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伏”的成语「弭耳俯伏」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弭耳俯伏”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耳成语有哪些、挚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相博,弭耳俯伏。、弭字猜一个生肖、智谋发展的成型期是什么时候?、鸷鸟将击,卑飞敛翼是成语吗、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弭耳俯伏”的词条资料
2:耳成语有哪些
3:挚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相博,弭耳俯伏。
4:弭字猜一个生肖
5:智谋发展的成型期是什么时候?
6:鸷鸟将击,卑飞敛翼是成语吗
成语“弭耳俯伏”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MEFF
成语注音:ㄇ一ˇ ㄦˇ ㄈㄨˇ ㄈㄨ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俯首帖耳
成语出处:《六韬·武韬·发启》:“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弭耳:温驯的样子。俯首帖耳的样子
成语用法:弭耳俯伏作谓语;指臣服。
成语“弭耳俯伏”的扩展资料
1. 耳成语有哪些避人耳目
不绝于耳
不堪入耳
长目飞耳
充耳不闻
出口入耳
窗外有耳
垂耳下首
垂首帖耳
垂头塞耳
戴目倾耳
当耳边风
当耳旁风
盗铃掩耳
盗钟掩耳
道听耳食
鼎铛有耳
东风吹马
东风过耳
东风射马
洞心骇耳
杜耳恶闻
耳目昭彰
耳目之欲
耳目众多
耳旁风
耳染目濡
耳热眼花
耳濡目击
耳濡目及
耳濡目染
耳软心活
耳食之论
耳食之谈
顿足捩耳
耳报神
耳边风
耳边之风
耳鬓斯磨
耳鬓厮磨
耳鬓撕磨
耳鬓相磨
耳不离腮
耳不旁听
耳不忍闻
耳根清净
耳红面赤
耳后风生
耳后生风
耳聪目明
耳聋眼黑
耳聋眼花
耳聋眼瞎
耳满鼻满
耳鸣目眩
耳目股肱
耳目喉舌
耳目心腹
耳目一新
耳食之言
耳视目食
耳视目听
耳熟能详
耳顺之年
耳提面命
耳听八方
耳听是虚
耳听是虚
耳听心受
耳闻不如
耳闻不如
耳闻目睹
耳闻目击
耳闻目见
耳闻目览
耳闻目染
耳闻是虚
耳闻眼睹
耳闻眼见
耳闻则诵
耳习目染
耳熏目染
法不传六
方面大耳
俯首戢耳
俯首弭耳
俯首贴耳
俯首帖耳
肥头大耳
肥头胖耳
风吹马耳
伏首贴耳
伏首帖耳
附耳低言
附耳低语
附耳密谈
附耳射声
隔窗有耳
隔墙须有
隔墙有耳
隔舍须有
公耳忘私
公耳忘私
股肱耳目
盥耳山栖
贵耳贱目
国耳忘家
国耳忘家
过耳秋风
禾生耳
禾头生耳
轰雷贯耳
黄耳传书
黄耳寄书
豁人耳目
疾雷不及
疾雷不及
疾雷不暇
贱目贵耳
交头接耳
接耳交头
捷雷不及
惊耳骇目
酒酣耳热
撧耳顿足
撧耳挠腮
撧耳揉腮
聊复尔耳
口耳并重
口耳相承
口耳相传
口耳之学
苦口逆耳
赖有此耳
历历在耳
脸红耳赤
脸红耳热
两豆塞耳
两耳塞豆
赁耳佣目
六耳不同
乱人耳目
马耳春风
马耳东风
弭耳俯伏
弭耳受教
面红耳赤
面红耳热
面红过耳
面命耳提
面命耳训
目不忍见
目不忍视
目达耳通
目睹耳闻
目击耳闻
目见耳闻
目染耳濡
目擩耳染
目食耳视
挠腮撧耳
逆耳利行
逆耳良言
逆耳之言
逆耳忠言
扒耳搔腮
爬耳搔腮
飘风过耳
窃钟掩耳
墙风壁耳
墙有耳
墙有缝,
倾耳戴目
倾耳而听
倾耳拭目
倾耳注目
清耳悦心
秋风过耳
如风过耳
搔耳捶胸
搔头摸耳
搔头抓耳
如雷贯耳
如雷灌耳
软耳朵
塞耳盗钟
塞耳偷铃
舌敝耳聋
双豆塞耳
拭目倾耳
人耳目
挖耳当招
危言逆耳
嵬目鸿耳
嵬眼澒耳
蚊虻过耳
洗耳恭听
洗耳拱听
想当然耳
袖手充耳
许由洗耳
眩目震耳
掩耳蹙頞
掩耳盗铃
掩耳盗钟
掩耳而走
掩耳偷铃
掩人耳目
迅雷不及
言提其耳
言犹在耳
眼观六路
眼观四处
眼花耳热
眼跳耳热
眼瞎耳聋
洋洋盈耳
咬耳朵
以耳代目
以耳为目
庸耳俗目
游心骇耳
裒如充耳
褎如充耳
娱心悦耳
在人耳目
在人口耳
遮人耳目
遮掩耳目
震耳欲聋
执牛耳
忠言逆耳
垣有耳
挝耳挠腮
挝耳揉腮
抓耳挠腮
抓耳搔腮
抓腮挖耳
抓头挖耳
濯缨洗耳
闭目塞耳
稗耳贩目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2. 挚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相博,弭耳俯伏。
凶狠的鹰隼将要攻击猎物时,翅膀收拢飞得很低,猛兽搏斗时耳朵低垂匍匐前进。比喻以示弱麻痹对方作为战术的计谋。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弭字猜一个生肖
鼠
弭耳俯伏
拼音:mǐ ěr fǔ fú
成语繁体:弭耳頫伏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俯首帖耳
成语用法:作谓语;指臣服
成语解释:弭耳:温驯的样子。俯首帖耳的样子
成语出处:《六韬·武韬·发启》:“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弭 mǐ
基本字义:
平息,停止,消除:~除。~谤(止息诽谤)。~患。~兵(平息战争)。
安抚,安定:内~父兄,外抚诸侯。
顺服:~从。
弓末的弯曲处。
姓。
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弓,耳声。本义:角弓,末端用骨做装饰的弓)
