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失”「爽然若失」
成语“爽然若失”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shuǎng rán ruò shī成语简拼:SRRS
成语注音:ㄕㄨㄤˇ ㄖㄢˊ ㄖㄨㄛˋ ㄕ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爽然自失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论》:“读《服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成语用法:爽然若失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
成语造句:毕业大家自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鲁迅《朝花夕拾 琐记》)
英文翻译:be at a loss
成语“爽然若失”的扩展资料
1. 什么然若失什么然若失相关的词语:怅然若失、惘然若失、爽然若失、茫然若失、恍然若失。
一:怅然若失[ chàng rán ruò shī ]
1. 【解释】: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 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2.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译文:殷仲堪很失望,心里觉得丢了点什么。)
3.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心情愁苦,仿佛丢了什么
二:惘然若失[ wǎng rán ruò shī ]
1. 【解释】: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不舒畅,好像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2. 【出自】:《后汉书·黄宪传》:“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惘然若有失也。”(译文:当时,同一个郡里戴良是一个才气很高,又很傲慢的人,然而见宪的时候,也不曾经不神色严肃过,等到回来的时候,他看起来却很失意的样子。)
3.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形容怅惘失意
三:爽然若失[ shuǎng rán ruò shī ]
1. 【解释】: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2.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译文:读《鵩鸟赋》,读到贾谊把生和死看成一样,把做官不做官看得很轻的话,我又茫然不知所从了。)
3.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
四:茫然若失[ máng rán ruò shī ]
1. 【解释】: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2. 【出自】:《列子·仲尼》:’子贡茫然若失。’(译文:子贡听了茫然若失,不知所措。)
3. 【语法】:偏正式;作定语、宾语;形容人的心情
五:恍然若失[ huǎng rán ruò shī ]
1. 【解释】: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
2. 【出自】: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9回:’金钟儿听了这一番言语,恍然若失,心上愧悔的无地自容。’
3.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然字组词及其解释
态度坚决叫决然。 不改原样叫仍然。一时痴呆叫木然。 沉默不语叫默然。轻率而行叫贸然。 不出所料叫果然。平安无事叫安然。 出乎意料叫竟然。真相大白叫昭然。 明显看出叫显然。熟睡入梦叫酣然。 假设语气叫倘然。毫不做作叫自然。 自然形成叫天然。态度严肃叫肃然。 毫不动摇叫毅然。形体巨大叫庞然。 整齐有序叫井然。白费心机叫枉然。 平静无虑叫坦然。愉快满意叫欣然。 令人惊讶叫赫然。表示转折叫不然。 毫无兴趣叫索然。忽然醒悟叫恍然。 草木茂盛叫蔚然。意料之外叫居然。 闲暇舒适叫悠然。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然若失、()然不同、()然一体、()然成风、()然失笑、()然自若、()然不动、()不堪()
【怅然若失】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恍然若失】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 【茫然若失】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爽然若失】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惘然若失】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不舒畅,好像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迥然不同】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判然不同】判:显然的区别。区分的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样。 【浑然一体】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混然一体】混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靡然成风】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 【蔚然成风】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哑然失笑】失笑:忍不住地笑起来。禁不住笑出声来。 【昂然自若】形容气宇轩昂满不在乎的样子。 【泰然自若】自若:象平常一样。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坦然自若】态度安详,一如常态。 【晏然自若】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自若:不变常态。形容在紧张状态下沉静如常。 【夷然自若】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怡然自若】喜悦而无拘无束。 【寂然不动】寂:寂静。寂静无声,一点动静都没有。 【岿然不动】岿然:高峻独立的样子。象高山一样挺立着一动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能动摇。 【漠然不动】漠然:冷淡的样子。形容对人或事不重视,态度冷淡,毫不动心。 【嵬然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可动摇。 【巍然不动】巍然:高大的样子。形容高大坚固,不可动摇。 【屹然不动】屹然:高耸的样子。像山一样高耸而坚定,不可动摇。 【国不堪贰】国家受不了两情况的存在。 【苦不堪言】堪:能。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民不堪命】堪:忍受;命:命令。民众负担沉重,痛苦得活不下去。 【俗不堪耐】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痛不堪忍】痛苦得不能忍受。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鹤发童颜、翠色欲流、愁眉不展、神采焕发、爽然若失、一尘不染、秉烛夜游、一泻千里。描写人物外貌、神态
人物外貌 鹤发童颜神态 愁眉不展、神采焕发、爽然若失动作 秉烛夜游、景物 翠色欲流 一尘不染 一泻千里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陆机 <董逃行>的译文
“史”的第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正确性。关于这一点,我在前评郑著本书第二册中,为李群玉的出处问题,曾加指摘(参阅后面的附论)。兹读续出各册,无意中又发现不少疑问。例如:
(一)《旅獒》是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之一;而这二十五篇之为梅赜伪造,阎若璩已从种种方面证实,郑先生也说这个证实已经“成了一个定谳”(页四三)。但是,他在叙述《尚书》内容“第三类 记事的断片”时,为要证明“《尚书》中的诸文,每有一小段纪事列于其首”,也不惜引用这篇伪史料的“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页四五)。其实,除《旅獒》外,《金滕》便有现成的例子,为什么弃而不用?
