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相之见的解释和用法

2023年06月23日成语大全94

成语“皮相之见”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pí xiàng zhī jiàn
成语简拼:PXZJ
成语注音:ㄆ一ˊ ㄒ一ㄤˋ ㄓ ㄐ一ㄢ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皮相之谈
反义词:深谋远虑
成语出处: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这种皮相之见,不识何以竟能深入人心而牢不可拔。” 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皮相:从表面上看。没有说到点子上的肤浅看法。
成语用法:皮相之见偏正式;作宾语;指肤浅看法。
英文翻译:superficial view

成语“皮相之见”的扩展资料

1. 带雨和相的成语
欧风墨雨 遮风挡雨 伴风搭雨 雨蓑风笠 云行雨洽 骤风急雨 狂风暴雨 狂风骤雨 泪如雨下 蛮烟瘴雨 风驰雨骤 疾风甚雨 疾雨暴风 枪烟炮雨 八方风雨 暴风疾雨 别风淮雨 楚天云雨 粗风暴雨 风风雨雨 风雨交加 覆雨翻云 箕风毕雨 急风暴雨 见风是雨 阑风长雨 泪下如雨 苦雨凄风 撩云拨雨 盲风暴雨 飘风暴雨 牛毛细雨 巴山夜雨 暴风骤雨 拨云撩雨 餐风沐雨 朝云暮雨 称雨道晴 础润而雨 相安无事 相安相受 相差无几 相持不下相待而成 相待如宾 相得恨晚 相得甚欢相得无间 相得益章 相得益彰 相对如宾相对无言 相风使帆 相反相成 相仿相效相逢恨晚 相逢狭路 相辅而成 相辅而行相辅相成 相顾失色 相顾无言 相关休戚相互尊重 相机而动 相机而行 相机而言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美学中什么叫做“美色说”
抱歉.没能概括得出...哈哈常言道“自古红颜多薄命”。美色说认为,正是兰芝的美貌使焦母担心儿子仲卿儿女情长、沉溺女色,耽误前程,从而招致了兰芝被驱谴的命运。 这种说法使我不禁想起另外一个非常相似的爱情悲剧,那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和他的表妹唐宛的故事。话说那一年,陆游因为在科举考试中抒发抗金忧国之情,最终名落孙山。陆游的父母于是就安排他跟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由于二人志趣相投,生活非常美满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却很看不惯,她觉得唐琬成天弹琴吟诗有失妇道,而且会耽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的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不久,唐琬嫁给了一个叫赵士程的人。一天,唐琬跟赵士程到沈园游玩,与陆游碰巧相遇。看到唐琬已嫁做他人妇,陆游是百感交集,于是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钗头凤红酥手》。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带相的成语有哪些
带相的成语有:
冠盖相
宰相肚里能撑船
和平相处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相夫教子
毫不相干
血肉相联
形影相依
形影相附
形影相对
斆学相长
相体裁衣
相时度力
相风使帆
相门洒埽
相与为一
相对无言
相门相种
相喣以沫
相须为命
相提而论
相习成俗
相视失色
相得无间
相仿相效
相门出相
相濡相呴
相濡以泽
相与一口
相为表里
相习成风
相貌堂堂
相女配夫
闻声相思
王侯将相
私相授受
似曾相识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
守望相助
首尾相继
首尾相连
首尾相卫
首尾相援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适以相成
食宿相兼
十口相传
声气相求
声气相通
生死相依
声气相投
圣君贤相
山水相连
山中宰相
三旨相公
穷形极相
萁豆相煎
鸥水相依
面面相覩
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路见不平,拔刀相救
鼎力相助
朝夕相处
宰相肚里好撑船
庄严宝相
自相惊忧
杖履相从
针芥相投
真相毕露
枝干相持
指囷相赠
枝叶相持
趾踵相错
趾踵相接
踵迹相接
踵武相接
踵趾相接
踵足相接
铢两相称
燕雀相贺
衣钵相传
以利相倾
异地相逢
意气相得
盐梅相成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言行相悖
言行相符
言行相副
言行相顾
遥呼相应
以类相从
一脉相传
一脉相通
以毛相马
义气相投
一相情原
有无相通
鹬蚌相持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鹬蚌相斗
鹬蚌相危
玉石相揉
鱼水相欢
鱼水相投
玉质金相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洋相百出
相知有素
相知恨晚
相沿成习
相去无几
相辅而行
项背相望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相惊伯有
相机而动
相门有相
心手相应
相鼠有皮
埙篪相和
衔尾相随
相生相成
相得甚欢
相得益章
相安相受
相待如宾
相逢恨晚
相逢狭路
相顾失色
相煎太急
相克相济
相切相磋
相去几何
相去悬殊
相生相克
相时而动
相视而笑
相失交臂
相视莫逆
相帅成风
相忘形骸
相形见拙
相呴相济
相呴以湿
相沿成俗
相因相生
相庄如宾
邂逅相逢
心口相应
心手相忘
无相无作
五色相宣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同美相妒
同恶相济
同恶相求
痛痒相关
同敝相济
同恶相党
同恶相恤
同恶相助
同类相从
同类相妒
同类相求
同利相死
同明相照
同声相求
同声相应
同业相仇
同忧相救
素不相能
入骨相思
人生何处不相逢
人不可貌相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犬牙相制
乞穷俭相
七相五公
气义相投
气谊相投
青眼相看
犬牙相错
皮相之见
披心相付
皮相之谈
脉脉相通
名实相副
蛮触相争
漠不相关
面面相睹
面面相看
面面相窥
陌路相逢
目目相觑
另眼相待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两瞽相扶
梁孟相敬
两相情愿
老死不相往来
利害相关
冷眼相待
浪子宰相
两虎相斗
两虎相争
两相情原
