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为()”的成语「人自为政」
成语“人自为政”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人自為政成语读音:rén zì wéi zhèng
成语简拼:RZWZ
成语注音:ㄖㄣˊ ㄗˋ ㄨㄟˊ ㄓㄥ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成语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传奇格局,有一定而不可移者,有可仍、可改,听人自为政者。”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比喻各行其是。
成语用法:人自为政作谓语、定语;形容互相都不配合。
成语造句:现在京沪木刻运动,仍然销沉,而且颇散漫,几有人自为政之概。鲁迅《书信集·致李桦》
成语“人自为政”的扩展资料
1. 郦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l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的原文及译文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诣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州上的事全由道元管理达三年之久。由于道元行政严酷,所以不仅是官吏畏惧,就是奸诈小人和强盗也纷纷逃离冀州,到别的地方去。后来调道元去鲁阳郡代理太守,他向皇帝上奏,请求在鲁阳建立学校,崇尚并奖励学校教育。皇帝下诏说:“鲁阳原来因为是南方边远地区,不立大学。现在可以允许,使鲁阳象西汉文翁办学那样成为有文化教养的地区。”道元在鲁阳郡的日子,老百姓佩服他的威名,不敢违法。延昌期间(公元512-515年),道元任东荆州刺史,行政威猛跟在冀州一样。当地百姓到朝廷向皇帝告状,告他苛刻严峻,请求前任刺史寇祖礼回来复任。等到寇祖礼回来并派遣戍边士兵七十名送道元回京时,两人都因为犯事被罢官。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如何严格自我约束,恪守为政底线
首先,廉洁是一种政治智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和制度要求,更是干事创业、延续政治生命的前提条件,是一种政治智慧。一是心态要平常。良好的心态是为人处世、为官从政的基础,心态不正,就容易迷失方向,走向歧途。很多领导干部犯事之处,就是与人盲目攀比,在政治待遇上与职位高的比,在生活上与老板比,越比越不是滋味,越比越不痛快,越比越觉得不公,心态失衡,走向歧途。古人讲“今日居官受禄,当思昔日秀才时,又思日后解官时。思前则知足,思后则知慎。”这和老百姓讲的“知足才能常乐”实际上是一个道理。保持良好心态就要“知足”,不该得的,不要强求;不能得的,不要有非分之想。扪心自问,领导干部待遇和生活水平要远在普通群众之上,老百姓尚能知足常乐,为什么领导干部就一定要盯着车子、房子、票子看,多想想人民群众的需求,多看一看老百姓的生活,没有什么不知足的。二是代价要算清。廉洁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没有廉洁自律的觉悟和意识,就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资格,即使当了领导也会“出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纪律面前没有特,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越是领导干部违反制度,越是要依法从严处理。如果丧失原则,干了违法乱纪的事,就必然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所有辛勤努力都会毁于一旦,公职没了,党籍丢了,政治前程断送了,也给党和政府威信、干部队伍形象带来了严重损害。要多想一想利害得失,认一认腐败成本,算清“六笔账”,政治账—自毁前程、经济账—倾家荡产、亲情账—家庭破碎、名誉账—身败名裂、自由账—身陷囹圄、健康账--身心憔悴。不要被灯红酒绿迷了眼,被眼前利益迷了心,一失足成千古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好、用好,才能政途平稳、持久。三是位置要摆正。邓小平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当官就是“妻贵富子、殷实家庭”,认为领导就是吃饭可以签单,旅游可以报销,公车可以代步,集体资源可以享用,于是挥霍公款不当回事,陶醉于出则前呼后拥、住则宾馆酒楼,事有人办、常有人求的状态。这种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领导干部即使不走向腐败堕落,也行之不远,没有任何前途。领导干部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为谁掌、为谁用的问题,认清“官”是为民服务的岗位,“”是为民服务的工具,自觉做到勤政廉洁、严格自律,摒弃特思想,真心实意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其次,廉洁是一种自我保护。据《人民论坛》杂志调查结果显示,44%的受调查者认同“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认为官场十大高风险岗位分别为国土局长、交通厅长、县委书记、公安局长、组织部长、建委主任、安监局长、市委书记、国企老总、房管局长。官场何以成为高危行业?无非是容易腐败。腐败的原因是什么?腐败没有客观原因,都是主观问题,至今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个官员是被逼腐败的。做官“不危”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能否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把廉洁自律作为防身利器,练好内功,护好命门,保自己一身清白。一要防微杜渐。任何事物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小事上不注意,小节上不检点,久了就会出大格。纵观一些领导干部蜕变,虽然职务有高低、年龄有不同、学历有差别,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从没有严格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从接受吃吃喝喝、贪图蝇头小利开始,逐渐私欲膨胀,得寸进尺,最终大节不保。古代有一个“踩进泥水坑”便“不复顾惜”的典故。嘉靖十四年进士张瀚初任御史,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给张瀚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乘轿遇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时“择地而行”,小心翼翼沿着干净路走,后来不小心踩进了泥水坑,由此便“不复顾惜”了。人一旦踩进了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便“不复顾惜”了。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对党纪国法要有敬畏感,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不迈违规违纪的第一步,不犯廉洁从政的第一错,如履薄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防止小洞不补变大洞,小错不纠酿大错,以至断送前程。二要坚守准则。党中央颁发《廉政准则》来立规立矩,及时对党员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早提醒、早打招呼、早纠正,就是要让干部守规守矩,是为了爱护干部,为了警醒干部,为了让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法则、必须执行的守则、必须维护的规则、必须坚持的原则。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廉政准则》作为规范从政行为的标尺,自觉做到标准更高一些、要求更严一些,要求一般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三要洁身自好。领导干部手里掌握一定的人、财、物支配,在工作、生活中面临更多的金钱诱惑和人情压力,经受更多是与非、名与利、得与失、与钱考验。面对诱惑、压力、考验,能否做到谨小慎微,大义凛然,关键就看为官者能否正确把握自己。