(二)引《诗经》原文,也有许多不经意处。如“匪言勿言,匪由勿语”,误作“匪言忽言,匪由忽语”(页六一)。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误作“匪鸡之鸣,苍蝇之声”。又“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为《郑风·东门》之诗,而郑先生则误作《东风》。同诗:“岂不尔思,子不我即”,也误作“岂不尔思,子不我既”这类的错误,我相信必不止此,但也不能替郑先生逐条校对,只凭记忆所及,随手拈来而已。像这样杂引伪史,误改题文,在郑先生著书既多,注重在提纲挈领,或许不拘小节,以为是无关宏旨,其实是贻误初学的(像“匪鸡则鸣”改作“匪鸡之鸣”,相信决不是手民之误。我所引各例,查过《勘误表》,并未改正)。
(三)第三册页六五七至六五八论北宋词人:
向镐字+之(按;疑丰之之误),河内人,有《喜乐词》。他和黄庭坚一样,也颇喜用当时白话写词,因此,很有些今已不能懂得的句子。像《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我和影儿两个。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
这样明白浅显的词句,郑先生为什么“不能懂得”?我真“不能懂得”。按这首词,实是李易安作的(见《词统》》,四印斋刊《漱玉词》,把它收入《补遗》里面。虽有传说是向镐所作,但只要稍有文学功力,稍稍读一下李向二人作品,即能辨出这词应归入那一集。即使郑先生认为两可,则两可的作品,尤不应举为某一人的代表作。又《喜乐词》条下郑注云:“《喜乐词》有四印斋汇刊《宋元三十一家词》本”。案《宋元三十一家词》的目录如下(据光绪十九年原刊本):
一,逍遥词;二,筠溪词;三,+榈词;四,樵歌拾遗;五,梅词;六,绮川词;七,东溪词;八,文定公词;(以上第一册)九,燕喜词;十,梅山词;十一,拙庵词;十二,宣卿词;十三,晦庵词;十四,养拙堂词;(以上第二册)十五,双溪诗余;十六,龙川词补;十七,龟峰词;十八,梅屋诗余;十九,秋崖词;二十,碎锦词;二十一,潜斋词;(以上第三册)二十二,覆瓿词;二十三,抚掌词;二十四,章华词;二十五,藏春乐府;二十六,淮阳乐府;二十七,樵庵词;二十八,墙东诗余;二十九,天游词;三十,草庐词;三十一,五峰词。(以上第四册)
并没有《喜乐词》。其中《燕喜词》是曹冠(宗臣)所作,又非《喜乐词》之误。另有《四印斋所刊词》,包括《东坡乐府》等十七种,亦不收《喜乐词》。然则,郑先生所谓“有《喜乐词》”云者,果何所据?
(四)页二零一 “魏与晋的诗人”章中,把诸葛亮列为诗人之一,并了“一首很平淡的咏史诗”——《梁父吟》——以为证。按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这句话,见于《蜀志》。照字面讲,这里的“为”字可作自己创作的“作”字解;也可以说是有好吟别人作就的诗的涵义。郑先生既已经把诸葛亮列为诗人,可见他的心目中,《梁父吟》必是诸葛亮的创作了。因此,我们为史料的正确性问题计,不得不辨。我以为《蜀志》所载,是说诸葛亮一面耕地,一面哼哼《梁父吟》;是说他喜欢那首歌,不是说他自己作那首歌。若只凭“好为《梁父吟》”五个字,便断定《梁父吟》是诸葛亮所作,那末,我们也可以说它是李群玉作的,因为他的诗中有“抱膝时为《梁父吟》”(《长沙紫极宫夜雨愁坐》》;也可以说是杜甫作的,因为他的诗中有“日暮聊为《梁父吟》”(《登楼》)。恐怕在前朝的诗集中,这类例子多到指不胜屈,我们安得把人人都指为《梁父吟》的作者!再看前人对于这首歌的意见,也是如此。郭茂倩说:
《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有《梁父吟行》,今不歌。”谢希逸《琴论》曰:“诸葛亮作《梁父吟》”。《陈武别传》曰:“武常骑驴,牧羊诸家。牧竖数十人,或有知歌谣者,武遂学《太山梁父吟》,《幽州马客吟》,及《行路难》之。”《蜀志》曰:“诸葛亮好为《梁父吟》”,然则不起于亮矣!李勉《琴说》曰:“《梁父吟》,曾子撰。”《琴操》曰:“曾子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月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蔡邕《琴颂》曰:“《梁父》悲吟,周公越裳(?)按:梁父,山名,在泰山下。 《梁父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又有《泰山梁父吟》,与此颇同。(《乐府诗集》卷四十一)
所谓“梁父吟,曾子撰”一类的话,当然未必可靠,但非诸葛亮所作,亦已大白矣。
二 史料的取舍
一部著作既名为“史”,作者便应当根据史实,对于史料的取舍,不应该阿其所好。节制自己所要说的话,和说自己所不爱说或不熟悉的话,本来是不很容易的事。 一般著作家对于这点,大都缺少训练;而本书的作者,似乎也未能免俗:
(一)作者对于“赋”——特别是汉赋——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它是“遍搜奇字,穷稽典实的代名词”,和骚坛的“无病呻吟”。(页二一九)要说《三都》《两京》 一类汉赋是一篇篇的“呻吟”,我以为是一件很勉强的事。要用“遍搜奇字,穷稽典实”来呻吟,我想班固张衡诸人,虽然“诗思消歇”,或许不致一笨至此!至于汉赋的体裁,在浮面上诚然是“遍搜奇字,穷稽典实”,但它气魄的雄伟,典实的精博,词藻的丰富,音调的朗亮,站在历史的立场上看,似不应当受人菲薄。其实它也是诗,是Descriptive Poetry。中国文学史上没有真正的Epic( 有些乐府古辞在量的方面太差:《西游记》和《平山冷燕》等等在质的方面又太不像样) 。但这并不能说中国就没有产生过能写Epic的伟大诗人。只是因为文献不足,不能使伟大的诗人往那条路上走,没有现成的基础让他们建筑起Epic的宫殿来罢了。实际上,一些伟大的诗人,往往在别的体裁上透露他们能写Epic的天才,而汉赋的那种Grandeur(宏壮,威严,华贵)正是Epic所有的。郑先生又说:“汉赋的作者们,对于屈宋是亦步亦趋的……(页二一九)但惜我还没有见过屈原或宋玉做过《三都》《两京》一类的赋!
