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贤君”的成语「贤才君子」

2025年10月07日成语大全2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贤才君子”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古代有名的贤才君子、历史上君主与贤才的典故、“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的何解?、《易经》中所说的通妖 通妖的人有什么特点呢?古老的《易经》中,有圣人 君子 贤人 士人 妖 魔 之说吗、带“君子”的成语有哪些?、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的解释、唐太宗是如何任用贤才的?荀子说:“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 A.要善于宽恕孔子曾经把人分为五类:愚人 士人 君子 圣人 贤人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什么意思带贤的四字成语带子贤的四个字词语,口上识君子,笔上识贤人这俩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意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贤才君子”的词条资料
2:古代有名的贤才君子
3:历史上君主与贤才的典故
4:“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的何解?
5:《易经》中所说的通妖 通妖的人有什么特点呢?古老的《易经》中,有圣人 君子 贤人 士人 妖 魔 之说吗
6:带“君子”的成语有哪些?
7: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的解释
8:唐太宗是如何任用贤才的?

9:荀子说:“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 A.要善于宽恕

10:孔子曾经把人分为五类:愚人 士人 君子 圣人 贤人

11: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什么意思

12:带贤的四字成语

13:带子贤的四个字词语

14:,口上识君子,笔上识贤人这俩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成语“贤才君子”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賢才君子
成语读音:xián cái jūn zǐ
成语简拼:XCJZ
成语注音:ㄒ一ㄢˊ ㄘㄞˊ ㄐㄨㄣ ㄗ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贤人君子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有才有德的人
成语用法:贤才君子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有才有德的人。
英文翻译:virtuous and talent person

成语“贤才君子”的扩展资料

1. 古代有名的贤才君子
柳下惠。。正人君子典故《孟子》称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孟子赞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故世称“和圣”。柳下惠热爱父母之邦,为士师三次被罢免,从无怨言。齐伐鲁(前634年),鲁僖公派展喜向柳下惠请教,如何措辞。柳下惠面授机宜。展喜见到齐侯后说:“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来计弊邑之罪,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国语’鲁语上》)齐兵于是退了。有一次,爰居鸟落在了鲁东门上,臧文仲让国人祭祀它。柳下惠说:“越矣,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后来果如其言,海上大风暴,冬暖异常,臧文仲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荀子’大略》篇载:柳下惠夜宿郭门,见一女子全身淋湿,无处投宿。柳下惠怕她受冷,便敞开衣襟裹女在怀,二人坐了一夜,没有发生任何非礼行为。其余的有孔子。屈原。文天祥等等。战国四公子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时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历史上君主与贤才的典故
唐太宗与封德彝的典故。古文: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翻译: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的何解?
君 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 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来自www.gyjslw.com
4. 《易经》中所说的通妖 通妖的人有什么特点呢?古老的《易经》中,有圣人 君子 贤人 士人 妖 魔 之说吗
  末法时世,邪魔外道,不胜其多。此韩魔子,不问彼之如何修持,只一五教大同四字,即可知其底里。外道皆仗幻术以欺世欺人,一班有眼无珠者,见其神通广大,遂以身命皈依。若真知道理之人,当远之不暇,尚欣羡而怀疑欲皈依乎。此即楞严经,想阴十魔之流类。
  乡愚以能见神见鬼为希奇,而不知其为彼之邪术以惑人也。汝于彼魔子,尚欲问其前生,则汝已被彼吸动。黄冠云者,亦魔妄说耳。汝既由黄冠中来,何以从初即不喜彼修炼之事。汝须知妖魔鬼怪,都有神通。(是妖通,非真神通。)
  愚人见其有神通,遂谓是菩萨,则入彼魔羂网中矣。既是真有神通,何以从之学者,发如此之狂。而况彼之所说,与所立之名词,通非佛法中所有者。彼谓彼是真佛法,乃一切外道公共之骗人根据,说此话,即可知其是魔.
