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语「天人感应」
成语“天人感应”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tiān rén gǎn yìng成语简拼:TRGY
成语注音:ㄊ一ㄢ ㄖㄣˊ ㄍㄢˇ 一ㄥ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谏政理书》:“天人感应,阴阳相和。”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感应:交感相应。指有意志的天与世间的人能够交感相应
成语用法:天人感应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茅盾《白居易及其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这段议论,因袭汉儒天人感应之说。”
英文翻译: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n and universe
成语“天人感应”的扩展资料
1. 天人感应是什么?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源于《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什么意思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儒学术语。中国 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就是董仲舒期望用天人感应来给皇做一个笼子,在古代,天人感应论是儒家官员对抗、限制皇的一种手段。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主要 学派有孔子学说、墨子学说和 董氏学说等。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说和吸收了墨子的天罚理念,本于《春秋》穷天人之变的精神,借时学(阴阳五行学)发挥或者说发展了《春秋》天人感应思想,形成了最终的应用于政治领域的董氏学说。
他应汉武帝之对策云: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从董仲舒开始,儒家弟子用这一理论来治国、平天下,于是灾异被认为是天的谴告,“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则是天的爱、严、乐、哀的表现,天气的暖、清、寒、暑则以帝王的好、恶、喜、怒来解释,等等。它几乎要窒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规律进行探索的任何生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和一”分别是什么意思?
儒生董仲舒为汉武帝提了3条建议,均被,这三条是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解释)2 三纲五常(加强皇对人的束缚)3 君神授(也就是你说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主要强调皇是老天爷给的,增加神秘感,加强对普通老百姓的统治)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有什么区别
天人感应
“天”字和“人”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但天人之间并未构成多大的关系。据文字学家考证,“天”字本来意义是人的头部,后来天便引申出“上”和“大”之意,因为人头是整个人体最上方,处于最突出、最显著的地位。“天”在当时既未被当作神,也未被当作自然,所以和人不构成一种哲学关系。
“天”与“人”最初出现于西周初年的文献中,《尚书·周书·大诰》说:“天亦惟休于前宁人。”这其中的“天”指人格化的至上神。可以给人降福祸,而其中的“人”不是一般的民众,而特指统治阶层。由此可知,西周时天人关系是天上的最高神主与人间统治者的关系。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曾对占星家裨灶观星象而得出郑国将发生火灾的事而说了一句名言:“天道远,人道迩”。即他认为天象的道理离我们很远,而有关人事的道理离我们很近。这里的天是作为星象意义上的天,裨灶等人认为他能决定人事吉凶。不是于以前的至上神和那种直观意义上的“苍天”。
春秋《左传》和《国语》中,有“天之所支,不可坏也。其所坏亦不可支也”、“国之存亡,天命也”等句。其涵义是国家的兴亡、人事的成败皆有定数,非人力所能改变。
孔子认为“人”是指人的主观努力,“天”指那些自然而然地实现、未经人为努力达到的东西,带“命运”之意。
孟子把仁、义、忠、信等道德观念说成是天赐的。在他看来,仁、义、忠、信是头脑中固有的东西,不是通过后天的努力从外部移入头脑之中的。孟子的天人关系,实际是讲人与非人因素之间的关系。
《庄子·秋水》:“牛马四足,是谓天;穿牛鼻,落(络)马首,是谓人。”在庄子看来所谓天,是指事物的本性或本然状态;而所谓人,指那些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或行为。这里的天和现在所说的“自然界”接近。
韩非子说“聪镊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韩非子·解老》)。这里的天指人作为认识主体所先天具有的聪镊智慧的本能、本性;而人是指认识主体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
汉代儒家重要代表董仲舒对于“天人之际”的问题作了大量阐释,他所讲的天,一方面具有自然的外貌,也是指日月星辰四时风雨等自然现象,但另一方面却也是有意识的,能够监督人类的行为,降下灾异或祥瑞。这样,董仲舒的天,是指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历史上真的存在天人感应吗
1、董仲舒认同类相通相互应能干预事亦能应合与自要合要平共处要讲征服与征服应看两独立想干涉客体作类存两基本要素虽能够互相应互干涉合注重统性整体性比应程度更深合儒高境界种终极关怀2、君神授应说目或者说君神授需要应说支撑解释号召百姓顺君主管理加强央集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求天人感应事件
汉灵帝在位期间宠信宦官,朝政黑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时有冰雹雷电击毁房宇,甚至有一条青色大蟒盘于帝王庭殿。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如何看待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人生最大的一件事情实际上就是死亡,所以人家说生死都是大事。一个人生出来是个大事情,一个人死的时候也是一件大事情。你不知生焉知死啊,这是我们的孔圣人讲的。你连怎么生出来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死啊。这么大的事情,你是用什么态度在人间对待它?怎么样让自己能够不死?你们知道吗?因为人不会死的。师父讲给你们听,实际上人是不会死的,因为人的灵魂永远活着而肉 身会死的。那么你怎么样把人生最大的一件事情办好呢?你们现在修心学佛念经,你们就是在办人间最大的一件事情。听得懂吗?人生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你们知道吗?没人讲得出来的。“修行”对吗?也对也不对。我在这里跟你们讲人生,我指的是“人生”,并没说你们修行。人生最大的一件事情实际上就是死亡,所以人家说生死都是大事。一个人生出来是个大事情,一个人死的时候也是一件大事情。你不知生焉知死啊,这是我们的孔圣人讲的。你连怎么生出来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死啊。这么大的事情,你是用什么态度在人间对待它?怎么样让自己能够不死?你们知道吗?因为人不会死的。师父讲给你们听,实际上人是不会死的,因为人的灵魂永远活着而肉身会死的。那么你怎么样把人生最大的一件事情办好呢?你们现在修心学佛念经,你们就是在办人间最大的一件事情。听得懂吗?周 阿姨不是在办“世界”上最大的事情吗?你可以让自己升到天上去,你也可以让自己到地狱里去。那么这个大事情究竟怎么办呢?办的好办不好呢?就这个道理,你现在在办吗?在办。修行就是要了脱生死。听得懂吗?修行忙了半天是为了什么?为了没有生也没有死。“没有生没有死”是什么概念?你到了天上之后脱离了六道轮回,你就没有生死了,永远不会再生了,永远也不会再死了。这就叫修“了脱生死”。信 即得度。你一相信马上就得到救度了,你不相信你就不能得到救度。所以很多西方教和佛教都是同一个道理。你看西方教经常讲“你信就得救”,就是你只要一相信你就得救了。跟佛教讲的一模一样啊,明白了吗?“信即解脱”。只要你一相信你就解脱了。见佛了生死,学佛度一切。你见到了佛,你就了脱自己的生死了。你们今天看见观世音菩萨,你们就明白道理,你们就了脱你们的生死。只要你们好好地修就是见佛了生死。那么学佛就是要度尽一切众生–学佛度众生。人生非假非空。人生是假的吗?不是。是空的吗?也不是。非有非无啊。这个人有吗?有。这个人没有吗?是没有。没生出来之前有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天人感应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常说人与人有心灵感应,其实,现在的科学已经证明,人与万物都有感应,谁说的草木无情?现在科学已经证明了草木也有感情,只是迟钝点!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为什么天人感应学说从实质上说是君权神受呢?
假借天的名义来从事人的活动.所以,天人感应实质上是君神授.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