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字的成语「人亡政息」
成语“人亡政息”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rén wáng zhèng xī成语简拼:RWZX
成语注音:ㄖㄣˊ ㄨㄤˊ ㄓㄥˋ ㄒ一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反义词:人存政举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亡:失去,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
成语用法:人亡政息连动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英文翻译:When a man expires his work will stop.
成语“人亡政息”的扩展资料
1. 带“亡”字的成语有哪些?多藏厚亡 、国破家亡 、进退存亡、家破人亡 、亡国灭种 、亡羊之叹 、家破身亡 、亡羊补牢 、名存实亡 、亡命之徒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亡国大夫
多藏厚亡
拼音: ō cáng hòu wáng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解释: 厚:大;亡:损失。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出处: 先秦·李耳《老子》:“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国破家亡
拼音: guó pò jiā wáng
近义词: 山河破碎 反义词: 国富民强、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国家覆灭、家人离散
解释: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出处: 晋·刘琨《答卢谌书》:“国破家亡,亲友雕残。”
进退存亡
拼音: jìn tuì cún wáng
解释: 前进、后退、生存、死亡。泛指各种好的与坏的处境。
出处: 《周易·乾》:“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家破人亡
拼音: jiā pò rén wáng
近义词: 妻离子散、流离失所 反义词: 家给人足、安居乐业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分句;常与妻离子散连用
解释: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元安禅师》:“师曰:‘家破人亡,子归何处?’”
亡国灭种
拼音: wáng guó miè zhǒng
解释: 国家灭亡,种族灭绝。谓一个国家被彻底毁灭。
亡羊之叹
拼音: wáng yáng zhī tàn
解释: 亡:丢失。叹:叹息。为丢失了羊而叹息。比喻探索学问,徘徊歧路,结果一无所得,空留遗憾。亦作“亡羊歧路”。
家破身亡
拼音: jiā pò shēn wáng
解释: 〖解释〗家庭毁灭,自身死亡。
出处: 〖出处〗《晋书·温峤传》:“会琨为段匹磾所害,峤表琨忠诚,虽勋业不遂,然家破身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内之望,”
亡羊补牢
拼音: wáng yáng bǔ láo
近义词: 知错就改 反义词: 时不我待、知错不改
用法: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解释: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名存实亡
拼音: míng cún shí wáng
近义词: 有名无实 反义词: 名副其实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形容只剩一个空名
解释: 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消亡。
出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
亡命之徒
拼音: wáng mìng zhī tú
近义词: 不逞之徒 反义词: 谦谦君子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解释: 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
出处: 《周书·郭彦传》:“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拼音: rén wèi cái sǐ,niǎo wèi shí wáng
解释: 旧时俗语。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拼音: shùn tiān zhě cún,nì tiān zhě wáng
解释: 〖解释〗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
亡国大夫
拼音: wáng guó dà fū
解释: 《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颖达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后因以“亡国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张居正发现了大明的病根之后,为何敢挑战整个利益集团?
张居正在历史上是的一位改革家,一直都有其为大明续命100年之说,但是也有人说他是臣奸臣,死后被万历帝清算,还差点被鞭尸,其所推行的改革新政也被废止,那么张居正此人该如何评价呢?
