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送死的意思、详解、出处、反义词
成语“养生送死”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養生送死成语读音:yǎng shēng sòng sǐ
成语简拼:YSSS
成语注音:一ㄤˇ ㄕㄥ ㄙㄨㄥˋ ㄙ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养老送终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
成语用法:养生送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造句:清·黄宗羲《青词》:“毁巢破卵之下,女嫁男婚,追脏没产之余,养生送死。”
成语“养生送死”的扩展资料
1. 表示养生的成语养生之道 休养生息 养生丧死 养生送死 养生送终 来苏之望 送往事居 送往视居 务农息民 熊经鸱顾 熊经鸟申 熊经鸟伸 熊经鸟曳 熊经鸟引 衣食所安 引新吐故来自gyjslw.com
2.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这句话什么意思?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北宋学者李觏 这是北宋学者李觏说的话。这句话意思针对唐以来儒家发展受到佛道的冲击,儒家地位受到挑战而说的。这句话意思:“儒家发展受到冲击,仁义教化弱化。 所以现在修身正心,如人养生送死般加强修养,不然佛家信徒积极去发展壮大佛教,这对儒家发展是不利的”。 不知是否准确,与大家商榷。来自gyjslw.com
3. 养生送死解三个数字?
养生送死解三个数应该是144。养的谐音是1,送的谐音4,死的谐音是4。所以养生送死解三个数应该是144。来自gyjslw.com
4. 办丧事的程序有哪些?
各地都不一样。汉族大致是: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丧事期间,死者亲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 ,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来自gyjslw.com
5. 南无密栗多 哆婆曳娑诃是什么意思
这是《报父母恩咒》,意思是皈依菩萨,祝愿菩萨有所成就的意思。
读音:南(na)无(mo)密(mi)栗(li)多(o),哆(o)婆(po)曳(yì)娑(suo)诃(he)。
念诵《报父母恩咒》,可报父母恩,在世父母延寿,去世及累世父母超拔。
诵咒回向文:愿此报恩咒功德,普及父母与一切,四生六道与含灵,皆共同登圣觉岸。
扩展资料
佛教的孝道
佛因实践孝道而成佛,成佛后,马上立孝道为佛教主要制度之一。佛教的孝道,不但要以五事奉供父母:“一者供养无乏,二者所有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敬无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作正业。”还要善巧方便,使之舍邪归正,离苦得乐。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总历千年,更使便利顶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不闻使闻,…如是诸子当教父母慈。”
佛教之孝,除养生送死外.还要劝父母行善,使之可以了脱生死。不要令自己的父母了生死,还要令他人的父母了生死。不特令现生父母了生死,还要使过去或未来父母了生死。何止要令自他三世父母了生死,还要使一切众生解脱生死轮回。来自gyjslw.com
6. 养生丧死的“丧”的第一声还是第四声?
读第一声,“丧”在这里原是葬礼的意思,像奔丧(sāng),在此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举行葬礼,或埋葬;而当读丧sàng时是动词,意为失去,显然不符语意。来自gyjslw.com
7. 求《礼记·乐记》的【原文】、【注释】、【译文】谢谢!
