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民富”「民富国强」

2023年06月29日成语大全112

成语“民富国强”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民富國強
成语读音:mín fù guó qiáng
成语简拼:MFGQ
成语注音:ㄇ一ㄣˊ ㄈㄨˋ ㄍㄨㄛˊ ㄑ一ㄤ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国富民强
反义词:民不聊生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主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人民富裕,国家强盛。
成语用法:民富国强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造句:我们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民富国强了
英文翻译:a strong nation with wealthy people
俄文翻译:благосостояние народа и могущество госудáрства

成语“民富国强”的扩展资料

1. 急求出现国强民富、国富民强、民富国强这类词语的古文,越多越好,谢谢!
儒家儒家把传统的富民观点,丰富发展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经济理论。孔丘提出“足食”、“富而后教”的论点,把充裕人民的物质财富作为实施礼乐教化的基础。他的富民措施主要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即实行宽惠的经济政策,允许人民牟利取财,同时要求统治者节用薄敛。他把人民的富足看作是政府获得充足财源的基础,主张民富先于国富,国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这就是著名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的财政思想。孔丘的富民思想在中国长期成为传统的教条,具有深远的影响。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者孟轲与荀况对富民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孟轲的富民政策主要是发展生产和减轻赋税,“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他的发展生产的具体措施是制恒产、兴井田、给每农户五亩宅、百亩田,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他的薄税敛主张是:商舍不税,也不征货物税、房地税和无职业者的人头税,只征单一的农业税,即相当农民收获九分之一的劳动地租。孟轲认为实行了这些富民措施,就能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梁惠王上》),达到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荀况继承了早期儒家不与民争利的观点,进一步阐发了治国必先富民的意义。他批评统治者好利聚敛是“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并分析了财富分配与国家兴亡的关系:“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荀子·王制》)。他从治国必先富民的理论出发,要求统治者“以政裕民”(《富国》),即采取节用薄敛和倡导发展生产等措施,使民富裕。他说:“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大略》)。他认为人民富裕,有利于生产发展,“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而生产愈发展,国家也就愈富,从而“上下俱富”(《富国》)。荀况把民富与国富在理论上统一起来,对儒家的富民思想作了总结性的阐发。墨家 墨家从小生产者求生存、求发展的愿望出发,反对亏人自利,要求在互爱互利中求富。墨家认为求富的途径在于自己的努力劳动:“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墨子·非命下》)。他们反对统治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辞过》)。要求厉行节约,减轻人民负担。但墨家在富民与富国关系上,不同于儒家,他们主张“官府实而财不散”(《尚贤中》),要求充实官府而不是藏富于民。认为国家“仓有备粟”(《七患》),就能“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人民生活才有保障,所谓“官府实则万民富”。墨家把小生产者的幸福,寄托于王公大人的雨露阳光,幻想统治者能节用去侈,“爱利万民”(《尚贤中》),“加于民利”(《节用》),给人民以安居乐业的条件。道家 道家倡无为,一切因顺自然,反对统治者干涉人民的经济活动,主张“我无事而民自富”(《老子》第五十七章),让人民自由牟取财富。但道家在根本上是反对人们追求财富的,认为“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因而要求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使人民“无知无欲”(《老子》第三章),过俭朴的生活。道家认为,虽然客观上财富不多,但只要主观上自我满足,就算是富足,所谓“知足者富也”(《老子》第三十三章)。道家的富民以寡欲知足为前提,实质上是在生产很不发达状态下相对于普遍贫困而言的。法家 法家以富国立论,但早期法家亦多重视富民。如管仲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是富国与富民兼重。《管子》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国》)。至商鞅,虽有“令贫者富”(《商君书·去强》)之说,但富民并非其目的。及至韩非,提出“足民何可以为治”(《韩非子·六反》),从理论上否定富民的必要。从根本上说法家并不认为富民是可取的,’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管子·国蓄》),“甚富不可使”(《侈靡》),认为民太富,不利于统治。因此主张“民富则不如贫”(《山数》),“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把富民看作只是从于富国所需的一种手段。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民富国强的意思,民富国强是什么意思
民富国强
用英语表达
翻译如下:
The people are rich and the country is strong.
或:National wealth and strength.
[例句]
It describes the party’s influence as having led China down a glorious path of ethnicindependence, liberation, national wealth and strength.
