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知恩()()”「知恩报恩」
成语“知恩报恩”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知恩報恩成语读音:zhī ēn bào ēn
成语简拼:ZEBE
成语注音:ㄓ ㄣ ㄅㄠˋ ㄣ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知恩图报、知恩报德
反义词:恩将仇报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掩家里有信行,知恩报恩。”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就回报别人以恩惠。亦作“知恩报德”,
成语用法:知恩报恩作谓语、宾语;指知恩图报。
成语造句:这虽是小事,也可见得他知恩报恩的诚心。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英文翻译:concious of a kindness and acknowledging a duty to repay it
成语“知恩报恩”的扩展资料
1. 如何感恩,知恩,报恩,施恩的参考作文您看了下边的文章,自己会写出一份最好的作文 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做事,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而感恩教育则是四大教育支柱的综合体现. 什么是感恩教育呢?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报恩则是一种责任感.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啊,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补牢”,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中华民族更具有传统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胸怀;“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孩子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更要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我们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务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我们感谢父母,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感谢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他人关心和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感恩,来自于心理的满足,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感恩,使人少些抱怨,少些仇恨,少些对抗,多些宽厚,多些友善,多些快乐,使人有积极的人生观,有健康的心态,能够善待他人的误解与错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是非非,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感恩,善待了自己,也快乐了自己. 人,离不开群体,惟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让感恩教育成为学生重要的必修课公益成语:gyjslw.com
2. 知恩图报的故事
答: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是2008年4月知识出社出的图书,作者是红马文化。
《乌鸦学游泳》:是一则寓言故事,寓意我们做人要知恩图报 不能恩将仇报。
《狮子和老鼠》:是2010年江西科学技术出社出的图书,作者杰里·平克尼。本书主要讲述了狮子放走老鼠,老鼠知恩图报救了狮子的故事。
《小老鼠报恩》:是一个寓言故事,来自网络。
【“知恩图报”出处】
知恩图报是一个汉语成语,图,谋划、准备,也就是说受恩者谋划准备以后报德于施恩人也。出自于《说苑·复恩》
【原文】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史记》秦本纪第五知恩图报出自《说苑·复恩》意思就是得到别人的恩德,要懂得回报与他人。
【典故】
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赵盾(谥号“宣”,后世通称赵宣子,晋国正卿)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面黄肌瘦,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赵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后来,晋灵公(春秋时代著名昏君)想杀赵宣子,在搏斗中有一名武士突然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赵宣子得以脱险。赵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赵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原来那名病汉武士,名叫灵辄,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侠士之一。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公益成语:gyjslw.com
3. 请问如何让学生“知恩”、“报恩”
这种过分的呵护与关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主意识,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目空一切,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心安理得地挥霍着别人给予的一切,养成了任性、依赖、爱发脾气等坏习惯。他们只懂索取,不懂奉献;只懂受惠,不懂感恩;只懂被爱,不懂关爱别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自私和冷漠。
一、角色转换,实践体验,让学生知恩、报恩。
