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赏逾”「赏不逾时」

2023年06月25日成语大全155

成语“赏不逾时”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賞不逾時
成语读音:shǎng bù yú shí
成语简拼:SBYS
成语注音:ㄕㄤˇ ㄅㄨˋ ㄩˊ ㄕ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赏不逾日
成语出处:《司马法·天子之义》:“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谓及时行赏。
成语用法:赏不逾时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赏不逾时”的扩展资料

1. 大家帮想个成语赏开头的
赏不当功 指赏赐与功劳不相称。
赏不逾日 指及时行赏。同“赏不逾时”。
赏不逾时 指及时行赏。
赏罚不明 赏罚不清楚不明白。该奖赏的不奖赏,该惩罚的不惩罚。
赏罚分明 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
赏罚信明 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同“赏罚分明”。
赏罚严明 指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处理清楚明白。
赏高罚下 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同“赏功罚罪”。
赏功罚罪 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
赏劳罚罪 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同“赏功罚罪”。
赏立诛必 指该赏的立即赏,该罚的一定罚。
赏奇析疑 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
赏善罚恶 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赏善罚否 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同“赏善罚恶”。
赏同罚异 指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
赏贤罚暴 犹赏善罚恶。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赏贤使能 尊崇并重用贤能之士。赏,通“尚”。
赏心乐事 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赏心悦目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赏信罚必 指该赏一定赏,该罚一定罚。
赏信罚明 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同“赏罚分明”。
赏一劝百 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
赏一劝众 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内容来自gyjslw.com
2. 赏不逾时 罚不后事 什么意思
应该是王守仁的政治主张。“赏不逾时,罚不后事”就是认为过时的奖赏,等于没有奖赏,过时的惩罚,等于没有惩罚,都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内容来自gyjslw.com
3.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相传是姜子牙所写,但到了战国时已经散失。 简介 作者:战国·田和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土”。(见苟悦《申鉴·时事篇》)司马迁称道《司马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东汉以后,马融、郑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据以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军制。晋唐之间,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马法》为立说的根据。可见《司马法》当时仍具有军事威著作的声誉。宋元丰中(公元1078-1085年)把《司马法》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行武学,定为将校必读之书,其重视程度,也不减晋唐。迄至清代,姚际恒、龚自珍等人,疑为伪书。但对他们所质疑的问题,详加考查,显然根据不足。(参见兰永蔚著《春秋时期的步兵·〈司马法〉书考》中华书局出) 《司马法》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也还记载着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卷上 仁本 第一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方,信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搜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司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 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巡狩省方,会诸侯,考不同。其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徧告于诸侯,彰明有罪。乃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乃造于失王。然后冢宰征师于诸侯曰:“某国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会天于正刑”。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曰:“入罪人之地,无暴圣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 王霸之所以治诸侯者六:以土地形诸侯,以政令平诸侯,以礼信亲诸侯,以礼力说诸侯,以谋人维诸侯,以兵革服诸侯。同患同利以台诸侯,比小事大以和诸侯。 会之以发禁者九。凭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禽兽行,则灭之。 天子之义 第二 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使不相陵。德义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逾。上贵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不伐则无求,无求则不争。国中之听,必得其情,军旅之听,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从命为士上赏,犯命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既致教其民,然后谨选而使之。事极修,则百官给矣,教极省,则民兴良矣,习惯成,则民体俗矣,教化之至也。 古者,逐奔不远,纵绥不及,不远则难诱,不及则难,陷。以礼为固,以仁为胜,既胜之后,其教可复,是以君子贵之也。 有虞氏戒于国中,欲民体其命也。夏后氏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周将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 夏后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杂。殷义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尽用兵之刃矣。 夏赏于朝,贵善也。殷戮于市,威不善也。周赏于朝,戮于市,劝君子惧小人也。三王彰其德一也。 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 戎车:夏后氏曰钩车,先正也;殷曰寅车,先疾也;周日元戎,先良也。旗:夏后氏玄,首人之孰也,殷白,天之义也;周黄,地之道也。章: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龙,尚文也。 师多务威则民诎,少威则民不胜。上使民不得其义,百姓不得其叙,技用不得其利,牛马不得其任,有司陵之,此谓多威。多威则民诎。上不尊德而任诈匿,不尊道而任勇力,不贵用命而贵犯命,不贵善行而贵暴行,陵之有司,此谓少威,少威则民不胜。 