影片描述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终于走上了民族独立,解放,国富民强的光辉道路。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国兴则家兴,民富则国强是什么意思
国家兴旺了,小家也能兴旺,老百姓富足了,国家也就富强了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民富国强才是发达国家的标准
其实传统的发达国家标准并不包括“国强”,你看欧洲一些非常小的小国家因为人均财富成为全球前几位,通常也算发达国家,但绝对谈不上是“国强”。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中国(民富国强)是哪一年?
2013---2014吧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 宝箧印陀罗尼经 咒 塔阿弥陀佛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德国并非“民富国强” 它的贫富差距究竟多大
如果你遇到一个在德国读书的中国人,他说德国贫富差距不大,你就可以确定他不读德文报纸。而且他对德国的了解基本上仅限于中文媒体。
国进民退
实际上,贫富差距最大的欧元区国家就是德国。一份名为德国《贫困和财富报告》,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由德国联邦政府委托研究机构进行的关于国内贫富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每四年进行一次。
这份近500页的报告显示,德国民众的私人财富在1992年初到2012年初的时间里,从4.6万亿欧元增加到了10万亿欧元。另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每过一秒钟德国人的财产就会增加1万欧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2007到2012金融危机肆虐的这段时间,德国私人财富仍然增长了1.4万亿欧元。不过,德国的国家财富在过去20年间严重缩水了8000亿欧元。也就是说,德国国家越来越穷,德国人民越来越富。
贫富差距
报告指出,德国最富有阶层仅占德国总人口的10%,但是他们手中掌握着超过50%的德国私人财富,于底层的50%的总人口只拥有财产总数的1%。如果我们换算一下,按照德国人口8200万,算下来富人平均每人大约拥有61.3万欧元,约合500万元人民币。而穷人每人仅有约2440欧元,合人民币也就是两万多一点。这么一比较,最有钱的比最穷的要富上近250倍。五分之一的德国人口没有任何资产,最富裕的1%的人口却拥有至少80万欧元的人均资产。两者差距如此之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点在德国各大城市街头奇装异服的流浪汉、以及牵着狗沿街乞讨的乞丐就是最好的说明。
固化的社会阶层
德国学界将社会阶层分为低薪阶层(工人阶层,Arbeiterschaft),中薪阶层(达到全德平均工资,Mittelschicht),资产阶层(Buergertum,占3-4%),大资产阶层(Grossbuergertum,占0,5%)。德国现有的经济界、政治界和文化界“贵族”或称精英(Eliten),25%出生于大资产阶层,40%出生于资产阶层,即75%的“精英”就源于这4%的家庭,而只有不到6%的低薪阶层的孩子进入到这一精英阶层。例如在企业界,国家投资的公共企业的高层经理,这些资产家庭的孩子还只占46%;而在完全私营的企业中,占到83%,该比例几十年未变。甚至在科技文教领域的精英阶层中,这些家庭的孩子占到60%,在政界(尽管是民选)占到56%,只有在工会情况较好。
另外,德国在全世界闻名的是中小企业(German Mittelstand),他们雇佣了德国70%的雇员,贡献了50%的GDP,中小企业的一大部分都是都是家族企业。德国的全球性大企业里,无论上市的,没有上市的,比如,Bosch,Wacker,Chemie, SAP,(这个list太长了)创始人家族最后都在这些商业上非常成功的企业里保留很客观的比例的股份。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为什么说「国富民强」,而不是「民富国强」
国富民强的意思是国家和人民富足强健,精神和物质文明富足,体质强健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中国国强民穷?
是的,奉行国富民强的政策,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穷,本来可以很富的,可是很多必不可少的东西被垄断以后就悲催了,比如40%到70的房产税,这个钱不向我们收,向开发商收,然后开发商提价,再比如车子的税也于此类似,然后油价,然后医疗,然后……然后就成这样了,话说回来有点羡慕老美,人家奉行民富国强的政策,结果我又呵呵了,还是那句话,今生我爱国,来世去他国,如果有的选,绝不来中国。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国富民强和民富国强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是好多中国人模糊的问题。这个问题,重点在一个“富”字的来相上。谁都知道:国家的分文财富,来自民间税务的上缴。你说:交税的一面若穷了,国家到哪里去收税??所以,只有民富了,国家才会强起来。凡是说国富民强的人,等于在说:树木没有根才长的旺。说国富民强的人群,虽然其目的是让国人重视国家机器、尊重官的逍遥,但是,“不吃饭就能饱”的宣传,是当不了挨饿的。国家管着印钱、销毁钱,钱能直达生活目的之所需吗?不换成物质,钱就是废纸!反过来:物质若没有钱掺和,它照样能用(比如农产品)。所以富,指的不是钱印了多少、黄金存了多少,是指:钱因为物质的丰富,它有多少“退休”的成分存在。股市里全是钱,都在空里来、空里去,关上门钱成山,饿不死股民?叫富??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怎样看待民富与国强的关系,?