  佛所说法门无量,法法皆真,善知识,随己所知所得者提倡,只云逗机与否。若曰,我之法真,别的通皆非真,其人不问而知其为魔。汝实心中无主,幸彼等现出败相,尚心疑不决。使彼学者不出败相,汝能不拜彼为师,而欲得彼之神通妙道乎。某师既学圆融,令人吃肉打佛,便为圆融。即令人吃己肉打己,亦是魔力发现,况彼杀了也不肯说此(吃己肉,打己。)话乎。
  须知传扬佛法之人,必须依佛禁戒,既不持戒,何以教人修持。彼见志公,济颠皆有吃肉之事。然志公,济颠并未膺宏扬佛法之职,不过遇境逢缘,特为指示佛法之不思议境界理事。而任法道之职者,万万不可学也。而且彼吃了死的,会吐活的。某等吃了死的,连原样的一片一块也吐不出,好妄学,而且以教人乎。
  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类。况彼魔子是魔王眷,完全不是佛法乎。今之此种,到处皆是,而无目之人,如蝇逐臭,乐不可支,亦只可随他去了。何以故,彼之势盛人众,倘按实说,不有明祸,必有暗祸,劝人亦只可劝其可劝者耳。彼已丧心病狂,劝之必致反噬。
  汝若看过楞严经中想阴十魔,(五阴魔境,唯想阴,最多后世魔子所行之事。)则此魔子所现景象,岂有动心怀疑之事乎。然汝亦有魔之气分,此气分不去,后来亦会发生魔事。
  一为自是,汝为人司书启,写的字,许多无学问的人都不认得,是尚是利人利物之人之心行乎。使我不说破,则毕生如此,不知要误多少事。即不误事,令人费尽心思的猜度,自己折福也否。冯梦华,一老探花,曾做过安徽巡抚,后来门办赈。所写之字,平常人,认不到一半。一年与我写来,我即说彼之过。后与我写,则用楷体,问及与人,犹是照旧。其人颇厚道,而儿子孙子通死完,过继的孙子也死。彼八十四岁方死,死时重孙始三四岁。一生要以字显高尚,犹是多年办赈,到底只落得一家有五六个寡妇,只有一个三四岁之重孙,可不哀哉。二则我慢贡高,汝前为汝兄求皈依之信,末后署名,只云谨启。夫求皈依,是什么下作不堪之事,不宜施其恭敬,而作此种反不如行人问路之礼貌乎。行人问路,尚复拱手请教。汝代求皈依,只一谨启,一如问路不拱手,但曰请教耳。则其视皈依之事,及与所皈依之人,乃一文也不值了。
  今以魔子事问,又是谨启。我若不说破,汝毕生便堕在我慢贡高中,尚不知其非,久而久之,以致著魔。汝有礼貌,于我何加,汝无礼貌,于我何损。但以汝既以我为师,岂忍不治汝病,而负我之职分乎,故为此说。若认做我求恭敬,呵责汝,则其著魔也,当不在久。此信勿令别人看,免得魔徒造口业
  们知道魔的神通有多大么?魔跟天帝打杖的时候,天帝是打不过他的,(天帝在佛教称‘帝释’,在外道叫‘玉皇大帝’。)帝释打不过,就用法器去修法,一修法,魔军就败了。魔军败了之后,他领著八万四千魔军,(能够藏身在一根藕丝里头,藕丝多细呀!)就在一根藕丝里头藏下了。这是魔的神通。如果靠神通来弘法,那魔也可以说,‘我就是佛,我有种种神通显给你看……’我们是要慈悲,魔是不慈悲的,有的只是嗔恨。我们要觉悟,要大智慧,要明心见性。魔如果能明心见性,他就不是魔了。所以大家要知道,在咱们禅宗二十八祖里头,其中有一个祖师先前就是魔。他在祖师前开悟了,于是成为接法的一代祖师。他也由魔变成佛了。这个力量是无限大的,不是说弘法都要说神通。那帝释还打不过魔吗,还要靠佛的法宝。天的力量还战胜不过阿修罗王。
  至于说到‘通’,有各种的通。头一个是‘妖通’。就是不正确的‘通’。由于他修的是邪定,他就得到邪通,我们称之为‘妖通’。
  ‘修罗’分:畜修罗、鬼修罗、人修罗、天修罗……‘六道’中有‘修罗道’,但有的把‘修罗道’取消了,分在其他道里头了,称为‘五趣’。比如《无量寿经》称为‘五趣’。‘天修罗’最高了,最低是‘畜修罗’。所谓的‘仙’之流,实际上就是‘畜修罗’。有些鬼、鬼神也是‘鬼修罗’,都于‘修罗道’。他们的确是很有神通,凡外道都有这种经验。所以练道家功很怕你开鬼脉、开鬼眼,这个是坏事。一旦开了,你就可以见鬼了,可以往鬼道中随便去了,有鬼的通了!你要到哪就到哪儿,种种的,这是一种可怕的不好的现象
  另外一种是‘术通’。就是靠法术而显通。比如他能画个符,或者凭其他方法能解决问题。但他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人没有什么觉悟,只是他有点法术,称为 ‘术通’。这是不究竟的。像‘祝由科’就是‘术通’。