(二)作者因为不满于汉赋,所以后世和赋相类的“骈文”,也同遭摒弃,甚至于和赋不相类的后汉三国的表章书启,都没有给它们丝毫地位。其实建安七子和曹(丕,植)吴(质)等人的书札,也不一定在他们的五言诗之下。五言诗限于字句,写不酣畅,又往往刻意为之,后世读者遂不免感到疏隔。反不如当时亦骈亦散,恣笔纵横的书札表章(如《荐祢衡表》,《求通亲亲表》,《求自试表》等),能够表现个性,透露各人心灵的消息。《文心雕龙·书记篇》说:“公干笺记,丽而规益,子桓弗论,故世所共遗。若略名取实,则有美于为诗矣”。其实岂仅公干(刘桢)而已,我们读曹氏兄弟,吴质,和陈琳的书札,比读他们的诗要亲切得多。这些都是当时的白话书札,不应遗弃。至於《梁父吟》之不是诸葛亮所作,评者在前面已经说过;最可怪的,是作者因为错认了,便硬把诸葛亮也列为诗人之一。除引了《梁父吟》外,还说起了许多“今皆不传”的著作,而于传诵至今,直率动人的《出师表》,反不提起只字!
(三)四六骈文在整部的中国文学史中,也不应当完全遗弃。本来,中国文体,除诗歌外,有骈散二大流,到六朝初唐,骈文不仅全部征服了散文,连诗都被它吞没不少;六朝轻清的小赋,便是诗给骈文并吞了的产物。自后汉以至盛唐,四六骈文统治了四五百年的文坛,连诗歌都被它逼得“绮靡不足珍”了,一直等到韩愈起来革命。但是令狐楚,李商隐诸人还来一个光灿耀目的回光返照。李商隐自以为他的四六文不在他的诗以下;在述他从令狐楚学四六的经过,有“自从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之句,是何等自负!王维的书札,刘知几的《史通》,都脱不了这一体的樊篱。而郑先生在“六朝的辞赋”章中,轻描淡写的从建安时代的曹植弥衡王粲讲起,总共不到五页(页三零六——三一零)!以全书一千六百页计算,不及三百分之一。
(四)关于北朝文学,大体上也嫌简略。《乐府诗集》所收北朝诗歌,如“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我一身,飘然旷野!”和“男儿宁当格斗死,安能拂郁筑长城!”一类极伟大的作品,都不曾提起。
(五)从另一方面看,凡郑先生所喜欢的东西,则虽并不必要,也不惜反覆申述,至再至三。即如《西厢记》的本事,凡稍留心中国文学者,类能知之;在文学史中,简要的叙述一次果也不妨,不叙却也没有关系,郑先生则把一个大同小异的故事,叙述至三次之多(页六九四——六九五,七零零——七零六,八五九——八六二)。前后共占十余页,较“八朝的辞赋”一章多二倍有余。故事前后叙述作者,故事源流,本及解释内容一类的文字,还不在内,又如“讲史及英雄传奇”一章中的《全相平话》在文学上可称毫无价值;它的价值,只在“有过这么一回事”上面。一个门学者,可以把它的发现的经过,本的源流,作者的研究等写成他爱那么厚就那么厚的书;但在一般人适用的文学史中,毫无问题,它只能占极少篇幅,只要说明“有过这么一回事”罢了。而郑先生则似乎对于讲史平话故事特别感到兴趣,把五种平话的故事内容,浩浩荡荡,从“武王伐纣”一直讲到“刘聪灭晋”总共占了十八页(页九三八——九五五)。这一章所占的篇幅,几抵“六朝的辞赋”全章的四倍,比“南宋诗人”一章还多一倍。其实这些平话的内容,据郑先生自己说:“其叙述虽或近于历史,或多无稽的传说,或杂神怪的军谈,然其文字的鄙陋不大通顺,白字破句累牍皆是,却是五作如一的”(页九五六)。郑先生一口气把“无稽传说”“神怪军谈”的故事说了十八页还不够,又把“鄙陋不通”,“白字破句”的原文引了四页(页九五六——九五九)。而他叙述北宋大词人晏几道,只引了原文五十五字(页六三三);对于“诗存者不下万首”的陆游,仅仅引了两首七律,连上叙述,不到八行(页七九六)!
