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成语故事的俄语翻译
“而立之年”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到现在快七十岁没能推销出仁政,感慨万千……宰予立即过来安慰孔子而立之年是多少岁,而立之年指的是什么意思!
三十岁。
意思: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读音:ér lì zhī nián
引证: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例句:林超是一个大商场男装部的经理,虽然事业小有成就,但三十而立的他面对生活工作的双重压力再加上一个挥霍无度的妻子,让他身心倍感疲惫。
扩展资料
相关成语:
1、不惑之年 [ bù huò zhī nián ]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引证: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2、天命之年 [ tiān mìng zhī nián ] 指自己五十几岁的谦词。
引证: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3、耳顺之年 [ ěr shùn zhī nián ]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引证: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内容来自gyjslw.com
而立之年而立之年,立的是什么?
30而立,应该能在社会上站住脚,有稳定的工作内容来自gyjslw.com
从童年,到20岁,30岁——百岁,各年龄段是什么之年
儿童十岁:外傅之年。
女子15岁:及笄之年。
男子20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
60岁: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历之年。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八九十岁: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
百岁:期颐之年。
扩展资料: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内容来自gyjslw.com
三十岁是而立之年,那二十岁是什么年?
二十弱冠。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至出嫁称梅之年,
至30岁称半老徐娘。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之年、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90岁称鲐背之年,
80、90岁也合称耄耋之年 ,
100岁称期颐,又可称为人瑞。内容来自gyjslw.com
什么年,后来是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
第一个是垂髫之年,垂髫读作chuí tiáo。
由于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垂髫:亦作“垂龆 ”。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扩展资料:
1、孩提:一般指的是2~3岁的儿童。
2、垂髫(tiao):一般指的是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少女(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4、豆蔻:一般指的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年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束发:一般指的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 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归有光 《 项脊轩志 》)。
6、及笄:一般指的是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7、弱冠:一般指的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8、而立:一般指的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9、不惑:一般指的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0、知命:一般指的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11、花甲、耳顺:一般指的是六十岁。
12、古稀:一般指的是七十岁。
13、中寿:一般指的是八十岁。
14、耄耋(mào dié):一般指的是八九十岁。
15、期颐:一般指的是一百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垂髫内容来自gyjslw.com
“而立之年”是指什么?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而”是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在“三十而立”中承接“三十”,但说“而立之年”,则无所承接。因此,离开“三十”,把“而立”二字切出来单独用很牵强,不如说“当立之年”。
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扩展资料:
孔老夫子说的“三十而立”,意在提醒自己在这个年龄阶段,做事要懂礼,言行要得当。
现代人常把孔子的这句自我评语理解为:30岁的人应能依靠自己本领,独立承担起相应责任,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并开始有所成就,能够自立于世。
然而,三十而立,不能简单理解为:成家立业。因为按照孔子后来的说法,“不知礼,无以立也…”。可见,三十而立,立于礼,因此也可以叫“三十而知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之年内容来自gyjslw.com
古人称一百岁为之什么年
期颐之年。 参考: 20岁——弱冠,及冠;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100岁----期颐;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而立之年”扩展: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简拼:ELZN
英文翻译:thirty years of age
造句:到了而立之年的歌德更加发奋读书,所以他在后来创作了不少作品。
成语读音:ér lì zhī nián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近义词:三十而立
读音纠正:而,不能读作“ěr”。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解释:三十岁的代称。
成语谜语:30岁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用法:而立之年偏正式;作定语、状语;指30岁。
成语注音:ㄦˊ ㄌ一ˋ ㄓ ㄋ一ㄢˊ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错字纠正:而,不能写作“儿”。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