民富与国强孰先孰后,决不是一个单纯的词语搭配问题,它内在地反映着作为执政的党对民与国关系的深刻认识,体现着不同的执政理念.民富是国强的基础.因为人民是全部国家生活的根本和基础,没有民富就不可能有国强.国强是民富的保障.因为国家的稳定是民富的前提;党和国家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措施为民富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国强为民富创造着更为宽广的条件.民富与国强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民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富民强国,民富才能国强。我们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深层次的矛盾凸显。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甚至不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们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发展的不均衡性,也只是部分的“先富”。我们既定的目标是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们有必要和义务朝这个方向努力。富民强国之路才是民族复兴大业之路。 “十一五规划”针对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农村实际困难,明确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协调发展,缩短城乡差距,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 中国的国情比较特殊,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因此,农村不大发展、不富裕,那么涉及中国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可能实现好和维护好,就不可能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我们看到城乡二元体制等对于整个社会特别是城乡之间发展带来的不利,这不仅是一个发展的深层问题,更是关涉国家稳定大局。 民富则国强。安民、富民是治国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民富与国强是相互维系的两位一体。我们的发展要处理好发展的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也要处理好个体之间的利益。我们讲协调、讲和谐,这样几个关系的处理非常关键。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就是那句古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中国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第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核心价值观肯定是少不了第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也要有第三,好像没有第三了。想得到的朋友请补充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2. 国强民富中国梦的下联
国强民富中国梦,风清气正新时代。国强民富中国梦,春和景明新时代。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3. 为什么说“国富民强”,而不是“民富国强”?
国家和人民是一个整体,国是人民安定的基础,国家幸福安定,百姓就能安居乐业。那么,为什么说国富民强,而不是民富国强呢?
首先在词语里的位置不同重要性也是略有分别的,其次就是到底是国家富有强大然后人民就能更加强大安定呢?还是人民先富强起来,国家就能变得强大了呢?
为何是国富民强
在中华的源远流长的文化里,关于位置可是大有讲究的,座位有次序,那么在词语上我认为也是有次序的,首先,国在前,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哪来的家。
小家在世界上太渺小了,国是整个家的整体,在世界上才有发言。道理等同于折一根筷子轻易折断,但多个筷子一起折就比较难了,虽然解释的抽象,但是大家应该都有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的观念吧。
关于词意方面,其实差别不大,主要还是涉及到了现有国富强还是人民富强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也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是先国家富强,国家没有富强的话,即使你的小家再富强,别人也觉得你是没有强大力量保护的,是可以随意压迫欺凌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清王朝那些贵族富有吗,可是当时国家不强盛,王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不是随意压迫剥削吗?所以啊,要想在世界立足,首先国家要富强。
《国家》的歌词不是也这样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所以是国富民强。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4. 民富国强,众安道泰什么意思
  汉朝赵晔在《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中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经济建设如此,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发展经济没有“民富”就没有“国强”,如果国家富裕但财富分配不公或财富只是集中在少数特阶层手中,对民众而言国家就会失去向心力,民族就没有了凝聚力。“国强”从何谈起?文化本来就是每一个民众的生活之需,只有让民众的基本文化益得到更好保障,每一个民众都“共享”到文化建设的成果,每一个民众都成为文化人,文化强国的建设就有了清渠之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直记得上中学时的一个报道。有个中国的小女孩参加联合国组织的一个活动,在活动就要开始的时候,小女孩发现现场升起了很多国家的国旗,可是就是找不到中国的五星红旗。小女孩马上向活动的主办方提出了“要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的要求。五星红旗很快升起来了,小女孩得到了许多赞赏的目光。现在看来,是强大的中华文化在小女孩的心里播下了极富生命力的种子,使得小女孩在那一刻去寻找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里不可或缺的那面旗帜。  20年前的那个小女孩,她的行为是“文化”影响的结果,同时她的所作也教给了像我一样的许多人和她一样的“文化”。如果每一个国人都有了这种“文化”,我相信在有中国人参加的国际活动中,五星红旗就一定不会被忘记升起——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强大——这强大来自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07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