军旅以舒为主,舒则民力足。虽交兵致刃,徒不趋,车不驰,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乱。军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绝人马之力,迟速不过诫命。 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故在国言文而语温,在朝恭以逊,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问不言,难进易退,在军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城不上趋,危事不齿。故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 古者贤王,明民之德,尽民之善,故无废德,无简民,赏无所生,罚无所试。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赏而不罚,至教也。殷罚而不赏,至威也。周以赏罚,德衰也。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规为不善之害也。大捷不赏,上下皆不伐善。上苟不伐善,则不骄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上下不伐善若此,让之至也。大败不诛,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苟以不善在己,必悔其过,下苟以不善在己,必远其罪。上下分恶若此,让之至也。 古者戌军,三年不兴,覩民之劳也;上下相报若此,和之至也。得意则恺歌,示喜也。偃伯灵台,答民之劳,示休也。 ·卷中 定爵 第三 凡战,定爵位,著功罪,收游士,申教诏,询厥众,求厥技,方虑极物,变嫌推疑,养力索巧,因心之动。 凡战,固众,相利,治乱,进止服正,成耻,约法,省罚,小罪乃杀,小罪胜,大罪因。 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是谓五虑。顺天奉时,阜财因敌。怪众勉若。利地,守隘险阻。右兵,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当,长以卫短,短以救长。迭战则久,皆战则强。见物与侔,是谓两之。主固勉若,视敌而举。 将心,心也,众心,心也。马、牛、车、兵、佚饱,力也。教惟豫,战惟节。将军,身也,卒,支也,伍,指姆也。 凡战,智也。斗,勇也。陈,巧也。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废其不欲不能。于敌反是。 凡战,有天,有财,有善。时日不迁,龟胜微行,是谓有天。众有有,因生美,是谓有财。人习陈利,极物以豫,是调有善。人勉及任,是谓乐人。 大军以固,多力以烦,堪物简治,见物应卒,是谓行豫。 轻车轻徒,弓矢固御,是谓大军。 密静多内力,是谓固陈。因是进退,是谓多力。 上暇人数,是谓烦陈。然有以职,是谓堪物。因是辨物,是谓简治。 称众,因地,因敌令陈;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 不服、不信、不和、怠、疑、厌、慑、枝、拄、诎、顿、肆、崩、缓,是渭战患。 骄傲,慑慑,吟旷,虞惧,事悔,是谓毁折。 大小,坚柔,参伍,众寡,凡两,是谓战。 凡战,间远,观迩,因时,因财,发信,恶疑。作兵义,作事时,使人惠,见敌静,见乱暇,见危难无忘其众。 居国惠以信以信,在军广以武,刃上果以敏。居国和,在军法,刃上察。居国见好,在军见方,刃上见信。 凡陈,行惟疏,战惟密,兵惟杂,人教厚,静乃治。威利章,相守义,则人勉。虑多成则人服。时中服厥次治。物既章,目乃明。虑既定,心乃强。进退无疑见敌无谋,听诛。无诳其名,无变其旗。 凡事善则长,因古则行。誓作章,入乃强,灭历祥。灭厉之道:一曰义。被之以信,临之以强,成基一天下之形,人莫不就,是谓兼用其人。一曰。成其溢,夺其好,我自其外,使自其内。 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辞,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谓七政。荣、利、耻、死,是谓四守。容色积威,不过改意。凡此道也。 唯仁有亲。有仁无信,反败厥身。 人人,正正,辞辞,火火。 凡战之道:既作其气,因发其政。假之以色,道之以辞。因惧而戒,因欲而事,蹈敌制地,以职命之,是谓战法。 凡人之形;由众之求,试以名行,必善行之。若行不行,身以将之。若行而行,因使勿忘,三乃成章,人生之宜,谓之法。 凡治乱之道,一曰仁,二曰信,三曰直,四曰一,五曰义,六曰变,七曰。 立法,一曰受,二曰法,三曰立,四曰疾,五曰御其服,六曰等其色,七曰百官宜无淫服。 凡军,使法在己曰。与下畏法曰法。军无小听,战无小利,日成,行微曰道。 凡战,正不行则事,不服则法。不相信则一,若怠则动之,若疑则变之,若人不信上,则行其不复。自古之政也。 ·>卷下 严位 第四 凡战之道,位欲严,政欲栗,力欲窕,气欲闲,心欲一。 凡战之道,等道义,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察名实。立进俯,坐进跪。畏则密,危则坐。远者视之则不畏,迹者勿视则不散。位,下左右,下甲坐,誓徐行之,位逮徒甲,筹以轻重。振马躁,徒甲畏亦密之,跪坐、坐伏,则膝行而宽誓之。起、躁,鼓而进,则以铎止之。衔枚、誓、糗、坐,膝行而推之。执戮禁顾,噪以先之。若畏太甚,则勿戮杀,示以颜色,告之以所生,循省其职。 凡三军: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师可服。 凡战:以力久,以气胜。以固久,以后胜,本心固,新气胜。以甲固,以兵胜。凡车以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轻胜。 人有胜心,惟敌之视。人有畏心,惟畏之视。两心交定,两利若一。两为之职,惟视之。 凡战:以轻行轻则危,以重行重则无功,以轻行重则败,以重行轻则战,故战相为轻重。 舍谨甲兵,行慎行列,战谨进止。 凡战,敬则慊,率则服。上烦轻,上暇重。奏鼓轻舒鼓重。服肤轻,服美重。 凡马车坚,甲兵利,轻乃重。 上同无获,上多死,上生多疑,上死不胜。 凡人,死爱,死怒,死威,死义,死利。凡战,教约人轻死,道约人死正。 凡战:若胜,若否。若天,若人。 凡战: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瞬息。 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执略守微,本末惟。战也。 凡胜,三军一人,胜。 凡鼓,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齐。 凡战,既固勿重。重进勿尽,几尽危。 凡战,非陈之难,使人可陈难,非使可陈难,使人可用难,非知之难,行之难。 人方有性,性州异,教成俗,俗州异,道化俗。 凡众寡,既胜若否。兵不告利,甲不告坚,车不告固,马不告良,众不自多,未获道。 凡战,胜则与众分善。若将复战,则重赏罚。若使不胜,取过在己。复战,则誓以居前,无复先术。胜否勿反,是谓正则。 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以利劝,以功胜。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 让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争贤以为人,说其心,效其力。 凡战,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疲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自古之政也。 根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原来姓田,名穰苴,曾领兵战胜晋、燕,被齐景公封为掌管军事的大司马,后人尊称为司马穰苴。 《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礼类,称《军礼司马法》,共计155篇。汉朝以后,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该书多有散佚,至唐代编《隋书·经籍志》时录为3卷5篇,列入子部兵家类,称为《司马法》,即今本《司马法》3卷5篇的原型。 此书受到历代兵家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汉武帝曾’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任,秩比博士。’司马迁称该书’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北宋元丰年间,《司马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考试武臣、选拔将领、钻研军事的必读之书。由于《司马法》年代久远,散失严重,所以对于该书的真伪、成书年代、作者等问题,历代学者均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明清以来,辩伪成风,《司马法》成了一部争议极大的兵书。