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时制宜怎么读 遭时制宜的拼音

2023年07月16日成语大全87

成语“遭时制宜”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遭時制宜
成语读音:zāo shí zhì yí
成语简拼:ZSZY
成语注音:ㄗㄠ ㄕˊ ㄓˋ 一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因时制宜、遭事制宜
成语出处:《隋书·经籍志一》:“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gyjslw.com
成语解释:犹言因时制宜。
成语用法:遭时制宜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成语“遭时制宜”的扩展资料

1. 古文翻译!
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维扬(就是今天的扬州)与陆羽相逢。李季卿一向倾慕陆羽,很高兴,便于陆羽说’陆君善于品茶,天下闻名,这里的扬子江南零水又特别好,二妙相遇,千载难逢’。因而命令军士执瓶操舟,到江中去取南零水。 陆羽趁军士取水的时间,把各种品茶器具一一放置停顿。不一会,水送到了。陆羽用杓在水面一扬说’这水倒是扬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段的,好象是临岸之水’。军士说’我乘舟深入南零,有许多人看见,不敢虚报’。 陆羽一言不发,端起水瓶,倒去一半水,又用水杓一看,说:’这才是南零水’。军士大惊,急忙认罪说:’我自南零取水回来,到岸边时由于船身晃荡,把水晃出了半瓶,害怕不够用,便用岸边之水加满,不想处士之鉴如此神明。’ 李季卿与来宾数十人都十分惊奇陆羽鉴水之技,便向陆羽讨教各种水的优劣,并用笔一一记了下来。gyjslw.com
2. 含有遭字的成语?
遭的成语 :
横遭不幸、
萍水相遭、
乱七八遭、
遭家不造、
险遭不测、
遭逢不偶、
恐遭物议、
遭逢会遇、
遭逢际会、
遭逢时会、
遭遇际会、
遭遇不偶、
遭时制宜、
遭时不偶、
遭时定制、
遭劫在数、
惨遭不幸、
遭际时会、
遭际不偶、
遭遇运会、
遭事制宜、
遭倾遇祸、
破题儿第一遭、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注释,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 jīng shī yì yù,rén shī nán zāo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 jīng shī yì yù,rén shī nán zāo ]
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人难遇到。gyjslw.com
3. 不时时宜 什么意思
应该是“不合时宜”
词 目 不合时宜
发 音 bù hé shí yí
释 义 合:符合,适应;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出 处 东汉·班固《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示 例 这本书是二十年前编辑的,如今已是~了。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
近义词 不合时尚、陈词滥调
反义词 因时制宜gyjslw.com
4. 古文翻译
李昭德,京兆长安人也。父乾佑,贞观初为殿中侍御史。时有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太宗欲斩之。乾佑奏曰:「法令者,陛下制之于上,率土尊之于下,与天下共之,非陛下独有也。仁轨犯轻罪而致极刑,是乖画一之理。刑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臣忝宪司,不敢奉制。」太宗意解,仁轨竟免。乾佑寻迁侍御史。母卒,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太宗遣使就墓吊之,仍旌表其门。后历长安令、治书御史,皆有能名,擢拜御史大夫。乾佑与中书令褚遂良不协,竟为遂良所构。永徽初,继受邢、魏等州刺史。乾佑虽强直有器干,而昵于小人,既典外郡,与令史结友,书疏往返,令伺朝廷之事。俄为友人所发,坐流爱州。乾封中,起为桂州都督,历拜司刑太常伯。举京兆功曹参军崔擢为尚书郎,事既不果,私以告擢。后擢有犯,乃告乾佑泄禁中语以赎罪,乾佑复坐免官。寻卒。
昭德,即乾佑之孽子也。强干有父风。少举明经,累迁至凤阁侍郎。长寿二年,增置夏官侍郎三员,时选昭德与娄师德、侯知一为之。是岁,又迁凤阁鸾台平章事,寻加检校内史。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上东诸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初,都城洛水天津之东,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桥及利涉桥,以通行李。上元中,司农卿韦机始移中桥置于安众坊之左街,当长夏门,都人甚以为便,因废利涉桥,所省万计。然岁为洛水冲注,常劳治葺。昭德创意积石为脚,锐其前以分水势,自是竟无漂损。