鳞次相比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口耳相传
刻骨相思
宽猛相济
口口相传
口耳相承
括目相待
鸡犬相闻
疾病相扶
举手相庆
鸡鹜相争
竭诚相待
积不相能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将相之器
虮虱相吊
金相玉质
交相辉映
箕裘相继
肩背相望
交臂相失
金相玉式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见组成什么词语
“见?”的词语:
见地 见识 见证 见谅 见笑 见解 见背 见意 见教 见方 见闻 见习 见怪
见面 见示 见外 见长 见知 见机 见弃 见称 见梦 见告 见顾 见粮 见容
见说 见爱 见效 见独 见行 见事 见底 见得 见在 见礼 见遗 见委 见赠
见于 见好 见责 见道 见过 见惠 见重 见几 见微 见伏 见天 见性 见谕
见晛 见喜 见疑 见怜 见德 见鬼 见任 见贤 见贻 见恕 见新 见赐 见跋
见遇 见少 见存 见睹 见到 见原 见志 见赏 见情 见哀 见异 见今 见报
见风 见齿 见成 见访 见临 见世 见许 见谓 见轻 见端 见功 见罪 见人
见影 见覩 见光 见老 见年 见员 见镪 见恶 见讽 见亮 见气 见小 见官
见驾 见来 见处 见兵 见论 见颜 见卒 见徒 见猎 见胆 见财 见觑 见前
见数 见实 见米 见法 见力 见话 见户 见托 见难 见亲 见客 见节 见金
见御 见梗 见讥 见王 见仗 见阵 见趣 见钱 见便 见扼 见缗 见赆 见象
见银 见口 见货 见形 见短 见敝 见禁 见谷 见会 见星 见拟
“?见”的词语:
瞥见 待见 觐见 谒见 意见 罕见 拜见 偏见 主见 成见 引见 洞见 再见
拙见 管见 会见 窥见 晋见 接见 看见 参见 远见 召见 灼见 起见 发见
卓见 高见 相见 可见 创见 浅见 愚见 预见 正见 少见 遇见 朝见 识见
贽见 瞅见 想见 闻见 自见 定见 日见 乍见 不见 进见 博见 知见 证见
短见 延见 习见 虚见 仅见 常见 显见 陛见 觑见 照见 只见 己见 臆见
足见 睿见 龙见 望见 独见 互见 表见 鄙见 我见 瞧见 梦见 时见 经见
庙见 初见 陈见 回见 推见 概见 听见 利见 所见 几见 淡见 瞟见 眼见
燕见 先见 倨见 毕见 顾见 绰见 班见 党见 觇见 怜见 明见 晤见 敕见
逴见 碰见 隐见 觌见 逆见 旅见 逢见 断见 空见 约见 入见 智见 迂见
政见 妄见 有见 达见 请见 畅见 邪见 宾见 殷见 兆见 撞见 倒见 观见
昼见 遥见 笃见 求见 法见 叩见 镜见 核见 散见 变见 情见 阅见 睃见
异见 宴见 蠡见 咫见 诣见 目见 面见 小见 迭见 长见 御见 执见 呈见
合见 的见 昭见 寻见 边见 赐见 保见 了见 坐见 通见 张见 渴见 外见
谬见 叠见 览见 踵见 谪见 错见 禀见 侍见 宿见 展见 验见 点见 戴见
春见 裸见 私见 僻见 存见 瞀见 察见 餍见 火见 临见 迎见 作见 实见
露见 六见 英见 霄见 出见 郊见
“见???”的词语:
见微知著 见贤思齐 见异思迁 见素抱朴 见风是雨 见仁见智 见缝插针
见风使舵 见义勇为 见利忘义 见多识广 见猎心喜 见危授命 见死不救
见利思义 见怪不怪 见所未见 见钱眼开 见兔顾犬 见机行事 见笑大方
见几而作 见景生情 见兔放鹰 见惯司空 见微知萌 见鞍思马 见机而作
见财起意 见貌辨色 见性成佛 见势不妙 见豕负涂 见智见仁 见惯不惊
见善必迁 见缝就钻 见德思齐 见骥一毛 见事风生 见时知几 见见闻闻
见弹求鸮 见马克思 见精识精 见义当为 见棱见角 见危致命 见弹求鹗
见风转篷 见怪非怪 见噎废食 见小暗大 见风使帆 见义敢为 见面鞋脚
见诮大方 见钱眼红 见风转舵 见哭兴悲 见事生风 见始知终 见世生苗
见弃于人 见天见晩 见天见地 见经识经 见风使船 见神见鬼 见雀张罗
见小暗大 见卵求鸡 见机而行 见义必为 见溺不救 见可而进 见所不见
见羹见墙 见天见晚 见貎辨色 见墙见羹 见钱关子
“?见??”的词语:
不见天日 数见不鲜 屡见不鲜 可见一斑 相见恨晚 一见钟情 远见卓识
一见如故 略见一斑 我见犹怜 层见叠出 重见天日 不见经传 窥见一斑
一见倾心 殚见洽闻 所见所闻 先见之明 不见舆薪 层见迭出 层见错出
少见多怪 旁见侧出 情见乎辞 梦见周公 明见万里 路见不平 情见势屈
累见不鲜 家见户说 高见远识 一见如旧 情见埶竭 间见层出 管见所及
深见远虑 情见于色 情见乎词 见见闻闻 惊见骇闻 闲见层出 察见渊鱼
洞见症结 灼见真知 喜见于色 一见了然 多见广识 叠见层出 广见洽闻
所见略同 浅见寡闻 情见力屈 单见浅闻 情见乎言 迭见层出 肤见謭识
如见肺肝 寡见鲜闻 目见耳闻 短见薄识 横见侧出 肤见谫识 没见食面
寡见少闻
“??见?”的词语:
相形见绌 司空见惯 捉襟见肘 相形见拙 见仁见智 立竿见影 一针见血
一般见识 明心见性 开门见山 开心见肠 捉衿见肘 识微见远 开心见胆
目不见睫 拨云见日 吹糠见米 开心见诚 秋扇见捐 三步见方 神龙见首
白日见鬼 八面见光 以小见大 开云见日 海枯见底 曝书见竹 羞面见人
云开见日 见智见仁 识微见几 金针见血 见棱见角 大有见地 箪豆见色
苍蝇见血 云开见天 秋毫见捐 开口见心 因难见巧 开口见胆 恨相见晚
刀刀见血 排沙见金 老成见到 即小见大 见天见晩 原始见终 白天见鬼
开云见天 疑神见鬼 恨相见晩 捉贼见赃 看生见长 拿贼见赃
“???见”的词语:
真知灼见 图穷匕见 囿于成见 一孔之见 视而不见 各抒己见 瑕瑜互见
喜闻乐见 显而易见 固执己见 门户之见 天可怜见 管窥之见 兵戎相见
开诚相见 各执己见 真知卓见 见所未见 各持己见 一隅之见 书生之见
刍荛之见 榆枋之见 一得之见 世俗之见 捉衿肘见 自寻短见 尸居龙见
畛域之见 了了可见 历历可见 各抒所见 固执成见 眼错不见 推诚相见
一偏之见 管窥蛙见 捉襟肘见 高识远见 深知灼见 刮目相见 敬陈管见
了不可见 骇人闻见 层出迭见 皮相之见 目不忍见 儿童之见 一己之见
踵决肘见 皮肤之见 层出叠见 区闻陬见 先入之见 览闻辩见 直抒己见
耳闻眼见 井蛙之见 耳闻目见 饫闻厌见 牵衣肘见 目知眼见 一知半见
孤行己见 独得之见 独出己见 时隐时见 寡闻少见 见所不见 燕雀之见
