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颜()笑”「破颜微笑」
成语“破颜微笑”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破顔微笑成语读音:pò yán wēi xiào
成语简拼:PYWX
成语注音:ㄆㄛˋ 一ㄢˊ ㄨㄟ ㄒ一ㄠ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形容心领神会。
成语用法:破颜微笑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破颜微笑”的扩展资料
1. 如何理解佛教中的“拈花微笑”?“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典故大意: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典故出处: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来奉献世尊②于金婆罗华③,各各顶礼佛足④,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⑤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盘⑦妙心⑧,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⑨,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名词注解:
① 大梵天王:佛教语,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盘古。因为他善恶不分,所以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也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他高兴的时候,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他愤怒的时候,世间不安,灾难欉生,众生苦恼,连草木也不能幸免。
② 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释迦牟尼,简称为佛,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③ 金婆罗华:金色的婆罗花,(一说紫色的金莲花),“华”为“花”的通假字。
④ 顶礼佛足:礼拜佛陀的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⑤ 迦叶:摩诃迦叶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为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达摩时传入中国,中国奉达摩为禅宗始祖。
⑥ 正法眼藏:佛教语。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⑦ 涅盘: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⑧ 妙心:奥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
⑨ 实相无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佛教认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表示微笑的四字成语
拈花微笑\x09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语笑喧阗\x09形容许多人挤来挤去地大声说笑. 贻笑大方\x09指让内行人笑话. 倚门卖笑\x09旧时形容妓女的生活. 音容笑貌\x09指死者生前的声音容貌和神情. 五十步笑百步\x09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谈笑封侯\x09说笑之间就封了侯爵.旧时形容获得功名十分容易. 谈笑风生\x09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谑浪笑敖\x09形容戏谑笑闹. 喜眉笑眼\x09形容面带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见笑大方\x09指让内行人笑话. 嬉笑怒骂\x09比喻不论什么题材和形式,都能任意发挥,写出好文章来. 嬉皮笑脸\x09形容嬉笑不严肃的样子. 莞尔而笑\x09形容微笑的样子. 嫣然一笑\x09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哑然失笑\x09禁不住笑出声来. 千金买笑\x09花费千金,买得一笑.旧指不惜重价,博取美人欢心. 一笑置之\x09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事. 一笑了之\x09笑一笑就算了事,指不予重视破颜微笑\x09形容心领神会. 破涕为笑\x09涕:眼泪.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形容转悲为喜. 强颜欢笑\x09心里不畅快,但脸上勉强装出喜笑的样子. 啼笑皆非\x09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知如何才好.形容处境尴尬或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行为. 胁肩谄笑\x09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 笑逐颜开\x09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笑容可掬\x09形容笑容满面. 笑面夜叉\x09比喻面带笑容而居心狠毒的人. 笑面虎\x09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 笑里藏刀\x09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 笑比河清\x09形容态度严肃,难见笑容. 谈笑自若\x09自若:跟平常一样.指能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 声音笑貌\x09指人的言谈、表情等. 喜笑颜开\x09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 哭笑不得\x09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 鹊笑鸠舞\x09喜鹊欢叫,斑鸠飞舞.旧时用作喜庆的祝辞. 拈花一笑\x09比喻心心相印、会心眉飞眼笑\x09形容非常高兴眉语目笑\x09指以眉目传情卖笑追欢\x09指娼妓取媚于人的营生眉开眼笑\x09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眉欢眼笑\x09形容非常兴奋、高兴眉花眼笑\x09形容非常高兴、兴奋的样子抚掌大笑\x09拍手大笑.形容非常高兴. 付之一笑\x09用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哄堂大笑\x09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冁然而笑\x09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不苟言笑\x09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当面输心背面笑\x09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热,背后却在捣鬼. 嗔拳不打笑面\x09比喻不可以欺凌态度和悦的人. 传为笑柄\x09笑柄:被人取笑的材料.流传开去被人们当作取笑的资料. 打情卖笑\x09打情骂俏,指男女调情春山如笑\x09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拈花一笑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注 音】
niān huā yī xiào
【释 义】
比喻心心相印、会心。 “拈花一笑”也作“拈花微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想通、心心相印。
【出 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示 例】
伊为新至我,我是旧来伊,拈花一笑,心是口。★·李渔《奈何天·巧怖》
【典 故】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佛经出处】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来奉献世尊②于金婆罗华③,各各顶礼佛足④,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⑤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盘⑦妙心⑧,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⑨,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① 大梵天王:佛教语,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盘古。因为他善恶不分,所以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也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他高兴的时候,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他愤怒的时候,世间不安,灾难欉生,众生苦恼,连草木也不能幸免。
② 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释迦牟尼,简称为佛,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③ 金婆罗华:金色的婆罗花,(一说紫色的金莲花),“华”为“花”的通假字。
④ 顶礼佛足:礼拜佛陀的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⑤ 迦叶:摩诃迦叶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为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达摩时传入中国,中国奉达摩为禅宗始祖。
⑥ 正法眼藏:佛教语。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⑦ 涅盘: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⑧ 妙心:奥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
⑨ 实相无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佛教认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
本文由拈花一笑(dwh555.blog.163.com)编写,转载请注明此信息。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破颜微笑的文集欣赏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这是禅宗著名的一段公案。也说明了禅宗的起源。一次,世尊说法时,只是微拈一朵花不语,其他人都不知为何意,只有佛陀的弟子迦叶微微一笑。后来世尊就说只有迦叶得到我所说的法了。在经典中是这样说的:“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以心传法”的独特方式成为后世禅宗“不立文字”的依据,迦叶尊者也成为禅宗第一代传人。尽虚空遍法界,是说佛陀所说大法微妙甚深,充盈整个虚空法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真正的无所不包、有容乃大。以心传法,心心相印,与佛菩萨取得感应道交,成就不可思议。在《妄尽还源观》中提到一个念头对虚空法界的影响:“普周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一个再微细的念头都是传遍法界,相续无尽的,更何况世尊的“心法”。现代科学讲“思想波”,物质实际上就是由这个思想波创造出来的。在佛法上讲物质是由“四大”假和、众缘和合生起的,可想而知,对于佛陀这样安住在自性寂光真如之中的存在,其思想波是真正的“常乐我净”,是真正的最上大法。我们迷妄凡夫能值遇世尊的希有之法,是真正的最上之善根、福报、因缘。故我等应当转识成知,勇猛精进,坚固道业,以报佛恩。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