在“批评文学的复活”一章中,作者提出朱熹诸人用直觉来读古书,很是恰当。但作者说:“从六朝以后的批评的精神便堕落了。……唐人批评的精神很差;尤其少有门的批评著作。他们对于古籍的评释,其态度往往同于汉儒;只有做着章解句释的工夫,并不更进一步而求阐其义理”(页八零七)。我想作者也许只看见了陆德明的《释文》,没有看见刘知几的《史通》,所以才说那样厚诬唐人的话。实则,宋人的批评,出发点是求哲学上的真,《史通》的出发点是求史料文献上的真。以言性质,则刘氏的书似更于文史批评方面。宋人著作则偏于哲学上的“知识论”方面。说到“门的批评著作”,恐怕《史通》一类的书不能算不门,也不一定比任何宋人著作不门。以诗论诗的风气,也是唐人开的。李白《古风》中一首“大雅久不作”便是一篇论诗的宣言。以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义山的《漫成五章》(首二章),实开后代论诗绝句(如元遗山)之风。李杜诗中零零碎碎论前人及当时人诗句的,也不在少。司空图的《诗品》虽只及原则,不实指诗句,其实不在宋人许多闲谈式的“诗话”之下。后人诗话,多从《诗品》揣摩出来:《艺苑卮言》所用种种拟诗的譬喻,尤为明显。所以如果抹煞古人的著作,回头又来说他们批评精神的堕落,不能算是一个平心之论。
三 不传及非名作人史
郑先生最根本的错误,是在写书的时候,不以文学作品本身为中心,而以各代史书中什么文苑传,文学传的人名单为中心——特别是宋元以前的部分。因此,就产生了两种最严重的谬误:
第一,许多极重要的作品都被遗弃,或竟潦草敷衍。如前面说起的《乐府诗集》中许多诗歌,魏晋的函扎,《弘明集》和《广弘明集》中许多美丽的骈文(如《三藏圣教序》等),佛教的许多文学性极重的传记及经典(如法显《佛国记》,《本缘部》的许多譬喻经等),唐代极好的白话文(如《五灯会元》《六祖坛经》等),都占不到地位。又如苏东坡的诗只引五七言各两句;而关于他连同他父亲老苏和弟子由的叙述,通共不到九行(页六一五——六一六),这种忽略的写法,将使读者对于许多伟大的作家,无从得到明确深刻的印象,无从感觉兴趣,无从觉得他们的伟大——虽然郑先生也不吝惜地用“伟大”“大家”,“晶莹的珠玉”一类不着边际的字眼。
第二,许多极小极不相干的作家,因为偶然在文苑传上占有数行传记的位置,便不管他有无作品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是不是文学,郑先生都把那些人的姓氏,籍贯,官阶,卒年,依样照开;或者补上一句:“有……集”。连作品极幼稚或竟并无作品传下来的,也都把这个一定的公式套上。试举数例如下:
秦宓有《远游》一诗:“……”颇具稚气,难称名篇。宓字子教,广汉绵竹人,刘备平蜀,以为从事祭酒。后为大司农。(页二零二)
孔稚圭字德璋,会稽山阴人,齐时为太子詹事,散骑常侍卒。张融字思光,吴郡人,齐时为司徒,兼右长史,是稚圭的外兄。二人情趣相得,并好文咏。然所作零落已甚,并不足观。(页二八二)
叶宪祖,字美度……余姚人,官至工部郎中。……他所作传奇有《双修记》,《四艳记》,《玉麟记》……《玉麟》、《双修》二记,皆未见。……宪祖的诸记,……也足以使人感得不舒服;特别是《四艳记》,四段故事,情节皆面目相似,读之尤恹恹无生气。(页一一八一)
车任远宇+斋,号遽然子,上虞人,著《四梦记》。……今《四梦》原本未见,唯《焦鹿梦》存耳。此剧……叙述过于质实,反失空灵幻妙的趣味;教示过于认真,又有笨人说梦的感觉……(页二二八)
孙原文字南公,号笨庵,无锡人,著《饿方朔》一剧,今不传。(页一二一九)
陆世廉,字起顽……长洲人。宏光时官光禄卿。入清,隐居不出。著《西台记》……惜今亦不传。(页二三零)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与其把这一类既非名作,又多不传的玩意儿来占据宝贵的篇幅,何如就把正史中艺文经籍各志的“集部”或“子部”的东西整个了进去!
四 意义不明
郑书颇多晦涩之处。例如:(一) 页一五一:
在乐府古辞之中,原有些叙事诗,但大都不是以五言体写成的;用五言体写的,只有《陌上桑》等一篇耳。现在我们所讲的五言体的叙事诗,在实际上只有两篇;……
在这里,既有所谓“《陌上桑》等”云者,则除《陌上桑》外,当然至少还有一篇;加上《陌上桑》,便有二篇,怎么“只有……一篇耳”?假使“等”是多余的,怎么接着又说“在实际上只有两篇”?究竟是“《陌上桑》等一篇”,还是“《陌上桑》 一篇”?是“只有一篇” ,还是“只有两篇”?
(二) 页一六零
第四类“清商曲”(按此承上页论汉代乐府古辞)今存者有《豫章行》,《董逃行》,《相逢行》及《长安有狭斜行》四首。……第五类“瑟调曲”今存者有《善哉行》,
《陇西行》,《步出夏门行》,《折杨柳行》,《西门行》, 《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雁门太守行》,《双白鸪》,《艳歌行》二首及《艳歌上留田行》等。在这个曲调中,颇多叙事的作品……
这段文字和上面所引一段对看,似觉自相矛盾。上面说乐府歌辞中五言叙事诗只有两篇(指《孔雀 东南飞》及《悲愤诗》),而这里说到的《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陇西行》和郑先生所不曾说起的《上山采靡芜》,都是五言叙事诗,不知郑先生将何以自解?