首先要说一下大明的言官可以说大明之亡,感觉和言官也有很大关系,为何?言官不干实事儿,天天瞪大眼睛找毛病,只要是做事的,他们肯定吹毛求疵去骂,不为国家不为人民,只为攻击而攻击,为骂人而骂人。让他们去干点事实,又干不成。清算张居正明面上就是他们挑的头。张居正的改革是存在些问题,比如他在事实上建立了银本位,这时候继承者应该仿效西方发行银币以统治货币,对外扩张寻求银矿满足国内货币需要,在货币不足的情况下,必然通缩,没能很好的解决通缩的问题,过度白银化的财政与商品市场,却未能及时建立有效的白银货币体制加以管控,崩溃也成为必然。
但张居正首辅主政只干了十年啊,十年能干什么?能干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了不起了好不好,没有一个制度能保一辈子乃至几百年的,强国就是张居正的目的,富商重农只是手段,张顺应那个时代的需求召唤,担当了改革家,完成了目的,了不起了。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张居正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不错了,一分为二的看事情,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的有多少,非黑即白的意识影响了何止几代人。
研究历史要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以现代视角来要求古人。张居正的新政应该是当时情势下比较好的措施,一条鞭法也被清雍正所延用,只是触动了士大夫的利益,而人亡政息,明王朝最后一点努力也破灭了。那些士大夫和皇室把持着国家的财政,富了自己坑了国家和老百姓。张居正看到了大明的病根,也看清了那些假道学伪君子的清流们的误国。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时间早晚的事,所以他选择挑战整个利益集团。
张君正在推行新政玩了些谋,令人有些不齿,但效果还是比王安石好,也是那时代不得已之举。反对张居正万历新政的又是什么人?张死后不久就得到了报复。明朝的士大夫们皆可杀,崇祯皇帝死后遗书写的是群臣误国,为啥会这么说?士大夫们的利益集团为了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国家!对于那时候的明朝廷来说,张居正改革充实了国库这是实的,至于说根本问题,说实话,不仅明朝改变不了,哪个朝代都改变不了,因为牵扯的利益太大了,大到只能任他自生自灭,想改变只有推倒重来,谁敢?
张居正在当时是不世出的人杰,不论用了什么方法,如何不齿,他在世一天大明国力还可见上升的景象,也确实从某些意义上剪除了明代政治上的积弊,他的存在非要在中国历史上找个人来类比我想到了刘秀,当然刘秀不论手段还是地位都要比他强的多,刘秀延续汉朝国祚几百年,张居正以国相身份延续大明100年已是神人了。
张居正的改革是为了挽救明王朝岌岌可危的情势,他本人不是最高统治者掌握不了最高利所以他的改革只能才取拉拢他人一起干的办法,可这样一来改革的目标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不能苛求与他,因为张居正的限只能做到这样了。一个国家一年财富创造总归是有限的,不管这个国家的人民如何努力都是有限的,而有限的财富就会带来一个分配问题,如果分的好那么上下都相安无事,若是分配出了问题,国家就会出问题了,明代的问题就是如此利益阶层拿走了太多的财富,而上面朝廷收入不足,下面百姓又生活困窘,张局正改革试图改变这一切,只可惜他掌握不了最高利,以至于他死后迅速被利益集团清算,使得他的新政人亡政息,张居正可谓悲剧英雄!
所以,个人举得他的改革绝对是为了这个国家和人民能有一个更好的出路,的确在张居正在地时候,明朝国力军力都开始恢复强盛,虽然他推动的改革手断有些不好,只要是干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一些小问题他既往不咎,但他的改革古代封建社会少有的取得巨大成功的,他一心为公,只是没有处理好小皇帝万历的关系,遭到万历的嫉恨,死后遭到别有用心人的暗算,万历清算张居正,才是真正的明朝灭亡的根源,所以才有学者说明亡实亡万历!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明万历帝为何对张居正的后代大肆抄家杀戮?
张居正与商鞅、王安石并称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他生前朝纲独断,倾天下,力行改革之能事,为大明殚精竭虑,"一条鞭法"的实施将国库积银提高至400万两,国家储粮积攒至十年消耗。
后人皆赞道:"是时,帑藏充盈,国最完备。"败落的大明又现复苏之像。然而个人主导之改革仍然潜藏着巨大的危机。正所谓"人在政在,人亡政息"。
古之改革,促动的是各个阶级的利益,事关士大夫柄,豪强贵势必报复,商鞅变革,导致车裂而死;王安石变法,遭遇守旧之臣的攻击,罢官废法。