同本义 [horn bow]
弭,弓无缘,可以解辔纷者。——《说文》。按,以骨饰两头,不缴束,不漆。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櫜鞬,以与君周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弓梢的弯曲处 [bow-bent point]
象引鱼服。——《诗·小雅·采薇》
桦皮装弓,两端骨弭。——《南史》
又如:弭头(弓的下端)
十二生肖里鼠胆子最小,
因为有个成语叫做胆小如鼠。
所以弭指的是鼠。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智谋发展的成型期是什么时候?
从黄帝一直到西周,特别是姜尚的理论和实践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智谋已经到了成型期。对西周开国和建国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姜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兼有总参谋长职能的职官,也是军事智谋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姜尚,又名吕尚、吕牙,周人尊称为“太公望”、“师尚父”,后世称他为“姜太公”。他的生平事迹,史籍记载简略,而且说法不一,但基本轮廓和重要史实还是清楚的。从军事史的角度来看,值得注意的有这样几点:
第一,姜尚的活动范围相当广阔。他的祖先因为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在今河南南阳),“从其封姓,故曰吕尚”。他长期过着穷困的生活,曾经“屠牛于朝歌,卖饭于孟津”,隐居东海之滨,垂钓渭水河畔,足迹遍及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广大地区。后来,他能够驾轻就熟地协助周武王观兵孟津,决战牧野,与这个经历是有一定联系的。
第二,姜尚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据《史记》记载,他博学多识,“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因而他熟悉商、周双方以及各地诸侯的情况。他对商纣王朝的情况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判断:“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这些记载说明,姜尚确有在殷商和其他方国从事政治活动的经历,并且对商纣王朝做过广泛深刻的观察,这是他后来能够协助西周文武二王作出正确战略决策的一个重要条件。《孙子兵法》所说“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是有事实根据的。
第三,姜尚与周文王的遇合是历史的选择。据《吕氏春秋》记载,姜尚“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水以观之”。《史记》中也说,姜尚“年老矣,以鱼钓于周西伯”。另一种说法也出自《史记》。总之,一方面是周文王为成就其灭商兴周的事业而收罗人才,一方面是姜尚为实现其政治抱负而寻求贤主。所以,不论谁采取主动,都是在互相了解基础上的双向选择,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历史必然性。至于那个流传很广的姜尚和文王相遇于渭水的故事,带有很大的神话色彩。司马迁在列举各种传说以后就曾指出,这些传说“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这个断语抓住了实质,是符合实际的。
第四,姜尚对西周的开国和建国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文、武二王执政期间,姜尚的职务是“师”。师是国王的重要辅弼之臣。在政治上,师同保、宰(亦称太保、太宰)一样,统领王廷百官和四方诸侯,参与国家重要决策,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在军事上,他协助国王统帅军队,参与国家的军事决策和战场指挥,相当于后世的军师或总参谋长。在开国阶段,姜尚协助文王“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与奇计”,“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后来又辅佐武王伐纣,组织孟津之会,指挥牧野之战,一举推翻了商纣王朝。在建国阶段,他协助武王采取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例如“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赈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等等,“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战后,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受封于齐之后,“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在“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今山东、河南东部,江苏北部,河北东部)广大地区内拥有对诸侯实行征伐的特,地位在各封国之上。