  所谓‘神通’,阿罗汉从初果起都有通。禅定之中也可以发现一部分通。二果胜于初果。一个阿罗汉就可以了解三千大千世界以内的事情。这个宇宙大的不得了,能了解三千大千世界,但是他不能了解三千大千世界以外的事情。所以阿罗汉不闻他方佛名子,另外一个佛土、另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他就不知道了、他就不究竟了。地上菩萨就高了,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这就于‘神通’。
  现在出现的这些奇异功能,不能称为‘神通’。相比之下那就太渺小了!所以这些特异功能都称为‘圣末边事’,而我们真正修的是‘慈悲和智慧’、‘悲智双运’,这才是我们的根本!所以在这个‘神通’之上就是‘道通’。
  我们这个‘无住生心’就是道通。心中无所住而生其心,明明朗朗,一念不生。无量恒河沙的妙用,才为‘道通’。这个才真正的高哇!那么有人会问:佛的神通呢?那就要比刚才说过的阿罗汉神通、菩萨的神通要高得多了。不仅仅是如此,佛独特的称为‘佛神通’的,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呀!能让你、直指你,让你自己能见到自己的本性,能成佛。所以,佛的大事因缘也就是:开示佛的知见,让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佛的神通也就是这个,佛的神通也就是如此。
  我们对于当今出现的种种奇异功能,过去大家没有听到过这么多,忽然听到很多,便有些个惊讶。其实这也很自然。如果把他道破了,那也就是这么一回事罢了。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带“君子”的成语有哪些?
君子之交、正人君子、君子固穷、二三君子、贤才君子。
1、君子之交【jūn zǐ zhī jiāo】
释义: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例句:《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2、正人君子【zhèng rén jūn zǐ】
释义: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例句:《旧唐书·崔胤传》:“胤所悦者阘茸下辈,所恶者正人君子。人人悚惧,朝不保夕。”
3、君子固穷【 jūn zǐ gù qióng】
释义: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例句:《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4、二三君子【èr sān jūn zǐ】
释义:二三君子,成语,指犹二三子。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汉书·楚元王传》:“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
例句:六十老翁无所取,~不相遗。 唐·包佶《戏题诸判官厅壁》诗
5、贤才君子【xián cái jūn zǐ】
释义:指有才有德的人。
例句: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摘自www.gyjslw.com
6. 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的解释
如果没有景濂,差点儿错责了敢于讲话提意见的人。宋濂性格诚实谨慎,在宫中做官很久,不曾攻击过他人的失误 。所住的居室,署名“温树”。若客人有问起宫中事的话题,宋濂就指指居室的署名给人看看,以示不想谈。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品行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主事茹太素写了一万多字的奏章献给皇上。皇帝很生气,询问朝廷大臣们,有的大臣指出茹太素的奏章说:“这对皇上是大不敬,这是对皇上的诽谤,不合法。”皇帝问宋濂,宋濂答道:“他向皇上尽忠而已。皇上刚要广开言路,怎可重责?”后来皇帝阅览了茹太素的万言书,发现确有值得的地方。皇帝就召集全体朝臣责备他们,并叫着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差点儿错责了敢于讲话提意见的人。”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唐太宗是如何任用贤才的?
