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统销”「统购统销」

2023年06月21日成语大全130

成语“统购统销”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統購統銷
成语读音:tǒng gòu tǒng xiāo
成语简拼:TGTX
成语注音:ㄊㄨㄥˇ ㄍㄡˋ ㄊㄨㄥˇ ㄒ一ㄠ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因为党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和合作化政策,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了。”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国家对某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实行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销售
成语用法:统购统销作宾语、定语;用于公有制经济。
成语造句:古华《芙蓉镇》第三章:“没收国家规定不准上市的一、二、三类统购统销物资。”
英文翻译:state monopoly for purchase and marketing (of grain, cotton, etc)
俄文翻译:централизованные закупки и соыт

成语“统购统销”的扩展资料

1. 苏联有统购统销政策吗
有啊统购统销就是从毛子那里学来的毛子为了强行推动工业化,为工业积累必要的资金,就采用了统购统销的方式,国家强制收购所有粮食,然后将工业品高价卖给农民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统购包销 和统购统销 是什么区别啊
一、目标不同
1、统购包销: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进行改造。
2、统购统销:为了控制粮食资源。
二、内容不同
1、统购包销:某些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产品,按法令规定由国营商业部门统一收购,不准私营工厂自行销售;国营商业部门对私营工厂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某些产品按规定规格、质量和合理价格,予以收购,这些产品一般不准私营工厂自行销售。
2、统购统销:借助政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农民自己食用的数量和品种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每家一个粮本,凭粮本供应粮食。此外,国家还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粮食自由买卖。
三、特点不同
1、统购包销:私营工厂的一部分或全部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割断它和市场的联系,从而限制了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盲目性;并通过规定合理的收购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资本主义剥削。
2、统购统销: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统购统销
百度百科-统购包销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销售届。经常用的出现较多的成语有哪些
【不温不火】:指性格温和、或销售行情不火爆的意思。【统购统销】:国家对某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实行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销售。【以售其伎】:售:销售。用来推行他的奸计。【以售其奸】:售:销售。用来推行他的奸计。【以售其术】:售:销售。用来推行他的谋术。【自产自销】:自己生产自己销售。节节走高。芝麻开花节节高。稳步攀升。一山更比一山高。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供不应求。口碑载道。家喻户晓。有市无货。望!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猪肉还有统购统销的必要吗
“统购统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至今居然还有市场,着实令人大跌眼镜。对此,电白县经贸局局长何一生解释说,保护价收购生猪保护了养猪户的利益,缓解了肉价波动的影响,防止了“打白条”现象;同时,由县食品公司统一经营屠宰场、统一批发猪肉,能保证全县人民吃上“放心肉”。  这些或许是事实,换言之,电白此举除了导致“电白肉贵”之外,确实消弭了肉价的波动,也相对保证了猪肉的质量。但问题是,市场上商品价格的波动是正常现象,需要市场自发调节而不是力控制,而“放心肉”是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打击“私宰肉”并不能成为“统购统销”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因为政府的管制政策,导致猪肉在当地被一家企业所垄断,对民生消费压力所对应的是其间所产生的垄断暴利。  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政府可以服务、引导、规范市场,但力却不能代替市场和过分干预市场。政府是公共管理者,其力有着自身性和法律规范所明确的双重边界。毫无疑问,电白的猪肉“统购统销”就是一种力越位。  就像前些年某地推行的“红头文件卖番茄”一样,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统购统销”比管理市场和监管食品质量更省心,以行政命令推销番茄的方式比“找销路”更简单见效更快。所以说,“电白肉贵”与“番茄摊派”的背后,都有一本“真精”的“管理真经 ”。究其本质而言,都是“ 歪门邪道”——这样看似精明的“管理真经“其实并不高明。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统购统销?