(三)页一六五:
中国古代的史书都是未成形的原始的作品,太史公书才是第一部正式的史书。
我不知道“古代”是何代。“史书”是什么样的书,“原始”的定义又应当怎样下?姑且假定《史记》以前是“古代”,试问《春秋》三传,《国语》,《国策》及已佚的《世本》是不是“史书”?《史记》当然不“原始”,何以见得这些书就“原始”?《史记》记载汉以前事,整篇上述各书,甚至《尚书》,这“原始”的定义以什么作标准?
(四) 页一七二: 。
他(指刘歆) 又极力表章著了一部绝代的理想政治的模式《周礼》。后人每以《左传》,《周礼》为他的伪作;但那实是不近情理的一个偏见。
“表章著了”四字,令人莫名其妙!是他表章了《周礼》,还是他著了《周礼》?假使他只是表章而已,则郑先生是不是以为《周礼》确是所谓“周公居摄以后作”? 如果郑先生也以为《周礼》并非周公所作,是刘歆自己弄出来的玩意儿,那当然是“伪作”为什么郑先生还说“后人每以《左传》《周礼》为他的伪作;但那实是不近情理的偏见”?。按照郑先生的意思,这部托名为“周公居摄以后作”的《周礼》,似是大政治家刘歆弄出来的;可是又不准你说是刘歆伪作,你若这样说,便是“不近情理”,便是“偏见”。
(五) 页一八六:
既疑《萁豆诗》过于浅薄显露,不似子建的口吻,且此诗本集不载,仅见于《世说新语》;何以又在前页说“子建便也高唱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
五 考证太简略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也是写文学史最大困难之一。郑书中关于考据部分,就是失之太略,试举一例,如“在唐以前,佛教文学在中国文学里所引起的发酵性作用实是微之又微的”(页二六六)。不知此语有何根据?据我看,佛教文学在唐以前的中国文学中至少引起了下列各种问题:
第一,因为佛经的梵文,每句往往是八个音节,所以译文也随之而以四言为句,每二句合成八言。这种工整的文体,促成了后来四六骈文的发展。又因为梵文佛经中有每句十音节的偈语,在译文中遂有五言的诗偈。此种诗偈的五言译文,起源极早。《大藏经》所收后汉时安世高,康孟详,支曜的译文(如安译的《佛说尸迦罗起六方礼经》,《五阴譬喻经》,《佛说婆罗门避死经》;及康译的《佛说兴起行经》,《舍利弗摩诃目莲游四衢经》等),便有极朴质畅晓的五言诗偈。此类诗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不仅在于促成了五言诗的发展和运命,并且直接影响了五言诗作者的思想。陶渊明的三首“神”“形”“影”的酬答,谢灵运的《十譬赞八首》,便是最好的例子。正因为有陶谢的酵,所以才酿成王维王梵志的酒。
第二,是因为梵读的音转,而起中国文字的四声。没有四声,恐怕唐诗,宋词,元剧,昆曲都失了最主要的神味——音乐性。而四声之起,在唐以前;四声之来,由于佛教文学。
第三,佛教的故事,直接跑进中国文学的园地,为中国作者所叙述(不是翻译)。试读《水经注》,随处可以看到这种例子,更不必求之于法显《佛国记》一类的书。
然而郑先生却说:“在唐以前,佛教文学在中国文学里所引起的发酵性的作用是微之又微的。”
六 其 他
(一)页六六二:“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以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这话未免有些说得过火。要是六朝乐府中的《吴歌》 《子夜》,王(昌龄)崔(颢)的七绝,张籍的《节妇吟》,李白的《长相思》,和温(庭筠)周(邦彦)的短令长调等果真“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为什么作者对于上述这许多“粪土”又不在摒弃之列呢7.
