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如()狼”「贪如虎狼」

2023年04月29日成语大全116

成语“贪如虎狼”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tān rú hǔ láng
成语简拼:TRHL
成语注音:ㄊㄢ ㄖㄨˊ ㄏㄨˇ ㄌㄤ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贪得无厌、贪如饕餮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志公和尚大乘赞》:“心行贪如虎狼。”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像猛虎和恶狼一样贪婪。形容贪婪无厌
成语用法:贪如虎狼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贪如虎狼”的扩展资料

1. 形容贪婪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贪婪的成语有:1、贪得无厌[tān dé wú yàn] :厌:满足。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2、人心不足蛇吞象[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3、贪心不足[tān xīn bù zú] :贪得无厌,永不满足。4、贪而无信[tān ér wú xìn] :贪婪而又不守信用。5、得陇望蜀[dé lǒng wàng shǔ]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6、垂涎欲滴[chuí xián yù dī] :涎:口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十分贪婪的样子。7、得寸进尺[dé cùn jìn chǐ] :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比喻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8、饿虎饥鹰[è hǔ jī yīng] :比喻凶残贪婪。9、垂涎三尺[chuí xián sān chǐ] :涎:口水。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10、眼馋肚饱[yǎn chán dù bǎo] :形容人贪得无厌。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为何被称为“虎狼之国”?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奖励军功赐给田宅和爵位。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他任命商鞅进行变法。 变法中在军事上,商鞅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表示“贪婪”的词语有哪些?
贪婪:(tān lán)
表示“贪婪”意思的词语:
贪得无厌  贪财恋色  贪多务得  贪贿无艺  贪名爱利贪如虎狼  贪污腐化  一毛不拔  贪得无厌  巧取豪夺   贪心不足蛇吞象   食髓知味  见钱眼开  贪得无厌  欲壑难平  有财如命  一钱如命  见钱眼红
表示贪婪的词语及意思:
1、羊很狼贪:比喻狠毒贪婪。
2、食亲财黑:指人贪婪自私,爱占便宜。
3、馋涎欲滴:涎:口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极其贪馋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红。
4、贪人败类:败:毁坏。贪婪的人当政,危及整个国家、民族。
5、爱钱如命:某些人贪爱钱财就像吝啬生命一样。形容十分贪婪、刻薄。
6、蚂蝗见血:见了喜爱的东西就吸附不放,比喻迫切而贪婪。多含贬义。
7、横赋暴敛:横、暴:残暴,强横,凶狠;赋、敛:征税,聚财。强横残暴地征收苛捐杂税。形容反动统治阶级贪婪凶狠、搜刮人民的罪行。
8、苍蝇见血:苍蝇一见到血,就拼命吮吸。比喻十分贪婪。
9、垂涎三尺: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10、豺狼之吻:比喻残酷贪婪的官吏。
11、得寸进尺: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比喻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12、克伐怨欲:①指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②指关于四种恶德的理论。
13、利欲熏心: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
14、鹯视狼顾:指如同鹯狼视物。形容目光贪婪。
15、招纳贿:招:弄,揽;纳贿:接受贿赂。抓力,受贿赂。
16、贪如饕餮:饕餮: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比喻贪婪凶恶的人。
17、垂涎三尺:涎:口水。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18、饿虎吞羊: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形容贪婪的成语
一毛不拔、贪得无厌、巧取豪夺、贪心不足蛇吞象、食髓知味
表示人贪婪的词语
垂涎欲滴 垂:向下;涎:口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贪婪到极点 
眈眈逐逐 贪婪注视,急于攫取的样子 
东食西宿 比喻贪婪的人唯利是图 
饿虎吞羊 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宫邻金虎 指小人在位,接近帝王,贪婪如金之坚,凶恶如虎之猛 
爱钱如命 某些人贪爱钱财就像吝啬生命一样。形容十分贪婪、刻薄。 
苍蝇见血 苍蝇一见到血,就拼命吮吸。比喻十分贪婪。 
豺狼之吻 比喻残酷贪婪的官吏。 
垂涎三尺 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饿虎饥鹰 比喻凶残贪婪。 
封豕长蛇 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横赋暴敛 横、暴:残暴,强横,凶狠;赋、敛:征税,聚财。强横残暴地征收苛捐杂税。形容反动统治阶级贪婪凶狠、搜刮人民的罪行。 
饥鹰饿虎 比喻凶残贪婪。 
瘠人肥己 瘠:瘦,引申为悭吝;肥:胖,引申为贪婪。对待别人很吝啬,而自己却很贪婪。 
狼贪虎视 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 
狼心狗行 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无耻。 
食亲财黑 指人贪婪自私,爱占便宜。 
食指大动 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 
顽廉懦立 使贪婪的人能够廉洁,使怯弱的人能够自立。旧时形容感化力量之大。 
激贪厉俗 谓抑制贪婪之风,劝勉良好的世俗。 
桀贪骜诈 凶暴贪婪而又傲慢狡诈。 
聚敛无厌 聚敛:搜刮,盘剥。厌:饱,满足。尽力收刮钱财,永远也不满足。形容非常贪婪。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史记》里形容项羽“贪如狼,狠如羊”,“狠如羊”代表着项羽的哪些特点呢?