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直到1992年底停止,共施行了3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这一决议是根据陈云的意见,由邓小平起草的。
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
扩展资料:
严峻的粮食供求矛盾, 是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最直接原因:
新中国建立后, 国家逐步解决经济困难。首先利用政治上的优势, 成功地取得了“粮棉之战”、“银元之战”的胜利, 击退了不法资本家的猖狂进攻, 控制了通货膨胀, 百姓的生活日趋稳定。
但是, 到了1953 年下半年, 全国粮食紧缺问题极其严重。
从1952 年7 月至1953 年6 月, 国家粮食收购数量是273.5 亿公斤, 而同期粮食销售量却高达293.5 亿公斤; 为了满足需求, 平抑粮价, 国家只能动用库存粮20 亿公斤。
同时, 1953 年上半年, 全国灾情严重。河南、江苏、安徽、辽宁、吉林等产粮区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旱灾、霜冻等影响, 受灾面积达到了35463万亩, 占全国各种作物种植面积的16.47%。仅小麦一项, 预计减产35 亿公斤。
此外, 由于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棉花、麻类等农产品作为原料, 国家鼓励农民种植工业原料作物, 相对地减少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农民因灾害而有粮惜售, 也使粮食的市场供给量有所减少。
粮食供给危机日趋严重, 而同时期的粮食需求却不断增加。1952 年底,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结束, 1953 年全国将转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随着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加快工业化步伐, 城镇人口快速增长。
1953 年城镇人口比1952 年增加663 万, 增长9.3%; 非农业居民的消费水平比1952 年增长32%。除了城镇人口自然增长之外, 一批工矿企业纷纷开工建设, 众多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从事工矿业, 这既减少了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又增加了吃商品粮的人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统购统销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粮食统购统销是53年吗公私合营是那年
1953年11月23日,政务院发布命令,各地在11月底都实现了统购统销。1954年9月2日政务院政务会议通过,1956年掀起高潮,基本改造完毕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中华全国供销社,是个什么机构? 还存在啊?
有的,还存在。
一、官方的介绍是:
目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内设机构14个,监事会内设机构1个,有11家出资企业、16个直事业单位和15家主管社团。
其中的一个职能是,“按照政府授对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经营进行组织、协调、管理。”
但看完了,估计一般人还是不懂,是吧?
需要了解到底是什么组织,就需要了解中国的供销的历史沿革。
按我自己的理解,供销社具有【计划经济的时代烙印】。
“在五十年代初期,推行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和生产资料的垄断经营,供销社承担起政府配置资源的职能。”
曾经是这么定义的:为满足农村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设立的销售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收购农产品、副业产品的商业机构。简称供销社。
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社,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标志,是高度集的。供销社作为农村商品供应的主渠道。很多东西,除了供销社,其他地方没得卖的。
现在不同啦,供销社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繁荣已经一去不复返。想买农资什么的,很多私人老板也有卖。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8. 论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及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和解放生产力的辨证统一,推动我国社会迅速地向社会主义飞跃。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它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个客观规律,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2)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国家的各项政策、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本企业职工乃至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党和政府开展的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五反”运动、粮食棉花的统购统销以及企业内部的工人监督生产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地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3)新中国建立之初,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十分落后。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完成以后,党中央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了“一五计划”。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国家对商品粮和原料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是,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和个体手工生产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任意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4)中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已经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主要经济力量集中到人民民主政的国家手中,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开端,因此,这个变化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5)经过三年实践,党中央已经积累了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在农村,土地改革完成后,许多地区已经建立了各种生产互助合作组织,实际上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在城市,在同资本主义经济反抗国家限制的不法行为的斗争中和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国家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程度不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6)国际环境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也对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形成了与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在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的形势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国际事务中敌对,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支持和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从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阵营不景气,社会主义国家则充满活力,显示了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这样的世界格局,不能不促使我们党尽早考虑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它改变了原来十年、二十年以后一举转变的设想,形成了从现在起逐步过渡的现实构想,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愿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因为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消灭了私有制,实现了公有制,而社会主义的特征就是公有制。