(二)页二四八: “陶谢并称,然渊明远矣”。不知所云。似此文字上的疏忽,竟弄得意义不明,希望再时,作者有以修正。
平心而论,郑先生这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中,以言赡博——特别是近代部分——可说是无与伦比。如果读者能取这书之长而善读之,当能得到这本书对于他们的益处。我们也很希望郑先生自己或其他学者,仍就现有材料,更作精审的研究和著述,完成一部比较完善的中国文学史。
原载《图书评论》第二卷第七期, 一九三四年
附 论 变文发生时代与词的起源诸问题
我在《新月》四卷六期发表批评郑著《文学史》后,著者即有一函,致《新月》编辑,刊在四卷七期,声辩“变文”发生时代,词的起源,李群玉出处等五点。这五点中除最后一点外,其余都是文学史上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随即也有一篇很详细的答辩文,寄给《新月》编者。后因印刷方面的问题,《新月》未能刊出;我的稿子也无法索还;以致有许多人误会我已放弃了自己的主张,承认了郑先生的主张了。其实不然。今乘重评郑著之便,谨再答辩。
(一)关于“变文”发生的时代问题 “最早的‘变文’”,我们不知其发生于何时,但总在开元天宝以前吧”——郑先生说他“这话是不能动摇的”有许多理由,都与《插图本文学史》所说的大致一样。无庸代为重述。其实,我也并没有意思要“动摇”这话,因为这话的确不能“动摇”。郑先生如果再稳当一点说:“变文的发生,总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以前吧”,那就更不能“动摇”了。问题是:开元,天宝以前,盖亦久矣夫,千百年来,非一日矣!“但究竟是前十年前五十年,或前一百年,前二百年”——郑先生问,“则谁能明白的指出呢?”我的回答是:文学史的著者应能明白指出。
我认为《高僧传》卷十三的“唱导”即是变文的起源,郑先生不承认我的话,理由是因为他读了《广弘明集》卷十五梁简文帝的《唱导文》,王僧孺的《礼佛唱导发愿文》,《忏悔礼佛文》等,使他“爽然若失”的否定了。我想郑先生弄错了。郑先生大概对于《广弘明集》的文章和《高僧传》所记的,都没有看清楚它们的内容,所以把二者混为一谈,那其实是两件绝不相同的事。郑先生引了一段梁简文帝的文章以证明和“变文”的不同,那当然是不同的,但可惜郑先生没有把那文章看完,看出它内容结构的要点何在。郑先生读《高僧传》,似乎也只读了“传记”部分,并没读“跋论”部分,以致对于《高僧传》卷十三的“唱导”究竟是怎么回事,仍未了解。《广弘明集》卷十五所谓“唱导文”,或“礼佛唱导发愿文”或“忏悔礼佛文”,其实都是“发愿文”。郑先生如果把简文帝的文章再耐性一点儿读下去,可以发现:
奉为至尊敬礼娑婆世界释迦文佛,欢喜世界旃檀德佛……
奉愿圣御与天地比隆,慈明与日月齐照,九有被康哉之泽,八方延仁寿之恩,……
奉为皇太子敬礼东方宝海,南方灯明,西方无量寿,北方相德。……
奉愿离明内映,合壁外和,玉震云浮,金声海镜,日朝颜色,四善流风。既善温文之德,实著监国之重。……
奉为贵嫔归命敬礼五十三佛,三十五尊……
奉愿月相与万善同休,金声与四时并佑;兴七觉以炳照,冏十智于常乐。闺守奉仁,宫储钦德……
奉为临川,安城,建安,鄱阳,始兴,豫章,又南康,庐陵,湘东,武陵诸王家国戚,六司,鼎贵,归命敬礼::
奉愿心镜凝深,身清岳峙;克隆帝祉,永茂皇枝,……
王僧孺的《礼佛唱导发愿文》也是这样的:
仰愿皇帝陛下至道与四时并运,玄风与八埏共广;反淳源于三古.,舍浇波于九代。至治已睹于今日,大道复于此时。……
仰愿皇太子殿下厚德体于苍苍,广载侔于+礴,前星照耀,东离焕炳,淑闻自远,和气熏天……
仰愿诸王既明且哲,声跨于河楚;令闻令望,道均于旦奭……
仰愿诸王殿下穆穆与清风并扇,英英将白云共朗;永钟清祉,长享元吉。……
愿六宫眷业华姬日,声丽妫辰;震彩镌图,传芳诗史。……
愿诸公主日增智性,弥长慧根。四摄四依,已尊已蹈;七善七定,靡退靡辍。……
愿现在众等身口清净,行愿具足。……
《忏悔礼佛文》的内容和形式,与上文所引完全相同:
愿大王殿下五畏内遣,十方外扶;百福庄严,万祉周集。……
仰愿皇帝陛下景祚与“七政”相齐,皇基与“二曜”均永。地平天成,乐和礼洽。……
仰愿重明累圣+然如在:腾神净国,总驾天宫;托化金渠,邀游宝殿。……
愿诸王殿下裂壤盛于诸姬,磬石过于隆汉;……
《初夜文》也是如此,无非是“仰愿大王殿下”之类。我因为要让读者知道那些文章的内容和格式是怎么回事,所以引了不少原文。这些文字,据我看,完全是千篇一律的“发愿文”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二卷《史传部》第四所收《广弘明集》卷十五的玉氏的文章,没有“唱导”字样,仅作“礼佛发愿文”,可见我的论断无误);和“变文”当然不同,和《高僧传》卷十三所谓“唱导” 的本子,我以为也自不同。这些千篇一律的“奉为”“仰愿”满纸塞行的善颂善祷,岂能使听众“心形战栗”“怖泪交零”?这样骈四骊六的文章,又岂是一般听众所能感到兴趣而爱听?《高僧传》所谓“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什么成语中的然解释但是
基本上“然”在成语里都是解释为“……样子”,或者语气词。楼主想要的确实没找到。但找到了一个关于“然”的成语比较全的,而且是分清了然的位置的,你可以看一下,是否能挑出符合你的需要的词来。
详见:
包含“然”的成语共有223个
一、3个在第一位:
然荻读书、然糠照薪、然糠自照
二、168个在第二位:
蔼然可亲、蔼然仁者、安然如故、安然无事、安然无恙
岸然道貌、黯然伤神、黯然神伤、黯然失色、黯然无色
黯然销魂、昂然直入、昂然自得、昂然自若、傲然挺立
傲然屹立、勃然变色、勃然大怒、勃然奋励、惨然不乐
灿然一新、粲然可观、冁然而笑、怅然若失、怅然自失
超然不群、超然独处、超然独立、超然绝俗、超然迈伦
超然物外、超然象外、超然远举、超然远引、超然自得
超然自逸、超然自引、怆然涕下、嗒然若丧、怛然失色
淡然处之、淡然置之、荡然无存、幡然改途、幡然悔悟
翻然改进、翻然改图、翻然悔悟、斐然成章、斐然乡风
斐然向风、废然而反、废然而返、忿然作色、怫然不悦
怫然作色、艴然不悦、果然如此、酣然入梦、悍然不顾
浩然之气、赫然而怒、涣然冰释、焕然如新、焕然一新
恍然大悟、恍然若失、惠然肯来、惠然之顾、浑然天成
浑然无知、浑然一体、浑然自成、混然天成、混然一体
豁然大悟、豁然顿悟、豁然贯通、豁然开朗、豁然开悟
豁然确斯、豁然省悟、火然泉达、霍然而愈、计然之策
计然之术、寂然不动、寂然无声、戛然而止、斠然一概
孑然一身、截然不同、井然有条、井然有序、憬然有悟
迥然不群、迥然不同、慨然应允、慨然允诺、溘然长逝
溘然长往、岿然不动、岿然独存、喟然长叹、了然无闻
