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有」成语故事是什么年代的
“莫须有”的成语故事:
南宋时期,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军的侵略,所向披靡。金军闻风丧胆,指使投诚的秦桧回南宋朝廷,离间岳飞君臣的关系。岳飞父子等被秦桧诬陷治罪,韩世忠心中不平,责问秦桧。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是什么意思
一、意思
也许有;恐怕有。后用以指凭空捏造(罪名)。
二、拼音
mò xū yǒu
三、出处
元代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岳飞父子被杀的消息刚传出来,老将韩世忠愤愤不平,找秦桧问真相。秦桧说:“岳飞的儿子岳云和张宪(岳飞手下大将)暗中相约退兵,虽然没有具体证据,但是这事可能有。韩世忠愤怒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让天下人信服!
扩展资料
故事
岳飞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岳飞从小跟随名师学习武艺,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他还熟读兵法,喜欢学习历史。当时,女真人南侵,占领北方大片土地,建立了金朝,随后继续南下。为了“精忠报国”,年轻的岳飞应募从军,参加抗金斗争。
很快他就成了一名能干的军官,并组建了“岳家军”。岳飞有句名言:“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公元1139年,宋高宗不顾岳飞等人反对,向金朝称臣,每年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金朝算是把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偿还”南宋。
后来,在岳飞的带领下,宋军从金兵手中收复大片土地。1140年秋,岳飞率领军队在河南大败金兵。岳家军乘胜前进,一直打到开封的朱仙镇,北方军民抗金情绪高涨。河北的义军听到岳家军打到朱仙镇,都欢欣鼓舞,渡过黄河来同岳家军会合。
老百姓也用牛车拉着粮食慰劳岳家军,有的还顶着香盆来欢迎,个个兴奋得直流眼泪。岳飞眼看这个胜利的形势,也止不住心里的兴奋。他鼓励部下说:“大家努力杀敌吧。等我们直捣黄龙府的时候,再跟各路弟兄痛痛快快喝酒庆祝胜利吧!”
不料,就在岳飞踌躇满志之时,皇帝却连发十二道金牌,召他班师回朝。他和将帅们收复国土的宏图大志也不得不半途而废。
原来,就在百姓们在朱仙镇和岳家军庆祝胜利之时,金军派使者送密信给秦桧说:“你天天向我们求和,但是留着岳飞,我们不放心。一定得想法子把他除掉。”
秦桧是当朝最大的实派,也是最富有的官僚。为了保存财产与官职,他主张尽快求和。秦桧接到主子的密信,就向岳飞下毒手了。秦桧先唆使监察御史万俟卨等抓牙罗织罪名,接二连三上奏章攻击岳飞。
不仅如此,秦桧还利用岳飞原上司张俊对岳飞的妒忌,勾结张俊,让其唆使岳家军的部将王贵、王俊,诬告另一个部将张宪想占据襄阳,发动兵变,帮助岳飞夺回兵,还诬告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写信给张宪,秘密策划这件事。就这样,张宪、岳飞遭到陷害,被逮捕入狱,受尽酷刑。
为了掩人耳目,处死岳飞,秦桧宣布岳飞、岳云和张宪共同策划谋反。抗金名将韩世忠对此愤愤不平,他质问秦桧:岳飞抗金,有什么罪,犯罪的证据呢?
