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成语「不孝之子」

2023年07月02日成语大全126

成语“不孝之子”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bù xiào zhī zǐ
成语简拼:BXZZ
成语注音:ㄅㄨˋ ㄒ一ㄠˋ ㄓ ㄗ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不肖子孙
反义词:孝子贤孙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2回:“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说他不从。”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不孝顺的子孙
成语用法:不孝之子作主语、宾语;多用于自谦。
成语造句: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9章:“这份饱含着先人血汗的老家当,将在他们这不孝之子手上葬送了。”

成语“不孝之子”的扩展资料

1. 不肖子和不孝子有什么区别
不肖子,指品行不端或者德才不出众的儿女。而不孝子,指对父母不孝顺、不听话的儿女。
不肖:有两意,一指品行不端,二指不才(没有才能)、不贤(没有出众的品德)。子不像父。多指不孝:不肖子孙。不成材:不肖之人|臣等不肖,请辞去。
相似词:不肖子孙 生肖 肖像 酷肖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唯妙唯肖 惟妙惟肖 维妙维肖 
不肖例句:
1、不肖商人想拿仿冒品来鱼目混珠,欺骗不知情的顾客。
2、他总是数典忘祖,真是不肖子孙。
3、出生在书香门第,长大后却不学无术,真是个不肖子孙。
不孝:也有两意:一指不听父母话,二指不在物质上奉养父母。不孝敬父母。父母死,子于丧中自称不肖子。清初士大夫改称不孝。亦用作往来书信中的自称。
相似词:不忠不孝 不孝有三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孝心 孝服 孝顺 孝子 带孝 
不孝例句:
1、王爷爷的儿子不孝敬父母,老人提起来很伤心。
2、儿子媳妇对老人不孝,女儿们大兴问罪之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们。
3、你待父母不孝,当心出尔反尔,日后儿女也如此待你。
扩展资料:
不孝:
1、不孝敬父母。古代罪名之一。
形成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罪名是《北齐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即“重罪十条”。具体是指:反逆(造反的行为)、大逆(毁坏皇帝宗庙、山陵和宫殿的行为)、叛(叛变的行为)、降(投降敌国的行为)、恶逆(殴打、谋杀尊亲的行为)、不道(凶残杀人的行为)、不敬(盗用皇帝器物及对皇帝不尊重的行为)、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礼制服丧的行为)、不义(杀本府长官和授业老师的行为)、内乱(亲间的乱伦行为)。隋朝《开皇律》在北齐“重罪十条”基础上正式形成了“十恶”制度。“十恶”是: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2、旧时父母丧事中用于自称。
清 田兰芳《皇清太学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康熙三十年岁次辛未十一月初十日,不孝男僩、伟泣血纳石。”
【五不孝】《孟子·离娄下》:“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不孝之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和他的女人坐在家门口,面前摆着一只烧鸡,正准备吃饭。这时那人突然瞧见自己年迈的父亲向他们走来,便匆匆地把鸡收起来藏好,他不想与父亲分享这一顿美味佳肴呢!老人来了,只喝了口水便走了。儿子又去把烧鸡重新端上桌来,可当他去端时,发现鸡已变成了癞蛤蟆。蛤蟆猛地跳上他的脸,便粘在那里不再动了,谁要去赶它,蛤蟆就会恶狠狠地盯着他,大有要跳到来者脸上之势,从此便无人胆敢再去碰它了。并且这个不肖之子还得每天好好犒劳这只蛤蟆,否则它就会咬他脸上的肉吃,这样这个忘恩负义的儿子再无安宁日子过了。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历史上刘邦是个不孝之子吗????
算不上真正的孝子,但也谈不上不孝忘恩,一般而已刘太公一直隐居丰邑,从事农业生产。公元前206年楚汉之争起,丰县为西楚控制,刘邦派人迎接太公,但为项羽派兵所阻。前205年,汉军先是攻陷西楚都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之后楚军反攻,汉军大败,太公遂与刘邦之妻吕雉一同被楚军所擒,被项羽当做人质。[1]前203年楚汉持续对峙,项羽把太公放到一个很高的砧板上面,威胁刘邦若不投降就煮了太公,未料刘邦回答:“我和你一起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结拜为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你老爸,也分我一碗汤吧!”(原文: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羽大怒,本来就要把太公杀掉,因项伯的劝阻,太公始能幸免。同年后不久,形势于楚军渐渐不利,项羽就把太公与吕雉送还刘邦,以换取楚汉以鸿沟为界。在这里,从实际出发,刘邦服软或者投降则父子俱亡,颇多无赖。而且帝王少义某种角度也是必然刘邦称帝后,本来五天朝见太公一次,好像平常人家父子间的礼节一般。但后来管家告诉太公:天无二日,太公虽贵为皇帝之父,实为人臣,不能让皇帝对他拜见。后来刘邦再来看拜见,太公拿著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大惊,知道原因后就尊太公为太上皇。刘太公喜欢种菜,刘邦命人在御花园的空地给父亲种植蔬菜。《西京杂记》还讲了一个段子‘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枪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间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酉古酒卖饼,斗鸡9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这说的是刘邦还把旧时的村庄整个搬回来,还找来旧人,讨好父亲、取悦父亲,处心积虑,可谓体贴。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不孝之子”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在许多人眼里,“不孝之子”就是个成语,其实不然,它本是一个词组,混迹于成语行列,是擅改成语“不肖之子”而来的“伪成语”。
成语“不肖之子”,这里的“肖”,就是“像”的意思。不肖:不象,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像先辈的子孙或晚辈。【出自】:《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孟子·万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不肖之子”的基本意思就是:儿子在品相等方面不像父亲或祖辈。
用今天常人的思维来理解“不肖之子”,它应该有两重解释。
其一,父辈先祖如果是贤达英烈,子孙们没有他们那样的“经天纬地”之才,没有像父辈先祖那样干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来,都是些凡夫俗子,那就应该解释为子孙们不像父辈祖先那么有出息。这也没什么贬义的。
其二,父辈先祖都是些凡夫俗子,可子孙们却在各方面超过了他们,那就应该解释为子孙们不像父辈祖先那样平庸。这是褒义的。
显然上面的两种解释是很宽泛的,包罗了天底下所有先祖和子孙的承顺关系,而我们在街巷市井中,看到的形形色色“不肖之子”,无非有两类:
第一类,父辈们或是飞扬跋扈或是刁钻刻薄或是薄情寡义,而子孙们却没有继承这类恶德恶习,那么这就应该理解为子孙们不像父辈那样无德不贤,即不像父辈那样令人厌恶。
第二类,父辈们或是慈祥仁爱或是勤劳节俭或是和谐为先,而子孙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即不像父辈那样招人喜欢。
那么是怎么把“不肖之子”改为了“不孝之子”呢?
那是有人依据中国传统道德,从孝道上做了文章。《论语》上说,父亲死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也就是说,父亲死后,多年不改变父亲的作法,这就叫作孝。并且,“肖”不但发音跟“孝”相同,连意思也相关了。“像父亲那样”即“肖”就“孝”,“不像父亲那样”即“不肖”就“不孝”了。因此,“不肖之子”,不像父亲或祖辈的儿子,就衍化为这个很厉害的责骂人的词儿“不孝之子”了。谁都知道一般人宁可被称作“浪子”,也不原意被称作“不孝之子”的。
 
我认为,改换这两个词的人根本就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孝道”。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09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