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先生是什么结构

2023年07月15日成语大全107

成语“道学先生”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道壆先生
成语读音:dào xué xiān shēng
成语简拼:DXXS
成语注音:ㄉㄠˋ ㄒㄩㄝˊ ㄒ一ㄢ ㄕㄥ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迂夫子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恼的是道学先生。”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成语用法:道学先生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迂腐。
成语造句:你怎么也是这么个道学先生!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九回
英文翻译:a pedantic scholar
成语谜语:孔夫子

成语“道学先生”的扩展资料

1. 君不见,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夸仁义。 一朝虏夷乱中原,士子豕奔懦民泣。
这几句出自一首很彪悍的诗。 翻译如下:在崇文抑武的时代里,到处都是道学先生,再也见不着血性的汉子,满天下都在传诵着仁义道德。忽然有一天,外寇入侵我中原大地,这时候仁义道德还有什么用?没有人能站出来反抗,老百姓哭哭啼啼,道学先生东奔西窜。 自己的意译,大致就是这样子。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大抵浮生若梦,”谁说的
曾国藩是个道学先生,但道学先生也喜欢美女,他纳过个妾,叫大姑。大姑死了,他写了副挽联: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处销魂。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赞刘谐的译文
有一位办事迂腐的人,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鞋,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从对话中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讥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求《证孔子》的翻译。。。。急啊!
两个道学先生的言论不和,各自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真的道学而相互诋毁对方的是假的,久久没有结论,于是请证于孔子。孔子走下台阶,向两位鞠躬作揖,说:“天下的道理甚多,为什么要相同?二位老先生都是真正的道学,我一直有所敬仰、钦佩,哪里还有假的呢?”二人大喜,离开了。孔子弟子说:“夫子为什么骗他们呢?”孔子说:“这种人哄得他们走了就行了,惹他们干什么!”大致就这样吧,好久没翻译文言文了……仅供参考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什么什么先生成语
东郭先生    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    
冬烘先生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好好先生    与人无争,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乌有先生    虚拟的人名或事物。    
广文先生    ①唐杜甫称郑虔为“广文先生”。②泛指清苦闲散的儒学教官。    
北郭先生    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    
大人先生    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道学先生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南郭先生    比喻无才而占据其位的人。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带”而”字的成语(不少于5个)
无疾而终 说说而已 聚族而居 简而言之 二而一 一演化为二,二合成为一。指同一事物可以演化为对立的两种现象,对立的两种现象可以找到同一根源 不宣而战 比肩而事 昂然而入 仰头挺胸地走进来。形容态度傲慢 自郐而下 〖解释〗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同“自郐以下”。 终而复始 〖解释〗不断地循环往复。 质而不野 〖解释〗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解释〗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迎刃而理 〖解释〗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同“迎刃而解”。 一拥而入 〖解释〗拥:拥挤。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挤了进去。 一而光 〖解释〗比喻彻底清除。同“一扫而空”。 一而二,二而一 〖解释〗两件事看似不同,实际上却相同。 一而二,二而三 〖解释〗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联想开去。 要而论之 〖解释〗犹言要而言之。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释〗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解释〗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信步而行 〖解释〗信:随意。无目的地随意行走。 笑而不答 〖解释〗只是微笑着,不作正面回答。 膝行而前 〖解释〗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形容敬畏恭谨之极。 未可同日而语 〖解释〗指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腾空而起 〖解释〗腾空:向天空飞升。向高空升起。 随风而靡 〖解释〗靡:倒下。顺风倒下。比喻没有主见。 