了然于胸、茫然不解、茫然若失、茫然自失、靡然成风
靡然从风、靡然顺风、靡然乡风、靡然向风、漠然置之
判然不同、庞然大物、怦然心动、凄然泪下、悄然无声
愀然不乐、愀然无乐、跫然足音、阒然无声、确然不群
潸然泪下、爽然若失、爽然自失、肃然起敬、肃然生敬
索然寡味、索然无味、泰然处之、泰然自若、坦然自若
陶然自得、恬然自足、同然一辞、突然击、惘然若失
巍然屹立、蔚然成风、萧然物外、欣然自得、袖然冠首
袖然居首、袖然举首、轩然大波、轩然霞举、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哑然失笑、嫣然一笑、晏然自若、依然故我
依然如故、夷然自若、怡然自得、怡然自乐、怡然自若
毅然决然、隐然敌国、悠然自得、油然而生、跃然纸上
昭然若揭、卓然不群、自然而然
三、3个在第三位:
不期然而然、不轻然诺、想当然
四、47个在第四位:
比比皆然、不期而然、不以为然、处之泰然、春意盎然
大谬不然、大缪不然、大义凛然、道貌岸然、道貌凛然
道貌俨然、防患未然、功到自然成、故我依然、圭角岸然
果不其然、寒灰更然、浩气凛然、环堵萧然、理所必然
理所当然、理之当然、毛发悚然、毛发耸然、毛骨悚然
毛骨耸然、毛骨竦然、任其自然、神采奕然、死灰复然
听其自然、兴趣盎然、兴味索然、兴致索然、须眉皓然
俨乎其然、一见了然、一目了然、意兴盎然、意兴索然
毅然决然、舆论哗然、再不其然、曾不惨然、正气凛然
自然而然、足音跫然
五、7个在其他位置:
不期然而然
防患于未然
防祸于未然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习惯成自然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怎样填下面的成语? ( )然若失
.(怅)然若失,(惘)然若失,
(爽)然若失
1、怅然若失
拼音:chàng
rán
ruò
shī
解释:怅然:失意,懊恼。心情沮丧,象丢了什么东西似的。形容神志迷乱的样子。
2、惘然若失
发
音
wǎng
rán
ruò
shī
释
义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不舒畅,好象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3、
爽然若失【拼音】:shuǎng
rán
ruò
shī【解释】: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8. 什么然什么失?
怅然若失
【拼音】:chàng rán ruò shī
【解释】: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示例】:忠泣诉父名,主人~。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牛成章》
【近义词】:闷闷不乐、若有所失、惊惶失措
【反义词】:怡然自得、若无其事、泰然自若
【语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心情愁苦
恍然若失
【拼音】:huǎng rán ruò shī
【解释】: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9回:“金钟儿听了这一番言语,恍然若失,心上愧悔的无地自容。”
【示例】:他~地走向教室。
【近义词】:若有所失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
爽然若失
【拼音】:shuǎng rán ruò shī
【解释】: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示例】:毕业大家自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
★鲁迅《朝花夕拾·琐记》
【近义词】:爽然自失
【语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心中无主见
惘然若失
【拼音】:wǎng rán ruò shī
【解释】: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不舒畅,好像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出处】:《后汉书·黄宪传》:“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惘然若有失也。”
【示例】:黄通理~,无法可施,急忙赶至衙前。
★清·颐琐《黄绣球》第五回
【近义词】:怅然若失、若有所失、惘然如失
【反义词】:胸有成竹
【语法】:作谓语、状语;形容怅惘失意
怅然自失
【拼音】:chàng rán zì shī
【解释】: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形容神志迷乱,像失去什么似的样子。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示例】:忠泣诉父名,主人~。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牛成章》
【近义词】:怅然若失
【反义词】:若无其事
【语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心情愁苦
茫然若失
【拼音】:máng rán ruò shī
【解释】: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抚然为间曰:‘命之矣。’集注:‘抚然茫然自失之貌。’”
【示例】:他被这个消息弄得~,焦虑不安。 ★沈西蒙《南征北战》第二章
【近义词】:若有所失
【语法】:作定语、宾语;形容人的心情
茫然自失
【拼音】:máng rán zì shī
【解释】:茫然:失意的样子。形容心中迷惘,自感若有所失。
【出处】:《庄子·说剑》:“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如何?’”《列子·仲尼》:“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
【示例】:值夫人睡觉,呼娉索人参汤。娉惶恐走去,生~,魂魄俱丧。 ★明·李昌祺《剪灯余话·贾云华还魂记》
【近义词】:芒然自失、爽然自失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不知所以的样子