所以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站在21世纪初期的历史高度看待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大改造运动,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呢?一种曾被视为绝对纯粹和完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后不到30年的时间就成为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而难以坚持下去,不得不让当年已经消灭了的经济成份重新复活起来,这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三大改造运动是快还是慢,是早还是迟,不在于是用15年完成还是用3-5年完成,问题在于通过三大改造运动建立的这种纯粹的“公有制”违反了经济发展的本性,问题在于运用国家力消灭了当初不该消灭的经济成份,从而也就消灭了经济的活力。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对于我国建国初期历史约7年之久的“三大改造”更多学者采取了实证性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对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私营金融业改造的必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指出改造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另一方面,将1953年以后的改造运动与当时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的主客观环境联系起来,分阶段、分行业的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又决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同时,三大改造的提出与工业化还存在相悖的一面,即脱离生产力水平的改造速度和改造目标。三大改造对工业化的积极作用包括:在基本建设投资金额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维持了资金和物资的基本平衡和市场的基本稳定;在当时的环境下,帮助私营企业克服生产任务和原材料不足等困难等。其消极作用包括:经过对资改造,私营企业也同原有公营企业一样,难以进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影响了品种的更新、质量的提高和固定资产的更新;使农业增长速度放慢,从而也影响了工业化的速度等等。三大改造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在不同年度作用的程度不同。在“一五”期间特别是前4年,积极因素是主要的;1957年以后,消极因素逐步占居主要方面,这种消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突出。由于以往对于三大改造的两重性缺乏深入探索,将其中符合我国历史条件所采取的一些作法和“一五”期间宏观决策正确、实施合理所带来的成就,简单地套用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摆脱私有生产关系束缚的一般原理加以解释;将针对特殊历史条件的部分具体作法上的意见分歧,简单地、普遍地归结为两种思想、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斗争,从而导致了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的偏离。对于农业合作化的背景以及合作化的不同阶段也作了具体分析。对于不同行业特点的手工为改造予以了不同的评价,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象、改造的方式与阶段也开始作具体的分析与评价,并且正力求通过微观的实证分析使论证有充分的说服力。
就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和中国历史的全局而论,重要的是,无论早几年或几年,保留多少私有成分,经营管理上和计划方法上具有多大程度应有的灵活多样性,总之,对社会主义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9. 苏联统购统销什么时期
在斯大林时代,即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0. 之前农民分地到户了怎么还要交公粮,交公粮是个什么制度,什么时候取消的,为什么现在不交了
交公粮就是农业税。2005年12月29全国人大十届十九次会议通过的,然后就取消农业税了。国家有钱了,而且比较重视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综合各种考虑就取消了。这玩意自早期封建时代就有,胡锦涛那个时代把这废除了,不得不说是个壮举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1. 建国后大事年鉴表
1949年 .10月1 日,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告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 .10月3 日,中国与苏联建交 .除西藏外,中国大陆全部解放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
字串7
1950年 .2 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订 .4 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6 月,朝鲜内战爆发(见抗美援朝) .6 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施行, 逐步展开土地改革运动 .10月10日,《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右倾偏向的指 示》颁布,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到达朝鲜前线.任弼时逝世 字串8
1951年 .2 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颁布, 镇反运动进入高潮 .5 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 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此后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第一次学术批判运动 .5 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 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订,西藏和平解放 .12月,中共中央发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指 示,“三反”运动在全国开展
字串6
1952年 .1 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全国大 中城市开展对违法资本家的五反运动 .6 月~9 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 .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 .荆江分洪工程完工 .成渝铁路和天兰铁路通车
字串2