为政之要,惟有得人。
看重实际的表现
唐太宗经常和大臣们讨论用人问题。他曾对魏征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古代昆虫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魏征也说过“严天下未定则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通鉴》卷194)这也就是唐太宗用人的标准。他从执政以来,就千方百计搜罗人才。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有才,便亲自召见,问以治国之道,张玄素对答如流,太宗点头称赞,就提拔他当了侍御史。
另一方面,太宗注意从官员的实际表现中考察发掘人才。例如,贞观八年,太宗修洛阳宫,当时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疏犯颜直谏,太宗认为此人忠直可嘉,立即提拔为监察御史(中央管监察各级官员的下级官职)。贞观十四年冬十月,唐太宗到东都附近狩猎,县丞刘仁轨不以为然,他说:“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太宗听了很受感动,立即停止打猎,并提升刘仁轨为新安县令。贞观二十年,当时缺少一名刑部侍郎,太宗先叫宰相提出人选,有几个人被推荐上来,太宗审查后都不满意。后来他想到李道裕合适,因为这个人有见识,能坚持原则,并敢于向不良倾向作斗争。过去处分张亮时,他曾坚决反对朝廷的判决,认为“(张亮)反形未具,罪不当死。”唐太宗因此提拔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唐太宗用人的另一个特点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他以“四海为家”,从各方面网罗贤才,魏征跟从过李密和窦建德,以后又充当李建成的谋士,曾策划消灭秦王。玄武门政变以后,唐太宗却毅然任用他为谏议大夫,以后又提升为尚书右丞。李建成的其他部下如王硅、薛万彻以及一些农民起义领袖,如程咬金、秦琼等,也都被太宗任用,并取得高官显职。
对待少数民族里的人才,太宗也委以要职,如史大奈、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都当了将军。
唐太宗不仅重视京官,而且重视外职。他认为都督刺史是亲民之官,更须任用贤才,他把全国各州刺史的姓名都写在屏风上,随时记下他们的善恶事迹,以备赏罚。贞观八年,还派遣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到全国各地巡查,对有功的官员予以升迁,对贪污失职的官员加以惩罚。摘自www.gyjslw.com
8. 荀子说:“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 A.要善于宽恕
A 试题分析:荀子说:“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人要善于宽恕和同情别人,即体谅和宽容他人。A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是A。考点:本题考查宽容他人的相关知识。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9. 孔子曾经把人分为五类:愚人 士人 君子 圣人 贤人
当然适应。这是按照人的性情天分和处事高低划分的。比如,士人需要经常被点拨教育才能行于正道,才能有所进步。而圣人君子更具慧根,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源泉,并能惠及大众。至于愚人,可能是冥顽不化者,或者是走上奸恶道路的人。以下答案为摘录:一、圣人:在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中,孔子说的“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霓,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在这里的圣人指的是能深刻了解了宇宙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变化的客观规律,并能非常熟练地根据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判断是非,决定取舍,且具有人类博大意识,又能为人类谋幸福的杰出的人物。比如孔子说:“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礼记·礼运》)。又比如弟子问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他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论语·雍也》)”,便是对圣人的具体说明。亦即庄子所谓“天为宗,以德为本”的大人物。 二、贤人与善人;在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中“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身;躬为匹夫而愿宝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至于“善人”指的是能本着仁与道的原则,消除残暴祸害人民的并能为社会发展带来进步的人物。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论语·子路》)。他慨叹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论语·述而》)。意即,上述这样有能力的圣人我不能见到了,能看到坚持行仁道政治的人也可以。所以无论是贤人或善人,则都是真正能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与人民大众的人。也就是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成人:即一般所谓完人。但这一名词,孔予以前就已有了。