有目共见 瓮天之见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 这句话是孙禄堂的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若偏阴、偏阳皆谓之病。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故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以合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然吾国拳术门派颇多,形式不一,运用亦异,毕生不能穷其数,历世不能尽其法。余自幼年好习拳术,性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曾著形意、八卦、太极拳学,已刊行世。今又以昔年所闻先辈之言,述之于书,俾学者得知其真意焉。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按一派拳术之中,诸位先生之言论形式,亦有不同者,盖其运用或有异耳。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得其一而万事毕也”。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所以三派诸位先生所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余深恐诸位先生之苦心精诣,久而淹没,故述之以公同好,惟自愧学术谫陋无文,或未能发挥诸位先生之妙旨,望诸同志,随时增补之,以发明其道可也。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景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桥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运用,仍提在丹田,仍是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亦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是提至丹田,而动练拳之内呼吸,转****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转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睡熟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较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自己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不有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闪。因其功夫入于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今之谈拳术者,每每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在道为内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少林,寺也;武当,山也。拳以地名,并元轩轾。至竞言少林而不言武当者亦自有故。按少林派之拳,门类甚多,名目亦广,辗转相传,耳熟能详。武当派则不然,练者既少,社会上且有不知武当于何省者,此非予之过言也。浙之张松溪,非武当派之嫡传乎?迄今浙人士承张之绪者,何以未之前闻也?!近十年来,人始稍稍知武当之可贵矣。少林武当之一隐一现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内外耶?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有刚之判?不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 予练拳术亦数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一日,山西宋世荣前辈,以函来约,余因袱被往晋。寒暄之后,因问内外之判,宋先生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其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既系相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与不通,於何分之?彼未知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极其弊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太刚过燥之故也。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故呼吸能达下部。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子舆氏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心生,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余曰:“然则鄙人可谓得拳术中之内劲乎?盖气已下沉,小腹亦坚硬如石矣。”宋先生曰:“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余又问何以化之?先生曰:“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中庸》极论‘中和’之功用。须知古人所言皆有体用。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均,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乎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作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迨养气功深,贯内外,评有无,至大至刚,直养无害,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卷之放之,用广体微,昔人云:‘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气,非一太极?《易经》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内外一理而已矣。”余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势名称虽异,而理则一。向之以为有内外之分者,实所见之不透,认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语要和平,动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处处皆是诚中形外,拳术何独不然。试观古来名将如关壮缪、岳忠武等,皆以识春秋大义,说礼乐而敦诗书,故千秋后使人生敬扬崇拜之心。若田开疆、古冶子辈,不过得勇士之名而已。盖一则内外一致,表里精粗无不到,一则客气乘之,自丧其所守,良可慨也。宋先生又云:“拳术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余自审尚未能见身体力行,有负前辈之教训。