秦桧支支吾吾,做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回答,大意是说:岳飞的儿子岳云和张宪设计为岳飞收回兵,这件事虽然不是很明朗,但也许有吧!韩世忠听后,愤怒地对他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按照秦桧的授意,岳飞三人很快就被判处死刑。在1142年春节的前一个晚上,在杭州风波亭遭到杀害,当时岳飞只有39岁。秦桧知道,凭正当手段是无法除掉岳飞的,他就只好加给岳飞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也就是仅仅凭猜测来给一个无辜者定罪,也就是无中生有的诬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须有 (汉语词语)gyjslw.com
莫须有是不是不须有的意思
“莫须有”的典故,出自“宋史”岳飞传,岳飞传记岳飞被捕,案子将要做成的时候,韩世忠不服,找秦桧质问。秦桧说,岳飞儿子岳云给张宪的反动信,虽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就是莫须有被人注意的开始。 中国知识人读古书,摇头晃脑,做博学状,其实古书读得实在不行,因为他们读书不化,乱读一气。以“莫须有”三字为例,大家都解释做“没有”的意思,这是根本说不通的。秦桧若悍然说“莫须有”是“没有”,等于没有证据就整岳飞、等于公然承认自己胡来,天下哪有这种事?中国知识人人人读“宋史”岳飞传,可是人人都不深究这样解释如何说不通,真混球。 总算有一二敢提疑问的人出来了。徐乾学在《资治通鉴后编》一里,表示“莫须有”三字是弄错了,该是“必须有”;毕沅在《资治通鉴考异》里,用《中兴记事本末》的旁证,认为也该是“必须有”;朱彝尊说过这样才对。但是“莫”字改成“必”字,又根据什么呢?“莫”字和“必”字,明明是不同的两个字啊!俞正燮有鉴于此,他在《癸巳存稿》里,认为“莫须有”三字还是该从字面解释,认为该标点做“莫,须有”。“莫”表示秦桧的迟疑,“须有”表示必须有。“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俞正燮这种解释,虽然不犯私改古书的毛病了,但犯了乱点古书的毛病,还是不通。 其实,“莫须有”三个字,是宋朝人的用法,应该从宋朝人的书里,去找旁证,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正宗。在宋朝人的书里,我发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有“莫须召二三大将来”的话;《曲淆旧闻》里有“莫须待介甫参告否”的话;《铁围山丛谈》里有“莫须问他否”的话;《宝真斋法书赞》里有“莫须与他明辩”的话;《分类夷坚志》里有“莫须谢尚书否”的话;《思陵录》里有“莫须批出”的话;《后村大全集》里有“莫须有人”的话。……从这些宋朝口语中,我们归纳出来“莫须”的语义,原来是“难道不”或“难道没”的意思。“莫须有”三个字,原来是“难道没有吗?”的意思。印证“宋史”原文:“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翻成现代话,明明是“岳飞的罪名,难道没有吗?”的傲慢语气。这种语气,才正是当时针锋相对的对话,“莫须有”三个字这样解释,才说得通。gyjslw.com
千古奇冤——“莫须有”是怎么回事?
抗金名将岳飞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了许多战功,他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们作战勇敢,金兵非常害怕,不得不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1140年,金的大将兀术带领主力骑兵南下,岳飞带兵从襄阳进驻郾城。两军在郾城展开激战。岳飞指挥部队,把金军打得人仰马翻,大败而逃。金兀术懊丧地说:“战胜的希望没有了!”岳飞乘胜前进,他鼓励将士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被金兵占领的北宋国都汴梁也指日可下。
但是,贪图享乐、昏庸无能的赵构在秦桧的唆使下,发出命令,要岳飞从前线撤兵,并接连发出12道催促退兵的紧急金牌,强令岳飞撤军。
岳飞撤军以后,金兀术自然十分高兴,但他并没有彻底解除后顾之忧,怕岳飞再被起用,便派使者送密信给秦桧说:“你天天向我们求和,但是留着岳飞,我们不放心。一定得想法子把他除掉。”秦桧接到金兀术密信后,就派他的心腹爪牙出面,罗织岳飞的罪状,诬陷岳飞谋反,不久就叫他的另一个爪牙张俊把岳飞父子投进监狱。用酷刑逼岳飞承认,要他写供词,岳飞在纸上写下了光明磊落的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昏聩无能的宋高宗赵构听从秦桧一伙的摆布,把岳飞交由大理院审理,但审来审去,除了岳飞忠贞铁骨,尽忠报国,怎么也审不出岳飞一丁点儿“谋反”的罪证来。
这一件事非同小可,整个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很多官员都知道岳飞冤枉,老将韩世忠忍不住亲自去找秦桧责问:凭什么说岳飞谋反,到底有什么证据?秦桧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于是就含糊其辞地说:虽证据不明,但谋反的事件“莫须有”(“也许有”的意思)。秦桧终于在1142年1月27日秘密把岳飞杀害了。
岳飞被害后,秦桧与金人签订的卖国求荣和议“绍兴和议”得逞,南宋向金称臣,年年纳金,岁岁贡银,赵构当了金人的“儿皇帝”。秦桧势一身,在南宋共当了19年宰相,于1155年死去,遭到后人的万世唾骂。gyjslw.com
“莫须有”是什么意思
意思:也许有。形容无中生有,罗织罪名。
读音:mò xū yǒu
出自:《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用以表示凭空诬陷。
引用: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这也是莫须有之事,况阮老先生罢闲之人,国家大事也不可乱讲。”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补语、定语。