在大秦帝国的末年,秦国国力衰微,各个诸侯国纷纷涌起,开始反对秦国的暴政。在众多反抗的势力中有一位名叫项羽的楚国贵族,实力最为强劲。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句话叫做“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就是对项羽及其军队作战风格的描述。
猛虎、贪狼这两个词,都非常容易理解,但是狠如羊,却很多人表示费解。羊难道不是一个温顺的动物吗?为什么用狠来形容,是不是古代的人用错了词语?显然不是的,养过人的养过羊的人家都知道,在家中牲畜打架是常有的事,但大多数都是点到为止。但是羊不一样的,它们都非常倔强,打起架来不管不顾,拼命的攻击对方。羊一旦打起架来是很难分开的,他们都非常执着,一旦打起来就不死不休,看起来心惊胆战。
羊不但打架比较狠,他们吃起东西来更狠。羊对草地的破坏能力十分强大,古人曾经用羊食如烧来形容羊吃过的土地。羊吃草是将草连根拔起,但凡被羊吃过的草地,那一片儿有80%的概率都会变成光秃秃的。这一点其实是跟项羽屠城有很大的关系。
还有一点羊的狠,还在于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这样解释之后,相信大家能够把羊的狠和狼的贪以及虎的猛相提并论了。司马迁用这三个词语来形容项羽及其他的军队,可以说是非常的形象了。看来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虎狼之辈,像羊之类的生物也是非常凶猛的。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虎狼之势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虎狼之势 [ hǔ láng zhī shì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hǔ láng zhī shì ]
形容极凶猛的声势。
出 处
《淮南子·要略》:“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出自
  咸丰以后,清朝加速腐败,百姓怨声载道。天地会曾在告示中称:“照得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无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太平军颁布的檄文则说:“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豪杰绝望。”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犟不可使者,皆斩之!
原文既不是“狠如羊”也不是“乖如羊”。原文是:“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有人认为“很”通狠。但羊性温和,并不凶狠。还有一种说法:羊平时性情温和,但使性子时脾气执拗,人牵它走就硬是不肯走。这里的“很如羊”就可以理解为“和羊一样非常执拗”,同时也可以与“犟不可使者”相呼应。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文言文翻译 怀王欲行 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意思是楚怀王要去,屈原说:“秦国是凶恶的虎狼一样的国家,他们的承诺不能相信,您不应该去!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关于不为名利所动,不为虎狼所屈的警句格言
1、俭以养德,廉以立身。
2、作风要朴实,工作要扎实,任务要落实。
3、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
4、人心如秤称量谁轻谁重,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
5、保初节易,保晚节难。百年养德难,一日丧德易。
6、廉洁从政两袖清风德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对今生。
7、顺境勿骄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平境勿庸浊勿乱当勤勤廉廉官。
8、戒酒戒色戒贪欲,律己律妻律子女。
9、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
10、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11、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
12、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
13、做人德为本,做事民为先,做官法为上。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荀子》修身篇原文和译文是什么?
《荀子》修身篇原文如下: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
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之炤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势诈,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
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
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
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辩色,以聋辩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加惕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
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启发也勇。
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穷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
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译文如下:
见有善行,一定要恭谨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惊心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自己身上的善,一定要固守;身上的不善,一定要畏恶它如同灾祸。
所以批评我而所言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赞誉我而所言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献媚阿谀我的人,是害我的谗贼。所以君子尊崇老师而亲近朋友,对于谗贼则深恶痛绝。
爱好善而永不知足,听到规谏而能戒惕,即使想不长进也做不到啊!小人正好相反,极为悖乱而厌恶别人批评自己,极为不肖却希望别人认为他贤能,心像虎狼一样,行如禽兽一般,却厌恶别人视他为谗贼。
亲近阿谀奉承之辈,疏远直言相谏者,把修正规劝的行为视为讥笑,把直谏忠诚的人视为谗贼,这样的人想不灭亡也做不到啊!