有的认为《司马法》是一部伪书;有的学者认为史书中的《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司马法》、《军礼司马法》是几种不同的书;有的认为今本《司马法》可分为两部分,前两篇为古《司马法》,后三篇为《司马穰苴兵法》。目前,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今本《司马法》不是伪书,历史上的《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均包含于《司马法》之中。作者为司马穰苴及其追论者。尽管由于该书亡佚严重,155篇仅存5篇,内容不全,但它仍具有很好的军事思想和很高的军事价值。 《司马法》论述的范围极为广泛,基本涉及了军事的各个方面;保存了古代用兵与治兵的原则,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师礼仪、兵器、徽章、赏罚、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此外,还有很丰富的哲理思想,很重视战争中精神、物质力量之间的转化和轻与重辨证关系的统一。对于人的因素、士气的作用非常重视。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战国初齐威王令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并附春秋时齐国大将司马穰苴兵法于其中,故又称《 司马穰苴兵法》。《汉书·艺文志》著录《军礼司马法》155篇,入礼类。《隋书·经籍志》著录《司马兵法》3卷,司马穰苴撰,入子部兵书类,其后各史志和目录书多因此说。今本3卷,5篇,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另有逸文60余条,1600多字。唐魏徵将其部分内容收入《群书治要》。宋刻《武经七书》本为现存最早刊本。流传至今的各种注解本与翻刻本见于著录者不下四五十种。 战争观 《 司马法 》按战争的目的,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大类。认为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诛暴扶弱的战争是正义的。所以,为安人而杀人,杀之可也;为爱其民而攻其国,攻之可也;为止战而战,虽战可也。为扩大疆土或夺取财货、恃国之大而凌辱小国之民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兴兵作战要“以仁为本”,若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而危有功之君的无道行为,天子即可集结诸侯各国出兵征伐,并制定了在九种情况下出伐的禁令。强调发动战争应以保护人民的利益为前提条件,“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在对敌政策问题上,提出“入罪人之地,无暴神只,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把战争“罪人”和一般兵士相区别,同时主张优待俘虏,对其伤者进行医护。不主张侵犯敌国民众的利益,要求军队在进入敌区后,严格遵守纪律,以求得敌国民众的同情与支持。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对敌政策和群众纪律的论述。 备战、慎战是《 司马法 》战争观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搜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强调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每年借春秋两次大规模的围猎活动进行军事操法训练和检阅,以示全国上下不忘战并随时准备应战。在强调备战的同时,又强调“国虽大,好战必亡”,要备战,但不可好战。 治军思想 《司马法》认为,“治国尚礼,治军尚法”,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治军尚法的首要问题是严明赏罚,书中列举夏、商、周三代赏罚制度的异同,并详细论述治军立法的各种要则,强调申军法、立约束、明赏罚是治理军队的关键所在。《司马法》中含有大量的军礼内容,大体可分为:出军制赋,军制(含车兵、步兵编制及兵器配备),出师(含时令、宜社、造庙、事由、目的、军中职事等),旌旗,鼓,徽章,誓师,校阅搜狩,献捷,献俘,军中礼仪,禁令,军威,赏罚,止语,等等。这些军制、军法内容的规定,体现了以法治军思想。在将帅修养方面,提出“仁、义、智、勇、信”五条标准。强调德才兼备,智勇双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敬则慊,率则服”。要谦让、严明、果敢、负责、不诿过、能为人表率,这样,才能使军队做到有礼有节,勇猛善战。 军事辩证法思想 《司马法》的战争指导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基础之上的。它强调对战争要全面考察,做到“五虑”,即顺应天时,广集财富,人和,地利,兵器精良。战前既要周密计划,战中又要通达变,注意侦察、洞悉敌方情况变化,对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打击方法。要善于从众寡、轻重、治乱、进退、难易、固危、先后、息怠、强静与微静、小惧与大惧等各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在此前提下决定作战策略。强调轻重是相互为用、可以转化的,要善于相宜而用,转变力量对比,取得对敌优势。对敌观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做到“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倦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武器配备要长、短、轻、重、锐、钝相杂,使之各发挥其特长而相互弥补其不足。对军队运动时休息与否、何时休息、休息时间长短诸问题也应掌握得恰到好处,“息则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其慑”等。 《司马法》一向受到统治者、兵家和学者们的重视。它所阐述的以法治军的思想和具体的军法内容,为其后各时期制定军队法令、条例提供了依据。历朝论证周代军制和注解古籍者对《司马法》多所称引。宋代以来,该书被列为武举应试的经典之一,传播更加广泛。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其泥古保守的思想则不可取。 《司马法》是我国历史上颇多争议的一部兵书。关于其作者与成书的年代等都有不同的看法。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西周时,王室设有大司马一职,职掌军事,《司马法》就是司马论兵的兵书。这个司马是谁,现在已无从查考。古《司马法》早已亡佚,到战国时,“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司马法》原有一百五十篇,可惜的是后来大部分遗失了,现只存五篇。 《司马法》在汉代具有崇高地位,汉武帝“置尚武之官,以《司马法》选位,秩比博士。”司马迁评论道:“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意,如其文也,亦少褒矣。”东汉以后,《司马法》被奉为兵学威著作。宋元事中被列为《武学七书》之一,规定为将校必读之书。但是,到了清代,姚际恒、龚自珍等人认为今本《司马法》完全是伪书。这个看法过于偏激。我们认为,今本《司马法》应该看作是《司马穰苴兵法》的残本。它是战国中期的作品。 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司马法》提出了“以战止战”的战争观。《司马法》认为,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讨不义”、“诛有罪”。因此,对于那些能“安人”、“爱其民”和制止不义的战争,《司马法》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从这一基本立场出发,它提出了“以战止战”的思想。《仁本篇》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为正。正不获意则。出于战,不了同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这就是说,只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战争,借助战争这一手段是完全可以的。这实际是说,为了达到和平的目的,不妨使用武力。 