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人关注,特别是有了负面消息,往往会迅速在社会上流传,成为谈论的话题,影响干部的名誉和党委、政府的形象。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自律,要洁身自好,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住自己的脚,不该去的不去,始终坚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再次,廉洁是一种强大力量。廉洁,标志着公正、公道、正义、朴素、勤俭等内涵,在社会政治中具有重要价值,是为官从政者修身做人的基本准则,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强大力量。一要养浩然正气。大凡廉洁奉公者,不以谋私,不营私舞弊,没有“辫子”可抓,也没有把柄掌握在别人手上,一身正气,在执行公务特别是执法过程中和原则问题面前,就敢于碰硬,不必瞻前顾后,不必照顾、平衡各种关系,可以义无反顾、大刀阔斧、一抓到底、决不手软。相反,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要了人家的心慌,所以面对别人就理不直,气不壮,软绵绵,没有力量。领导干部要胸怀浩然正气,“养正气祛邪气”,坚持以俭修身、以德律己,经得起考验、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不贪不占、不拿不要,敢于挑战不正当行为和利益,学做黑脸包公,慎同餐、慎同乐、慎同事。二要聚发展合力。官员的威信源于何处?不是资历,不是力,不是气势,而是人格力量。廉生威,奢毁誉,贪丧志。一名领导干部如果知方圆,明尺度,保持清正廉洁的操守,其人格力量就会使人心生敬畏,就能增强自身的道德凝聚力和感召力。领导干部廉洁不廉洁、重视不重视廉洁,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发展,影响一个班子、一支队伍、一个地方团结共事的氛围。事实证明,凡是领导“出了事”的地方和部门,风气就不正,就没有执行力。领导干部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不能只盯着成绩看,讲功劳、要待遇、比地位、图享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上,干净做人、干净做官、干净做事,瞄准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部尽心尽责,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三是扬优良风气。风气问题至关重要。现在部分领导干部身上有一些很不好的风气,台上讲官话,台下摆架子,出则前呼后拥,派头十足;是非观念淡薄,请吃请喝、礼尚往来,花公家的钱,拉自己的关系;不收不办事,收了乱办事,凡此种种,败坏了风气,影响了队伍,群众意见很大。这些都是廉洁意识弱化的体现,很容易为别有用心的人提供可乘之机,很危险。党的领导干部应是干部群众的榜样和标杆,必须带头知荣辱、明是非、讲党性、守原则,要坚决反对吃喝、请送之风,敢于拒绝、敢于扯下面子,狠刹歪风邪气,做良好社会风气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廉洁才能干事,廉洁才能成事,廉洁才能不出事。领导干部一定要当扬则扬,当止则止。公益成语:gyjslw.com
3. 为政翻译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白话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白话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3、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白话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白话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5、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白话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6、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白话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7、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白话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8、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白话译文: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此文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怎样理解儒家的为政在人思想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7]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社会成员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所以儒学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儒学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奴隶社会某些诸侯国在某些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又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史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仁和礼的关系是仁礼一体。不讲仁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不可分的。社会发展会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变化,礼的一些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予以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仁的体现。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人自为政,猜一个数字?
人自为政,猜一个数字——答案:4。
人自为政
rén zì wéi zhèng
【解释】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比喻各行其是。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传奇格局,有一定而不可移者,有可仍、可改,听人自为政者。”
【结构】主谓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互相都不配合
【近义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例句】现在京沪木刻运动,仍然销沉,而且颇散漫,几有~之概。 ◎鲁迅《书信集·致李桦》公益成语:gyjslw.com
6. 郦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l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的原文及译文
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诣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州上的事全由道元管理达三年之久。由于道元行政严酷,所以不仅是官吏畏惧,就是奸诈小人和强盗也纷纷逃离冀州,到别的地方去。后来调道元去鲁阳郡代理太守,他向皇帝上奏,请求在鲁阳建立学校,崇尚并奖励学校教育。皇帝下诏说:“鲁阳原来因为是南方边远地区,不立大学。现在可以允许,使鲁阳象西汉文翁办学那样成为有文化教养的地区。”道元在鲁阳郡的日子,老百姓佩服他的威名,不敢违法。延昌期间(公元512-515年),道元任东荆州刺史,行政威猛跟在冀州一样。当地百姓到朝廷向皇帝告状,告他苛刻严峻,请求前任刺史寇祖礼回来复任。等到寇祖礼回来并派遣戍边士兵七十名送道元回京时,两人都因为犯事被罢官。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