树欲息而风不停 〖解释〗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停 〖解释〗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宁 〖解释〗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解释〗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入宝山而空回 〖解释〗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一无所得。 柔而不犯 〖解释〗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解释〗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落荒而走 〖解释〗指离开战场,向荒野逃命。形容战败逃命。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解释〗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解释〗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攻和退却。 敢怨而不敢言 〖解释〗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 而今而后 〖解释〗而:语助词。从今以后。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解释〗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鼎足而居 〖解释〗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当刑而王 〖解释〗谓先经受磨难而后飞腾黄达。 脆而不坚 〖解释〗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解释〗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称柴而爨 〖解释〗称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饭。比喻斤斤于细节而不识大体。同“称薪而爨”。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出处】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林,老江何必派我来帮助你?” 【解释】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示例】你们年轻人真是~【故事】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解释】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示例】【故事】 兵在精而不在多 〖解释〗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比屋而封 〖解释〗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称风俗淳美。 半涂而罢 〖解释〗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同“半涂而废”。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解释〗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白头而新 〖解释〗指相交虽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样。同“白头如新”。 放诸四海而皆准 〖解释〗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遵而勿失 谓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违失。 遵而不失 见“遵而勿失”。 自然而然 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 中道而废 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治丝而棼 谓理丝不找头绪,就会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使问题更加复杂。语本《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指日而待 见“指日可待”。 质而不俚 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 枕善而居 谓守善不移。 折而族之 推翻他,而且杀他的家族。 择善而行 谓选择有益的事去做。 择邻而居 挑选邻居好的地方居住。 择地而蹈 选择地方行走。形容做事小心谨慎。 凿坯而遁 见“凿坏以遁”。 凿坏而遁 见“凿坏以遁”。 韫椟而藏 把玉裹在匣子里藏起来。比喻怀才隐退。 鱼烂而亡 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因内部祸乱而自取灭亡。 鱼贯而出 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欲盖而彰 犹欲盖弥彰。 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尤而效之 谓明知其为错误而有意仿效之。 应运而生 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应弦而倒 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艺高超。 颖脱而出 颖,锥芒。言锥芒全部脱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出来。 应刃而解 犹言迎刃而解。比喻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饮恨而终 心怀怨恨而死。 易子而教 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一望而知 一看就明白。 一往而深 见“一往情深”。 一扫而光 一下子就扫除干净。 一褱而论 见“一概而论”。 一哄而上 同“一哄而起”。 一閧而散 见“一哄而散”。 一哄而起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一呵而就 一口气完成。 一蹴而得 见“一蹴而就”。 一蹴而成 见“一蹴而就”。 掩口而笑 捂嘴而笑。多指暗笑,窃笑。 言而不信 见“言而无信”。 循次而进 循:依照,顺着。依照一定的步聚或次序逐步推进或提高。亦作“循次渐进”、“循序渐进”。 信而有证 真实而有根据。 相视而笑 双方互相看着,发出会心的微笑。形容二者情合意洽的情态。 相时而动 相时:看准时机。观察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而行动。 析骨而炊 同“析骸以爨”。指被围日久,粮尽柴绝的困境。