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字是“百”字的成语「罢黜百家」

2023年07月11日成语大全95

成语“罢黜百家”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bā chù bǎi jiā
成语简拼:BCBJ
成语注音:ㄅㄚ ㄔㄨˋ ㄅㄞˇ ㄐ一ㄚ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反义词:百家争鸣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成语用法:罢黜百家作谓语、定语;指只要一种方式。
成语造句:……只认朗诵词和诗。笔者却不能够赞成这“罢黜百家”的作风(朱自清《论朗诵诗》)

成语“罢黜百家”的扩展资料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做法
儒家思想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与西汉武帝实施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密切相关。那么,汉武帝当时为什么要实施该政策?第一,汉初,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学逐渐抬头。汉惠帝废除《挟书律》,促使诸子百家学说复苏,其中以儒、道两家影响较大。至汉武帝即位,儒学已经发展到名家辈出、学科精细的繁荣阶段。儒学的发展也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人学习、研究儒学。面对这种不可抗拒的学术思潮和学者群体,任何政治家也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和价值。因此,汉武帝推行“举贤良对策”,以选拔人才。第二,尖锐的社会问题呼唤新的政治思想。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是边境不宁。匈奴威胁着西汉北方边疆,南方边疆因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也很不安定。二是王国势大,威胁中央。三是阶级矛盾激化。随着地主阶级及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一些官僚、贵族凭借封建特,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这些情况要求统治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加强封建制主义中央集。而作为汉初统治思想的道家思想,因主张清静无为,已不能满足这一政治需要。第三,董仲舒结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思想的统一来保证国家政治的统一。针对加强君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君神授”的思想,宣扬封建制君主是“天”在人间的代表,为君独尊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针对土地兼并现象,董仲舒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以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土地和劳动力比较稳定地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提倡孝道,认为君臣伦理是上天的安排,不可违背,以此来维护封建君主制。第四,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强盛之时。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再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决定了他必然会有所作为。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对外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必然需要一个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而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正符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罢黜百家拼音
罢黜百家拼音:[bā
chù
bǎi
jiā]
[释义]
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古代史学家多认为是汉武帝与董仲舒君臣撮合而成的,一个是为了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因此,三道策问,一拍即合。其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一样,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只要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细加钩沉比勘,就不难揭示其事实真相。
扩展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制王,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近代中国史,率先揭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易白沙(1886-1921年),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平议》一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
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
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君、父、夫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扩展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仲舒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罢黜诸子百家吗
D 试题分析: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派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D符合题意。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秦始皇、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他们都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但他们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截然相反,秦始皇持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汉武帝持儒家思想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影响和作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时期是一种对政治,对统治极为有利的做法。当时百家争鸣的时期,各有一套理论,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主张自家反对别的家的观念在封建时期的是引起对立与矛盾根源。所以当时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是对国内最有利的唯一做法!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原因: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喜儒学,使儒家的学术源流几乎断绝。博士制度虽承秦制依然存在,但博士人数不多,且仅具官待问而已,在传授文化方面难以起多大作用。惠帝废《挟书律》,使诸子学说复苏,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在学术思想发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各种不问流派的思想家也都乐于称说黄老之言。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进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旧秦博十伏生出其壁藏《尚书》二十八路,文帝派晃错从其受业。此时。博士之数达到七十余人,百家杂陈而儒家独多。儒家的《书》、《诗》、《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都有博士,其中《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土有胡毋生、董仲舒二家。这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提供了条件。武帝即位时,历经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因家力量的强大,从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制主义中央集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统思想、仁义思想及君臣伦理观念,又恰恰与汉王朝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思想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18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