1953年 .1 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6 月15日,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7 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 .10月,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又对油料、棉花和棉 布实行计划收购和供应 .12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 决议》,全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徐悲鸿逝世 .陇海铁路通车 .河南新乡建成人民胜利渠
字串2
1954年 .3 月,台湾当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4 ~7 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签订了印度支那停战协议 .6 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9 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10月16日,毛泽东给政治局和有关同志写了《关于红楼 梦研究问题的信》。此后,开始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 究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为政治围攻 .12月,对胡适思想的批判全面展开 .12月,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名誉主席,选举 周恩来为主席 .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 .长江、淮河发生大水灾
字串8
1955年 .3 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 联盟的决议》 .4 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亚非会议 .5 月,对胡风的理论批判变成政治讨伐 .7 月1 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开展肃清反革命 运动 .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 决议》,农业合作化高潮兴起 .张澜逝世
字串9
1956年 .1 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会后全 国出现“向科学进军”新风 .1 月15日,北京各界集会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4 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9 月, 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 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 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 邓小平为总书记 .四川凉 山彝族地区开始实现民主改革,废除奴隶制 .宝成铁 路建成通车 .第一汽 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陈镜开 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是中国运动员创造的第一个 世界纪录
字串4
1957年 .2 月,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 .4 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开始 .5 月, 美国导弹部队侵驻台湾;台北数万人反美大示威 .6 月8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 的指示》,全国展开反右派斗争 .11月, 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 .武汉长 江桥建成 .郑凤荣 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 .齐白石 逝世 字串5
1958年 .5 月,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 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6 月1 日,《红旗》杂志创刊 .8 月17 ~30日,北戴河会议召开;会后,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进入高潮 .8 月23 日,福建前线部队炮击金门 .9 月24 日,台湾空军向解放军飞机发射导弹,为世界空战史上首 次使用空对空导弹 .10月20 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到台湾同蒋介石会谈;蒋介石放弃 军事“反攻大陆”口号 .广西僮 族(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云南佤 族地区民主改革,结束家长奴隶制 .天安门 广场改建 .北京国 际航空港建成 .中国第 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开始运转 .中国制 成世界第一台3000KW双水内冷凸极式汽轮发电机 .中国科 技大学成立
字串8
字串4
1959年 .3 月, 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在拉萨发动武装叛乱 .4 月, 人大二届一次会议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7 月2 日~8 月16日,庐山会议召开;彭德怀等人受到错误批判 。会后,全国开展反右倾运动 .中国第 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试制成功 .发现大 庆油田(见大庆油区) .中华人 民共和国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 .北京建 成国庆10周年“十大建筑” .第一拖 拉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容国团 获第25届世界 古 球锦标赛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为中国夺 得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字串9
1960年 .2 月, 大庆开始油田大会战 .6 月24 ~26日,彭真率中共代表团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 人党布加勒斯特会议 .7 月, 苏联政府撤走全部在华家,撕毁协定和合同,停止供应 重要设备 .11月3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 急指示信》(即《十二条》) .中国第 一枚试验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黄河三 门峡水利枢纽建成 .第一重 型机械制造厂建成投产 .王富洲 等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字串1
1961年 .1 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 .3 月, 安徽省委决定试行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后被当作“单干风 ”受到错误批判 .3 月, 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六十条》 .6 月, 中共中央批准《文艺十条》,后修改为《文艺八条》 .7 月, 中共中央批发《科研十四条》 .9 月, 中共中央批准试行《高教六十条》 .9 月, 中共中央批发《工业七十条》 .农村人 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 .第26届 世界 古 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中国队获得男子团体和男 女单打3 项世界冠军
http://www.138an.cn/html/lishi/20070722/302.html
上面有全的,我这里只道1961年了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2. 名词解释 统购统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回出了《关于答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这一决议是根据陈云的意见,由邓小平起草的。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3. 1949-1956中国大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全县各界代表集会、游行,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月,成立县堵口复堤指挥部,至年底完成土方20.9万立方米。
