文官的补丁在后来只用了一只立禽,各品级都有区别。明代的补丁大都织在衣袍上,所以明朝补丁前前后后都是一整块的绣。而清朝补丁则是缝在相称的褂子上,前片在中间割开,一整块被分成两个小半块。
明朝的补丁大都以素色为主,衣底又大多为红色,衣服上则用金线绣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五彩蟒是比较少见的,因为绣法很难。正常衣饰四周一般是不用边饰的。所以明清官员所用额补丁都是以正方形出现的,与明朝补丁相比,清代的补丁太过小巧,而且小家子气。前后对称,前面的补丁一般是对开的,后面则是整片都织在一起,这主要是为了方便穿上。前面的补丁正好位于官服的前胸,所以为了方便解纽扣,清朝只能将前面的图案对半分开。
由此可见“衣冠禽兽”在当时的朝代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词语,本来禽兽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发展中变为了褒义词。
顺便一提,“衣冠禽兽”被变成贬义词是在明朝中晚期,那时因为官场十分腐败,一些官员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和衣服上的服饰越来越一致,所以老百姓就慢慢地把“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变成贬义词来用。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衣冠禽兽,猜一生肖
鸡 冠鸡 彩羽 也就是衣鸡翅膀 禽有翅膀 但飞不高 就是鸡了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