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溜拍”的成语「溜须拍马」
成语“溜须拍马”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liū xū pāi mǎ成语简拼:LXPM
成语注音:ㄌ一ㄡ ㄒㄨ ㄆㄞ ㄇㄚ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阿谀奉承
反义词:刚正不阿
成语出处:浩然《艳阳天》第128章:“跟在李乡长的屁股后边,溜须拍马,可神气啦。” 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比喻讨好奉承。
成语用法:溜须拍马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讨好奉承。
成语造句: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21回:“溜须拍马、投机钻营的事,邵某虽不会,但官场之尔虞我诈、胜残去杀的现象,我邵某还是略知一二。”
英文翻译:fawn on <bow and scrape>
日文翻译:機嫌(きげん)を取る,おべっかを蕍う,おもねる,へつらう
其他翻译:<德>jm um den Bart gehen
成语谜语:用胡子打马
成语“溜须拍马”的扩展资料
1. 如何与工作中“溜须拍马”的人相处?没有人不喜欢听好听的话,赞美和恭维的话不管出自谁的口,都会让人心里舒服。爱溜须拍马的人不一定是人品有问题,有可能是他的处世之道。但你听到赞美和恭维的话时千万不要忘乎所以,洋洋得意,要仔细想想他的动机,小心其对你别有用心。如果你是单位领导,首先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是对你毕恭毕敬、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就是佩服你能力的人。对于只会溜须拍马不学无术、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人,要尽早的开除掉,不然会像流行感冒一样传染其他同事,让单位变得乌烟瘴气。如果是同事之间,你知道他是势利小人,他对你极尽谄媚之能亊,当众给你戴高帽子,声称:“在我们公司里只有你可以搞定这件事”或者说:“你真是太棒了!如果这件事交给别人去做,就不会有这样的好结果。”这时的光环反而让你成为招风大树,小人都争着以你为目标,展开不可告人的行动。他今天可以和你称兄道弟,甚至鞍前马后,明天你要是无利可图,他便说得你一无是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说三道四搬弄是非,甚至降低自己的人格点头哈腰,围着力者摇头摆尾。爱溜须拍马的人害人一般有两招:其一是借领导的威或领导给他的机会报复人,其二是对于不和他套近乎的人,极尽口舌,破坏你在领导面前的形象。我们在与其相处时,千万要小心,这类人靠近上司,能力通天,是得罪不起的。因为他已经得到上司的认可和信任,而且整天在头头那里厮磨,一旦与他结下了冤仇,说不定哪天你就会落入不明不白的圈套中,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在交往过程中,虽说你耻于巴结他,但不能把 那种愤恨不屑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不该说的话尽量不说。这时候,沉默是金。
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讽刺溜须拍马的人的诗词
讽刺溜须拍马的人的诗词:《嘲竹》
全文:竹似伪君子, 外坚中却空。 成群能蔽日, 独立不禁风。根细善钻穴, 腰柔贯鞠躬。 文人多爱此, 生气息相同。
此诗的作者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丁文江先生。
作者简介:丁文江(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
丁文江的身上,恰到好处的集合了门科学家、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科学思想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丁文江之精于科学、长于办事,不仅表现在他在我国早年科学事业的组织、管理方面;还表现在他后来的多姿多彩的传奇经历中。
他做过北票煤矿公司的总经理约5年、孙传芳治下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约8个月、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在以上经历中丁文江都做出过影响深远的实绩。
扩展资料:
丁文江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丁文江不仅建造了中国地质学的基础,还擘画了它健康发展的路径。在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丁文江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学术界的政治家”角色。他创办了中国最早成功的门地质教育机构——地质研究。
,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地质调查机构(也是中国最早的科学研究机关)——地质调查所,他还在该所确立了绵延至今的研究精神。在丁文江的领导下,中国地质学成绩卓著,早在192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声誉。
除地质学以外,丁文江在地理学、人种学、优生学、历史学、考古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温源宁曾这样评价他:“丁文江的所知所见实在太丰富了,简直就是一所老古玩店,五花八门、零零碎碎的东西,从中国军队装备的统计以及唐诗朗诵法,一应俱全。换句话说,应该把丁博士看作一部百科全书。”
傅斯年:“我以为在君确是新时代最良善最有用的中国人之代表;他是欧化中国过程中产生的最高的菁华;他是用科学知识作燃料的大马力机器;他是抹杀主观,为学术为社会为国家服务者,为公众之进步及幸福服务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丁文江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我们常用“溜须拍马”形容阿谀奉承,“拍马”是怎么来的?
“溜须”的典故来自北宋政治家寇准,就是那个在评书《杨家将》中的双天官寇老西。寇准背靴、寇准巧断潘杨案、寇准罢宴等故事流芳百世,就连保证了宋辽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也是在寇准的主持下完成的。
寇准做宰相时,有一个副宰相叫丁谓,特别善于逢迎,寇准很不喜欢他。有一天北宋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会后一起工作餐,寇准的胡须沾了汤水,丁谓讨好地起身给寇准擦拭,史称“溜其须”。寇准讽刺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人们就把某人讨好奉承称“溜须”。
“拍马”的典故来源于蒙古文化。蒙古人善于骑马和养马,就是一般百姓也会拥有几匹马,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后来下级遇见上司后,也讨好地拍拍他的马、夸他的马好,逐渐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
成语“溜须拍马”就是由“溜须”和“拍马”两个故事演绎而成,显然是一个贬义词,一直受到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不屑,但有些高手却因此受到传唱。
明初的大才子解缙和朱元璋一起钓鱼,解缙钓了好几条,朱元璋一条都未钓到,心里不高兴,命解缙作诗如实记录,解缙作诗:“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钓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马屁拍得如此有文化,算是“溜须拍马”的极品了。
清代大才子袁枚有一次去向他的恩师辞行,老师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老师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办实事呀!”袁枚说:“老师您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
袁枚这个马屁拍得不留痕迹,堪称“溜须拍马”的绝品了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溜须拍马的词语
1、曲意逢迎:曲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从别人;逢迎:迎合。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 2、摇头摆尾:原形容鱼悠然自在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人摇头晃脑、轻浮得意的样子。 3、上交不谄:谄:巴结、奉承。与据高位的人交往,不拍马奉承。 4、吮痈舐痔:吮:集合嘴唇来吸;痈:毒疮;舐:舔。只为人舔吸疮痔上的脓血。比喻卑鄙地奉承人。 5、卑躬屈节:卑躬:低头哈腰;屈节:辱没节操。形容不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 6、奴颜婢色:犹言奴颜婢睐。形容低声下气,谄媚奉承的嘴脸。 7、奴颜婢膝:奴颜:奴才的脸,满面谄媚相;婢膝:侍女的膝,常常下跪。指表情和动作奴才相十足。形容对人拍马讨好卑鄙无耻的样子。 8、阿谀逢迎: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奉承,拍马,讨好别人。
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溜须拍马中的溜须是什么意思啊?
溜须”一词,难见于“辞典”、“辞海”,而于宋史中则有丁谓溜须的记载。丁谓在宋真宗时即在中央政府的监察、财政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他伙同王钦若大营道观,屡上祥异,以迎合帝意,不久升任副宰相,即参知政事。时宰相是寇准,丁谓对之毕恭毕敬,唯寇准之言是听。 某日,中央政府开办公会议,宰相、副宰相等在一起用工作餐,汤污寇准的胡须,丁谓起而为之揩拂,即溜其须,寇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说得丁谓既羞又恼,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这大概就是“溜须”的由来。
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