太史公说:“礼的品格、功能,实在博大众多而又盛美啊!它主宰万物、驱策群品,岂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我曾到大行礼官那里,研究夏、商、周三代礼制的演变,才知道,按照人情制定礼,依据人性制定仪,是由来已久的事了。
做人的道理,千条万条,无不贯穿一条基本准则,就是诱导人们,使知仁义,并以刑罚相约束。所以,德厚之人,地位尊显贵重;俸禄多的享受荣耀恩宠,以此来统一天下人的意识,整齐人心。人的身体乘车马感到舒适,就以金饰车,又雕镂车衡,镶金错银,加上繁琐的装饰;眼睛爱看五彩美色,就设计了黼黻文章等花纹,使外表形态更美好;人耳乐闻钟磬等动听的声音,就调谐各种乐器以激荡人心;人口喜欢吃美味食物,就烹调出嘉肴异馔,或酸或咸,各尽其美;人情喜爱珍贵善美的物事,就以美玉制成圭璧,又加琢磨,以顺人意。这样下去,如何得了?于是,又制造了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羹玄酒等,防止过分奢侈,挽救衰败。所以,上至君臣等朝廷中的尊卑贵贱秩序,下到黎民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等级,事事皆有适宜之度,物物文饰皆有节制。孔子说:“禘祭自灌以后,次序颠倒,我不愿再看了。”
周朝衰落后,礼制废弃,乐制破坏,大小不按等级,以至管仲家中娶三姓妇女为妻。世上遵法律、守正道的人受侮辱,奢侈逾制的人名显身荣。
上自子夏这样的孔门高弟,犹且说:“出门见到纷纭华丽盛美的事物而欢喜,回来听到夫子的学说而欢喜,二者常在心中斗争,不能决定取舍”。更何况中材以下的人,长期处在失于教导的习俗、环境中了?孔子论卫国政治说:“必先正其名分。”但在卫国终于无法做到。孔子死后,受业门人沉沦星散,有的到了齐、楚,有的遁入河北、海内。岂不令人痛惜!
至秦统一天下,全部收罗六国礼仪制度,择其善者而用之,虽与先圣先贤的制度不合,却也尊君抑臣,使朝廷威仪,庄严肃穆,与古代相同。到汉高祖光复四海,拥有天下,儒者叔孙通增损秦制,制定了汉代制度。主体却是沿秦制,上自天子称号,下至僚佐和宫殿、官名,都很少变更。孝文帝即位后,政府有关部门建议,要重定礼仪制度,那时孝文帝喜爱道家学说,以为繁琐 的礼节只能粉饰外表,无益于天下治乱,没有。孝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明于世务,深通刑名之学,屡屡建议说:“诸侯是天子的屏藩、辅佐,与臣子相同,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如今却是诸侯大国治其境,与朝廷政令不同,诸事又不向京城禀报,此事断然不可持续下去,流毒后世。”孝景帝他的计策,削弱诸侯,导致了六国叛乱,首以诛晁错为名,天子不得己,杀晁错以解时局的危难。此事详载于《袁盎列传》中。自此以后,为官者但务结交诸侯、安享俸禄而已,无人敢再复倡此议。
今上(汉武帝)即位后,招纳罗致通儒学的人才,命他们共同制定礼仪制度,搞了十余年,不能成功。有人说:古时天下太平,万民和乐欢喜,感应上天,降 下各种祥瑞征兆,才能够采择风俗,制定制度。如今不具备这些条件。皇帝向御史下诏书道:“历朝受天命而为王,虽然各有其兴盛的原因,却是殊途而同归,即因民心而起,随民俗确定制度。如今议者都厚古而薄今,百姓还有何指望?汉朝也是一家帝王,典法制度不能流传,如何对后世子孙解释?治化隆盛的对后世影响也自博大闳深,治化浅的影响就偏窄狭小,怎可不自勉励!”于是,以“太初”为元年改定历法,变易服色,封祭泰山,制定宗庙、百官礼仪,作为不变的制度,流传后世。
礼是由人产生的,人生而有欲望,欲望达不到则不能没有怨愤,愤而不止就要争斗,争斗就生祸乱。古代帝王厌恶祸乱,才制定礼仪来滋养人的欲望,满足人的需求,使欲望不致因物不足而受抑制,物也不致因欲望太大而枯竭,物、欲二者相得而长,这样礼就产生了。所以,礼就是养的意思。稻梁等五 味是养人之口的;椒、兰、芬芳的芷草,是养人之鼻的;钟、鼓及各种管弦乐器的音声是养人之耳的;雕刻花纹是养人眼目的;宽敞的房屋以及床箦几席,是养人身体的。所以说礼就是养的意思。
君子欲望既得到滋养而满足,又愿受到“辨”的限制。所谓辨,就是辨别贵贱使有等级,长少使有差别,贫富轻重都能得到相称的待遇。因此,天子以大路越席保养身体;身旁放着香草,用来养鼻;前面的车衡经过嵌错装饰,用来养目;车动时,鸾铃叮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