例如晋文公返国当政以后行赏时即说过:“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暴浣戒行,昭明我名,使我有成人等,吾以为上赏”。孔子所谓成人大致也是这个概念。“子路问‘成人’”孔子答:“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为成人,矣。”他接着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谓‘成人’矣”(《论语·宪问》)。可以看出,孔予所谓“成人”有古今两种:前者是第一流的,后者是第二流的。 四、士。孔子所说的士,主要有三类人:一是指政治人才。是指能学习、积累仁道知识,传播仁道思想,并有介入现实政治能力和能为仁道献身的知识分子。他所说的:“士志于道”,亦即作为士,应当立志学仁道,传仁道,行仁道,为仁道而献身。作为公式来说,他所要的士,犹之乎理在的政治干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事业献身的英雄模范人物。只不过奋斗的出发点不完全相同而已。孔子肯切地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为人”是仁的表现,也是孔子要培养的士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还强调“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论语·里仁》)。意思是士应该立志于行仁道,如果以吃的不好,穿的不好为羞耻,那就不能同他谈论行仁道了,他也就不配称士了。用现在的话说,孔子要求于士的,亦即能够艰苦朴素,克己奉公。这也是与古代的士的大不同之点。由此也可看出,孔子所说的士,也是从古代历史演变而来的。二是孔子的士不同于古代的士。从《左传》、《礼记》等典籍考证,士在古典社会,是居于庶民之上、大夫之下的靠做官食禄的有智有勇的一个阶层。所谓“有士民,有工民,有商民,有农民”。工、商,农三民都“庶民”,亦即奴隶身份的劳动者,而士民则是自由身份的知识分子。这种人无所谓国家,民族观念,谁能给予官、禄,即为谁效命,即古语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因此,到春秋时期,士阶层不少的人便离开本国,效命异国了,也有些厌倦乱世而稳居在野的,即所谓“辟世之士”(《论语·微子》)。孔于为了进行政治活动,看到了士阶层的这支力量,并耍运用这种力量,亦即运用士的智、勇,把士培养为行仁道的革新政治人才。例如:他答子贡问为仁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可知孔子是把士看做行仁道的工具而团结的。孔子解释说:“唯十合一为士”,“学者由博返约,故云唯十合一”。“傅”是博学,“约”是集中,即集中所学应用到仁的这是最高原则上。传,曰:只“通今辨古,然不谓之士”。据此,可以说:所谓的“士”必须具有坚决行“仁”道的思想、气概、勇敢和一定学识、能力的知识分子,即是孔子所说的士的概念。与此同时这些所谓的“士”,已不是古典社会所谓“自由人’身份的士,而是在人格上,认识上有仁德修养,在生活上有志致身、并献身于仁道事业的政治家。所以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说明了士应有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弘”是气量要弘“毅”是要有坚强的毅力,’重”是说实现仁道政治是重大的任务,“死而后已”,是说致身、献身子仁道,“不亦远乎”,是说准备长远干下去、干一辈子,不能把时间估计得近和短了。三是孔子的士的形象。以上所说的是孔子培养士的最高标准。但孔子培养的士的形象还包括在家孝敬父母,在社会上尊敬长者,遵守社会公德与公共秩序,即所说的“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对于别人是“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这些表现也是士应该兼而有之的。也正因为如此,孔子之后的社会之中才会有“志士”、“义士”、“战士”等等。 五、君子与小人。从古代典籍上看,孔子提到“君子,”、“小人.”的地方很多,有的是从社会地位、身份说的,“君子”是指统治阶级,小人是指劳动人民,如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这是延用传统的名词。孔子自己给“君子”、“小人”所下的定义,在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中“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买;仁义在己,而不害不志;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谓君子矣。”。当然,在孔子看来的小人与他认为的君子正好相反,这是以有无仁者的道德情操为标准来区分,兹就其可取之处阐述于后。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子’、‘小人’为身份上的对待语。君子指贵族,有‘少主人’的意味小人盖谓人中之低微者。其后意义全变,两语区别,不以阶级的身份为标准,而以道德的品格为标准。所说“其后”没有具体指出什么时代以后。从孔子论说“看子”、“小人”和所作的定义看,至少从孔子时代起就以道德品格为标准来区别“君子”、“小人”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君子“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乱矣”(《论语·卫灵公》),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说明,道德品质是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准,也说明了孔子所说的“君子叫小人”的概念。这样的概念,两千年来在我国一直是区别人们道德品质好坏的标准,而且直至现代还被广大群众用作秫呼好人和坏人的代名词。为了使做君子的人一生保持自己的情操,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他告诫的少年“戒色”,是合乎生理卫生知识的。