亦以形容战乱或灾荒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 毋翼而飞 比喻传播之迅速。 无为而成 谓不倚外力而自然有所成就。 无胫而走 见“无胫而行”。 无胫而至 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 无胫而来 见“无胫而至”。 无功而禄 见“无功受禄”。 无德而称 ①无何恩德可以称道。②谓德高不可言状。 闻风而至 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 闻风而兴 见“闻风而起”。 闻风而逃 风:风声。听到风声,立即逃跑。 畏影而走 比喻庸人自扰。亦作“畏影恶迹”。 望洋而叹 见“望洋而叹”。 望屋而食 谓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 望风而靡 ①见对方的威势就服服帖帖。形容畏惧之状。②望见对方就为之折服倾倒。形容钦敬之状。③同“望风披靡”。 望风而降 风:踪影。降:投降。看见敌人的影子便缴械投降。形容军队毫无士气。 望风而遁 远远望见敌人的踪影或强大气势,即行遁逃。 妄尘而拜 指迎候有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推而广之 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也指从一件事情推及其它。 同日而言 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论 犹言相提并论。 同日而道 同“同日而论”。 同年而语 犹言相提并论。 同年而校 犹言相提并论。 探口而出 犹言脱口而出。 贪而无信 贪婪而又不守信用。汉·应劭《鲜卑胡市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 随寓而安 见“随遇而安”。 死而无怨 怨:怨恨。死了也不怨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 死而复生 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死而不朽 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顺非而泽 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施施而行 形容走路缓慢。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施而不费 给人以恩惠利益,而自己又耗费不多。亦作“惠而不费”。 神而明之 指表面玄妙的事理。 三思而行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曲肱而枕 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跷足而待 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语出《汉书·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墙面而立 面对墙壁对立。形容目光短浅。亦作“面墙而立”。 起死人而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 破门而入 砸开门进去。多指盗贼行为。 贫而无谄 谓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 品而第之 品:品评,区分;第:等第,等级。品评优劣而后确定他的等级。 涅而不淄 见“涅而不缁”。 泥而不滓 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 目逆而送 逆:迎。目逆:眼睛迎着当面走过来的人。眼睛注视着迎来,注视着送走。形容对所见的人十分关注或敬佩。 默而识之 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明鼓而攻之 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敏而好学 敏:聪明。天姿聪明而且喜好学习。 秘而不言 见“秘而不露”。 扪虱而言 扪:摸。一面用手捉虱子,一面谈话。形容不拘细节,随便谈话。亦作“扪虱而谈”、“扪虱倾谈”。 没而不朽 没:同“殁”,死。指人的身体虽死,但其精神、业绩、文章永存人间。 满而不溢 器物已满盈但不溢出。比喻有资财而不浪用,有才能而不自炫,善于节制守度。 量力而为 量:估量。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乐而忘死 形容胸襟旷达,忘怀一切。 乐而不厌 喜爱而不厌倦。 乐而不荒 同“乐而不淫”。 老而不死是为贼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款款而谈 款:诚恳。诚恳而从容的谈话。 夸夸而谈 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侃侃而言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绝裙而去 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 卷席而葬 谓用苇席裹尸而埋葬。极言葬礼之薄。 卷席而居 极言生活之不安定,随时准备逃难。 见几而作 几:苗头;作:行动。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 计日而俟 见“计日而待”。 虎而冠 冠:把帽子戴在头上。比喻生性残虐的人。 国而忘家 谓为国事而忘其家。 贵而贱目 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观机而作 见“观机而动”。 观机而动 时:时机。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顾而言他 见“顾左右而言他”。 高而不危 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改而更张 同“改弦更张”。 肤寸而合 谓(云气)逐渐集合。 焚薮而田 同“焚林而田”。薮,林薮。 焚林而畋 同“焚林而田”。 焚林而田 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比喻取之不留馀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焚林而狩 同“焚林而田”。 分而治之 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废然而反 废然:沮丧失望的样子。反:返回。怀着失望的心情而归来。形容因消极失望而中途退缩。亦作“废然思返”、“废然而返”。 犯而勿校 见“犯而不校”。 斗而铸兵 见“斗而铸锥”。 待贾而沽 亦作“待价而沽”。等待善价出售,亦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而行。