  12月25日,在城厢区召开南陵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至1953年5月28日止,共召开了九届。
  本年底统计,全县有64977户,278101人,其中农业61105户,246140人。
  1950年
  2月,全县设10区、149行政村、12街。
  2月,城区南陵中学、中山中学合并为皖南区南陵中学。
  3月,成立南陵县人民法院。
  5月,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办理结婚、离婚登记。
  6月,进行土地改革试点,10月在全县展开,至次年11月结束。依法没收、征收地主、富农土地318641亩,分给135016个无地少地的农民。
  夏,奚滩、东河始用柴油机提水抗旱。
  7月31日,召开第一次县妇女代表会议,成立县妇女民主联合会。
  8月,建立县收音站。
  9月15日,成立中苏友好协会。
  9月,城镇开始户口登记工作,建立常住、暂住、迁出、迁入、出生、死亡和变更等7项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秋,选水稻良种胜利籼推广,每亩可增产10~15%,60年代推广耐肥抗倒的矮杆品种。1976年组织农民至海南岛制成杂交稻种南繁种,在全县逐步推广。
  秋,开展财产保险, 为本县保险业务之始。
  10月,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至1952年底结束。
  11月中旬,县、区、村成立抗美援朝分会。12月,20万人在《和平宣言》上签名。次年6月,5983名青年被批准参加志愿军。
  12月,成立县烈军工暨荣退军人优抚委员会。
  1951年
  春,对全县儿童普种牛痘苗。
  4月,开办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1955年学员增至235人,1959年停办。
  7月,开展抗美援朝捐献活动,全县人民捐献购买飞机大炮款63241元。
  7月,成立中共南陵县委党训班。1959年8月更名为中共南陵县委党校。
  10月19日,县设立人民问事处,办理人民来信、来访工作。
  10月,在城东长乐地区创办农村信用社。1958年改为公社信用部,1962年复原。
  11月27日,成立木帆船联合运输社。 12月,查禁烟毒。取缔烟馆20户、查处烟案37起,50余人经教育后停止吸毒,2人被判刑。
  同年,开始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年底已达61个。
  同年,宣城县的汤家蓬街和曹家湾、西梅村、洲上村、新滩李、洪村章、汪家村、斗家村划归南陵县,南陵的蒋家村划归宣城县。
  同年,在蒲桥建成县农场。1963年更名县示范繁殖农场,以培育水稻良种为主要任务。
  同年,开始对芜青公路实行民工建勤制度。此制度坚持到1971年。
  1952年
  1月,全县各机关单位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至9月中旬结束。
  3月12日,柏山渠灌溉工程动工。1953年5月建成,灌田8.83万亩。
  3月,在县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至9月中旬结束。
  4月,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工山乡吴举斋农业生产社成立。
  6月,创办泾南繁初级师范,校址在县城东门刘家祠堂,1956年改为南陵初级师范,1957年迁至十字街南,1958年更名南陵师范学校。
  7月,划乡建政,全县计10区、90乡、5镇。 7月,改供给制为工资分制,企业实行八级工资制。
  8月17日,在县城召开物资交流大会。
  10月,成立县识字运动委员会,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开展扫盲运动。
  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947万元,农业总产值4069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42.2%和9.7%。
  本年,开始拓宽城内街道,埋设下水管道。
  1953年
  1月1日,实施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制度。
  1月,依县城墙修筑城关西门至北门公路。
  1月,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南陵县支公司。
  2月1日,弋江镇发生火灾,烧毁房屋98间,伤6人。 2月,城厢区组建棉织生产合作社,为全省第一批发证的社。
  3月10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陵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南陵县委员会。
  4月,取缔一贯道、先天道等反动道会门组织。
  4月,县残老孤儿教养院改为县生产教养院,至年底共收残老孤儿88人,1961年2月改为社会福利院。
  6月30日,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90127人。
  6月,建县基干民兵团。
  6月,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
  8月,基层选举开始,1954年3月结束。
  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李家发烈士特等功臣、授于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2月15日,朝鲜授予李家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颁发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11月,开始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
  12月,全县有私商1559户,资本26.3万元,销售额606万元,占商品销售总额41.4%。
  本年,全县基层供销社为国营公司代购粮食44650吨。
  1954年
  3月,农业推行旱改水,老品种改优良品种,一季改双季的“三改”办法。
  4月,发动群众认购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至1958年共93万元。 7月,特大水灾,淹没农田23.2万亩,冲倒房屋39421间,国家拨救济粮款,组织灾民至山区垦荒自救。
  8月7日至8日,召开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76名,无记名投票选举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2月,成立县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办公室,次年对私营商业和饮食业进行普查。
  1955年
  1月,开始建立农村户口登记制度。
  1月,成立中共南陵县委5人领导小组和审干办公室,对干部进行审查,1958年7月结束。
  2月,开始推广种植双季稻。
  3月1日,使用新人民币,收兑旧币,新币1元兑旧币1万元。
  6月,中国农业银行南陵县支行成立,与中国人民银行南陵县支行合署办公。
  7月,改志愿兵役制为义务兵役制。
  7月,成立肃反办公室,抽调第一批中、小学教师分别至宣城、芜湖参加肃反学习。
  8月,实行粮食“三定”即定产、定购、定销政策,定产、定购3年不变。
  11月,开始使用粮油票,实行分工种定量供应粮油。
  11月,铜陵县钟鸣区水村乡土勘上张、樱桃山、何家冲和九榔乡枫树余村划归本县大工乡。
  12月,成立县扫盲工作委员会,举办扫盲学习班,培训扫盲教师365人。
  同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1个,初级社1133个。
  1956年
  1月,全县调整为6个区、4个镇、50个乡。
  1月,设林业科,始集体造林1.6万亩。
  2月14日,成立县血吸虫病防治站,组织119名医务人员下乡查治。
  2月23日,成立县人民体育运动委员会。
  3月1日,修筑南弋(麒麟桥至弋江)公路,次年5月1日正式通车。
  4月,在蒲桥建立县气候站。
  7月,成立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8月,泾县的胡冲乡李家冲,宣城县的方家滩、嘴头上、下埠里、糟坊、侉子涝划归南陵县。
  8月,撤销城厢区,成立城关镇人民政府。
  秋,三里乡创办东山造纸厂。
  9月,进行工资改革。
  11月,县召开中医、中药商代表座谈会,征询对中药材生产、收购和满足市场需要等意见。
  12月,对19个圩坝加高培厚,完成土方405万立方米。
  12月,高级社发展到73个,初级社289个。
  12月,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公私合营企业11个,合作商店(小组)78个,代销店19个。
  同年,大规模推广双季稻,年种43万亩,至1966年形成一年三熟为主的耕作制度。
  图片很难找,太多了。只知道这些。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gyjslw.com/post/99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