《诗经》说:’同那些阿谀之徒一拍即合,对那些谏诤者厌恶诋毁,这是多么可悲啊!好的意见统统不听,不好的意见却全部听从’。说的就是这种人。
君子有无往而不善之道,用它来治气养生,则寿命可追随彭祖;用它来修养品德,那名声就可同尧、禹相比。既适宜于通达之时,也适宜于窘困之时,只有礼和信。
大凡血气、志意、思虑,依礼就和谐通畅,不依礼则悖乱弛怠;饮食起居、言谈举止,依礼行事就得体合适,不依礼则一举一动都会发生毛病。容貌、
仪态、进退、疾走、慢行,有礼就雍容儒雅,无礼则倨傲偏邪、庸俗粗野。所以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
《诗经》说:’礼仪如果完全合乎法度,言谈笑语就会得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用善引导人的是教诲,用善响应人的是和顺;用不善引导人的是谄佞,用不善附和人的是阿谀。能辨别正确的为正确、错误的为错误叫做明智,认正确的为错误、错误的为正确叫做愚昧。
伤害好人叫做陷害,陷害好人叫做奸贼。坚持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是正直。偷东西的是盗贼,隐瞒自己行为的是欺诈,轻率乱言的是放诞。取舍没有定准的叫做无常,为了利益放弃道义的叫做至贼
。多闻者为广博,少闻者为浅陋;多见者则娴雅,少见者则孤陋。进展艰难叫做迟缓,容易忘记叫做疏漏。遇事能举其要而有条理叫做治,多而杂乱叫做秏。
调理性情、修养身心的办法是:血气刚强的人,就用心平气和来调和他;思虑过于深沉复杂的人,就用平易温良来和谐他;性情勇猛暴躁的人,就开导他,使其驯顺;
行动快捷急遽的人,就用恰当的举止节制他;气量狭隘的人,就用开阔的思想扩大他;志向卑下、思想迟钝、贪图小利的人,就用高远的志向提升他;
低劣平庸不成材的人,就用良师益友帮助他;懒散轻浮、自暴自弃的人,就用祸福之事来告诫他;过分朴实单纯的人,就用礼乐来润色他。
大凡调理性情、修养身心,最直接的途径是按照礼去做,最关键的是得到好的老师,最能发生神妙作用的是心致志。这就是调理性情、修养身心的办法了。
志意修炼就会傲视富贵,崇尚道义就会藐视王侯,自思无所愧疚就不会为外物所动。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而不为外物所支配’。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虽然辛苦但心安理得,就去做;利益少而多合乎道义,就去做;侍奉上国暴君而显达,不如侍奉能顺道而行的窘迫小国之君。
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洪涝、干旱之灾而不耕田,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生意,士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懈怠于道。
体貌恭敬而内心忠信,遵循礼义而内心仁爱,那么走遍天下,即使不受重用而困于四夷之地,人们也没有不敬重他的。劳累辛苦的事则抢先去做,安逸享乐的事则让给别人。
端正朴实、诚实守信,谨守法度、明察事理,那么走遍天下,即使遭受穷困到了四夷之地,也不会没有人任用他。体貌倨傲而内心诈,遵循慎到、墨子的学说而内心杂乱污浊。
那么走遍天下,即使到处通达,人们也没有不轻视他的。劳苦的事就懒惰推脱,享乐的事就身手敏捷毫不谦让,僻邪而无诚信,一味追求自己的私欲而不知谨慎,那么走遍天下,即使到处通达,人们也没有不鄙弃他的。
行走时恭敬小心,不是因为害怕陷在烂泥里;走路时低头,不是因为害怕撞上东西;两人对视,先俯身行礼,并不是惧怕对方。这乃是因为君子想要修养自身的品德,不想因为这个得罪于世俗之人。
良马一天走一千里的路程,劣马走十天也能达到。想要走完无穷之路,追逐没有终点的所在吗?这样的话,即使走到骨折筋断,一辈子也无法到达;
如果有止境有目的,那么千里虽远,也只是或慢或快,或前或后的问题,怎么可能走不到呢?不认识道路的人,是去走那无穷之路,追逐没有终点的所在呢?