这表明《司马法》并不简单、绝对地反对战争,否定战争,而且还表明了《司马法》已经揭示了战争的实质是用非常的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同时,《司马法》还提出了“天下虽安,忘战必亡”的观点。认为,如果平时忘记了战争的存在,放松战争准备工作,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仁本篇》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对战争的态度:好战会导致亡国,忘战也会导致危险的局面。这一方面是对穷兵黩武行为的批判,也是对偃武修文,麻痹大意思想的警告。所以,《司马法》不是简单地反对战争或者赞同战争,而保持着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 对于军队的治理,《司马法》认为,要“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这很重视军事教育的作用,认为:“士不先教,不可用也。”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简明扼要,“教极省”,并提出“六德”,即礼、仁、信、义、勇、智来教育和培养民众、军队,六德以时合教”。《司马法》也指出,治理军队与治国是有区别的,治国与治军各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逾。”“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这是说,古时不用治国的方法去治军,也不用治军的方法去治国。如果两者相混,就会产生不好的效果。因为,治国与治军的目的不同,“故在国言文而语温,在朝恭以逊,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问不言,难进易退。在军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城上不趋,危事不齿。”意思是治国追求的是温文尔雅,治军追求的是坚决果断。 在战略战术上,《司马法》强调轻、重相结合的原则。“轻”、“重”在《司马法》中有不同的含义,既指兵力的大小,人数的多少,又指兵器的长短、大小等。这种轻重结合的原则体现在许多方面。在兵器的配备上,《天子之义篇》说:“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这就是说,要重视武器与重武器的结合。轻的是短兵器,重的是长兵器。取长补短,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的性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严位篇》说:“凡战……以甲固,以兵胜。”又说:“甲以重固,兵以轻胜。” 这里的重指的是坚固,轻指的是锐利。在战场上,只有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甲胄的坚固性来巩固防守,使敌人的进攻不能得手,又利用兵器的锐利来发起进攻,战胜敌人。这样,就可以很好地照顾到防守和进攻而不会出现偏颇。《严位篇》又说:“凡战,以轻行轻则危,以重行重则无功,以轻行重则败,以重行轻则战。故战相为轻重。”这里的轻、重指的人数的多少。意思是,用小部队与敌人的小部队作战可能产生危险,用大部队与敌人的大部队作战可能无功而返,用小部队攻击敌人的大部队就可能失败,用大部队对付敌人的小部队就要迅速决战。所以,大部队和小部队的相互结合,互为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军队的指挥上,也存在着一个轻重结合的问题。《严位篇》说:“上烦轻,下暇重。”“奏鼓轻,舒鼓重”。总而言之,《司马法》强调,不论是武器配备、兵力的运用,还是军队的指挥,都要注意轻重结合。 《司马法》的这种以轻、重来阐述军事问题的做法,正如方克在《中国军事辩证法史》中指出的那样:“《司马法》从军事领域中对立统一的矛盾诸因素中抽象出‘轻’、‘重’这一对基本范畴,是我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正象老子、孙子、范蠡分别将军事领域诸矛盾归结为刚柔、奇正、阴阳一样,都是把军事思想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这对建立我国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武器装备上,《司马法》认为要尽量运用精良的武器。它还强调要团结士卒,提高士气,充分利用奖惩手段等。 《司马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它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如突出仁义说教,把战争说成是仁慈的。又美化上古教化,认为周不如商,商不如夏,夏不如虞,以至把战争看成是“德衰”的结果等等。内容来自gyjslw.com
4. 欣赏至极开头的四字成语
包含“欣???”的成语:欣喜若狂 欣欣向荣 欣然自得 欣欣自得包含“赏???”的成语:赏心悦目 赏心乐事 赏善罚恶 赏罚分明 赏罚严明 赏信罚必 赏不逾日 赏贤罚暴 赏不逾时 赏立诛必 赏不当功 赏不逾日 赏罚信明 赏同罚异 赏高罚下 赏功罚罪 赏贤使能 赏罚分审 赏劳罚罪 赏奇析疑 赏一劝百 赏罚不明 赏信罚明 赏善罚否 赏一劝众 赏不逾时 包含“至???”的成语:至高无上 至死不渝 至理名言 至善至美 至当不易 至人无梦 至死不悟 至纤至悉 至尊至贵 至圣先师 至德要道 至诚高节 至亲好友 至大至刚 至矣尽矣 至死靡它 至圣至明 至死不变 至再至三 至公无私 至公无我 至心朝礼 至亲骨肉 至死不二包含“极???”的成语:极目远眺 极目远望 极天际地 极情纵欲 极情尽致 极天罔地 极而言之 极天蟠地 极深研几 极深研几 极本穷源 极智穷思 极往知来 极口项斯 极古穷今 极寿无疆 极恶不赦 极则必反 极恶穷凶 极武穷兵 极目迥望 极重不反 极重难返 极乐世界内容来自gyjslw.com
5. 含有“赏”字的词语
【班功行赏】按照功劳大小,依次给予赏赐。
【不赏之功】形容功劳极大。
【不赀之赏】赀:计算,估量;赏:赏赐。不可估量的赏赐。指极大的赏赐。
【称赏不已】赏:赞赏。不已:继续不止。连连称赞。
【称赏不置】称赏:赞美;不置:不住地。不住地赞美。形容对事物的喜爱。
【黜陟赏罚】黜陟:官吏的进退升降。指官吏的赏赐、惩罚和官职的升降。
【风流自赏】以卓越的才华和超俗的风范而自我欣赏。
【孤芳自赏】孤芳:独秀一时的香花。把自己比做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功高不赏】功:功勋;赏:赏赐。功劳极大,无法赏赐。形容功劳之大。
【功同赏异】功:功绩;赏:赏赐;异:不同。功绩相同但赏赐却不一样。
【果刑信赏】指赏罚严明。
【横恩滥赏】不符合规定的赏赐。
【积财吝赏】吝:使不得。尽管积累了很多财富,却舍不得赏赐给下。形容非常吝啬。
【计功受赏】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同“计功行赏”。受,授。
【计功行赏】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击节称赏】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击节叹赏】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僭赏滥刑】赏的不是有功的人,罚的不是有罪的人。泛指赏罚不当。
【计勋行赏】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同“计功行赏”。
【犒赏三军】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宫为三军;后统称军队。现指陆、海、空三军。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
【目不给赏】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冒功邀赏】冒:假充;邀:求。假报功劳,求得奖赏。
【明赏不费】赏赐得当,就不浪费财物。
【明赏慎罚】奖赏严明,处罚慎重。
【摩挲赏鉴】摩挲:用手抚摸;赏鉴:欣赏鉴别。。用手抚摸着欣赏鉴别。形容对古董、书画、工艺美术品等的喜爱和欣赏。
【论功封赏】论:按照。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论功受赏】评定功劳,接受赏赐。
【论功行赏】论:按照。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请功受赏】请示评定功绩给予奖赏。
【庆赏无厌】庆赏:欣赏;厌:厌烦。指某种事物或作品很有趣,令人百看不厌。
【奇文共赏】少见的好文章大家一道欣赏。
【赏不当功】指赏赐与功劳不相称。
【赏不遗贱】奖赏时不要遗留地位低下的人。
【赏不逾日】指及时行赏。同“赏不逾时”。
【赏不逾时】指及时行赏。
【赏赐无度】赏赐没有限度。
【赏罚不当】奖赏或惩罚与功过不相当。
【赏罚不明】赏罚不清楚不明白。该奖赏的不奖赏,该惩罚的不惩罚。
【赏罚不信】赏赐与惩罚不按规定执行。