他张居正就算是在官场之上再怎么圆滑,也躲不过死后清算,呜呼哀哉?为何古之变法改革,都这么难呢?国家富强不好么?百姓富足不好么?国库充盈不好么?回答是肯定的,任何帝王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好,自己能成为盛世之君,除非你像杨广一样,不想活了。
国家兴盛固然好,然改革触碰了勋贵的利益那就是不好了,这是封建制度下固有的毛病,只要你还是封建制度之下的王朝变革,那注定会带来不可抗拒的命运。要想明白万历皇帝为什么对张居正的后代大肆杀戮,就让我们回到张居正的视野之中。以一旁观者身份来见证这一时刻。
一、取代高拱,跻身内阁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 ,湖北江陵人。少年得志,十六岁即中举。明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隆庆元年,授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后为吏部尚书。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春,长期沉迷酒色的隆庆帝中风,紧接着驾崩。尔后年仅十岁的幼帝朱翊钧即位,此时内阁首辅为高拱,次辅为张居正,高仪。
高拱与张居正一样,都是大明能臣,但却为人傲慢,早己得罪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张居正清楚的看到冯保与高拱的矛盾,也看到了冯保身后的太后靠山,他想要做首辅,那么势必要搞好与冯保的关系,来联合搞掉高拱。
张居正在严嵩时代都是个圆滑而周到的主,徐阶,高拱时代又是面面俱到之辈。这左右逢源的本事,可不是吹出来的。高拱想要搅,甚至连内庭之事都想插手。因而被冯保和张居正联手黑掉了。最终,张居正成功排挤掉高拱。成为大明首辅。
二、整顿吏治,推行改革
张居正以铁腕政策,在两京十八大衙门中强行推行"京察",对四品以上官员实行考核,凡昏官与庸官,一律淘汰。至此,张居正开始了他伟大的改革构想。"京察"这一项粉碎了官僚集团,对于新首辅的幻想,却也为他日后悲剧,埋下伏笔。
接着,对学政进行改革,对驿递制度进行改革,煞住官员中饱私囊之风。但张之改革,尤以经济为重,实行赋税改革,实施一条鞭法,取消农村土豪乡绅赋税减免特,达到无论官民税皆不可免的目的。使自嘉靖以来,财政赤字的局面得以缓解。
三、诏毁书院,弃家报国。
张居正当后,他的政治举张和措施却遭到一些知识分子的反对,而这些人喜欢以文士自诩。好以书院为场所,乱评时政,乱讲政治。各种言论,动摇社会根基。
而这些文士就是东林前身。我们知道,明之所以亡,很大原因跟这个党争,跟这个言官乱评乱议时政有莫大关系。自己没实际能力,好口头上乱评他人,搅乱政局,张居正为禁止反对讲学者,以万历帝之名义下诏,禁毁天下书院。这实际上不过是张居正统一思想,推行改革而打击改革反对派的措施。张之决心,在于弃家忘躯,以殉国家。
四、关于帝清算张之真实原因
上述张之生平已然陈述,他为国事夜以继日的操劳,于1582年6月20日,病逝。神宗赠上柱国,谥"文忠"。然,转眼不过十月,帝开棺剹其尸,下令查其家,削尽其官秩,以罪状示天下。家或饿死或流放,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削职,有弃市。终其真实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少年阴影,惧之越深,恨之越切。隆庆逝世,万历新立,不过一十岁孩童,正是天真烂漫时节,玩兴很浓的年岁,而居正以师居之,以师之严,父之严待之,小皇帝必然产生阴影。加之李太后,全力支持张居正管教小皇帝,小皇帝言失,行失,就必然受到责罚,心中自小都有恨意。叛逆青春期,小皇帝有之,众人亦有之。
第二,当之时,亦是神宗失失位之时。在力上,居正和神宗成对立面。张居正效忠国事,独握大,在年幼的神宗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第三,推行改革,得罪贵,墙倒众人推也。改革虽然充盈国库,但得罪贵,得罪胥吏。当之时,人皆敢怒而不敢言,一旦身死,所有被得罪之人均群起而攻之。被人秋后算账,那是必然。张居正死后,七名言官弹劾他,紧接着,居正所得罪过的官吏纷纷上书,要求神宗给予惩罚。夺其祖业,逼死其子,其子媳妇亦落得个跳井而死的下场。
五、身后浮云
国难方思良臣,后金崛起之后,连连大败明军,国无贤相,军无良将。皇帝才思慕起前朝良相来。因为对付后金,没有钱亦没有人。居正改革之时,国库充盈,可到最后被天启朝挥霍殆尽。
后来,崇祯帝曾道,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救时之相一也。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个曾孙叫张同敞,1648年在抗清的时候,被定南王孔有德抓获,最后被斩首,头落地之后,身子却还能往前走几步,把孔有德吓得再也不敢监斩反清义士了。嗟呼!天地之道自有公义。居正之心,神人共鉴之。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人亡政息 的出处?