今值江苏省国术馆有十八年度年刊之发行,余服务馆中,亦即两载,才识浅陋,尸位贻讥,故以闻之前人者略一言之,以志吾愧。形意混沌辟开天地五行学 总纲 形意无极学  无极者,当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计较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圣人独能参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拳、八卦拳之理,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一气者是也。 第一式  起点面正,两手下垂,两足为九十度之式。此式是顺行天地自然之道,谓之无极形式也。 第一节 形意虚无含一气学  虚无者,○是也,含一气者,①是也。虚无生一气者,是逆运先天真一之气也。但此气不是死的,便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形意拳之基础也。将动而未动之时,内心空空洞洞,一气浑然,形迹未露,其理已具,故其形象太极一气也。 第一式  起点半边向右,两手下垂,左足在前,靠右足里胫骨,为四十五度之式。内舌顶上腭,谷道上提。此式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逆运先天真阳,不为后天假阳所伤也。 第二节 形意太极学  太极者,土也,在人五脏脾,在形意拳中之横拳,内包四德(四德者,即劈、崩、钻、炮之拳名也)。形者,形象也;意者,心意也。人为万物之灵,能感通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意者,心之所发也。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总是一气之流行也。 第一式  起点身法由静而动,不可前栽,不可后仰,不可左斜,不可右歪,要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左足后根靠右足踝骨,为四十五度之式。两肩松开下垂劲,两肘紧靠胁,两手抱心,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左手食指向前伸,平直在下,右手中指亦向前伸,平直在上,盖于左手食指之上,二指相合。头要往上顶,项要直竖,腰往下塌劲,两胯里根均平抽劲。两足后根均向外扭劲。两腿徐徐曲下。两腿曲要圆满,不可有死弯子。身子仍不可有一毫之歪斜,心中不可有一毫之努气。起点之时,心意如同人在平地立竿,将立定之时,心气自然平稳沉静,亦无偏倚,谓之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之谓内三合也。不如是,始有一毫之差,而终有千里之谬也。故求学者宜深索焉。  又云式立定之时,谓之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取名一气含四象也。“易”云:四象不离两仪,两仪不离一气,一气自虚无兆质,两仪因此一气开根也。鸡腿者:有独立之形也;龙身者:三折之式也;熊膀者:项直竖之劲也;虎抱头者:两手相抱,有虎离穴之势也。 第三节 形意两仪学  两仪者,拳中动静起落伸缩往来之理也。吾人具有四体百骸,伸之而为阳,缩之而为阴也。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拇指要与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心口为止,拇指根里陷坑紧靠心口。左足与左手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具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拇、食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扣,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根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扭,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也。肩要催肘,肘要催手。腰要催胯,胯要催膝,膝要催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看阳而有阴,看阴而有阳,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六合也。虽云六合,实则内外相合,虽云内外相合,实则阴阳相合也。阴阳相合,三体因此而生也。 第四节 形意三体学  三体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在拳中为头手足也。三体又各分为三节:腰为根节(在外为腰,在内为丹田)是也;脊背为中节(在外为脊背,在内为心)是也;头为梢节(在外为头,在内为泥丸)是也。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三节之中各有三节也。此理乃合于洛书之九数。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此之谓也。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内劲也。世人不知形意拳中之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有形有象处猜量,或以为心中努力,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胜枚举,皆是抛砖弄瓦,以假混真,故练拳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学者不可不深察也。以后演习操练,万法皆出于三体式,此式乃入道之门,形意拳中之总机关也。 第五节 形意演习之要义  形意拳演习之要:一要塌腰,二要缩肩,三要扣胸,四要顶,五要提,六横顺要知清,七起钻落翻要分明。塌腰者,尾闾上提,阳气上升,督脉之理也;缩肩者,两肩向回抽劲也;扣胸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顶者,头顶、舌顶、手顶是也;提者,谷道内提也;横者,起也;顺者,落也;起者,钻也;落者,翻也。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为横之始,钻为横之终。落为顺之始,翻为顺之终。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足起而钻,足落而翻;腰起而钻,腰落而翻。