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字是“穿”字的成语「学如穿井」

2023年07月01日成语大全33

成语“学如穿井”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壆如穿井
成语读音:xué rú chuān jǐng
成语简拼:XRCJ
成语注音:ㄒㄩㄝˊ ㄖㄨˊ ㄔㄨㄢ ㄐ一ㄥ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学如登山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学道当如穿井,井愈深,土愈难出。”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成语用法:学如穿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成语“学如穿井”的扩展资料

1. 关于井的成语
下井投石 〖解释〗见人掉进井里,不但不搭救,反而向井里仍石头。 投河觅井 〖解释〗即寻死觅活。闹着要死要活。多指用自杀来吓唬人。 河水不犯井水 〖解释〗比喻互不干犯。 甘井先竭 〖解释〗甜水井的水先枯竭。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早衰。 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解释〗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 【出处】【解释】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示例】【故事】 埳井之蛙 见“坎井之蛙”。 坐井窥天 见“坐井观天”。 执粗井灶 谓操持家务。喻为人妇。 雨井烟垣 喻荒凉、冷落的景象。 学如穿井 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颓垣废井 倒塌了的墙,废弃不用的井。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颓垣败井 犹颓垣废井。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投石下井 见“投阱下石”。 投河奔井 谓投水自杀。 市井小人 指城市中庸俗鄙陋之人。 市井无赖 指城市中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身操井臼 语本《后汉书·冯衍传下》:“衍娶北地任氏女为妻,悍忌,不得畜媵妾,儿女常自操井臼。”后因以“身操井臼”指亲自操持家务。 塞井夷灶 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塞井焚舍 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死战。 亲操井臼 谓亲自料理家务。 抛乡离井 离开家乡故土。 扪参历井 ①唐李白《蜀道难》诗:“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井,皆星宿名,分别为蜀秦分野。谓自秦入蜀途中,山势高峻,可以摸到参、井两星宿。后因以“扪参历井”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②形容世路艰难。 毛遂堕井 《西京杂记》卷六:“赵有两毛遂……野人毛遂坠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丧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后用为传闻不实之典。 落井投石 比喻趁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离乡别井 见“离乡背井”。 井中求火 在水井里去寻求火。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对,根本达不到目的。 井渫莫食 见“井渫不食”。 井渫不食 亦作“井渫莫食”。谓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不被饮用。比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语出《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修已全洁而不见用。” 井蛙醯鸡 醯鸡:昆虫名,即蠛蠓,常用以形容细小的东西。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井然有条 犹言井井有条。 井井有绪 见“井井有序”。 井井有方 形容有条理有办法。 井井有法 有条理、有法度。 井管拘墟 比喻浅陋、片面的见识。 井底虾蟆 即井蛙。 井底鸣蛙 犹井蛙。 古井不波 古井:枯竭的老井。波:波澜。枯竭的老井已不会再起波澜。比喻心境沉寂,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动感情。旧时指寡妇不思再嫁。亦作“古井无波”、“无波古井”。 担雪填井 见“担雪塞井”。 避井入坎 见“避坑落井”。 背乡离井 指远离家乡,流落他方。 败井颓垣 犹言房毁墙坍。形容村舍荒凉。 拔辖投井 辖,车轴两端的键。指殷勤留客饮酒。 秤锤落井 像秤锤掉进井水里一样不见踪影,不知消息。 坐井观天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云龙井蛙 云端的龙,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 凿隧入井 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心如古井 古井:年代久远的枯井。内心象不起波澜的枯井。形容心里十分平静或一点也不动情。 投井下石 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踢天弄井 能上天,能入地。比喻本领极大。也形容顽皮到极点。 挑雪填井 比喻劳而无功。 市井之臣 市井:古时称做买卖的地方。旧指城市里的老百姓。 市井之徒 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入井望天 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取辖投井 比喻挽留客人极坚决。 牵牛下井 比喻事情棘手,很难办到。 临渴掘井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落井下石 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临渴穿井 穿:打。临到口渴时才想到凿井。比喻事到临头才想办法。 坎井之蛙 废井里的青蛙。比喻见识不多的人。 井水不犯河水 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金瓶落井 金瓶掉落井底。比喻一去再无音讯。 渴而掘井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离乡背井 离开家乡到外地。 井臼亲操 井:汲水;臼:舂米。指亲自操作家务。 井底之蛙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井蛙之见 比喻狭隘短浅的见解。 井中视星 从井里看天上的星星。比喻眼光短浅,见识狭隘。 掘井及泉 掘:挖;及:到。挖井就要挖到泉眼之处。比喻做事善始善终。 井然有序 井然:整齐不乱的样子。序:次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古井无波 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担雪塞井 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劳无功。 从井救人 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穿井得人 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避坑落井 躲过了坑,又掉进井里。比喻躲过一害,又受一害。 背井离乡 离开家乡到外地。 历井扪天 井:星宿名。手能触天,形容极高 渴而穿井 比喻事先没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井井有序 有条理,有秩序 井井有条 井井:形容整齐有条理的样子。形容条理分明,整齐不乱 井底蛤蟆 指井底的癞蛤蟆,比喻没有见识的人 断井颓垣 断了的井栏,倒塌的短墙。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丁公凿井 丁公:人名,春秋宋时丁某在自家凿一井,从而节省一个人力,说“吾穿井得一人”,别人以为他从井中挖出一人。比喻语言之辗转传误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古文翻译: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释义: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此文出自春秋时代吕不韦所写的《吕氏春秋》。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其实,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其贯穿。
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文章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文章简介: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收入鄂教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2016年收入人教社新语文教科书中(与两篇《伊索寓言》及列子作品《杞人忧天》同《寓言四则》。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  。”
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嬴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
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
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吕氏春秋》以道为主融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道家的优点与特色。
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刻舟求剑”的故事就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穿井得一人中的\{[词类活用]}\?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使动用法。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学如穿井打一字?
进,满意请,谢谢。aqui te amo。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
翻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出自春秋时期的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扩展资料
一、穿井得一人故事的启示
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二、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1-3]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穿井得一人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09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