扩展资料
典故:
绍兴和议之后,秦桧唆使其同党万俟卨向宋高宗呈上一道捏造岳飞抗金时拥兵不救、放弃阵地等许多“罪名”的奏折。此后秦桧再收买张俊、王贵、王俊去诬告岳飞儿子岳云曾写信给张宪,欲与之共同发动兵变。
绍兴十一年九月,张宪被捕入狱;十月岳飞、岳云两父子也被骗入狱。已经辞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将韩世忠忍不住,去问秦桧岳飞何罪,秦桧含糊地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是年十二月,高宗赐死了岳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莫须有gyjslw.com
莫须有的意思
莫须有的意思是也许有,形容无中生有。
莫须有的意思是也许有,和或许有,这是主流的看法,《辞源》持此观点。或许有,有一种推测的成分,含糊其辞,对一位元帅级的高官采取这样不负责任的态度。
绍兴十一年九月,张宪被捕入狱,十月岳飞、岳云两父子也被骗入狱。已经辞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将韩世忠忍不住,去问秦桧岳飞何罪。
秦桧含糊地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是年十二月,高宗赐死了岳飞。
扩展资料:
绍兴十一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
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秦桧就此污蔑岳飞谋反,将其下狱。而被入狱的岳飞面对这莫须有的罪名是怎么都不承认。
但是当时的高宗在秦桧的诱导下一心认为岳飞有谋反的行为,对于岳飞的说辞是一概不理,就连朝中大臣想为其求情也都被高宗一一处决,面对此,朝中再无一人敢为其求情。
就算大家心里都明白岳飞是被冤枉的,迫于高宗的压力都不敢作声。也知道,这不过是高宗想要借此除掉岳飞的借口。
可一直为了宋而战的岳飞怎么会承认这强加上来的罪名呢,面对此,当时在狱中的狱卒就对岳飞说了句话,作为皇帝的臣子,能得到皇帝的信任是最重要的。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高宗不再信任你,不管你现在是否谋反,面对此情况,你逃出去了就肯定会谋反。岳飞听后,就明白了,作为对高宗的威胁,这只是高宗想要自己死的一种借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须有gyjslw.com
成语“莫须有”,谁能帮我理解下是啥意思…
字面的意思是“难道没有吗” 麻烦,谢谢!gyjslw.com
莫须有 怎么翻译
本来就没有的举例:莫须有的罪名,根本就没有的罪名gyjslw.com
“莫须有”到底是“可能有”的意思还是“需要有?”的意思?
“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 后指凭空捏造。
莫须有,读作:mò xū yǒu
详细解释:
1. 【解释】: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2. 【出自】:《宋史·岳飞传》:“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3.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补语、定语;指凭空捏造诬陷
来历:
’莫须’二字是宋朝人的口语,是’大概’或’也许’的意思。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莫须召二三大将来’之语,《宝真斋法书赞》有’莫须与他明辩’之语,《曲淆旧闻》有’莫须待介甫参告否’之语,《铁围山丛谈》有’莫须问他否’之语,《思陵录》有’莫须批出’之语,《后村大全集》有’莫须有人’之语,又如《分类夷坚志》有’莫须谢尚书否’之语。绍兴十年宋高宗下达《御札》:’……据(今来)事势,莫须重兵持守、轻兵择利;其设施之方,则委任卿,朕不可以遥度也。’《宋史》原文:’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可解释为’这件事情或许是有的?’
清代的《资治通鉴后编》表示’莫须有’三字是弄错了,《续资治通鉴·考异》引《中兴记事本末》的旁证,认为是’必须有’,朱彝尊亦同意此说。
吕叔湘引用俞正燮《癸巳存稿》标点做’莫,须有’的说法,解释为’或许有’,’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
台湾作家李敖曾考证’莫须有’的正确解释应该为’莫须,有’,’莫须’是宋朝的口头语,指等等看,是’等等看,有的’、’等等瞧吧,有的’的意思。gyjslw.com
成语“莫须有”扩展:
成语读音:mò xū yǒu其他翻译:<德>unberechtigt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三字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用法:莫须有紧缩式;作谓语、补语、定语;指凭空捏造诬陷。
成语简拼:MXY
近义词:凭空捏造
成语注音:ㄇㄛˋ ㄒㄨ 一ㄡˇ
反义词:确凿无疑
成语解释: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英文翻译:unwarranted
成语谜语:一抹斜红不肯无
日文翻译:でっちあげ,根(ね)も葉(は)もない,いわれのない,ありもしない
成语出处:《宋史 岳飞传》:“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gyjslw.com
造句: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看来许之罪其实是‘莫须有’的,大约有人欲得而甘心,故有此辣手。”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繁体成语:莫須有
俄文翻译:необосновáнный <мнимый>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