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的成语「寓情于景」
成语“寓情于景”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yù qíng yú jǐng成语简拼:YQYJ
成语注音:ㄩˋ ㄑ一ㄥˊ ㄩˊ ㄐ一ㄥ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出处:《山水田园诗传·前言》:“进入写景入情、寓情于景的艺术境界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
成语用法:寓情于景作谓语、定语;指写作。
成语“寓情于景”的扩展资料
1.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什么异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区别:
一、情与景物描写的关系不同:
1、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
2、寓情于景,将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
3、情景交融,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的描写,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感情色彩深度不同:
1、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2、寓情于景,在这种抒情方式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
3、情景交融,情景交融与寓情于景意思相近,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的描写,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较寓情于景稍深些许。
三、描写角度不同:
1、借景抒情,作者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
2、寓情于景,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
3、情景交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结合得更为紧密。
四、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共同点:
都是写作手法。是将自己的情感附在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国古典诗歌运用很多,像松、竹、梅、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有的诗人还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的区别?
寓情于景于写作手法。是记叙中的抒情的一种。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二者在本质意义上差别甚微。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关于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手法的词,句,段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2、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风儿吹走了我一整天的烦恼,我情不自禁地低吟浅唱着。这时给以我的不是痛苦和伤悲,而是一种艺术上的悲感,这份悲感并非悲哀的感觉,它是一种无与伦比而悲壮的心情,当你向西远眺时,那熔金般的烈焰,渐渐的由绚烂归于平淡,那一瞬间,一种温馨的感觉便会从心中油然而生。
4、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5、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赏析《雨霖铃》的寓情于景和虚实结合
寓情于景: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
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虚实结合:“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
“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扩展资料
词牌说明
雨霖铃,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入“双调”。《乐府杂录》:“《雨霖铃》,明皇自西蜀返,乐人张野狐所制。”《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
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漫志》又称:“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
创作背景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雨霖铃·寒蝉凄切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有什么区别
寓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感情。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区别: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而情景交融就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描写春天的随笔 寓情于景
开始只是偶然间经过的一阵微风,吹得窗外的小树瑟瑟发抖,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已经回到温暖舒适的家中,不是探出头看一眼这个世界降至的风云变幻。
渐渐地,风停了,乌云还是依旧那么严厉、那么霸道,占有欲似乎极其强烈,肆无忌惮地压制、遮蔽着整个天空。也许是天使们生气了,或是发怒了,也许他们正在策划或等待一场斗争,战火——一触即发。
终于,开始有水滴落下,“滴答、滴答、滴答……”一滴又一滴,大颗大颗的,也许是好久未见雨水,压抑已久的感情总要宣泄,春天的雨竟也多了几分夏日的豪放。
“春雨贵如油”的话语还回响在耳畔,的确,也只是持续地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
雨打在玻璃上,发出“嗒嗒”的声音,让人听起来很舒服。不久,玻璃被打湿,用手擦去上面的水,还是能很清晰地看到外面独特的风光。路上没有几个人,过往的车辆也都开得小心翼翼。偶尔有几顶可爱的花伞路过,是的,撑一把伞在雨中漫步的确是赋有诗意和情调的。有时也会看到没有打伞的人们行色匆匆地一路小跑前往自己的目的地——那或许是回家的急切脚步。
雨还在落,似乎要给这可爱的世界洗澡除尘。是的,太久的阳光没有雨露,已太久不见雨的踪迹,也许内心深处总是有些许想念和渴望的。
只是,一切美好总是那么短暂——雨停了。
一直相信传说中的雨后会有彩虹出现,而真实的场景是——雨停了,乌云却在流连忘返,太阳懒得探出自己的脑袋,彩虹也只是幻想罢了。
可是,再怎样的阴霾都无法改变——雨后的空气着实清新了许多。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明亮舒心,是一种十分干净的泥土的清香。空气中同时充斥着花的芬芳草的鲜美,也给人眼前一亮的超然视角。
雨的印记,似乎更是人生路上的风雨。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有的只是历经风雨受尽艰难困苦之后始终保持的那颗不变的坚强勇敢的心。经历风雨的洗礼,将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去创造乘风破浪的精彩。
当钢琴曲再一次奏响,似乎整个世界都安静了——那是上帝在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寓情于景怎么读
寓情于景 【拼音】:yù qíng yú jǐng 【解释】: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 【出处】:《山水田园诗传·前言》:“进入写景入情、寓情于景的艺术境界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写作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