他告诫的壮年“戒斗”,主要原因,是出于维护社会秩序,不使自己与别人的身体遭受损害,也防止发生耐别人造成伤亡,自己陷于法纲,看来也有其道理。他告减的老年’戒得”,主要是保持晚节的问题;但就有道德情操的“君子”来说,是会不“贪得”的,不仅老年,青、壮年也是如此。就进入老年时学做“君子”的人来说,“戒得”当然需要,因为一般说来,人的生理衰老、血气衰弱,思想多易趋于保守,顾虑随之要多,对财物便可能产生贪的欲望。但是,贪与不贪财物,从根本上说,是阶级意识问题,而不决定于人的生理变化。在这个问题上孔子没有具体说明。不过,即便如此,也有一定实际意义。孔子的这三条戒律,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对青少年、壮年、老年人都还是应当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与借鉴作用的。 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一个人修养成为有道德情操的君子,对人对事就可以做得台情合理,“内省不疚”。孔子指出:“君子道者兰,一一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说的是有道德情操修养的君子,对事应有的表现,说具体,也就是不论在多么危难、多么艰险、多么严峻的问题和事态面前,都能表现态度沉着,毫不忧愁、惶惑和畏惧,并且卓有信心和决心认真对付它,克服它,战胜它。这个仁、知、勇的修养,都是修己的内在功夫,都是君子所必具的主观条件。如果是没有道德情操的小人,当然就恰恰相反,这是不言而喻的。孔子的君子,作为对有力地位的人来说,要求更高。孔子答“子路问君子”时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意即,修养自己“执事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修养自己安定中层社会人们生活的本领’修养自己安定广大老百姓生活的本领。这都是孔子修己内在功夫的社会实践,也是有力地位的“君子”对社会的广泛的最高责任。它与孔子的“仁、知、勇”相表里,是“仁,知、勇”内在修养功夫的必然表现。孔子关于对君子这对范畴的概念,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区别人们有无道德情操的标准。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广泛和深远的。 总之,从孔子关于“圣人”、“贤人”“善人”、“成人”、“士”、“君子”和“小人”的这些标准来看,中国目前的社会恰恰缺失的是这样一种标准,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说在近几十年中看到的往往是贵阶层中无耻划界的面孔,官场之上伪君子在盛行,商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成员少了真诚的礼信……。在今天之中国社会上,人们除去金钱之外,还有没有一点点最真的东西,当我们而对孔子的时候,难道不该反思反思吗?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0. 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是:不只是君子,还可以说是贤才。如果是在文章中的意思那就又不一样了:如果没有景濂,差点儿错责了敢于讲话提意见的人。 宋濂性格诚实谨慎,在宫中做官很久,不曾攻击过他人的失误 。所住的居室,署名“温树”。若客人有问起宫中事的话题,宋濂就指指居室的署名给人看看,以示不想谈。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品行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主事茹太素写了一万多字的奏章献给皇上。皇帝很生气,询问朝廷大臣们,有的大臣指出茹太素的奏章说:“这对皇上是大不敬,这是对皇上的诽谤,不合法。”皇帝问宋濂,宋濂答道:“他向皇上尽忠而已。皇上刚要广开言路,怎可重责?”后来皇帝阅览了茹太素的万言书,发现确有值得的地方。皇帝就召集全体朝臣责备他们,并叫着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差点儿错责了敢于讲话提意见的人。”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1. 带贤的四字成语
带贤的四字成语

嫉贤妒能、
礼贤下士、
贤妻良母、
求贤若渴、
三期贤佞、
立贤无方、
贤贤易色、
所宝惟贤、
十室容贤、
傲贤慢士、
圣君贤相、
内助之贤、
贤才君子、
求贤用士、
爱贤念旧、
褒贤遏恶、
识才尊贤、
贤良方正、
规贤矩圣、
推贤下士、
广开贤路、
进贤黜奸、
进谗害贤、
礼士亲贤、
两贤相厄、
尊贤爱才、
妒能害贤、
进贤屏恶、
推贤任人、
尊贤爱物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2. 带子贤的四个字词语
贤才君子 【拼音】:xián cái jūn zǐ【解释】:指有才有德的人。亦作贤人君子凡贤人君子,未尝不思效用,但无其类获进,所以湮没于时。--唐.陈子昂《明必得贤科》【词目】贤才君子【读音】xiáncáijūnzǐ【释义】指有才有德的人。【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孝子贤孙【拼音】:xiào zǐ xián sūn【释义】: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3. ,口上识君子,笔上识贤人这俩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伯乐能够赏识好马,现在美玉只有儒雅的人才懂的赏识。指东西虽好,却需要有品位有认识的人才能发现它的价值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gyjslw.com/post/31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