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托孤」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汉武托孤”的成语故事: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大将军的弟弟霍光被汉武帝任命为光禄大夫,侍奉汉武帝20多年。汉武帝年事已高,几个儿子争夺帝位而发生变故。汉武帝决定立8岁的小儿子为皇帝,拜托霍光辅佐小皇帝。霍光尽心尽责,直到去世刘备临终托孤选了其他两个托孤重臣,为何不托付诸葛亮?
刘备托孤让李严制衡诸葛亮,是因为不够信任吗?
刘备托孤时不光找了诸葛亮还找了李严制衡,是因为不信任诸葛亮吗?
是也不全是,我只能这么说。
刘备对诸葛亮信任度有多高?恐怕从三件事能看得出来。
第一件事,刘备西征巴蜀,第一波次的团队没有诸葛亮,而是选择了庞统作为军师,而诸葛亮的任务则是协助关于守卫荆州。第二件事,刘备晋升汉中王,诸葛亮的排名在糜竺之后,甚至还在关、马、张、黄之后。第三件事,刘备东征东吴夷陵之战,几乎是倾巢出动,还是还没又带着诸葛亮。
以上三件事上看,刘备对诸葛亮信任度并非百分百,但诸葛亮作为蜀汉第一辅臣的地位并未改变,即便是后来出现的法正等人,也很难撼动诸葛亮对蜀汉集团的掌控力。
正是因为诸葛亮并未得到刘备的完全信任,但却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治国理政能力,刘备在托孤时还说了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听到这句话,诸葛亮脊背发凉,不知道身后藏了多少刀斧手!
刘备是一个精于术的人,因为他的这句话,始终成了诸葛亮后半生的一根刺,激励着他为蜀汉政鞠躬精粹死而后已。
其实,刘备有这句话就足够了,为何又找了李严来制衡诸葛亮?
刘备找李严制衡诸葛亮,其实和信任无关,更多是一种稳妥的制度设计,任何一个帝王都会这样做。
后世历代的托孤,大都以汉武帝托孤为范本。汉武帝托孤,从找了四个人,分别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和左将军上官桀。不仅如此,汉武帝还把皇位继承人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杀死。一方面防止辅臣一家独大,一方面防止外戚,可以说是相当费心。如果不是刘弗陵死的早,这场托孤大概是最成功的。
托孤这种事,关系到整个政的兴衰成败,绝非君臣之间的信任可以维持。建立在人心本恶的基础上,以制度设计防范危胁幼主的各种可能性,才是托孤帝王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
所以,刘备托孤时让李严制衡诸葛亮,第一是对他不能百分百信任,第二是忌惮诸葛亮的才干能力,第三是出于理性的制度设计。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汉武帝刘彻简介 汉武帝刘彻之后的皇帝是谁
简介: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汉武帝设置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另外开辟丝路、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等亦影响深远。刘彻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为其整体正面形象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刘彻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汉武帝刘彻之后的皇帝是汉昭帝刘弗陵。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照样子,成语接龙.
万水千山 山穷水阔 阔别数年 年年有余 余音绕梁 梁山好汉 汉武托孤 孤陋寡闻 闻鸡起舞 舞文弄墨 墨守成规 规规矩矩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汉武托孤是什么意思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大将军的弟弟霍光被汉武帝任命为光禄大夫,侍奉汉武帝20多年。汉武帝年事已高,几个儿子争夺帝位而发生变故。汉武帝决定立8岁的小儿子为皇帝,拜托霍光辅佐小皇帝。霍光尽心尽责,直到去世。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汉武托孤指什么动物
答:汉武托孤事实应该是指行走动物中的马。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汉武帝托孤匈奴人,德国人当俄国大帝,这两件怪事为什么会发生?