语本《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从风而靡 ①谓如风之吹草,草随风倾倒。比喻强弱悬殊,弱者不堪一击,即告瓦解。②谓如风之吹草,草随风倾倒。比喻仿效、风行之迅速。 从风而服 从:顺从;服:服从。象顺风倒下一样就迅速服从了。 出污泥而不染 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础泣而雨 柱子的基石泣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 触类而通 见“触类旁通”。 触类而长 语本《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孔颖达疏:“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意谓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 重足而立 迭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 乘兴而来 兴冲冲地来到 秤薪而爨 薪:柴;爨:烧火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 察察而明 谓在细枝末节上用心,而自以为明察。《晋书·皇甫谧传》:“若乃圣帝之创化也,参德乎二皇,齐风乎虞夏,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旧唐书·文苑传上·张蕴古》:“勿浑浑而浊,勿皎皎而清,勿没没而暗,勿察察而明。”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 不壹而足 见“不一而足”。 不壹而三 指再三;多次。 不幸而言中 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 不勤而获 指不劳而获。 不了而了 犹不了了之。 不劳而成 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倍道而行 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半涂而废 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 铤而走险 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坐而待旦 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 坐而待弊 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措施。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道学先生 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洞若观火、耳濡目染、繁文缛节、方枘圆凿、方兴未艾、粉墨登场、浮光掠影、高谈阔论、隔靴搔痒。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方枘圆凿:形容格格不入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多含贬义。隔靴搔痒: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有道学先生这个成语吗
道学先生发音: dào xué xiān shēng 释义: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恼的是道学先生。” 示例: 你怎么也是这么个道学先生!——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九回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金庸笔下的杨过究竟有多“狂”
金庸曾经说过:“中国古典传统小说大致是以人物为主。我个人写武侠小说的理想是塑造人物。武侠小说的情节都是很离奇的、很长的,要读者把这些情节记得很清楚不大容易。我希望写出的人物能够生动,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读者看了印象深刻。同时我构思的时候,亦是以主角为中心,先想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如何,情节也是配合主角的人性,这个有怎么样的性情,才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因此,杨过的性格很可能在金庸写小说之前就已经基本确定下来,那就是“狂”。杨过叫“西狂”,跟“东邪”“北侠”“南僧”齐名。这四绝之中只有“西狂”“东邪”两个是依据性格命名的。而“北侠(丐)”“南僧(帝)”却是依据身份来命名。而一个人物的称号体现他的性格的,做这本书的主角,必然是性格十分的鲜明饱满。
《神雕侠侣》是的主线是杨过从一个小顽童成长为神雕大侠。无论杨过的性格在成长中发生的哪些变化,但是都脱离不了一个主旋律,那就是狂!“狂”在字典里面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而“狂”的丰富含义则直接体现在杨过的性格鲜明饱满。因为杨过的狂,让他成为武功高强的一代大侠,同样也因为杨过的狂让他饱受挫折大悲大苦。如果一个人性格中带有狂的因子,优点缺点都乘以“狂”这样这个人的优点缺点都会变得相当突出。金庸在塑造郭靖这样理想化的大侠之后,其塑造人物变得更成熟,塑造出一个优缺点都相当鲜明突出的大侠杨过。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文学作品上,我们都常常为那些性格优点缺点非常明显的人物所吸引所打动。他们都是性情中人,坚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不为时移世易。这样的人最能吸引人打动人。他们的性格中的优点使得他们埋向成功,同样,因为时世的改变,他们原本的优点已经不适应时世的变化发展,而变成缺点,使得他们面临失败。项羽就是这样的例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的个性成败深深打动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为他写下这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
