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成语故事是什么年代的
“空城计”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空城计的主要内容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为不小心在打仗时犯了错误,被派去守在一座没有什么士兵的城市。魏国大将司马懿听说此事,立即带15万大军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带领的5000个士兵有一半出城去了,他的身边只剩下约2500个人,情况对诸葛亮来说非常危急。当侦查的士兵禀报那15万大军时,所有人都害怕极了,可诸葛亮却毫不担心。
所有人都开始收拾行李,打算劝诸葛亮离开,而诸葛亮却面不改色地走上城楼,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扩展资料
空城计的策略:
当那些实力空虚、因遭受意外压力被迫走投无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图蒙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由于此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许多主动和机遇还掌握在对方手里,因而,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空城计,同时,此计也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
在实际战略中,风险往往与机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计的奇巧之处在于:要善于正确、及时地把握对方的战略背景、心理状态、性格特性等,因时、因地、因人地以奇异的谋略解除自己的危机。
三国时,诸葛亮之所以能大胆地以“空城”退敌,就是他能准确地惴摸到了司马懿谨慎、多疑而心虚的心理状态,而诸葛亮独出心裁、奇异的思维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时的危局。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空城计的主要内容150字左右
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空城计的经过
历史上的三个空城计
一、诸葛亮的空城计
西晋时有个叫郭冲的人,便是这个《空城计》的“发明”者。他说,诸葛亮驻守阳平关(在今陕西省勉县西)时,派魏延领大军东出攻魏,自己留万人守城。
不料司马懿带着二十万大军要迎敌魏延时,却同魏延兵马对不上阵,从旁边过去了,一直来到阳平关前,离城只有六十里,诸葛亮才发觉。这时候,要把魏延追回来已无可能,自己赶向魏延军中也来不及,于是诸葛亮就叫军中数人出城打扫。司马懿引兵来到,看见这情况,认为孔明平日谨慎持重,城内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间。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对部说,司马懿怕我的伏兵,已经退走了。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军都退走了。
这个故事,注《三国志》的裴松之曾加以驳斥,认为即使司马懿怀疑有伏兵,自己的二十万大军正可以驻留附近,观察虚实,何至于就立即退走?
但是作为小说,但也不妨。小说本来就是虚构,其中的描写,不可能尽都合情合理。人们既不是拿它作为历史的真实对待,大可以作为民间传说,加以欣赏。所以《空城计》这个戏还是可以继续演下去的。
偶投裴松之一票,司马懿又不是SB,居然一点军事常识也不懂。
二、文聘的空城记
《三国演义》所不载,而在《三国志》裴注所引的《魏略》里实实在在登载着的故事。这是三国时代另一个“空城计”,它的可信程度,似乎比诸葛孔明的“空城计”还要多些。
《魏略》说,曹丕在位的时候,大将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地区。有一回,孙以五万兵马,亲自包围文聘于石阳(今湖北孝感县西南)。石阳由文聘据守已久,孙突然来攻,刚好在连绵大雨之后,防御工事受到破坏,还未修补;壮丁也在田间劳动,未及返回。
文聘认为,出城应战固不可能,闭城坚守也难拒敌。他苦思之下,忽得奇计,就吩咐城里人都藏起来,让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宫衙里,不再露面。孙仔细量度了一番,觉得非常可疑,就对部将说:“此人是曹操信赖的将领,自然非比等闲之辈。如今知我来攻,却毫不防备,必然其中大有狡诈,否则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还是撤退为好。”于是引兵退走了。
这段记载,固然出自传闻,真假亦不可知;不过,《魏略》是魏国的郎中鱼豢所撰的,他记载同时人的事迹,应该比较可信。
然而即使可信些,小说家也弃而不取,自然有他的见解。因为同样是“空城计”,放在文聘身上,把文聘歌颂一番,从整本书的结构来说,实在意义不大,反而成为蛇足;而放在诸葛孔明身上,却能显出孔明的智慧过人,和司马懿的“畏蜀如虎”。对于勾勒人物,渲染情节,便大有作用了。所以作为文艺作品,我也认为宁可牺牲文聘,而保留孔明的“空城计”的。
偶再投裴松之一票,原理同上,虽然他跟文聘没什么事,但道理是一样地。
三、萧承的空城计
再说南北朝时代,也还有一个空城计。那是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那时,占据北方的是北魏拓拔氏贵族,在南方的是刘裕建立的宋朝。在如今山东省北部,沿着黄河,便是北魏和宋的边界。黄河南岸的济南郡则是边境的要地。
这一年,北魏出兵突然进攻济南,济南太守萧承之手下只有几百士兵,因为敌人来得意外,召请救兵已来不及。萧承之忽生一计,便叫打开城门,藏匿士兵,故意装出一片神秘的气氛。城中人说:“贼人势众,我军兵少,怎能如此轻敌?”萧承之说:“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将寡,势难抵敌。假如再向敌人示弱,后祸不堪设想;只有使敌人疑我埋伏,不敢进迫,才是上策。”果然魏兵大至,看见城外这般模样,十分疑惑,于是撤走了。这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宋纪》。
有人说,也许这个萧承之是看过郭冲写的空城计,也未可料呢。不过,萧承之从《三国志》文聘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也未始没有可能。
如果是真地,那么这些带兵的将军就都是些自负的白痴。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空城计详细翻译。
【诸葛亮的空城计】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评析】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仲“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诸葛亮冒死作出假象,最后成功了。我们要学习这种大胆。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空城计》全文
且看下文分解空城计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空城计的简介
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
空城计出处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为空城计。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简介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具体计谋
1、胜战计
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 声东击西
2、敌战计
无中生有 暗渡陈仓 隔岸观火 笑里藏刀 李代桃僵 顺手牵羊
3、攻战计
打草惊蛇 借尸还魂 调虎离山 欲擒故纵 抛砖引玉 擒贼擒王
4、混战计
釜底抽薪 混水摸鱼 金蝉脱壳 关门捉贼 远交近攻 假道伐虢
5、并战计
偷梁换柱 指桑骂槐 假痴不癫 上屋抽梯 树上开花 反客为主
6、败战计
美人计 空城计 反间计 苦肉计 连环计 走为上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空城计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空城计”扩展:
成语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繁体成语:空城計
成语读音:kōng chéng jì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字数:三字成语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英文翻译:presenting a bold front to conceal a weak defence
成语简拼:KCJ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用法:空城计作宾语;指欺骗对手。
成语注音:ㄎㄨㄥ ㄔㄥˊ ㄐ一ˋ
造句:钱钟书《围城》:“鸿渐给酒摆布得失掉自制力道:‘反正你会摆空城计。’”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