汉武帝托孤匈奴人,德国人当俄国大帝,这两件怪事会发生的原因在于古代的人的民族认同感比较模糊,他们当时的观念和我们如今的观念有着一定的差别,除此之外,这个匈奴人和德国人本身的能力是得到他人认可的,这是前提。在他们看来,并不是自己国家的人一定是忠于国家之人,而他国的人也并一定是敌人。
汉武帝托孤匈奴人,德国人却成为了俄国的帝王,貌似让人感到惊奇,不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思想观念下,这并不奇怪。一代明君汉武帝在自己死前却是托孤给匈奴人,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匈奴人还是一名战俘,但汉武帝就是这样做了,我们从现在的角度思考它,感到很不能理解也是正常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秉性,更可况是一代君王,但汉武帝有这样的观念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当然,当时的社会背景才是关键因素,毕竟社会背景才造就了这种观念差异。除了汉武帝托孤事件,在古代,还发生过许多类似的事件,比如战国时期,张仪虽然是一名魏国的皇亲贵族,不过最后却成为了秦国的宰相,又或者是廉颇,他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赵国将军,最后却也成为了为魏国效力之人。古代发生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偶然,其中也许有着运气的成分,不过更多的还是他们的理念不同于今时。
其实,类似的事件并不都发生在古代的中国,在外国也有着这样的事件,最为著名的就是俄国女皇叶卡吉琳娜,她虽然并不是俄国人而是德国人,但就是成为了俄国女皇。世界之大,本就无奇不有,很有事情也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汉武托孤形容什么动物
狗,霍光用一生完成了主人托孤的托负,并且至死不渝,当为忠臣。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汉武帝是宇文邕吗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十六岁登基。[1]为巩固皇,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刘彻开拓汉朝最大图,功业辉煌。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的汉武帝穷兵黩武。征和二年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字祢罗突,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公元560年—578年在位。宇文邕在位期间,诛杀臣宇文护,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公元575年,宇文邕大举进攻北齐,并于一年半后灭北齐。公元578年,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出发即病死,英年中逝时年仅36岁,谥号为武帝,庙号高祖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像五湖四海 口说无凭 海口的成语
人生无常 德才兼备(常德)胜之不武 汉武托孤(武汉)马到功成 都中纸贵(成都)见多识广 州官放火(广州)声东击西 宁死不屈(西宁)地北天南 昌亭之客(南昌)走南闯北 京兆眉妩(北京)蟾宫折桂 林林总总(桂林)各有所长 沙里淘金(长沙)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史记》中记录了很多小官小吏,而汉武帝一朝的大农丞--桑弘羊为何没有记载
桑弘羊死的晚,那时候司马迁早就死了 回楼主补充的问题,这个就要看作者取舍了,汉初那么多宰相和列侯诸侯王都未必有传呢,一个大司农就一定要有传记吗,司马迁对武帝时代的军事行动中的诸将都有详细的描述,对酷吏有深刻的揭露,那好我要问,同时代的许多文学家,例如枚乘,司马相如,作为文学家的淮南王(被列入反王行列),还有东方朔(滑稽列传,也就是小丑而已)等人也都没有传,其实虽然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不过他的见识也未必就一定永远或者要在所有方面都高于众人一头(他也是有局限性的),他可能认识不到文学的价值,因此史记也根本没有文学传(不要说他了,就是一直到宋代的时候还有好多人认为许多文学种类不入流,只有经学是学问呢),说不定也不赞成政府对官卖制度的垄断呢,或者甚至说他还认识不到经济改革的作用(看看平准书里面的论,说的都不是什么好话),甚至说他对经济不太通晓,对货殖者的描述无非也就是反映社会面貌而已(说明太史公修史时见识高人一头),但并不表示他就对这些人都持赞成态度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汉武托孤”扩展: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汉武托孤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注音:ㄏㄢˋ ㄨˇ ㄊㄨㄛ ㄍㄨ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简拼:HWTG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读音:hàn wǔ tuō gū
造句:汉武托孤的故事就这样得以流传
成语解释:汉武:汉武帝;孤:遗孤。汉武帝把8岁的儿子托霍光辅佐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