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字的成语「知一而不知二」

2023年07月10日成语大全103

成语“知一而不知二”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zhī yī ér bù zhī èr
成语简拼:ZYEBZE
成语注音:ㄓ 一 ㄦˊ ㄅㄨˋ ㄓ ㄦ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六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知一而不知二”的扩展资料

1.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疑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那么天下的事情,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就太多了 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文言文小故事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典故)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洛阳城外有个穷书生叫吕蒙正。因为穷得上无片瓦,地无一垅。只好住在破窑里。 他虽贫穷,却日夜不忘刻苦攻读。那一日,他遇见陕西华阴来的书生寇准,二人一见如故,结伴进城,来到东大街一家门前看见许多人仰着脸儿朝一座悬灯结彩的台上看。仔细—打听,原来这是万贯家财的刘员外要为女儿抛球择婿,凭天匹配。他俩不敢妄想,只是停住脚儿想看看热闹。 没有多大功夫,只见几个丫环,簇拥着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女走上台来。她抬起眼皮向四下望了望,接过丫环递给她的绣球,嘴里不知咕哝了句什么,把绣球向台下一抛,那绣球便像风吹似地在人群里滚来滚去。台下的人,像发了疯似地你挤我拥,都想把那绣球抢到手。岂知这球落下来,正好投在吕蒙正的怀里。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吕蒙正连忙撩起他的破青衫,裹住那绣球。不多时,刘员外的家人来了,一直把吕蒙正请到刘府的客厅。刘员外一见是个衣服破烂的穷书生,对他上下左右端详了一阵,渐渐皱起眉头,回身对女儿月娥说:“多少官宦人家子弟、富室儿郎你不打,怎么打中一个叫化子似的人?不如给他点银子,打发他走吧!’ 不曾想,女儿月娥低着头,轻声地说:“爹爹的话有欠思量。绣球招婿,全凭天意,怎能讲贫贱?既然他接一球,想到我命该如此,任凭受苦受罪,女儿我情愿嫁他。” 刘员外听了女儿的话,不觉动了心思,假意发怒道:“你这丫头,真个不识好歹,既然不怕一文钱也不给,你要不后悔,就立时随他走!” 刘月娥也不含糊,一听他爹这么说,立即摘下头上的金银首饰,脱下身上的绸缎衣服,不论娘和哥嫂怎样劝告,头也不回地随着吕蒙正离家出城去了。 这天晚上,她和吕蒙正在寒窑里草草成了亲,只有寇准和几个穷苦乡邻来贺喜。吕蒙正过去一个人吃饭好对付,如今成了家,就不那么简单了,左思右想,没有主意。后来,想了个拙计,每天到城里帮人写信,或者写挣几个钱。挣了钱,就买些米面捎回去,叫妻子掺些野菜做饭吃。他自己一天两顿饭,却要到龙门寺里去赶斋。 有一天,他听到龙门寺饭钟打响,赶到庙里时,和尚们却都开过了饭。老和尚说:“秀才呀!说句不好听的话,和尚是吃十八方的,你可是吃十九方呀!庙里有句老话,‘满堂僧不厌,一个俗人多’。你可不是出家人哪!” 吕蒙正听了满脸通红,张口结舌,说不出一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例,小故事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洛阳城外有个穷书生叫吕蒙正。因为穷得上无片瓦,地无一垅。只好住在破窑里。     他虽贫穷,却日夜不忘刻苦攻读。那一日,他遇见陕西华阴来的书生寇准,二人一见如故,结伴进城,来到东大街一家门前看见许多人仰着脸儿朝一座悬灯结彩的台上看。仔细—打听,原来这是万贯家财的刘员外要为女儿抛球择婿,凭天匹配。他俩不敢妄想,只是停住脚儿想看看热闹。    没有多大功夫,只见几个丫环,簇拥着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女走上台来。她抬起眼皮向四下望了望,接过丫环递给她的绣球,嘴里不知咕哝了句什么,把绣球向台下一抛,那绣球便像风吹似地在人群里滚来滚去。台下的人,像发了疯似地你挤我拥,都想把那绣球抢到手。岂知这球落下来,正好投在吕蒙正的怀里。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吕蒙正连忙撩起他的破青衫,裹住那绣球。不多时,刘员外的家人来了,一直把吕蒙正请到刘府的客厅。刘员外一见是个衣服破烂的穷书生,对他上下左右端详了一阵,渐渐皱起眉头,回身对女儿月娥说:“多少官宦人家子弟、富室儿郎你不打,怎么打中一个叫化子似的人?不如给他点银子,打发他走吧!’     不曾想,女儿月娥低着头,轻声地说:“爹爹的话有欠思量。绣球招婿,全凭天意,怎能讲贫贱?既然他接一球,想到我命该如此,任凭受苦受罪,女儿我情愿嫁他。”      刘员外听了女儿的话,不觉动了心思,假意发怒道:“你这丫头,真个不识好歹,既然不怕一文钱也不给,你要不后悔,就立时随他走!”刘月娥也不含糊,一听他爹这么说,立即摘下头上的金银首饰,脱下身上的绸缎衣服,不论娘和哥嫂怎样劝告,头也不回地随着吕蒙正离家出城去了。     这天晚上,她和吕蒙正在寒窑里草草成了亲,只有寇准和几个穷苦乡邻来贺喜。吕蒙正过去一个人吃饭好对付,如今成了家,就不那么简单了,左思右想,没有主意。后来,想了个拙计,每天到城里帮人写信,或者写挣几个钱。挣了钱,就买些米面捎回去,叫妻子掺些野菜做饭吃。他自己一天两顿饭,却要到龙门寺里去赶斋。     有一天,他听到龙门寺饭钟打响,赶到庙里时,和尚们却都开过了饭。老和尚说:“秀才呀!说句不好听的话,和尚是吃十八方的,你可是吃十九方呀!庙里有句老话,‘满堂僧不厌,一个俗人多’。你可不是出家人哪!”     吕蒙正听了满脸通红,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不防老和尚并不罢休,接着又说:“秀才呀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联系原文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二与其一具体指什么
但知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
不知其二是指还需要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
《河中石兽》【作者】纪昀 【朝代】清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白话释义: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l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知一不知二是何意·出自于哪?
比喻对待隐患要随时警觉,不能因较小的危险排除了而掉以轻心。此典出自刘基《郁离子》:“若石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若石帅其人书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燎辉,宵则振铎以望;植棘树,墉坎山谷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而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弛其机,撤其备,垣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驱逐麋来,止其室之隈,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驱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驱人立而爪之,毙。君子谓若石知一而不知二,宜其及也。”这段话意思是说: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北边,有只老虎常常蹲在那里偷看他家的篱笆。若石带着家里人白天黑夜警戒,太阳出来敲铜钲,太阳下山点火把,夜间就摇动大铃守望,他还种植棘刺树,在山谷边筑墙挖沟防守。一年过去了,老虎一无所获。有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十分高兴,以为老虎死了,再没有危害自己的东西了。于是放松了射兽的弩机,撤除了防兽的设备,墙壁倒了不修筑,篱笆坏了也不去修理。没有多久,有只追逐麋鹿来这里,到了他房子的转弯处,听到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去咬吃。若石不知道它是,呵斥它它也不逃,就用土块掷它。像人一样站起来,用爪子抓若石,最后把他抓死了。若石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遭到祸害就不足为奇了!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17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