还是有所止境?’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说,不能说不精察,然而君子不去争论,因为君子有自己追求的目标。怪诞骇俗的行为,不是不难做,但是君子不做,因为君子有自己追求的目标。
所以古语相传,学习好比行路。得路之人,在前面等着我,我便努力地追赶上去,那么或早或晚、或先或后,怎么会不到达同一个地方呢?
所以一步一步不停地走,即使是跛足的鳖,也可以抵达千里;一层一层积累不停,平地最终也能变山丘。堵塞住源头,开通沟渠,江河也会枯竭。
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六骥也到达不了远处。人和人之间才性的差异,哪里会有跛鳖和六骥的差异那么大
!然而跛鳖能够到达,六骥不能到达,这并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为有的做,有的不做啊!道路虽近,不走就不可能到达;事情虽小,不做就不会成功。那些整日游手好闲的人,他的成就就不会超出常人多远了。
爱好礼法而能依其行事的,是士;志向坚定而能身体力行的,是君子;智虑敏捷而不枯竭的,则是圣人。人没有礼法,则无所适从;
有法而不知其深义,则茫然无所遵从;依据礼法,又能深明其统类,然后才能优游不迫啊。
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端正礼法的。没有礼,用什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是这样的?礼是怎样规定的就怎样做,这就是天性安于礼;
老师怎样说就怎样做,这就是智慧同老师一样。能做到情安于礼,智慧如同老师,这就是圣人。所以,违背礼,就是不以法度为法度;违背老师,就是不以老师为老师。
不遵照师法的教导和规定去做,而喜欢自行其是,这就好像让瞎子辨别颜色,让聋子辨别声音,除了悖乱狂妄之事,干不出别的了
。所以学习的根本之处,在于礼法。至于老师,则是以其言行来给人们做表率的,最为可贵的是教人们安心这样去做。《诗经》上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然而它是符合老天的自然法则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端正朴实,尊重长者,可说是好青年啊;如果再加以谦虚勤学,那就只有与他平等的人,而没有能超过他的人了,他就可以成为君子了。
怠惰苟且,胆小怕事,没有廉耻而又好吃懒做,可说是坏青年了;加之放荡凶悍不逊顺,阴险害人而不尊敬长者,那就是不吉利的人了,即使遭到刑罚杀戮也是应该的。
尊敬长者,壮年人就会归附他;不轻视逼迫处境窘迫的人,那么贤能的人都会聚集过来;做了好事不求人知,对人施恩也不求报答,这样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徒都会慕名而来亲附他。
人有以上三种品行,纵是遇上大祸,老天爷也不会让他陷于祸患。君子对于谋求私利很不在意,对于祸害早早远离,对于耻辱警惕而回避,对于道义所在,又极其勇毅去担当。
君子贫穷却志向广大,富贵却恭敬有礼,安闲的时候血气不懈怠,劳倦的时候容色不轻慢随便,发怒的时候不过分处罚,高兴的时候不过分赏赐。
贫穷而志向广大,是因为尊崇仁爱;富贵而恭敬有礼,是不以势骄人;安闲的时候血气不懈怠,是按照礼仪所宜去做;劳倦的时候容色不轻慢随便,是注重礼仪;
生气的时候不过分处罚,高兴的时候不过分赏赐,是能以礼法克制私意。《尚书》说:’不要凭着个人的喜好办事,要遵照先王的正道去做。
不要凭着个人的憎恶办事,要遵照先王的礼仪去做’。这是说君子能用公义战胜私意了。
扩展资料:
这是一篇门论述修身之道,即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后所达到境界的文章。文章首先指出,修身养性是一件关系到个人安危、国家存亡的大事。
然后指出,君子有所谓’遍善之度’,即无往而不善之道,用此可治气养心,可修身自强,其功堪称重大。这’遍善之度’就是礼。
在谈到具体的修养方法时,文章指出修身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强调了礼的正身作用与师的正礼作用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坚持不懈、用心一的重要性。
最后指出,具备了道德修养的人,就能够做到骄富贵、重道义、轻王公,走遍天下而受人尊敬,并获得上天的福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修身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表示人贪婪的词语有哪些?