【赏罚黜陟】黜陟:官吏的进退升降。指官吏的赏赐、惩罚和官职的升降。
【赏罚分明】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
【赏罚分审】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同“赏罚分明”。
【赏罚无章】奖赏和惩罚无章法可依。
【赏罚信明】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同“赏罚分明”。
【赏罚严明】指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处理清楚明白。
【赏高罚下】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同“赏功罚罪”。
【赏功罚罪】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
【赏劳罚罪】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同“赏功罚罪”。
【赏立诛必】指该赏的立即赏,该罚的一定罚。
【赏奇析疑】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
【赏善罚恶】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赏善罚否】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同“赏善罚恶”。
【赏善罚淫】赏:奖赏;善:善良的;罚:处罚;淫:邪恶。奖赏好人,惩罚坏人。也形容做善事有好报,做坏事有恶报。
【赏同罚异】指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
【赏信必罚】信:真实不欺。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形容赏罚严明。
【赏贤罚暴】犹赏善罚恶。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赏信罚必】指该赏一定赏,该罚一定罚。
【赏信罚明】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同“赏罚分明”。
【赏心乐事】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赏贤使能】尊崇并重用贤能之士。赏,通“尚”。
【赏心悦目】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赏一劝百】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
【赏一劝众】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
【信赏必罚】信:真实不欺。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形容赏罚严明。
【有功不赏,有劳不录】功、劳:功劳,成绩;录:记录。对有的人,既不奖励,也不记录。形容赏罚不明。
【邀功请赏】邀:希求。拿着功劳去请求奖赏。
【邀功求赏】求取功劳和奖赏。
【有目共赏】赏:称赞。谁看见了都称赞。
【悦目赏心】看了美好景物而心情舒畅。
【有目咸赏】咸:都;赏:称赞。谁看见了都称赞。
【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以誉为赏】根据人们的称誉给以奖赏。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誉:赞扬;毁:批评。指受人赞扬的官员应嘉奖,受人批评的官员应惩罚
【照功行赏】按照功劳大小给予不同奖赏。
【重赏甘饵】用厚重的奖赏作为诱饵,来吸引他人。
【重赏之下,必有死夫】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丰厚的赏赐之下,一定有胆量去做的人。旧指用大量金钱、财物作鼓励手段,可诱导人为之效力。
【自我欣赏】指自己欣赏自己。
【啧啧称赏】啧啧:咂嘴赞叹的声音。
祝学习进步,如有疑问请追问,若无望,谢谢内容来自gyjslw.com
6. 时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时殊风异、
通时达变、
避迹藏时、
妙绝一时、
时不我与、
一时之秀、
运移时易、
千古一时、
风靡一时、
时异势殊、
独步一时、
时望所归、
独步当时、
顺时施宜、
诳时惑众、
动不失时、
时移世异、
蹉跎时日、内容来自gyjslw.com
7. 赏不逾时,罚不迁列的意思
对士兵的赏罚要及时,以至队伍还没有解散,赏罚就进行完了。内容来自gyjslw.com
8. 组词.高手请进
共有2372个,其中4字成语1958个: 哀而不伤、爱不忍释、爱不释手、暧昧不明、安不忘危 按兵不动、按兵不举、按捺不住、暗室不欺、敖不可长 傲不可长、傲慢不逊、把持不定、白黑不分、白首不渝 白头不终、百不当一、百不获一、百不失一、百不一存 百不一贷、百不一遇、百读不厌、百年不遇、百世不磨 百世不易、百思不解、百战不殆、百折不摧、百折不回 百折不挠、百折不屈、百折不移、百足不僵、败不旋踵 半痴不颠、半筹不纳、半低不高、半懂不懂、半间不界 半面不忘、半三不四、半身不遂、半生不熟、半死不活 半文不白、半新不旧、半信不信、宝刀不老、报应不爽 抱打不平、抱负不凡、卑不足道、悲不自胜、备而不用 逼不得已、匕鬯不惊、比年不登、比岁不登、比众不同 鄙夷不屑、鄙于不屑、必不得已、必不挠北、闭口不言 闭门不出、闭门不纳、敝盖不弃、敝帷不弃、避而不谈 边尘不惊、鞭不及腹、鞭长不及、变动不居、变化不测 变化不穷、变幻不测、变生不测、表里不一、冰炭不投 兵不接刃、兵不污刃、兵不雪刃、兵不血刃、兵不厌 兵不厌诈、兵不由将、并存不悖、并行不悖、博而不精 不安其室、不安于室、不安于位、不按君臣、不拔一毛 不拔之志、不白之冤、不败之地、不卑不亢、不辟斧钺 不避斧钺、不避艰险、不避水火、不避汤火、不便水土 不辨菽麦、不辨菽粟、不辨真伪、不辩菽麦、不步人脚 不测之祸、不测之忧、不测之罪、不茶不饭、不差毫发 不差毫厘、不差累黍、不差上下、不臣之心、不成三瓦 不成体统、不逞之徒、不痴不聋、不齿于人、不耻下问 不耻最后、不啻天渊、不偢不倸、不瞅不睬、不出所料 不揣冒昧、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次之迁、不次之位 不存不济、不存芥蒂、不打自招、不待蓍龟、不当不正 不当人子、不得不尔、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其死 不得其所、不得人心、不得善终、不得违误、不得要领 不登大雅、不懂装懂、不动声色、不断如带、不恶而严 不二法门、不乏其人、不乏先例、不法常可、不悱不发 不废江河、不费之惠、不分彼此、不分伯仲、不分青白 不分胜负、不分轩轾、不分玉石、不分皂白、不分畛域 不愤不启、不丰不俭、不丰不杀、不伏烧埋、不服水土 不负众望、不复堪命、不改其乐、不干不净、不甘雌伏 不甘后人、不甘寂寞、不甘示弱、不尴不尬、不敢高攀 不敢告劳、不敢苟同、不敢后人、不敢掠美、不敢旁骛 不敢问津、不敢造次、不敢自、不根之论、不根之谈 不攻自破、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古不今、不瞽不聋 不顾大局、不顾前后、不顾死活、不顾一切、不关紧要 不关痛痒、不管不顾、不管一二、不龟手药、不轨之徒 不过尔尔、不寒而栗、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哼不哈 不护细行、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枚举 不遑宁处、不遑宁息、不遑启处、不遑暇食、不讳之朝 不讳之路、不讳之门、不惑之年、不饥不寒、不羁之才 不羁之民、不及之法、不即不离、不急之务、不疾不徐 不计其数、不记前仇、不加思索、不假思索、不稼不穑 不间不界、不见经传、不见天日、不骄不躁、不教而杀 不教而诛、不教之教、不解之仇、不解之缘、不今不古 不矜不伐、不矜细行、不紧不慢、不近道理、不近人情 不进则退、不禁不由、不经世故、不经之说、不经之谈 不经之语、不胫而走、不揪不采、不揪不采、不揪不睬 不咎既往、不拘细节、不拘细行、不拘小节、不拘形迹 不拘一格、不绝如带、不绝如发、不绝如缕、不绝如线 不绝若线、不绝于耳、不觉技痒、不刊之典、不刊之论 不刊之书、不刊之说、不堪回首、不堪其忧、不堪入耳 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 不亢不卑、不抗不卑、不可动摇、不可端倪、不可多得 不可告人、不可教训、不可究诘、不可救疗、不可救药 不可开交、不可揆度、不可理喻、不可枚举、不可名状 不可摸捉、不可磨灭、不可奈何、不可偏废、不可企及 不可胜道、不可胜计、不可胜记、不可胜纪、不可胜举 不可胜数、不可胜算、不可胜言、不可收拾、不可思议 不可限量、不可乡迩、不可向迩、不可言传、不可言宣 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移易、不可逾越 不可造次、不可终日、不可捉摸、不愧下学、不愧不作 不愧不怍、不愧屋漏、不愧下学、不郎不秀、不稂不莠 