教育学生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的或多或少的关爱与呵护都是恩情,应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并不一定是要学生做出报大恩大德的轰轰烈烈的举动,可以从小事做起,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情感方面的回报。
1、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先要教育学生感恩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让学生懂得是父母赐予自己生命,并含辛茹苦的把自己抚养成人。让学生回想并学做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体验父母付出的辛劳。如:冬天洗衣、洗菜做饭等平常的事。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的话,如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让父母舒心;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父母省心;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让父母开心。这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孝敬自己的父母。
2、教育学生感恩教师。
老师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领路人,老师为教育事业付出了一切,换来的只是那和粉笔一样颜色的双鬓。老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担任了多么重要的角色,教育学生观察老师一天的工作,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辛勤劳动,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的教育之恩。教育学生尊敬老师,遵守学校纪律,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爱老师,爱学校。
3、教育学生感恩身边人的帮助之恩。
4、教育学生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教育学生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从民族文化中感受祖国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底蕴,让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自豪。让学生明白自己能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给予的关怀,给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5、教育学生感恩大自然。
教育学生懂得是大自然赐予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我们享受着大自然的阳光和雨露,就应该爱护大自然,怀着感恩的心去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而不是一味的索取甚至是破坏。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起码品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人和人性的高贵之所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在学生心中种下的感恩小苗一定会长成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关于知恩,感恩,报恩的家训
受人点水恩,必当涌泉报公益成语:gyjslw.com
5. 知恩感恩报恩的作文
我感谢…… 感谢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练了我的心志; 敬爱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感谢你 ” 感谢欺骗我的人, 因为他增进了我的见识; 感谢遗弃我的人, 因为他教导了我应自立; 感谢绊倒我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的能力; 感谢斥责我的人,因为他助长了我的智慧; 感谢藐视我的人,因为他觉醒了我的自尊; 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和无私的爱; 感谢老师给了我知识和看世界的眼睛; 感谢朋友给了我友谊和支持; 感谢完美给了我信任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感谢邻家的小女孩给我以纯真无邪的笑脸; 感谢周围所有的人给了我与他人交流勾通时的快乐; 感谢生活所给予我的一切,虽然并不全都是美满和幸福; 感谢天空,给我提供了一个施展的舞台 感谢大地,给我无穷的支持与力量; 感谢太阳,给我提供光和热; 感谢天上所有的星,与我一起迎接每一个黎明和黄昏。 感谢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使我的生命不再孤单; 感谢我的敌人,让我认识自己和看清别人; 感谢鲜花的绽放, 绿草的如茵,鸟儿的歌唱, 让我拥有了美丽,充满生机的世界; 感谢日升,让我在白日的光辉中有明亮的心情; 感谢日落,让我在喧嚣疲惫过后有静夜可依。 感谢快乐,让我幸福地绽开笑容,在美好生活着; 感谢伤痛,让我学会了坚忍,也练就了我释怀生命之起落的本能; 感谢生活,让我在漫长岁月的季节里拈起生命的美丽; 感谢有你,尽管远隔千里,可你寒冬里也给我温暖的心怀; 感谢关怀,生命因你而多了充实与清新; 感谢,因为有你,才让我的心情有了诉说的归宿; 感谢所有的一切~ ~ ~ ~ ~ ~ 感谢我身边每一位好友,为你祝福,为的敲起祈祷钟!伴你走过每一天公益成语:gyjslw.com
6. 知恩报恩,学会做人 演讲稿
知恩报恩