人亡政息
【拼音】: rén wáng zhèng xī
【解释】: 亡:失去,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政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
【出处】: 《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举例造句】: 就令当局者果然高尚纯洁,不过变名的圣君贤相,结果还会落得个人亡政息。 ★清·梁启超《外交欤内政欤》
【拼音代码】: rwzx
【反义词】: 人存政举
【用法】: 作谓语、补语;用于行政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为什么商鞅变法能成功 而张居正却人亡政息 只因为万历不喜欢他?
商鞅那时秦是弱秦,不变法必然会灭亡,所以虽然世族不满,但为国家计,很多人支持商君,最重要的中下层官员不反对他。而张居正处于明朝,在穆宗之后,大明朝维持着表面的强大,无人思变,且张居正的变法触动了整个官员和读书人阶层利益,被碾碎是很正常的。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描写人政治的成语
岸谷之变 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出处:《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毛传:“言易位也。”郑玄笺:“易位者,君子居下小人处上之谓也。” 捭阖纵横 捭阖,开合。纵横,合纵和连横的简称。以辞令探测、打动别人,在政治和外交上运用分化与争取的手段。 出处:元胡祗遹《木兰花慢·赠歌妓》词:“看捭阖纵横,东强西弱,一转危机。” 背暗投明 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反动阵营,投向进步方面。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今将军既知顺逆,弃暗投明,俱是一殿之臣,何得又分彼此。” 不讳之朝 可直言不讳的朝代。指政治清明之世。 出处:汉·扬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 沧海横流 沧海:指大海;横流:水往四处奔流。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沧海横流,玉石同碎。”《晋书·王尼传》:“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 草满囹圄 监狱里长满了草。比喻政治清明,犯罪的人极少。 出处:《隋书·刘旷传》:“在职七年,风教大洽,狱中无系囚,争讼绝息,囹圄尽皆生草,庭可张罗。” 澄清天下 指整肃政治,清楚奸佞,使天下复归太平。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大展经纶 经纶:整理丝缕,比喻治理国家,也指政治才能。充分施展政治才能。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迩安远至 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指政治清明。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发政施仁 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出处:宋·苏轼《论赏罚及修河事》:“方是时,二圣在位,发政施仁,惟恐不及。” 粉墨登场 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出处:臧懋循《元曲选后序》:“而关汉卿辈至躬践排场,而傅粉墨。” 风雨如晦 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出处:《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甘雨随车 车行到哪里,及时寸就下到哪里。旧时称讼地方官的政治措施的话。 出处:《太平御览》卷十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回赴,雨随车而下。” 革旧维新 革:废除;维新:反对旧的,提倡新的。指政治上的改良。改变旧的,提倡新的。 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文武氏革旧维新,周公礼百王兼备。” 古为今用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观化听风 指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出处:《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颜师古注:“言改易视听,欲急闻见善政化了。” 怀柔天下 使天下归服。怀柔:旧指统治者用政治手腕笼络人心,使之归服。 黄金时代 指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也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出处:谢觉哉《青年人怎样锻炼自己》:“人从十五岁至三十岁,是黄金时代。” 江左夷吾 管夷吾,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相齐桓公成霸业。后来诗文中多以之称有辅国救民之才的人。 出处:《晋书·温峤传》:“于时江左草创,纲维未举,峤殊以为忧。及见王导共谈,欢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复何虑!’” 君圣臣贤 君主圣明,臣子贤良。形容君臣契合,政治清明。 出处:《旧唐书·马燧传》:“道无不行,谋无不臧,君圣臣贤,运泰时康。”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十九回:“当今乃尧舜之世,君圣臣贤。” 宽猛并济 指政治措施要宽和严互相补充。同“宽猛相济”。 宽猛相济 宽:宽容;猛:严厉,猛烈;济:相辅而行。指政治措施要宽和严互相补充。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揽辔澄清 揽辔:拉住马缰;澄清:平治天下。表示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负。也比喻人在负责一件工作之始,即立志要刷新这件工作,把它做好。 出处:《后汉书·范滂传》:“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揽辔中原 表示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负。也比喻人在负责一件工作之始,即立志要刷新这件工作,把它做好。同“揽辔澄清”。 朗朗乾坤 朗朗:明朗、清亮;乾坤:原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这里指天地、世界等。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出处:元·李文慰《燕青博鱼》第一折:“清平世界,浪荡乾坤,你怎么当街里打人。” 炼石补天 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练五色石以补苍天。” 买空卖空 买卖双方都没有货款进出,只就进出之间的差价结算盈亏。也用来比喻政治上招摇撞骗的投机活动。 出处:清《宣宗圣训·清道光帝上谕》:“奸商开设太和字号,邀群结伙,买空卖空。” 卖官贩爵 形容政治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同“卖官鬻爵”。 卖官鬻爵 鬻:卖。形容政治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 出处:《宋书·邓琬传》:“父子并卖官鬻爵。” 