不劳而成、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立文字、不凉不酸 不了不当、不了而了、不了了之、不劣方头、不磷不缁 不吝赐教、不吝指教、不吝珠玉、不留余地、不露锋芒 不露锋铓、不露圭角、不露神色、不露声色、不露形色 不伦不类、不落边际、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蔓不支 不蔓不枝、不忙不暴、不毛之地、不名一格、不名一钱 不名一文、不明不白、不谋而合、不谋而同、不谋同辞 不牧之地、不奈之何、不挠不屈、不挠不折、不能自拔 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宁唯是、不偏不党、不偏不倚 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而会、不期而然、不期而同 不期而遇、不期修古、不欺暗室、不欺暗室、不欺屋漏 不弃草昧、不迁之庙、不切实际、不勤而获、不擒二毛 不轻然诺、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求闻达、不屈不挠 不染一尘、不仁不义、不忍卒读、不日不月、不容分说 不容置辩、不容置喙、不容置疑、不如归去、不辱使命 不入时宜、不三不四、不僧不俗、不衫不履、不伤脾胃 不赏之功、不上不落、不上不下、不舍昼夜、不甚了了 不生不灭、不声不吭、不声不气、不声不响、不胜杯杓 不胜杯杓、不胜枚举、不胜其烦、不胜其苦、不胜其任 不省人事、不失圭撮、不失毫厘、不失时机、不失黍絫 不时之须、不时之需、不识不知、不识大体、不识东家 不识高低、不识好歹、不识局面、不识马肝、不识起倒 不识时务、不识抬举、不识泰山、不识一丁、不识之无 不食马肝、不食烟火、不食之地、不食周粟、不世之功 不世之业、不事边幅、不爽毫发、不爽累黍、不死不活 不速之客、不随以止、不贪为宝、不腆之仪、不挑之祖 不祧之宗、不祧之祖、不通水火、不同戴天、不同凡响 不同流俗、不痛不痒、不吐不茹、不忘沟壑、不忘故旧 不为已甚、不违农时、不文不武、不闻不问、不问不闻 不问皂白、不猧不魀、不无小补、不舞之鹤、不务空名 不务正业、不惜工本、不习地土、不习水土、不习水土 不咸不淡、不相上下、不相为谋、不相闻问、不相问闻 不祥之兆、不晓世务、不肖子孙、不屑毁誉、不屑教诲 不屑一顾、不修边幅、不修小节、不羞当面、不修边幅 不虚此行、不徐不疾、不恤人言、不学无识、不学无术 不徇私情、不言不语、不言而信、不言而谕、不言而喻 不厌其烦、不厌其繁、不厌其详、不药而愈、不一而足 不依不饶、不壹而三、不壹而足、不夷不惠、不遗寸长 不遗巨细、不遗余力、不以为耻、不以为奇、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不义之财、不亦乐乎、不亦善夫、不易一字 不易之典、不易之论、不翼而飞、不因不由、不因人热 不阴不阳、不饮盗泉、不由分说、不由自主、不虞之誉 不远千里、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在话下 不赞一词、不择生冷、不择手段、不折不扣、不正之风 不知不觉、不知颠倒、不知丁董、不知薡蕫、不知端倪 不知凡几、不知甘苦、不知高低、不知高下、不知好歹 不知纪极、不知进退、不知就里、不知利害、不知其详 不知起倒、不知寝食、不知轻重、不知去向、不知肉味 不知深浅、不知世务、不知死活、不知所出、不知所厝 不知所措、不知所错、不知所可、不知所言、不知所以 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疼痒、不知痛痒、不知头脑 不知自爱、不知自量、不直一钱、不直一文、不值一驳 不值一顾、不值一钱、不值一哂、不值一笑、不忮不求 不治之症、不栉进士、不置褒贬、不置可否、不主故常 不追既往、不着边际、不着疼热、不自量力、不自满假 不足齿数、不足挂齿、不足介意、不足轻重、不足为法 不足为据、不足为虑、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 不足为意、不足与谋、不做不休、财不露白、采椽不斫 参差不齐、参差不一、残暴不仁、残缺不全、惨不忍睹 惨不忍闻、惨不忍言、惨然不乐、层出不穷、柴立不阿 缠夹不清、蝉不知雪、长春不老、长恶不悛、长眠不起 长生不老、长生不死、长揖不拜、常备不懈、倡而不和 超然不群、朝不保暮、朝不保夕、朝不及夕、朝不虑夕 朝不谋夕、沉迷不悟、沉吟不决、沉吟不语、称赏不已 成事不说、乘其不备、乘其不意、秤不离砣、吃着不尽 迟徊不决、迟疑不定、迟疑不断、迟疑不决、持正不阿 踟蹰不前、侈侈不休、充耳不闻、宠辱不惊、愁眉不展 踌躇不决、踌躇不前、臭不可当、臭不可闻、出尘不染 出敌不意、出没不常、出其不备、出其不意、出其不虞 出奇不穷、出师不利、出言不逊、楚楚不凡、川流不息 纯一不杂、唇不离腮、词不达意、词不逮理、词不逮意 辞不达义、辞不达意、辞不获命、刺刺不休、从容不迫 猝不及防、踧踖不安、脆而不坚、存而不论、存心不良 寸步不离、寸步不让、寸草不留、寸草不生、寸丝不挂 寸土不让、措手不及、错落不齐、打抱不平、大辩不言 大惑不解、大节不夺、大谬不然、大缪不然、大谋不谋 大难不死、大逆不道、大璞不完、大言不惭、待理不理 丹青不渝、单丝不线、诞幻不经、诞谩不经、诞罔不经 诞妄不经、淡而不厌、当断不断、当仁不让、当着不着 蹈刃不旋、道不掇遗、道不举遗、道不拾遗、道不相谋 道而不径、得不补失、得不偿丧、得不偿失、得不酬失 低回不已、滴水不羼、滴水不漏、敌不可假、敌不可纵 颠簸不破、颠扑不磨、颠扑不破、攧扑不破、点水不漏 掉臂不顾、跌宕不羁、跌荡不羁、跌荡不拘、喋喋不休 蹀躞不下、动不失时、动荡不安、动荡不定、读不舍手 独木不林、笃学不倦、杜门不出、短褐不完、顿足不前 堕甑不顾、恶不去善、恩不放债、二话不说、罚不当罪 罚不责众、法不阿贵、法不徇情、反水不收、反眼不识 犯而不校、方寸不乱、方头不劣、方头不律、方正不阿 防不及防、防不胜防、放达不羁、放诞不羁、放诞不拘 放荡不羁、放浪不羁、放浪不拘、放纵不羁、放纵不拘 分毫不差、分毫不取、分毫不爽、分毫不值、分文不名 分文不取、分文不直、分文不值、纷纷不一、奋不顾命 奋不顾身、奋身不顾、忿不顾身、忿忿不平、愤不顾身 愤不欲生、愤愤不平、粪土不如、丰标不凡、风不鸣条 风景不殊、风马不接、风雨不测、风雨不改、风雨不透 风语不透、风云不测、烽鼓不息、锋不可当、锋芒不露 奉公不阿、怫然不悦、浮而不实、艴然不悦、福不盈眦 簠簋不饬、负固不宾、负固不服、负险不宾、负险不臣 负阻不宾、富贵不淫、改过不吝、盖不由己、敢不承命 感激不尽、刚正不阿、刚直不阿、纲目不疏、高不可登 高不可攀、高而不危、格不相入、格格不纳、格格不入 格格不吐、格杀不论、各不相谋、各不相让、亘古不灭 梗顽不化、公正不阿、功成不居、功高不赏、攻其不备 攻无不克、供不应求、狗吠不惊、狗屁不通、狗彘不如 狗彘不若、狗彘不食、诟如不闻、孤傲不群、古调不弹 古井不波、故旧不弃、寡不敌众、寡不胜众、怪诞不经 观望不前、圭角不露、龟厌不告、诡诞不经、鬼神不测 贵不可言、贵不期骄、贵不召骄、国将不国、果不其然 裹足不前、过门不入、过目不忘、过犹不及、海不波溢 海不扬波、害人不浅、含糊不明、扞格不入、汗不敢出 悍然不顾、毫不讳言、毫不介意、毫发不爽、毫厘不爽 毫毛不犯、豪放不羁、豪迈不群、好恶不同、好景不长 好景不常、好梦不长、好学不倦、昊天不吊、何乐不为 何所不为、何所不有、何所不至、和而不唱、和而不同 河不出图、褐衣不完、横僿不文、横行不法、闳侈不经 闳大不经、后悔不及、后手不接、呼不给吸、忽忽不乐 狐不二雄、狐疑不决、虎不食儿、户枢不蠹、户枢不蝼 户枢不朽、怙恶不悛、怙过不悛、怙顽不悛、怙终不悔 怙终不悛、华不再扬、华而不实、划一不二、画虎不成 话不投机、话不相投、话不虚传、怀才不遇、缓不济急 荒诞不经、慌不择路、惶惶不安、惶恐不安、悔不当初 悔之不及、会家不忙、会者不忙、讳恶不悛、诲人不倦 诲人不惓、惠而不费、毁不灭性、毁不危身、毁誉不一 昏迷不省、昏迷不醒、魂不负体、魂不附体、魂不赴体 魂不守舍、魂不守宅、魂不著体、魂不着体、混沌不分 货而不售、祸不单行、祸不旋踵、蠖屈不伸、击其不意 饥不遑食、饥不暇食、饥不择食、机不可失、机不容发 机不旋踵、机事不密、鸡不及凤、鸡犬不安、鸡犬不惊 鸡犬不留、鸡犬不宁、鸡犬不闻、积不相能、积重不反 积重不返、极恶不赦、极重不反、急不及待、急不可待 急不可耐、急不暇择、急不择路、急不择途、急不择言 疾不可为、几不欲生、计不反顾、计不返顾、计不旋跬 计不旋踵、既往不咎、寂然不动、佳兵不祥、假痴不癫 坚不可摧、坚持不懈、坚持不渝、坚定不移、坚强不屈 坚忍不拔、坚韧不拔、坚守不渝、坚贞不屈、坚贞不渝 坚执不从、间不容发、间不容缓、间不容砺、间不容缕 间不容瞚、间不容瞬、间不容息、缄口不言、俭不中礼 简要不烦、见怪不怪、见惯不惊、见溺不救、见势不妙 见死不救、见所不见、渐不可长、箭不虚发、浆水不交 矫矫不群、脚不点地、脚不沾地、叫苦不迭、接连不断 结不解缘、桀敖不驯、桀傲不恭、桀傲不驯、桀骜不恭 桀骜不驯、桀骜不逊、截然不同、今不如昔、金石不渝 金吾不禁、矜功不立、谨谢不敏、进可替不、泾渭不分 经久不息、井渫不食、敬事不暇、敬谢不敏、迥不犹人 迥乎不同、迥然不群、迥然不同、纠缠不清、九死不悔 久假不归、久久不忘、久悬不决、久要不忘、酒酸不售 救过不给、救过不赡、救过不暇、居不重席、居不重茵 居大不易、居心不良、居之不疑、局促不安、跼蹐不安 举不胜举、举措不当、举棋不定、举止不凡、龃龉不合 涓滴不漏、涓滴不遗、决不待时、绝口不道、谲而不正 军不血刃、坎坷不平、糠豆不赡、刻不待时、刻不容缓 刻不容松、恪守不渝、孔席不暖、孔席不适、口不二价 