“知恩报恩,顾名思义,即是饮水思源,做个有情有义的人。这个社会:父子、夫妇、师弟、朋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此之间构成利益的共同体,任何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存。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从生命出现起,经幼年、童年、少壮的成长过程,都是离不开众多条件的互相关系。面对各行各业的人,士农工商,无不与我有益:养育我、栽培我、提携我、成就我的人。物质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精神生活的文化教育等,这些增益我的生命、道德、学问的种种因素,都是对我有或深或浅的恩惠,换言之,人人都是我的恩人;我怎能忘恩负义,而不感恩图报,回馈社会上的人?”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促成社会和谐的要素。佛教五戒十善的法门,也是本着人类共欲,以实现和乐善生而施设。佛说「以己度他情」,我求安乐,他人也求安乐;我不要他人伤害,我怎能去伤害他?佛教的慈悲戒杀,便是出发于克己利他的仁心善行。佛教徒受皈依时发愿:「从今日乃至命终,护生。」此护生,不仅是不杀生,凡是侵犯他人益,破坏他人家庭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严加禁绝。由不杀生而放生救人,不偷盗而行布施,不邪淫而修梵行,不妄言而说爱语。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是持戒的精义。倘若现实人间,人人知恩报恩,奉行五戒十善,则家庭幸福、社会繁荣、国家富强、世界和平。至此,大同世界的理想,不再是幻想者的乌托邦。”
“经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坐遍大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而声闻道并不把说法度众生,当做解脱证果必要的德行。佛陀之世的苦行僧,不乏与世隔绝、不乐说法之类的阿罗汉。故此,以家庭本位的中国文化,批评佛教的报恩观,也不足为奇了。”
上报四重恩
佛徒每于法会圆满时发愿:「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作为菩萨行者,其任务念念不忘庄严佛净土,处处不离救度众生。如上所述,知恩、念恩、报恩是修学菩提心的因缘。由于强烈的报恩意念,才驱使菩萨在无量阿僧只劫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舍头目脑髓,内施、外施,无所不施;「闻施心欢喜,胜于寂灭乐」;「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如金刚经说:「所有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依大乘三纲领说:菩提愿、大悲心、般若慧;本此三心而修六度万行,尽未来际,永无疲厌。如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愿行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知恩报恩的心行,必根源于菩萨的无尽大悲与无上大智;悲智双运,才能贯彻始终,使报恩的功德圆满完成。中国儒家强调孝道,对父母在世孝顺奉事,满足其需要;死后祭之以礼,使安居于九泉之下。依佛法说,纵使为人子者,一一如孝经所说而行,使双亲享乐一世,但不能保证他们未来的前途。家庭本位的观念,儿女私情,不过是狭隘的孝行,衡之于佛法的广大时空观,无尽缘起观,视所有众生类皆是我的恩人,于一切生灵,普遍地使他们到达「无余涅盘」——究竟安乐的彼岸,实不可同日而语。
今依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简介佛教的报恩思想。佛告五百长者:「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这四种恩涵盖一切,为我等人人必须报答的对象。
(一)、父母恩:佛说孝亲功德:「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一般人立足于儒家伦理,讥评出家人有违孝道。其实佛弟子对于「生我劬劳」的「哀哀父母」,以理智推而广之,发愿于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这才是真正的报亲恩。如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过于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时代的变迁,在今日工商社会,中国文化的孝亲观念,愈来愈行不通,反而被传统士大夫所忽视的佛法报恩义,能普遍地为大家信受奉行。
(二)、众生恩:「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如是昔恩犹未能报,或因妄业生诸违顺,以执着故反为其怨。何以故?无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为父母,所可报恩互为饶益,无饶益者名为不孝。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于一切时亦有大恩,实为难报。如是之事名众生恩。」此众生恩即是父母恩的扩展,由现生父母而推广及过去累世父母,而把眼前的一切人看成自己父母,恭敬供养,尽情孝顺。这是从生死轮回观而来的报恩思想,不同于中国儒家的一世因果和西方神教的二世因果。佛教的三世因果,三三不尽的轮回,改头换面而致互不相识,其实都是我的前生六亲眷。世人短视,唯见眼前的父母亲缘,不知一切人都曾经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以现代的宇宙观,全人类的生命、祸福、兴衰,彼此息息相关。过去是天高皇帝远,人民生死不相往来,如今日日见总统,地球上的人常常碰头。在地球村里的生活,亲戚邻里、师长朋友、同事同学都是一家亲。不同的民族、种姓、宗教、文化,平等不二;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一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岂不善哉!
(三)、国王恩:依往昔的君主时代说,(梁皇忏文)「若无国王,一切众生无所依附;由有王故,一切得住。行国王地,饮国王水,诸余利益不可俱说。……我等今日,既仰赖国王,于末世中兴显佛法。……又令出家人,安心向道,愿我等速出生死,阐无量法门,开人天正路。」印度佛教有转轮圣王的政治理想,尤其面临佛教遭到摧残破坏的困境,轮王出世,兴隆佛法的愿求更加逼切。今处民主自由的时世,如经所示的国王恩,不免被讥为封建落伍。但无可否认的,政治人物的臧否,政府的廉能与腐败,对人民的生活和佛教的发展,影响至深且巨。经上仁王治国,列为四恩之一,不是没有理由的。
(四)、三宝恩:古德赞云:「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三宝是真正皈依处;佛陀为救护我们而来,四十九年说法利人天;僧团健全故正法久住。三宝对我们恩德无穷,故为弟子应恭敬三宝,奉行正法,以报三宝之宏恩。
以上四恩,前三恩是世间法,三宝恩于出世佛法。若人不信佛法僧,不知三宝恩,基于人本的立场,对父母、众生、国王等对象,或可多少做到知恩报恩,但因偏离佛法,缺乏大乘的大悲心、菩提愿和般若慧的引导,可以断言,一切报恩善行,不过是有漏的生死业,充其量仅为人天福行而已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