无餍、贪心 、贪念、贪图、妄想
一、无餍 [ wú yàn ]
解释:同“无厌”。不能满足。
示例:一个人没有私心,没有贪得无餍的根性,以无相无住而生其心。
二、贪心 [ tān xīn ]
解释:
1、贪求的欲望:~不足。
2、贪得无厌;不知足:这人太~。
示例:这个贪心的王熙凤在争风吃醋的时候也不忘贪图钱财。
三、贪念 [ tān niàn ]
解释:犹贪心。贪求的欲望。
示例:只有口渴时觉得能喝下整个大海,这叫贪念。
四、贪图 [ tān tú ] 义
解释:极力希望得到(某种好处):~便宜。~凉快。~安逸。
示例:爸爸经常教育我不要贪图小便宜。
五、妄想 [ wàng xiǎng ]
解释:
1、狂妄地打算:敌人~卷土重来。
2、不能实现的打算:痴心~。你想瞒过大伙儿的眼睛,那是~。
示例:敌人不甘心失败,妄想卷土重来。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2. 《史记》里形容项羽“贪如狼,狠如羊”,“狠如羊”代...
在大秦帝国的末年,秦国国力衰微,各个诸侯国纷纷涌起,开始反对秦国的暴政。在众多反抗的势力中有一位名叫项羽的楚国贵族,实力最为强劲。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句话叫做“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就是对项羽及其军队作战风格的描述。
猛虎、贪狼这两个词,都非常容易理解,但是狠如羊,却很多人表示费解。羊难道不是一个温顺的动物吗?为什么用狠来形容,是不是古代的人用错了词语?显然不是的,养过人的养过羊的人家都知道,在家中牲畜打架是常有的事,但大多数都是点到为止。但是羊不一样的,它们都非常倔强,打起架来不管不顾,拼命的攻击对方。羊一旦打起架来是很难分开的,他们都非常执着,一旦打起来就不死不休,看起来心惊胆战。
羊不但打架比较狠,他们吃起东西来更狠。羊对草地的破坏能力十分强大,古人曾经用羊食如烧来形容羊吃过的土地。羊吃草是将草连根拔起,但凡被羊吃过的草地,那一片儿有80%的概率都会变成光秃秃的。这一点其实是跟项羽屠城有很大的关系。
还有一点羊的狠,还在于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这样解释之后,相信大家能够把羊的狠和狼的贪以及虎的猛相提并论了。司马迁用这三个词语来形容项羽及其他的军队,可以说是非常的形象了。看来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虎狼之辈,像羊之类的生物也是非常凶猛的。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3. 使贪 的翻译下面是原文言文
【译文】门客中有一个在魏武侯面前说吴起的短处,他说:“吴起贪财,不可重用他啊。”武侯就疏远了吴起。公子成进见武侯说:“你为什么要疏远吴起呢?”武侯说:“有人说吴起贪财,我因此不喜欢他了。”公子成说:“君王错了,吴起的才干,天下的士人没有超过他的。正由于他有贪欲,所以来侍奉你,要不然你怎么能用他做你的臣呢?再说你自己觉得同商汤,周武王相比,谁贤明呢?务光、伯夷是天下没有贪欲的人,但殷汤不能用务光做臣,武王不能用伯夷做臣。如今像这个人那样不贪婪的人,他肯做你的臣吗?如今君王的国土,东面与齐国对抗,南面与楚国对搞,北面与韩、赵对抗,西面有如狼似虎的秦国,你独自处在四战之地的包围中,而那五国屯驻军队,坐而静观,但却不敢窥测魏国,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魏国有吴起做大将啊。周《诗》有这样的诗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就是这样的武夫啊。你如果考虑国家的利益,只要吴起想要的和喜欢的,你就给予他,使吴起满足了欲望而没有别的要求,你才能坐享魏国军队的威势,这样所失去的很小,所得到的很大。而如果让他吃糙米,吞蔬菜,穿短衣,徒步行走而供你驱使,那么吴起必定离开魏国。吴起离去,而天下有像吴起这样才能的人,就会却步不到(魏都)大梁来了,君王的国家就没有人才可用了。我私下为你担忧的就是这个。”武侯说:“讲得好。”又重新重用吴起。 真麻烦,要注册。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4.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的翻译
意思是: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1、原文选段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译文
项羽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
3、出处
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为《项羽本纪》。
项羽作为汉朝开创者刘邦的劲敌,曾与刘邦争夺天下,汉朝历代君主对项羽的态度多是贬大于褒。而司马迁却不同。扬雄《法言》云:“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爱奇”思想,不以成败论英雄,才刻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项羽形象。
而鸿门宴是项羽一生成败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司马迁浓墨重彩地再现了这一事件。
2、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鸿门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记·项羽本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gyjslw.com/post/50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