口不应心、口不择言、口出不逊、哭笑不得、苦不堪言 苦不可言、苦乐不均、匡其不逮、恇怯不前、旷达不羁 岿然不动、愧不敢当、溃不成军、困而不学、来处不易 来历不明、来者不拒、来者不善、来之不易、狼狈不堪 稂莠不齐、牢不可破、老而不死、乐不极盘、乐不可极 乐不可言、乐不可支、乐不思蜀、乐此不倦、乐此不疲 乐而不荒、乐而不厌、乐而不淫、乐善不倦、雷打不动 磊瑰不羁、磊浪不羁、磊落不凡、磊落不羁、累教不改 嫠不恤纬、礼无不答、李广不侯、理不胜辞、理不忘乱 理所不容、醴酒不设、力不从心、力不能及、力不能支 力不胜任、力不自胜、力所不及、力学不倦、利不亏义 连绵不断、连绵不绝、廉而不刿、恋恋不舍、恋栈不去 良莠不分、良莠不齐、良莠不一、了不长进、了不可见 临财不苟、临难不避、临难不惧、临难不恐、临危不顾 临危不惧、临危不挠、临文不讳、令不虚行、流年不利 留连不舍、留恋不舍、六尘不染、六亲不认、六神不安 六畜不安、鹿裘不完、路不拾遗、路见不平、屡见不鲜 屡教不改、屡试不爽、卵石不敌、络绎不绝、骆驿不绝 落魄不羁、落魄不偶、落拓不羁、麻痹不仁、麻痹不仁 麻木不仁、马不解鞍、马不停蹄、马尘不及、骂不绝口 蛮不讲理、满不在乎、满不在意、满而不溢、谩不经意 漫不加意、漫不经心、漫不经意、忙不择价、茫然不解 毛发不爽、冒大不韪、没齿不忘、没而不朽、没世不忘 没世不渝、眉头不伸、每饭不忘、美不胜收、美言不信 美中不足、门不停宾、门不夜关、门不夜扃、闷闷不乐 迷而不反、迷而不返、迷惑不解、靡坚不摧、秘而不露 秘而不宣、秘而不言、密不通风、密云不雨、绵绵不断 绵绵不绝、绵延不断、面不改容、面不改色、苗而不秀 渺不足道、妙不可言、妙处不传、民不堪命、民不聊生 民不畏死、民心不壹、名不符实、名不副实、名不虚传 名不虚得、名不虚立、明发不寐、明教不变、明赏不费 明刑不戮、冥顽不灵、铭感不忘、铭记不忘、摸门不着 摸头不着、末大不掉、漠不关心、漠不相关、墨突不黔 默不作声、谋图不轨、谋为不轨、目不别视、目不给赏 目不苟视、目不见睫、目不交睫、目不窥园、目不忍睹 目不忍见、目不忍视、目不识丁、目不识书、目不暇给 目不暇接、目不邪视、目不斜视、目不知书、目不转睛 内省不疚、南风不竞、呶呶不休、能不称官、泥而不滓 泥古不化、泥蟠不滓、拟于不伦、儗不于伦、年谷不登 念念不忘、涅而不淄、涅而不缁、宁死不屈、宁死不辱 宁折不弯、凝瞩不转、忸怩不安、怒不可遏、判然不同 疲惫不堪、片甲不存、片甲不还、片甲不回、片甲不留 片瓦不留、贫不学俭、贫贱不移、迫不得已、迫不及待 迫不可待、破烂不堪、破甑不顾、其乐不穷、其貌不扬 泣不成声、泣不可仰、器二不匮、器宇不凡、千古不磨 千古不朽、钳口不言、强聒不舍、樵苏不爨、巧不可阶 巧不可接、愀然不乐、锲而不舍、琴瑟不调、寝不安席 寝不成寐、寝不聊寐、寝食不安、青黄不接、青山不老 情不可却、情不自禁、情不自已、庆吊不行、穷不失义 秋毫不犯、求之不得、曲不离口、缺一不可、却之不恭 确固不拔、确乎不拔、确切不移、确然不群、确凿不移 阙一不可、群而不党、人不聊生、人不自安、人事不省 人事不醒、人事不知、人心不古、忍俊不禁、忍俊不住 稔恶不悛、任达不拘、日不我与、日不暇给、日不移晷 日不移影、日出不穷、日旰不食、日月不居、日昃不食 柔而不犯、如不胜衣、入不敷出、锐不可当、若不胜衣 弱不好弄、弱不禁风、弱不胜衣、三不拗六、桑荫不徙 赏不当功、赏不逾日、赏不逾时、赏罚不明、上交不谄 少不更事、少不经事、舌挢不下、舌桥不下、身不由己 身不由主、身不遇时、深不可测、深信不疑、神不附体 神不收舍、神不守舍、神鬼不测、神情不、神色不动 神色不惊、生不逢辰、生不逢时、生不遇时、生生不息 生生不已、生死不渝、盛水不漏、虱多不痒、施而不费 十不当一、十恶不赦、十死不问、石赤不夺、时不可失 时不我待、时不我与、时不再来、时运不济、时运不齐 拾金不昧、食不充肠、食不充饥、食不充口、食不二味 食不甘味、食不果腹、食不糊口、食不遑味、食不兼肉 食不兼味、食不累味、食不求甘、食不暇饱、食不下咽 食不知味、食不终味、食不重肉、食不重味、食而不化 食古不化、食生不化、史不绝书、矢不虚发、矢志不移 矢志不渝、矢忠不二、始终不懈、始终不易、始终不渝 市不二价、事不关己、事不过三、事不师古、事不宜迟 事不有余、势不可当、势不可挡、势不可遏、势不两存 势不两立、视而不见、誓不两立、誓死不二、誓死不贰 誓死不屈、誓死不渝、手不释卷、手不释书、手不停毫 手不停挥、手不应心、守节不移、守正不阿、守正不回 守正不挠、守正不桡、寿不压职、授受不亲、书不尽言 书不尽意、书不释手、疏不间亲、疏而不漏、述而不作 数不胜数、数见不鲜、水菜不交、水火不避、水火不辞 水土不服、水楔不通、水泄不漏、水泄不通、水泄不透 水泄不通、睡卧不宁、说一不二、思不出位、死不改悔 死不悔改、死不瞑目、死不旋踵、死不足惜、死而不朽 死且不朽、四不拗六、四体不勤、驷不及舌、驷马不追 俗不可耐、俗不可医、夙夜不解、素不相能、素不相识 岁比不登、岁不我与、岁月不居、遂迷不寤、遂迷不窹 所费不赀、贪心不足、谈不容口、忐忑不安、忐忑不定 滔滔不断、滔滔不竭、滔滔不尽、滔滔不绝、倜傥不羁 倜傥不群、天不假年、天不绝人、天不作美、天地不容 天理不容、天年不测、天年不齐、天年不遂、恬不为怪 恬不为意、恬不知耻、恬不知怪、恬不知愧、恬不知羞 铁板不易、听而不闻、停滞不前、同垂不朽、痛不欲生 图谋不轨、图作不轨、屯毛不辨、跅弛不羁、跅幪不羁 跅弢不羁、歪不横楞、玩世不恭、顽梗不化、顽固不化 晚节不保、晚节不终、万不得已、万不失一、万夫不当 万劫不复、万世不易、万死不辞、亡不待夕、亡不旋跬 亡不旋踵、望尘不及、威武不屈、微不足道、为德不终 为德不卒、为恶不悛、为富不仁、为期不远、为仁不富 帏箔不修、帏薄不修、帷箔不修、帷薄不修、帷幕不修 惟日不足、尾大不掉、委靡不振、娓娓不倦、萎糜不振 萎靡不振、亹亹不倦、未为不可、位不期骄、畏缩不前 畏葸不前、谓予不信、文不对题、文不加点、文风不动 文理不通、文丝不动、纹丝不动、闻所不闻、卧不安席 卧床不起、无般不识、无大不大、无恶不为、无恶不造 无恶不作、无乎不可、无坚不摧、无坚不陷、无可不可 无空不入、无孔不入、无孔不钻、无平不颇、无奇不有 无施不可、无施不效、无所不包、无所不备、无所不及 无所不可、无所不能、无所不容、无所不通、无所不为 无所不晓、无所不有、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至 无所不作、无往不复、无往不克、无往不利、无往不胜 无微不至、无一不备、无一不知、无幽不烛、无远不届 无征不信、五谷不分、五谷不升、武不善作、习焉不察 席不暇暖、洗手不干、喜不自胜、细大不捐、瑕不掩瑜 瑕不揜瑜、下不为例、下落不明、下愚不移、先天不足 纤尘不染、险遭不测、现钟不打、相持不下、香火不绝 哓哓不休、小小不言、孝思不匮、笑不可仰、笑而不答 邪不敌正、邪不伐正、邪不犯正、邪不干正、邪不胜正 邪不压正、胁不沾席、邂逅不偶、心不两用、心不应口 心不由意、心不由主、心不在焉、心口不一、心神不定 心神不宁、心术不端、心术不正、心照不宣、信守不渝 信言不美、刑措不用、行不从径、行不贰过、行不副言 行不苟合、行不履危、行不胜衣、行不由径、行不逾方 形影不离、朽棘不雕、朽棘不雕、朽木不雕、秀而不实 轩轾不分、学而不厌、谑而不虐、严惩不贷、言不达意 言不逮意、言不二价、言不顾行、言不及行、言不及义 言不尽意、言不由中、言不由衷、言而不信、言无不尽 言笑不苟、言行不贰、言行不符、言行不一、言者不知 言之不预、掩其不备、鞅鞅不乐、仰不愧天、怏怏不乐 怏怏不悦、妖不胜德、杳不可闻、要言不烦、夜不闭户 夜不成寐、一笔不苟、一病不起、一不扭众、一尘不到 一尘不染、一尘不缁、一成不变、一成不易、一跌不振 一丁不识、一定不移、一定不易、一谷不登、一谷不升 一毫不差、一毫不苟、一毫不染、一虎不河、一脚不移 一介不苟、一介不取、一蹶不兴、一蹶不振、一孔不达 一毛不拔、一暝不视、一瞑不视、一钱不名、一钱不值 一窍不通、一事不知、一丝不苟、一丝不挂、一丝不紊 一文不名、一文不值、一卧不起、一物不知、一言不发 一字不苟、一字不易、衣不蔽体、衣不解带、衣不完采 衣食不周、依依不舍、以不济可、以防不测、义不反顾 义不取容、义不容辞、义不生财、艺不压身、议不反顾 悒悒不乐、谊不敢辞、谊不容辞、意想不到、阴魂不散 殷鉴不远、引而不发、隐忍不发、隐忍不言、应接不暇 影形不离、雍容不迫、饔飧不饱、饔飧不给、饔飧不济 饔飧不继、永不磨灭、永垂不朽、永志不忘、勇者不惧 用之不竭、优游不断、犹豫不决、游荡不羁、游移不定 有条不紊、愚不可及、瑜不掩瑕、瑜不揜瑕、与众不同 语不惊人、语不投机、语焉不详、玉石不分、郁郁不乐 欲罢不能、欲速不达、遇人不淑、誉不绝口、原封不动 源源不断、源源不绝、远不间亲、远垂不朽、殒身不恤 再不其然、在所不辞、在所不惜、赞不绝口、赞口不绝 赞声不绝、赞叹不已、遭逢不偶、遭际不偶、遭家不造 遭时不偶、遭遇不偶、皂白不分、造恶不悛、贼心不死 曾不惨然、诈痴不颠、诈奸不及、债多不愁、战不旋踵 战无不克、战无不胜、招架不住、贞不绝俗、真金不镀 正言不讳、政令不一、之死不渝、知命不忧、知情不举 知无不言、知止不殆、知足不辱、脂膏不润、执而不化 执法不阿、执迷不反、执迷不返、执迷不误、执迷不悟 执迷不醒、执意不从、直认不讳、直言不讳、只轮不反 只轮不返、只骑不反、只字不提、指不胜偻、指不胜屈 至当不易、至死不变、至死不悟、至死不渝、质而不俚 质而不野、置之不顾、置之不理、中立不倚、忠不避危 忠贞不渝、终始不渝、众寡不敌、周而不比、骤不及防 诛求不已、逐物不还、祝不胜诅、壮心不已、惴惴不安 谆谆不倦、卓尔不群、卓乎不群、卓荦不羁、卓然不群内容来自gyjslw.com
9. “赏”字的成语有哪些?
赏一劝众【 shǎng yī quàn zhòng】
