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的成语「岿然不动」
成语“岿然不动”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巋然不動成语读音:kuī rán bù dòng
成语简拼:KRBD
成语注音:ㄎㄨㄟ ㄖㄢˊ ㄅㄨˋ ㄉㄨㄥ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纹丝不动、巍然不动
反义词:风雨飘摇、摇摇欲坠
读音纠正:岿,不能读作“ɡuī”。
错字纠正:岿,不能写作“归”。
成语辨析:岿然不动和“纹丝不动”都可形容人或物丝毫不动摇。但岿然不动是褒义成语;重在强调由于“坚强”或“坚固”而不动摇;“纹丝不动”;重在强调“丝毫不动。”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诠言训》:“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高大挺立;难以撼动。
成语用法:岿然不动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成语造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
英文翻译:absolutely still
日文翻译:しっかりと微動(びどう)だにしない
成语“岿然不动”的扩展资料
1. 岿然不动中的然是什么意思然:·······的样子岿然不动 ( kuī rán bù dòng ) 解 释 岿然:高峻独立的样子。形容高大坚固,不能动摇。 出 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示 例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 近义词 纹丝不动、巍然不动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我自岿然不动”的前一句是什么?
“我自岿然不动”前一句是“敌军围困万千重”。
这句话出自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整句意思是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岿然不可撼动。
作品全文为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扩展资料
1928年7月,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为打破敌人“会剿”,在敌前锋逼近永新时,毛泽东率31团在永新附近将敌围困在永新县城30里内达25天之久,而朱德、陈毅则率领红军主力28、29团向敌占区茶陵、酃县进攻,迫使来犯之敌慌忙回援茶陵,因而击破了敌人的首次“会剿”。但正当此时,28、29团向湘南冒进,结果在郴州先胜后败,红29团几乎全军覆没,剩余部队同28团一起向桂东转移。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亲自率31团前往桂东迎还红军主力,这时留守井冈山的仅剩31团的一营,敌人正是乘此机会纠集4个团向黄洋界哨口进攻。
黄洋界,距当年红军总部机关的茨坪约25华里,是宁冈、永新、酃县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分别控制了井冈山的五条道路,其中黄洋界哨口最关键。敌我力量虽如此悬殊,但井冈军民凭险抵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该词是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根据可知的参考资料来看,时间大约是9月5日前后在遂川大汾,当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汇报后,毛泽东有了感触,才能欣然命笔写出《西江月·井冈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江月·井冈山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岿然不动的意思是什么
岿然不动,像高山一样挺立着一动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能动摇。
【拼音】kuī rán bù dòng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白话释义:得道的人就像山丘、巍然不动,而行路人将它作为目标来攀登。
扩展资料
一、岿然不动的近义词
纹丝不动 [ wén sī bù dòng ]
释义: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改变。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8回:“金莲坐在床上,纹丝儿不动,把脸儿沉着。”
白话释义:金莲坐在床上,一点儿也不动,把脸儿黒沉着。
二、岿然不动的反义词
桃之夭夭 [ táo zhī yāo yāo ]
释义:比喻事物的繁荣兴盛。亦形容逃跑。
出处:战国·孔子《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白话释义: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岿然不动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岿然不动的岿的音节是?
岿然不动 (kuī rán bù dòng) 解释:岿然:高峻独立的样子。象高山一样挺立着一动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能动摇。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我自岿然不动,是一句诗吗?
是的,他是 毛泽东诗词名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出自《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岿然不动是什么意思?
【成语】:岿然不动
--------------------------------------------------------------------------------
【拼音】:kuī rán bù dòng
【解释】:岿然:高峻独立的样子。象高山一样挺立着一动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能动摇。
【出处】:《淮南子·诠言训》:“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示例】: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近义词】:纹丝不动、巍然不动
【反义词】:风雨飘摇、摇摇欲坠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这句话谁写的?