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去,落是打。起为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是起落也。无论如何起、落、钻、翻、往、来,总要肘不离胁,手不离心。此谓形意拳之要义是也。知此,则形意拳之要道得矣。三害九要 三害者何?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腆胸提腹。用努气者,太刚则折,易生胸满气逆、肺炸诸症。譬之心君不和,百官自失其位。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经络不能舒畅,阴火上升,心为拙气所滞,滞以何处,何处为病,轻者肉中发跳我,重者攻之疼痛,甚之可以结成疮毒诸害。腆胸提腹者,逆气上行不归丹田,两足无根,轻如浮萍,拳体不得中和,即万法亦不能处时中地步。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因人如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书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躜落翻分明。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提者,谷道内提也。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及力往下垂劲也。缩者,两肩与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起钻落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D%A追问:%D%A能不能别用古文,我的文言文不好,看不懂,还有,那些什么穴位什么的都在哪啊?%D%A回答:%D%A天地间的道理,分阴与阳,万物的表现也是如此。道理未体现,存在于宇宙之中,知道了道理,便存在于任何地方。掌握了道理,在随时随地就可以发现道理的表现。对于天道就是规则,对于人就是本性,对于物体就是物的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在拳术中,就是发出的劲力。然而内家拳术分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三派各不相同。%D%A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 这句话是孙禄堂的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若偏阴、偏阳皆谓之病。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故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以合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然吾国拳术门派颇多,形式不一,运用亦异,毕生不能穷其数,历世不能尽其法。余自幼年好习拳术,性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曾著形意、八卦、太极拳学,已刊行世。今又以昔年所闻先辈之言,述之于书,俾学者得知其真意焉。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按一派拳术之中,诸位先生之言论形式,亦有不同者,盖其运用或有异耳。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得其一而万事毕也”。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所以三派诸位先生所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余深恐诸位先生之苦心精诣,久而淹没,故述之以公同好,惟自愧学术谫陋无文,或未能发挥诸位先生之妙旨,望诸同志,随时增补之,以发明其道可也。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景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桥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运用,仍提在丹田,仍是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亦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是提至丹田,而动练拳之内呼吸,转****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转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睡熟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较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自己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不有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闪。因其功夫入于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今之谈拳术者,每每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在道为内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少林,寺也;武当,山也。拳以地名,并元轩轾。至竞言少林而不言武当者亦自有故。按少林派之拳,门类甚多,名目亦广,辗转相传,耳熟能详。武当派则不然,练者既少,社会上且有不知武当于何省者,此非予之过言也。浙之张松溪,非武当派之嫡传乎?迄今浙人士承张之绪者,何以未之前闻也?!近十年来,人始稍稍知武当之可贵矣。少林武当之一隐一现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内外耶?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有刚之判?不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 予练拳术亦数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一日,山西宋世荣前辈,以函来约,余因袱被往晋。