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受到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自杀。他的部将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他的堂兄弟李蔡才能不如他却官至丞相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楼主年纪很大吗?居然发出这样的感慨?
摘自gyjslw.com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思是什么?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思是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
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1)冯唐易老:冯唐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不被重用,汉武帝时被举荐,已是九十多岁。《史记·冯唐列传》:“(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2)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爵。
2、作品简介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3、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年) 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摘自gyjslw.com
李广难封,究竟是李广难封还是李广难用?
李广不是难用, 而是他的性格孤傲,在皇至上的时代的命运,极容易以被皇帝主观意见左右。
摘自gyjslw.com
李广难封史上的李广究竟得罪了谁为什么就难封了?
并不是他得罪了谁难封,而是他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他只是一个没有功劳只有苦劳得大将。
摘自gyjslw.com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的意思
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
出处:《滕王阁序》,作者唐代文学家王勃。原文节选如下: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译文:唉!命运不顺,路途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不是没有贤明的君主: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不过是君子能够察觉事物的先兆,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数罢了。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
这样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无尘;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是可以到达;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报国之心;阮籍狂放不羁,怎能效仿他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隋末学者文中子王通之孙,唐代诗人。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摘自gyjslw.com
为什么说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自古以来文臣与武将就是一对冤家,除了争夺利的本能矛盾,两者之间在分工上的互补性非但没有弥合这种冲突,反而使之愈演愈烈——动脑子的瞧不起卖力气的,拿枪杆子的看不上摇笔杆子的,这种本质上的区别使得即便没有直接的利益纠葛,文武之间也很难和平共处。
在汉唐那些华夏民族尚武精神犹存的年代,武将在利和地位上尚能与文官一较短长,甚至有时还能稍占上风。可是武将毕竟离枪杆子、刀把子太近了,让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非常没有安全感,尤其是晚唐及五代的武将给人留下了太过糟糕的印象。所以自宋朝开始,皇帝和文官联起手来压制武将,偃武修文成了国策,于是后者在文官面前再也没直起过腰来。
中国有2千多年的王朝史,前1千年文武还能平起平坐,后1千年就只有文尊武卑
到底是武将没了骨头、宋明才断了脊梁成天被人欺负,还是宋明没了骨头、武将才断了脊梁不复汉唐雄风?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反正我是找不到答案。
文武殊途,彼此间自然不会有什么好印象,偏偏写史书的都是文人,耍不转笔杆子的武将只能干瞪眼的任人评(mo)说(hei)。所以哪怕是白起、韩信、卫青、李靖这些千古名将中的佼佼者,在史书上的口碑也是毁誉不一;相反若是文官,哪怕功业只有武将的零头,也可能被夸成一朵花。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反例就不多了,但其中最大的一个例外应该是西汉名将李广。
这么说是有根据的。中国历史上的名将灿若繁星,在其中李广并不怎么起眼,可奇怪的是偏偏一提起这位“飞将军”来,那帮子文人墨客就诗兴大发,千古名句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比起题诗,古往今来的名将们,好像没一个人能跟李广相提并论。
从李广的身后名上就能看出司马迁的影响力
比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唐·高适)比如“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军城早秋》唐·严武)比如“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塞下曲》唐·卢纶)当然最有名的还是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甚至在这些文人眼中,卫青能成为一代名将仅仅是比李广运气好而摘自gyjslw.com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看央视大戏《汉武帝》,想起了当时的两位人杰,冯唐和李广,这两个人生活在汉代最杰出的三代皇帝执政时期,不能说他们是生不逢时,却不能畅其胸怀,抒展抱负,令人概叹。唐初文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说这话的时候二十六岁,发这样的感叹似乎有点太嫩了点。尽管后人多为这两位鸣不平,但还没人从他们自身找原因的。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郎官是汉代的初级官吏,指责是担任皇宫侍卫,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冯唐作郎官时年纪已经不小了。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说是代郡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很不高兴,回到宫里,越想越窝火,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汉文帝还真是个有道明君,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边地的税金用来犒赏士兵,摘自gyjslw.com
成语“李广难封”扩展:
成语读音:lǐ guǎng nán fēng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摘自gyjslw.com
成语简拼:LGNF
成语用法:李广难封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解释:见“李广未封”。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注音:ㄌ一ˇ ㄍㄨㄤˇ ㄋㄢˊ ㄈㄥ
近义词:李广难封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