前半句是清代诗人郑燮写的,这句话出自《题竹石》中的诗句。
意思是不管经受多大的磨难,照样坚定有力,任凭你吹什么风都不动摇。
后半句是毛泽东写的。这句话出自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意思是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岿然不可撼动。
扩展资料
《题竹石》作品赏析
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
“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题画兰。
为竹设置的困难,是环境的恶劣。没有肥沃的土壤,只有在“破岩”中“立根”;没有温室的保护,只有风霜雨雪的“千磨万击”;没有安逸的条件,只有所面对的无常的“东西南北风”。
但,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竹顽强地活下来了,成长着。作者的用词充分表现了对这一品格的赞颂:立根,写它“咬定”;受难,写它“还坚劲”;风云变幻莫测,用一“任”字展现了它的镇定自若!
联系作者刚正不阿的为人品格,联系作者自成一格的艺术追求,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诗中的竹,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西江月·井冈山》赏析
这首词匠心别运,画意盎然。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善用古语和成语,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练,极富感染力,典型与高度概括了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典型概括是这首词一个突出的写作手法。
作者在词里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保卫战是红军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一个战例,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
它高度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红军民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同时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包围中,小块红色政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形势,生动地表明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它是所有革命根据地能够胜利发展的生动写照。
作者在这首词中没有写战斗的具体过程,也没有渲染战场的惨烈景象,只写了战斗的重要地点和战斗的结果,以根据地军民欢庆战斗胜利,敌人连夜逃遁结束,可谓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竹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江月·井冈山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岿然不动中的岿在词语中的意思是?
岿然不动中的岿在词语中的意思是?
岿 kui
部首 山 部首笔画 03 总笔画 08
岿
(1)
岿
kuī
(2)
(形声。从山,归声。本义小山丛列)
(3)
同本义 [small-mountainous]
山小而众,岿。--《尔雅·释山》
(4)
高峻独立的 [towering]
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岿然独存(坚固独存而屹立不摇的样子);岿然不动;岿崎(山势险峻的样子);岿巠(高峻)
(6)
高大 [tall and big]
岿岿穹崇。--《文选·王延寿·鲁灵光赋》
而灵光岿然独存。--《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
(7)
又如岿嵬
岿然
kuīrán
[towering;lofty] 高高挺立而显得稳固的样子
岿然不动
岿然独存
岿巍
kuīwēi
[towering;lofty] 形容高大矗立的样子
山峰岿巍
岿
(岿)
kuī ㄎㄨㄟˉ
(1)
高大屹立的样子~巍。~然不动。
(2)
小山丛列。
郑码llkx,u5cbf,gbkbff9
笔画数8,部首山,笔顺编号25223511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我自岿然不动”的前一句是什么?
“我自岿然不动”的前一句是”敌军围困万千重“,出自毛泽东所写的《西江月· 井冈山》。
【原文】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译文】
战旗在山下摇荡,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岿然不可撼动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黄洋界上红军炮火轰鸣,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创作背景】
1928年7月,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为打破敌人“会剿”,在敌前锋逼近永新时,毛泽东率31团在永新附近将敌围困在 永新县城30里内达25天之久,而朱德、 陈毅则率领红军主力28、29团向敌占区茶陵、 酃县进攻,迫使来犯之敌慌忙回援茶陵,因而击破了敌人的首次“会剿”。但正当此时,28、29团向湘南冒进,结果在郴州先胜后败,红29团几乎全军覆没,剩余部队同28团一起向桂东转移。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亲自率31团前往桂东迎还红军主力,这时留守井冈山的仅剩31团的一营,敌人正是乘此机会纠集4个团向黄洋界哨口进攻。
黄洋界,距当年红军总部机关的 茨坪约25 华里,是宁冈、 永新、 酃县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分别控制了井冈山的五条道路,其中黄洋界哨口最关键。敌我力量虽如此悬殊,但井冈军民凭险抵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该词是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根据可知的参考资料来看,时间大约是9月5日前后在遂川大汾,当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汇报后,毛泽东有了感触,才能欣然命笔写出《西江月·井冈山》。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