这些记载说明,姜尚政治和军事实践活动的突出特点是“谋”,他的贡献集中表现在西周的政治、军事决策上。姜尚还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智谋理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记述姜尚智谋思想的著作,在战国时代就广为流传。秦汉以后。姜尚的智谋思想影响更为广泛,汉代存世的典籍中就有“太公二互三士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相传为姜尚著作的《六韬》,是现存中国古代兵书中第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智谋思想的著作。因此,姜尚被称为“兵家之祖”,“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皆宗太公为本谋”。
姜尚的智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色彩,重视人在战争中的自觉能动性,注意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结合,特别强调运用智谋达到“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目的。他的智谋思想,体现在他的论著和实践活动中。举其要旨,大体有如下几点:
姜尚认为,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而利害得失则是人心向背的物质基础。这是姜尚智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他智谋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他不是抽象地讲仁义道德,而是把人心向背同物质利益直接联系起来。他说:“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将皆同其害。”“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如果能够做到“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那就可以“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他在协助文武二王兴周灭商的时候,首先“阴谋修德,以倾商政”,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争取人心。对内,实行“惠民”、“富国”政策,发展生产,礼贤下士,使“民不失务”、“农不失时”,“省刑罚”,“薄赋敛”,“俭宫室台榭”,“吏清不苛扰”,缓和平民和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增强经济实力。对外“修德行善”以争取盟国。例如:针对当时奴隶大量逃亡而为商纣奴隶主贵族收容占有的情况,西周实行“有亡,荒阅”政策,规定任何人不得收留逃亡奴隶,并且定期查阅,将逃亡奴隶送还原主。这一措施,不仅巩固了国内的奴隶制统治秩序,而且得到了各地奴隶主贵族的拥护。这些政策实行的结果,“诸侯多叛纣而往归于西伯”,造成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在这个基础上,公开打出吊民伐罪的旗帜,展开翦商、灭商的军事行动。同时发布政治宣言《泰誓》、《牧誓》,揭露商纣的罪恶:“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是“独夫”民贼,西周发动讨纣战争乃是“恭行天罚”,“为天下除残去贼”。这一政治攻势,收到了团结诸侯、孤立商纣的效果,使西周进一步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有力地配合了翦商、灭商的军事行动。
姜尚智谋思想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观察敌我双方的形势,善于把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结合起来。西周对殷商的战争,基本形势是“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如何转弱为强、分化敌人、瓦解敌军,是西周战略决策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姜尚认为,实力的强弱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而“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可以因势利导,运用正确的智谋,“攻强以强”(“养之使强,益之使能,太强必折,太张必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促使实力的消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姜尚把这些思想贯彻于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实践中,协助文、武二王成功地实行了以下两方面的策略:
一是实行韬晦之计,隐蔽自己的战略意图,迷惑敌人,调动敌人,积蓄实力,待机破敌。西周的兴起,曾经引起殷商王朝的警惕,结果导致季历被杀害,姬昌被囚禁,商王也加强了对西周的控制。接受这个教训,姜尚建议文王伪装成恭顺商纣而无所作为的样子,在“事殷”的掩盖下进行兴周灭商的准备。他说:“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这个思想指导下,西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炮烙之刑’,率领西部诸侯朝觐纣王,又“为玉门,筑灵台,列侍女,撞钟击鼓”,制造一种沉湎于酒色的假象。商纣果然为西周的表面姿态所蒙蔽,说:“西伯改过易行,吾无忧矣!”因而放松了对西周的控制与防范,把文王姬昌放回西周,并且“赐弓矢斧钺,得征伐,为西伯”,把军队的主力由西线调往东线。这样,就使西周赢得了时间,并且利用对西线诸侯“得征伐”的特,乘机发展自己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结果,“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重”。
二是利用商纣王朝的弱点和矛盾,分化瓦解商纣统治集团,削弱敌人的实力。商纣王并非庸才,但是他“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骄奢淫逸,对百姓暴虐残忍,对诸侯巧取豪夺。针对这种情况,姜尚建议文、武二王对商纣实行“文伐”,将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结合起来,并且提出了“文伐”的12种具体方法。其要点是:迷惑、腐蚀、利诱敌国君主,“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尊之以名”,“塞之以道”,“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助长他的腐败和暴虐行为,诱使他作出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和错误决策;离间敌国君臣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收其内,间其外”,收买敌国近臣,赂以重宝,因与之谋,使其“身内情外”或“一人两心”,“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使其“才臣外相,敌国内侵”,扩大和加深敌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阴赂左右,得情甚深”,打进敌人统治集团内部,窃取其核心机密情报;“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破坏敌国生产,削弱敌国经济实力。姜尚说,实行这些策略,就可以收到军事斗争无法达到的目的,加速军事斗争的胜利,“十二节备,乃成武事”。这些策略陆续付诸实践,果然收到了显著效果,助长了商王纣的腐败,扩大了商纣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加强了殷商国的离心倾向,削弱了商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使商纣陷入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境地。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商强周弱的形势,为兴周灭商的战略决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姜尚初步认识到,战争不仅是交战双方实力的竞赛,而且是双方战争指导者的智力竞赛。因此,他把智谋斗争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认为“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战争的胜与败,全在于能否运用智谋造成神秘莫测的态势(“其成与财,皆由神势”)。无论治国、用兵、选将,他都把智谋放在重要地位。他认为,“主明”的三个条件是“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智与众同,非国师也”;“将不智,则三军大疑”,主张“无智谋”者“勿使为将”。指导战争,军事决策最重要的是有必胜的把握,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做到神秘和隐蔽,军事行动最重要的是善于出其不意,军事智谋最重要的是使敌人难以识破(“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姜尚主张,用“示形”的策略造成敌人的错觉与不意,“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然后,乘隙捣虚,声东击西,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他说:“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姜尚这些智谋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参与指挥的三次军事行动中。一是翦商羽翼。殷商后期,对其统治威胁最大的敌人,是东方的夷族和西方的周族。东夷时服时叛,步步进逼殷商统治中心,是其现实的威胁。西周实力弱小,但力图发展,是其潜在的威胁。面对这种两面夹攻的局势,殷商原来设想避免两面同时作战,采取首先击破一方的战略,集中力量平定东夷,对西周实行遏制政策;又为西周恭顺的假象所迷惑,一度放松了对西周的控制与防范。西周采用姜尚的智谋,利用商纣给予的“得征伐”的特,乘机发动对商纣西方国的军事进攻,首先征服西北的犬戎、密须和阮、共(今陕西西部和甘肃泾河流域),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东渡黄河,征服黎(今山西长治西南)、邗(今河南沁阳西北),消灭商纣的心腹国崇(今河南嵩县),打通了进军商都朝歌的道路。