同样,杨过也是性格鲜明,优点缺点非常突出的人,杨过的优点使他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功,使他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成为一代大侠。同样,杨过性格中的缺点使他饱受辛酸大悲大苦,回想起来不禁为年少狂妄胡闹差点误入歧路而暗自心惊。优点缺点都突出的人更能让人对其产生爱怜,爱其优点怜其缺点,这正是杨过与小龙女之间的爱情天残地缺感天动地的重要原因。“狂”有很多种不同的含义,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所作为。因此,杨过的笑是狂笑;杨过的哭是狂哭;杨过的怒是狂怒;杨过的啸是狂啸;杨过的奔跑是狂奔.......杨过的情感是:爱是狂的,情是深的,正因为有狂,杨过大悲大喜大苦大乐。
杨过的“狂”突显其保护女子的男儿本色,杨过拜师的时候发誓要保护小龙女足见其狂。正是因为杨过的“狂”促使他对小龙女的身份认同的变化,练玉女心经的时候就“只觉小龙女是个依赖自己保护的小妹子,更不当她是姑姑师父”。更加令到小龙女“不自禁生出依赖顺从之情,师尊的架子尊严忽然尽去,两人目光偶尔相对,一个怜惜回护,一个仰赖求助,突然间心灵相通。”
杨过的“狂”更加体现在他的武功修为方面。杨过的性格是“狂”,而武功是跟心境紧密相关的,杨过的“狂”也是跟武功一脉相成的。书里面有这样的描写:杨过想把他所学的各家门派武功结合成一门自己独创的武功,“心中如乱丝般绞成一团,再难支持,仰天摔倒,昏了过去。 达尔巴遥遥望见他疯疯癫癫,指手划脚,不知干些甚幺,突然见他摔倒,大吃一惊,要去相救。”金轮国师笑道:“别去拂乱他心思。只可惜你才智平庸,难明其中道理。”更是交代了杨过修炼武功常人难以理解的疯狂。
杨过的“狂”还体现在长啸上。“一人内功练到一定境界,往往会不知不觉的大发异声。后来明朝之时,大儒王阳明夜半在兵营练气,突然纵声长啸,一军皆惊,这是史有明文之事。此时杨过中气充沛,突然间难以抑制,作啸声闻数里。” 而杨过集百家之长结合自己悲苦人生自创的黯然销魂掌更是只有在狂悲的心境中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必须在悲痛欲绝的时候才能发挥惊人的威力。正是因为他的“狂”使得他有一种开拓进取的冒险精神,先是出奇制胜带领众豪杰把蒙古兵左右两翼前锋全军覆没,再把郭靖曾数次遣兵击始终无功的蒙古大军的南阳粮草一夕之间放火将它烧了。在襄阳大战中杨过更是勇猛果敢,冲进敌方千军万马,击毙蒙古大汗蒙哥挽救了襄阳。是“狂”成就了杨过神雕大侠的美名。 在华山之颠,黄蓉赠杨过一个“狂”字,黄药师首先叫好,紧接着杨过夫妇二人都觉得这个“狂”字,果然说得好。首先从黄蓉的角度看,为什么叫杨过做“狂”。“狂”首先有“邪”。黄蓉在在教杨过读书写字的时候就觉得杨过跟她父亲很像。杨过记诵极速,对书中经义却往往不以为然,不住提出疑难,黄蓉常自觉得:“这孩子读圣贤书,有些想法跟我爹爹十分相似,如我爹爹教他,二人谈起来倒必投机。”“狂”跟“邪”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离经叛道厌恶世俗礼教的条条框框,而“狂”更体现的是激进的反抗。在杨过要娶师父小龙女而跟郭靖发生的激烈冲撞把杨过的“狂”表现到了极致。“狂”会让一个人失去理智,不辩利害,几乎完全受自己的情感控制着行动。当郭靖用死亡来威迫杨过认错的时候,杨过宁愿死也不认错,激烈的情感冲击,这就是“狂”。绝请谷断肠崖前,黄蓉看到杨过知道小龙女又一次离去后,是如此的痛不欲生,失去小龙女后的发狂......这让黄蓉觉得杨过的性格就是“狂”,而金庸正是通过黄蓉之口点出杨过的性格就是“狂”。
黄药师眼中杨过的“狂”:当听到杨过说“偏要她既做我师父,又做我妻子。”黄药师鼓掌笑道:“好啊!你这么想,可又比我高出一筹。”杨过不但邪得可以,狂也狂得可以。杨过提出传扬邪名不一定要做黄老邪的徒弟,结拜兄弟也可以,着实让黄药师见识了杨过少年的狂妄。如果说黄药师的邪隐藏得深不可测,而杨过的狂却是锋芒毕露表露无遗,却又无法猜测。当他知道世上并没有南海神尼这个人时,杨过脸色大变呆立不动,一颗心便似欲从胸腔中跳将出来,仰天一声长啸,震动屋瓦,双目中珠泪滚滚而下,也难怪黄蓉猜不透杨过的心思。杨过的“狂”是不完全遵循常规的,黄蓉就是觉得没有小龙女在身边,杨过发狂起来,谁也猜不到他会干出什么事情来。
从小龙女的角度看杨过的“狂”,杨过的“狂”是狂热,热情如火。也只有杨过火热的性格火一般的情感冲击之下才令到小龙女那冷若冰霜的外表彻底融化,沉睡的情感在杨过的活泼的童心呼唤下苏醒。“狂”是杨过的无悔选择,正是因为“狂”,才有大苦大甜,杨过认为:“大苦大甜远胜于不苦不甜。我只能发痴发颠,可不能太太平平的日子。”
随着杨过的不断成长变化,“狂”也在变化。在绝情谷剑房里面,杨过接过君子剑笑称自己是“浪子”而非“君子”。浪子是无所约束的,而君子却是有所约束。杨过那时的确不能算是君子,可是自从杨过得到那君子剑以后就在自己的脑里面形成了一个君子准则。小龙女叫他抱郭襄去换解药为他所拒绝,理由就是如果这样做了,又怎么能配得上用这把君子剑呢?这正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杨过的成长也包含了从浪子向君子转变的过程。但是杨过绝对不是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杨过的君子更多地体现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以到后面我们看到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杨过。英雄大侠给人的一个印象就是不近女色,杨过也的确做到了这点。书里说道:杨过少年时风流倜傥,言笑无忌,但自小龙女离去之后,他郁郁寡欢,深自收敛,十余年来行走江湖,遇到年轻女子,他竟比道学先生还更守礼自持,生怕再惹起风流罪过,对人不住。在女色方面,杨过从“狂”到“狷”,狷者洁身自守,反映出了杨过成长为无论从武功还是人品都同样优秀的一代大侠。
人们常认为悲剧结局更能赚眼泪,可是有时候喜剧结局同样也能赚取眼泪。十六年后,杨过跟小龙女终于在绝情谷底重逢了,杨过热血如沸,拉着小龙女的手,奔到屋外,说道:“龙儿,我好快活。”猛地跃起,跳到一棵大树之上,连翻了七八个斤斗。这一下喜极忘形的连翻斤斗,乃杨过幼时在终南山和小龙女共居时的顽童作为,十多年来他对此事从来没想起过,那料到今日人近中年,突然又来这么露了一手。此时他轻功精湛,身子在半空中娇夭腾挪,使出小龙女当年所教的“夭娇碧空势”。小龙女纵声大笑,甚么“少语、少笑、少喜、少乐”的禁条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是杨过跟小龙女重逢后杨过喜极忘形翻斤斗表达自己心中狂喜的描写,也正是金庸写情最传神的地方。一切能够表达情感的动作都可以称为舞蹈,这是广义上的舞蹈。古人说,“言之不足当歌咏,咏歌不足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切言语都无法表现杨过此时的狂喜,惟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想想为什么杨过会如此地喜极忘形的连翻斤斗的时候,不禁想起那十六年零一日的漫长煎熬,漫长等待,这是一种苦尽甘来,最后虽然以喜剧收场,可是让人觉得比悲剧更要来得打动人。一想到杨过这一朝狂喜是那十六年零一日的漫长悲苦累积的喷发,不禁潸然泪下......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22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