爽然自失
【拼音】:shuǎng rán zì shī
【解释】:形容茫无主见,无所适从。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公爽然自失,而悔无及矣。”
【示例】:明·李东阳《寿祭酒罗先生七十诗序》:“诸同年闻之盖~也。”
【近义词】:茫然自失、爽然若失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不知所以的样子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9. 成语接龙 爽然若失
失之交臂、
失魂落魄、
失道寡助、
失马塞翁、
失诸交臂、
失张失智、
失张失志、
失败为成功之母、
失惊打怪、
失张失致、
失魂丧魄、
失惊倒怪、
失魂丧胆、
失之千里,差若毫厘、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精落彩、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失魂荡魄、
失之东隅、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失张冒势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0. 到底是惘然若失,还是怅然若失,还是爽然若失
词 目 怅然若失 发 音 chàng rán ruò shī 释 义 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 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示 例 忠泣诉父名,主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牛成章》) 惘然:1.失意貌;忧思貌。 2.疑惑不解貌。 3.谓不知所措貌。 4.迷糊不清貌。 5.谓空无所有貌。 惘然若失 : wǎnɡ rán ruò shī 1.心情迷惘,像失落了什么似的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结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也正是因为这种人生的悲剧色彩和诗作的悲剧氛围,本诗才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①此情:指已往的种种情事。 ②惘然:惆怅的样子。 七律《锦瑟》是李商隐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这两句是说,这种温馨美好的情怀,在当时已经是令人惆怅不已了,岂能等到今朝回忆,始觉无恨怅惘?今朝追忆更觉回味无穷,怅惘更深。语意曲折,诗人一生经历,难言之痛,至苦之情,尽在其中,含蓄委婉,感染于人者至深。 当时已惘然:其实在当时已令人不胜惘然.( 附: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赏析】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虽一般为二十五弦,但仍有其制。诗的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诗的颔联与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在颔联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1. [ ]然若失
茫然若失 爽然若失 惘然若失 怅然若失 岸然道貌 蔼然可亲 安然如故 蔼然仁者 黯然伤神 黯然失色 黯然神伤 傲然挺立 安然无事 黯然无色 安然无恙 黯然销魂 傲然屹立 昂然自得 昂然直入 昂然自若 比比皆然 不期而然 不轻然诺 不期然而然 勃然变色 勃然大怒 勃然奋励 不以为然 惨然不乐 超然不群 超然独处 超然独立 冁然而笑 超然绝俗 粲然可观 超然迈伦 怅然若失 怆然涕下 超然物外 超然象外 超然远举 灿然一新 超然远引 超然自得 怅然自失 超然自逸 超然自引 春意盎然 处之泰然 道貌岸然 大谬不然 大缪不然 道貌凛然 道貌俨然 淡然处之 怛然失色 荡然无存 淡然置之 大义凛然 防患未然 防患于未然 防祸于未然 怫然不悦 艴然不悦 斐然成章 废然而返 废然而反 翻然改进 幡然改途 翻然改图 翻然悔悟 幡然悔悟 斐然乡风 斐然向风 忿然作色 怫然作色 果不其然 功到自然成 圭角岸然 果然如此 故我依然 环堵萧然 寒灰更然 浩气凛然 悍然不顾 涣然冰释 恍然大悟 豁然大悟 豁然顿悟 赫然而怒 霍然而愈 豁然贯通 惠然肯来 豁然开朗 豁然开悟 火然泉达 豁然确斯 酣然入梦 恍然若失 焕然如新 浑然天成 混然天成 浑然无知 豁然省悟 浑然一体 混然一体 焕然一新 浑然自成 惠然之顾 浩然之气 寂然不动 迥然不群 截然不同 迥然不同 戛然而止 寂然无声 斠然一概 孑然一身 井然有条 憬然有悟 井然有序 计然之策 计然之术 岿然不动 溘然长逝 喟然长叹 溘然长往 岿然独存 慨然允诺 慨然应允 了然无闻 了然于胸 理所必然 理所当然 理之当然 毛发悚然 毛发耸然 毛骨悚然 毛骨耸然 毛骨竦然 茫然不解 靡然成风 靡然从风 茫然若失 靡然顺风 靡然乡风 靡然向风 茫然自失 漠然置之 判然不同 庞然大物 怦然心动 愀然不乐 确然不群 凄然泪下 愀然无乐 悄然无声 阒然无声 跫然足音 然荻读书 然糠照薪 然糠自照 任其自然 神采奕然 死灰复然 索然寡味 潸然泪下 肃然起敬 爽然若失 肃然生敬 索然无味 爽然自失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听其自然 泰然处之 嗒然若丧 突然击 同然一辞 陶然自得 泰然自若 坦然自若 恬然自足 蔚然成风 惘然若失 巍然屹立 想当然 习惯成自然 须眉皓然 兴趣盎然 轩然大波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轩然霞举 萧然物外 欣然自得 兴味索然 兴致索然 俨乎其然 一见了然 舆论哗然 一目了然 隐然敌国 油然而生 袖然冠首 依然故我 毅然决然 袖然举首 袖然居首 依然如故 嫣然一笑 哑然失笑 怡然自得 悠然自得 怡然自乐 晏然自若 夷然自若 怡然自若 跃然纸上 意兴盎然 意兴索然 曾不惨然 再不其然 正气凛然 卓然不群 自然而然 昭然若揭 足音跫然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