寒暄之后,因问内外之判,宋先生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其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既系相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与不通,於何分之?彼未知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极其弊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太刚过燥之故也。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故呼吸能达下部。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子舆氏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心生,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余曰:“然则鄙人可谓得拳术中之内劲乎?盖气已下沉,小腹亦坚硬如石矣。”宋先生曰:“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余又问何以化之?先生曰:“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中庸》极论‘中和’之功用。须知古人所言皆有体用。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均,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乎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作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迨养气功深,贯内外,评有无,至大至刚,直养无害,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卷之放之,用广体微,昔人云:‘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气,非一太极?《易经》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内外一理而已矣。”余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势名称虽异,而理则一。向之以为有内外之分者,实所见之不透,认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语要和平,动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处处皆是诚中形外,拳术何独不然。试观古来名将如关壮缪、岳忠武等,皆以识春秋大义,说礼乐而敦诗书,故千秋后使人生敬扬崇拜之心。若田开疆、古冶子辈,不过得勇士之名而已。盖一则内外一致,表里精粗无不到,一则客气乘之,自丧其所守,良可慨也。宋先生又云:“拳术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余自审尚未能见身体力行,有负前辈之教训。今值江苏省国术馆有十八年度年刊之发行,余服务馆中,亦即两载,才识浅陋,尸位贻讥,故以闻之前人者略一言之,以志吾愧。形意混沌辟开天地五行学 总纲 形意无极学  无极者,当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计较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圣人独能参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拳、八卦拳之理,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一气者是也。 第一式  起点面正,两手下垂,两足为九十度之式。此式是顺行天地自然之道,谓之无极形式也。 第一节 形意虚无含一气学  虚无者,○是也,含一气者,①是也。虚无生一气者,是逆运先天真一之气也。但此气不是死的,便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形意拳之基础也。将动而未动之时,内心空空洞洞,一气浑然,形迹未露,其理已具,故其形象太极一气也。 第一式  起点半边向右,两手下垂,左足在前,靠右足里胫骨,为四十五度之式。内舌顶上腭,谷道上提。此式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逆运先天真阳,不为后天假阳所伤也。 第二节 形意太极学  太极者,土也,在人五脏脾,在形意拳中之横拳,内包四德(四德者,即劈、崩、钻、炮之拳名也)。形者,形象也;意者,心意也。人为万物之灵,能感通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意者,心之所发也。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总是一气之流行也。 第一式  起点身法由静而动,不可前栽,不可后仰,不可左斜,不可右歪,要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左足后根靠右足踝骨,为四十五度之式。两肩松开下垂劲,两肘紧靠胁,两手抱心,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左手食指向前伸,平直在下,右手中指亦向前伸,平直在上,盖于左手食指之上,二指相合。头要往上顶,项要直竖,腰往下塌劲,两胯里根均平抽劲。两足后根均向外扭劲。两腿徐徐曲下。两腿曲要圆满,不可有死弯子。身子仍不可有一毫之歪斜,心中不可有一毫之努气。起点之时,心意如同人在平地立竿,将立定之时,心气自然平稳沉静,亦无偏倚,谓之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之谓内三合也。不如是,始有一毫之差,而终有千里之谬也。故求学者宜深索焉。  又云式立定之时,谓之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取名一气含四象也。“易”云:四象不离两仪,两仪不离一气,一气自虚无兆质,两仪因此一气开根也。鸡腿者:有独立之形也;龙身者:三折之式也;熊膀者:项直竖之劲也;虎抱头者:两手相抱,有虎离穴之势也。 第三节 形意两仪学  两仪者,拳中动静起落伸缩往来之理也。吾人具有四体百骸,伸之而为阳,缩之而为阴也。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拇指要与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心口为止,拇指根里陷坑紧靠心口。