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
赏一劝百【(shǎng yī quàn bǎi】
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
赏同罚异【shǎng tóng fá yì 】
指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
赏赐无度【shǎng cì wú dù】
指赏赐没有限度。
赏善罚恶 【shǎng shàn fá è】
谓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赏功罚罪【shǎng gōng fá zuì】
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
赏罚严明【shǎng fá yán míng】
指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处理清楚明白。
赏罚无章【shǎng fá wú zhāng】
赏赐与惩罚不按规章办事
赏罚黜陟【shǎng fá chù zhì】
指官吏的赏赐、惩罚和官职的升降。
赏罚不明【shǎng fá bù míng】
赏罚不清楚不明白。该奖赏的不奖赏,该惩罚的不惩罚。内容来自gyjslw.com
10. 三国问题
  此为诸葛亮兵法,自己看。  兵   原文  夫兵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译文  所谓兵,就是将帅统率三军的力,它是将帅建立自己的威信的关键。将帅掌握了兵,就抓住了统领军队的要点,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翼一般,不仅有威势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况都能灵活应变,占据主动。反之,将帅如果失去了这个力,不能指挥军队,就好象鱼、龙离开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游的自由,在浪涛中奔驰嬉戏,也是不可能的。  将 材内容来自gyjslw.com
11. 赏字开头的歌词
呵呵,很多的啊!希望下面这些请你参考吧:
【赏善罚否】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同“赏善罚恶”。
【赏善罚淫】赏:奖赏;善:善良的;罚:处罚;淫:邪恶。奖赏好人,惩罚坏人。也形容做善事有好报,做坏事有恶报。
【赏同罚异】指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
【赏信必罚】信:真实不欺。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形容赏罚严明。
【赏贤罚暴】犹赏善罚恶。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赏信罚必】指该赏一定赏,该罚一定罚。
【赏信罚明】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同“赏罚分明”。
【赏心乐事】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赏贤使能】尊崇并重用贤能之士。赏,通“尚”。
【赏心悦目】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赏一劝百】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
【赏一劝众】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
【赏不当功】指赏赐与功劳不相称。
【赏不遗贱】奖赏时不要遗留地位低下的人。
【赏不逾日】指及时行赏。同“赏不逾时”。
【赏不逾时】指及时行赏。
【赏赐无度】赏赐没有限度。
【赏罚不当】奖赏或惩罚与功过不相当。
【赏罚不明】赏罚不清楚不明白。该奖赏的不奖赏,该惩罚的不惩罚。
【赏罚不信】赏赐与惩罚不按规定执行。
【赏罚黜陟】黜陟:官吏的进退升降。指官吏的赏赐、惩罚和官职的升降。
【赏罚分明】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
【赏罚分审】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同“赏罚分明”。
【赏罚无章】奖赏和惩罚无章法可依。
【赏罚信明】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同“赏罚分明”。
【赏罚严明】指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处理清楚明白。
【赏高罚下】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同“赏功罚罪”。
【赏功罚罪】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
【赏劳罚罪】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同“赏功罚罪”。
【赏立诛必】指该赏的立即赏,该罚的一定罚。
【赏奇析疑】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
【赏善罚恶】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内容来自gyjslw.com
12. 融什么赏什么?
融什么?淘融、融朗、融汰、融坚、融熠、融渥、充融、暖融融、马融奢、金融家、煖融融、化融、浑融、光融、融暖、融液、融溢、销融、雍融、融晴、赏什么?赏不当功、赏罚不信、赏不遗贱、赏信罚明、赏善罚否、赏功罚罪、赏罚严明、赏信罚必、赏罚分明、赏赐无度、赏不逾日、赏高罚下、赏贤使能、赏罚黜陟、赏罚无章、赏一劝百、赏罚分审、赏不逾时、赏心悦目、赏一劝众、赏罚不明、赏同罚异、赏奇析疑、赏心乐事、赏罚不当、赏立诛必、赏贤罚暴、赏善罚恶、赏罚信明、赏劳罚罪。内容来自gyjslw.com
13. 以赏开头的成语
赏罚分明: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 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色内而心容情愉快。 赏赐无度:赏赐没有限度 、赏罚无章:奖赏和惩罚无章法可依。赏善罚恶: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内容来自gyjslw.com
14. 出师表原文及译文
一、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
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
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商讨,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3、作者:三国时期诸葛亮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二、赏析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
这种情况下蜀汉政作为客籍政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
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攘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因此,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诸葛亮擅治军,首先,治军以明。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诸葛亮认为,“信,重然诺也”,也就是说,“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
不诚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么作战一定会失败;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够执行,那么即使有百万之众,也是毫无用处。反之,如果用信义来鼓励将士,将士没有不拼命效力的。
因此,诸葛亮强调治军要以信为本,“夫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  ”以信为本,就赏罚而言,诸葛亮认为要“赏罚有信”,因为用赏罚来判定功过,士卒就会知道守信用;就将帅而言,诸葛亮认为所谓信将,即“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03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