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舌战群儒」
“舌战群儒”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舌战群儒翻译
舌战群儒 周瑜本来正在鄱阳湖训练水军,说曹军已到江边,便赶回柴桑来见孙。鲁肃与周瑜交情最好,便把这两天议论的情形全告知周瑜。周瑜请鲁肃放心,并要他先把孔明请来相见。 张昭等人一见到周瑜,便把降曹的好处说了一大筐。周瑜问∶“你们几位的意见都是一样吗?”众人说∶“都一样。”周瑜说∶“我想投降曹操也想了很久了,明天一同见主公商议对策吧!。” 程普、黄盖等一班战将也来见周瑜,表示宁可杀头,也不降曹。周瑜说∶“我正要与曹操决战,怎能投降!将军们请先回,明天见主公,我自有定议。” 晚上,鲁肃引孔明见周瑜,并问周瑜主和还是主战。周瑜说∶“曹操打着皇帝的招牌,兵势又大,打起来我们必输无疑。我是打定主意劝主公投降了。”鲁肃忙与周瑜争论。孔明却在一旁暗暗冷笑。 周瑜问孔明为什么笑,诸葛亮说∶“我笑鲁肃不识时务。我有一个办法,只要两个人,便能教曹操百万大军撤走。”又说∶“曹操筑铜雀台,早想得到东吴的两个绝色美人大乔、小乔。只须将此二女送去,曹操必然退兵。”周瑜大怒,骂道“曹操老贼,欺人太甚!” 周瑜说∶“你不知道,大乔是孙策将军的夫人,小乔就是我的妻子。”诸葛亮装做惊慌失措的样子,说自己不该胡言乱语。周瑜被孔明一激,便说出心底的真心话∶“方才是故意试探的,其实我早就想破曹操,还请诸葛先生合作相助。”诸葛亮答应了。 第二天早晨,孙升堂议事。周瑜分析了东吴迎战的有利条件之后说∶“我情愿替将军拼死杀敌,就怕将军拿不定主意。”孙一听,拔出宝剑,一下砍去了桌子的一角,说∶“谁敢再提降曹之事,就与这桌子一样下场!” 孙将剑赐给周瑜,当场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将,鲁肃为赞军校尉,并对文武百官宣布,有不听号令者,依军法治罪。 周瑜到了行营,高坐中军帐,刀斧手站立两边,点文武百官听命。下令分五队立即起行,到三江口下寨。 周瑜邀鲁肃、诸葛亮同到三江口。周瑜要孔明领关羽、赵云、张飞去聚铁山断曹操运粮道路。孔明知道周瑜想借曹操的刀杀了刘军,但又不好推辞,便答应下来。 鲁肃知道周瑜想借刀杀人,担心孔明还被蒙在鼓里,便问他这次出兵,是否有把握。诸葛亮说∶“我水战、步战、马战、车战没有一样不精,哪有不成功的道理?不像周瑜,除了水战,其余的就外行了。” 鲁肃将话带到,周瑜听了气急败坏,打算自己带兵往聚铁山劫粮。孔明说∶“叫我去劫粮,分明是借刀杀人之计。只是现在应合力破曹,要是彼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舌战群儒的比喻意思
故事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舌战群儒是什么时候的事
三国;【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现在,此词已经成为褒赞能言善辩者的口头词汇。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舌战群儒什么意思?快
诸葛亮和东吴一群谋士斗嘴,以诸葛亮胜利告终.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释义】: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舌战群儒
须臾,起更衣,鲁肃随于后。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曰:“卧龙先生在此乎?”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肃领命而去。次日至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舌战群儒的故事梗概?
舌战群儒,故事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鲁子敬力排众议,愿亲到江夏,搬请诸葛亮共议破曹大计。孙因刘备两次打败曹操,急于摸清曹军兵力,同意鲁肃去江夏探听虚实。诸葛亮于是决定只身入吴,要凭三寸不烂之舌,去说孙、曹两家互相吞并。 诸葛亮在鲁肃邀请下出使东吴,东吴众臣蔑视孔明,在谒见孙之前,先安排他在集贤堂与众官相会,想杀杀他的威风。东吴重臣张昭、顾雍等知诸葛亮来意,纷纷向诸葛亮发难,气势汹汹,不可一世。诸葛亮面对群儒,从容不迫,对答如流,以降曹必亡,曹军可以打败之理,说服众臣,驳得张昭“瞠目结舌,无言答对”;虞翻“面红耳赤,低头不语”;步骘、薛琮”语塞口呆“。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故事
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舌战群儒”扩展: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读音:shé zhàn qún r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用法:舌战群儒作谓语、定语;指口才好。
成语注音:ㄕㄜˊ ㄓㄢˋ ㄑㄨㄣˊ ㄖㄨˊ
成语简拼:SZQR
英文翻译:argue heatedly with a group of learned men <have a heated dispute with a group of scholars>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谜语:诸葛亮出使东吴
造句:诸葛亮舌战群儒,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