左足与左手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具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拇、食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扣,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根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扭,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也。肩要催肘,肘要催手。腰要催胯,胯要催膝,膝要催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看阳而有阴,看阴而有阳,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六合也。虽云六合,实则内外相合,虽云内外相合,实则阴阳相合也。阴阳相合,三体因此而生也。 第四节 形意三体学  三体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在拳中为头手足也。三体又各分为三节:腰为根节(在外为腰,在内为丹田)是也;脊背为中节(在外为脊背,在内为心)是也;头为梢节(在外为头,在内为泥丸)是也。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三节之中各有三节也。此理乃合于洛书之九数。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此之谓也。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内劲也。世人不知形意拳中之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有形有象处猜量,或以为心中努力,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胜枚举,皆是抛砖弄瓦,以假混真,故练拳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学者不可不深察也。以后演习操练,万法皆出于三体式,此式乃入道之门,形意拳中之总机关也。 第五节 形意演习之要义  形意拳演习之要:一要塌腰,二要缩肩,三要扣胸,四要顶,五要提,六横顺要知清,七起钻落翻要分明。塌腰者,尾闾上提,阳气上升,督脉之理也;缩肩者,两肩向回抽劲也;扣胸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顶者,头顶、舌顶、手顶是也;提者,谷道内提也;横者,起也;顺者,落也;起者,钻也;落者,翻也。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为横之始,钻为横之终。落为顺之始,翻为顺之终。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足起而钻,足落而翻;腰起而钻,腰落而翻。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去,落是打。起为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是起落也。无论如何起、落、钻、翻、往、来,总要肘不离胁,手不离心。此谓形意拳之要义是也。知此,则形意拳之要道得矣。三害九要 三害者何?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腆胸提腹。用努气者,太刚则折,易生胸满气逆、肺炸诸症。譬之心君不和,百官自失其位。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经络不能舒畅,阴火上升,心为拙气所滞,滞以何处,何处为病,轻者肉中发跳我,重者攻之疼痛,甚之可以结成疮毒诸害。腆胸提腹者,逆气上行不归丹田,两足无根,轻如浮萍,拳体不得中和,即万法亦不能处时中地步。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因人如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书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躜落翻分明。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提者,谷道内提也。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及力往下垂劲也。缩者,两肩与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起钻落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D%A追问:%D%A能不能别用古文,我的文言文不好,看不懂,还有,那些什么穴位什么的都在哪啊?%D%A回答:%D%A天地间的道理,分阴与阳,万物的表现也是如此。道理未体现,存在于宇宙之中,知道了道理,便存在于任何地方。掌握了道理,在随时随地就可以发现道理的表现。对于天道就是规则,对于人就是本性,对于物体就是物的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在拳术中,就是发出的劲力。然而内家拳术分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三派各不相同。%D%A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皮相这个词在文学上怎么用呀,有什么意思?
  1.皮相,指只看到表面现象。
  2.基本解释:
  [skin-deep] 只看到表面现象;不透彻,不深入。
  3.在文学上的用法:皮相之见
  用于形容人时指的是除了脑子以外的东西。
  4.引证解释:指只从外表上看;不深入。
  《韩诗外传》卷十:“ 延陵子 知其为贤者,请问姓字。牧者曰:‘子乃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哉!’”《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 刘 曰:‘卿过之,然皮相者不辨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批评与梦》:“他对于《广寒宫》的几句话却可惜全是一种皮相的批评。”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01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