梦见周公 周公:西周初著名政治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原为孔子哀叹自己体衰年老的辞句。后多作为瞌睡的代称。 内圣外王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出处:《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欧风美雨 ①比喻欧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②比喻欧美的侵略。 弃暗投明 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反动阵营,投向进步方面。 出处:元·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 取乱存亡 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指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保全将亡的国家。 取乱侮亡 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指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侵侮将亡的国家。 群魔乱舞 成群的魔鬼乱跳乱蹦。比喻一批坏人在政治舞台上猖狂活动。 人存政举 旧指一个掌握政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出处:《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亡政息 亡:失去,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政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 出处:《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戎马生郊 意指国家政治不上轨道,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后指战乱不断。 出处:《老子》:“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陈鼓应注:“生于郊,指牝马生驹犊于战地的郊野。” 唐虞之治 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 出处:《古文观止·王鏊〈亲政篇〉》:“吴楚材等尾批‘谁谓唐虞之治,不可见于今哉。’” 天昏地暗 昏:天黑。天地昏黑无光。形容刮大风时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出处:唐·韩愈《龙移》诗:“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 天下为公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万马齐喑 喑: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现也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 出处:宋·苏轼《三马图赞》序:“时西域贡马……振鬣长鸣,万马皆瘖。”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文治武功 比喻政治与军事。 出处:《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治,去民之灾,比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无动为大 以不变动为至善。“无为而治”的一种政治主张。 萧曹避席 萧曹:指汉高祖的丞相萧何、曹参;避席:起立离座,表示敬意。连萧何、曹参都要对他肃然起敬。比喻政治才能极大,超过前人。 出处:《旧唐书·李德裕传论》:“语文章,则严、马扶轮;论政事,则萧、曹避席。” 刑措不用 措:设置,设施。刑法放置起来而不用。形容政治清平。 修齐治平 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以古非今 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以渴服马 使马忍渴受训,从人驱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顺服。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造父为齐王驸驾,以渴服马,百日而服成……王曰:‘效驾于圃驾于圃中。’造父驱车入圃,马见圃池而走,造父不能禁。造父以渴服马久矣,今马见池,馯而走,虽造父不能治……” 雨过天青 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出处:明·谢肇涮《文海披沙记》:“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雨过天晴 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出处:明·谢肇涮《文海披沙记》:“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远至迩安 远方来归附,近民安居乐业。形容政治清明,国家大治。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 政清人和 政治清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出处:《晋书·诸葛恢传》:“会稽内史诸葛恢莅官三年,政清人和,为诸郡首。” 政以贿成 形容旧社会政治腐败,官场黑暗,不行贿就办不成事。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政以贿成,而刑放于宠。” 周游列国 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后指走遍各地。 出处:曹余章《上下五千年·孔子周游列国》:“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诛锄异己 诛:杀;锄:铲除。指消灭和清除在政治上反对自己或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 出处:《梁书·止足·陶季直传》:“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纵横捭阖 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人亡政息 的出处?
人亡政息
【拼音】: rén wáng zhèng xī
【解释】: 亡:失去,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政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
【出处】: 《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举例造句】: 就令当局者果然高尚纯洁,不过变名的圣君贤相,结果还会落得个人亡政息。 ★清·梁启超《外交欤内政欤》
【拼音代码】: rwzx
【反义词】: 人存政举
【用法】: 作谓语、补语;用于行政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8. 人亡政息同义词、
人亡政息_百度百科亡:失去,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政的人不在其位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成语解释【人亡政息】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