二是观兵孟津。这是姜尚以“师尚父”身份协助周武王组织的一次军事演习,目的是测验诸侯对伐纣战争的态度,检阅军队的作战准备。姜尚“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代表武王发号施令,宣布军事纪律。参加孟津之会的八百诸侯同仇敌忾,表示愿意参加讨纣战争,接受武王指挥。这次演习,不仅显示西周在政治上、军事上已居于优势地位,而且使未经统一训练的诸侯联军进行了一次统一行动的演练,为后来的战略决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是牧野决战。孟津观兵以后,西周时刻注视商纣王朝的动向,等待决战的时机。两年以后,商纣王朝在政治上陷入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困境,“杀比干,囚箕子”,“贤者出走”,“百姓不敢怨诽”;在军事上则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军队的主力陷于东线自顾不暇,西方军事力量薄弱,首都朝歌空虚。姜尚建议武王抓住战机,长驱直入,发动对商纣的战略决战。纣王仓皇应战,一触即溃,17万军队土崩瓦解,纣王自焚而死,延续600年的殷商王朝宣告覆灭。
有一次,武王与姜尚讨论用兵的原则。武王列举天道、地利、人事,问姜尚哪个是第一位的(“凡用兵之极,天道、地利、人事,三者孰先?”)。姜尚认为,人事是第一位的。“天道难见,地利、人事易得”,“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顺天道不必有吉,违之不必有害。失地之利,则士卒迷惑。人事不和,则不可以战矣”。“若乃好贤而能用,举事而得地,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祷祝而福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着信奉天道鬼神的统治集团和社会思潮,姜尚能够坚持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并且贯彻于军事决策和战争指导的实践活动中,是难能可贵的。
牧野之战的战略决策和战争指导,就生动地体现了姜尚重人事而不拘于天道的思想。据《周书》记载,周王朝的决策程序是:“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最后由占卜的吉凶来决定。牧野之战的决策也是这样。大约在公元前1027年,西周完成了对商纣战略决战的各项准备,在政治上造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在军事上形成了对商都朝歌的钳形攻势,商王朝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于是西周决定发动对商纣的战略决战。不料,出师之前占卜“不吉”,又逢“风雨暴至”,辎重车浸泡在雨水里,旗帜断为三折,“群众尽惧”。周公旦、散宜生等人认为“天不佑周”,“不可举事”。周武王也犹豫不决,问姜尚:“意者纣未可伐乎?”在这个紧要关头,“唯太公强之”。他力排众议,劝武王抓住难得的时机,坚持出兵伐纣。他说:“圣人生天地之间,承衰乱而起。龟者枯骨,蓍者折草,何足以辨吉凶。”“今纣刳比干,囚箕子,以飞廉为政,伐之有何不可。”武王听从了姜尚的劝谏,冒雨挥军东进,三百辆战车,三千虎贲,四万五千甲士,加上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奔商都朝歌。牧野一战而胜,终于完成了兴周灭商的伟业。
记述姜尚智谋思想的著作,在战国时代就广为流传。秦汉以后,姜尚的智谋思想影响更为广泛,汉代存世的典籍中就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讲“谋”的就有八十一篇,讲“言”的就有七十一篇,讲“兵”的就有八十五篇,所以那个时候的姜尚就能研谋、研兵,据此,可认为姜尚是第一个系统掌握智谋理论的中华智谋鼻祖。他的智谋理论不仅是用兵以奇,出其不意,而且以谋治国,他能够用一整套的治国理论治理周朝,所以周朝才有800年的历史。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是成语吗
是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
拼音
zhì niǎo jiāng jī,bēi fēi liǎn yì
简拼
zdjjbfly
近义词
反义词
感情色彩
褒义词
成语结构
复句式
成语解释
比喻欲擒故纵,伺机而后发。
成语出处
《六韬·发启》:“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例子
贤弟,且不要使性气,鸷鸟将击,卑飞敛翼。 ★明·无名氏《鸣凤记·南北分别》
产生年代
古代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