时则天以武承嗣为文昌左相,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宜更在机,以惑众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与之?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则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承嗣亦尝返谮昭德,则天曰:「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转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诘责之,令散。昭德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昭德因奏曰:「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民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之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则天寤之,乃止。
时朝廷谀佞者多获进用,故幸恩者,事无大小,但近谄谀,皆获进见。有人于洛水中获白石数点赤,诣阙辄进。诸宰相诘之,对云:「此石赤心,所以来进。」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岂能尽反耶?」左右皆笑。是时,来俊臣、侯思止等枉挠刑法,诬陷忠良,人皆慑惧,昭德每廷奏其状,由是俊臣党与少自摧屈。来俊臣又尝弃故妻而娶太原王庆诜女,侯思止亦奏娶赵郡李自挹女,敕政事堂共商量。昭德抚掌谓诸宰相曰:「大可笑!往年俊臣贼劫王庆诜女,已大辱国。今日此奴又请索李自挹女,无乃复辱国耶!」寻奏寝之。侯思止后竟为昭德所绳,搒杀之。
既而昭德用事,颇为朝野所恶。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上疏言其罪状曰: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归于下。宰臣持政,常以势盛为殃。魏冉诛庶族以安秦,非不忠也。弱诸候以强国,亦有功也。然以出入自,击断无忌,威震人主,不闻有王,张禄一进深言,卒用忧死。向使昭王不即觉悟,魏冉果以,则秦之霸业,或不传其子孙。陛下创业兴王,拨乱英主,总收柄,司契握图。天授已前,万机独断,发命皆中,举事无遗,公卿百僚,具职而已。自长寿已来,厌怠细政,委任昭德,使掌机。然其干济小才,不堪军国大用。直以性好凌轹,气负刚强,盲聋下人,刍狗同列,刻薄庆赏,矫枉宪章,国家所赖者微,所妨者大。天下杜口,莫敢一言,声威翕赫,日已炽盛。臣近于南台见敕日,诸处奏事,陛下已依,昭德请不依,陛下便不依。如此改张,不可胜数。昭德参奉机密,献可替否,事有便利,不预谘谋,要待画旨将行,方始别生驳异。扬露擅,显示于人,归美引愆,义不如此。州县列位,台寺庶官,入谒出辞,望尘习气。一切奏谳,与夺事宜,皆承旨意,附会上言。今有秩之吏,多为昭德之人。陛下勿谓昭德小心,是我手臂。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近者新陷来、张两族,兼挫侯、王二仇,锋锐理不可当,方寸良难窥测。书曰:知人亦未易,人亦未易知。汉光武将宠庞萌,可以托孤,卒为戎首。魏明帝期司马懿以安国,竟肆奸回。夫小家治生,有千百之资,将以托人,尚忧失授。况兼天下之重,而可轻忽委任者乎!今昭德作福威,横绝朝野,爱憎与夺,旁若无人。陛下恩遇至深,蔽过甚厚。臣闻蚁穴坏堤,针芒写气,涓涓不绝,必成江河。履霜坚冰,须防其渐,重一去,收之极难。臣又闻轻议近臣,犯颜深谏,明君圣主,亦有不容。臣熟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但使国安身死,臣实不悔。陛下深览臣言,为万姓自爱。」
时长上果毅邓注又著《硕论》数千言,备述昭德之状,凤阁舍人逢弘敏遽奏其论。则天乃恶昭德,谓纳言姚璹曰:「昭德身为内史,备荷殊荣,诚如所言,实负于国。」延载初,左迁钦州南宾尉,数日,又命免死配流。寻又召拜监察御史。时太仆少卿来俊臣与昭德素不协,乃诬构昭德有逆谋,因被下狱,与来俊臣同日而诛。是日大雨,士庶莫不痛昭德而庆俊臣也。相谓曰:「今日天雨,可谓一悲一喜矣。」神龙中,降制曰:「故李昭德勤恪在公,强直自达。立朝正色,不吐刚以茹柔;当轴励词,必抗情以历诋。墉隍府寺,树绩良多,变更规模,殁而不朽。道沦福善,业亏嫉恶,名级不追,风流将沫。式旌坏树,光被幽明,可赠左御史大夫。」德宗建中三年,加赠司空。
史臣曰:裴炎位居相辅,时艰难,历览前踪,非无忠节。但见迟而虑浅,又遭命以会时。何者,当是时,高宗晏驾尚新,武氏革命未见,炎也唯虑中宗之过失,是其浅也;不见太后之苞藏。是其迟也。及乎承嗣请封祖祢,三思劝杀宗亲,然后徒有谏章,何尝济事,是辜遗托,岂痛伏诛。时论则然,迟浅须信。况闻睹构逆则示其闲暇,俾杀降则彰彼猜嫌,小数有余,大度何足,又其验也。
祎之名父之子,谅知其才,著述颇精,履历无愧。师范王府,秉执相,咸有能名,固惬群议。何乃失言于大隐,取金于万荣,潜见内人,私通嬖妾,使浊迹玷其清誉,淫行污于贞名。若言俗困滥刑,公行诬告,即又自昧周防之道,人非尽戮之冤。赐死于家,犹为多幸,临终不挠,抑又徒劳。
玄同富于词学,公任衡,当为典选之时,备疏择才之理。但以高宗弃代之后,则天居位之间,革命是怀,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赤族以难逃。是以唐之名臣,难忘中兴之计;周之酷吏,常谋并进之谗。玄同欲复皇储,固宜难免,死而无过,人杀何妨。
昭德强干为臣,机巧莅事,凡所制置,动有规模。武承嗣方持左相,将立为皇太子,寻更所任,复寝其谋,咸由昭德之言,能拒则天之旨。又观其诛侯思止,法王庆之,挫来俊臣,致朋党渐衰,谀佞稍退。又则天谓承嗣曰:「我任昭德,每获高卧,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此则强干机巧之验焉。公忠之道,亦在其中矣。不然,则何以致是哉!若使昭德用谦御下,以柔守刚,不恃,常能寡过,则复皇嗣而非晚,保臣节而必终。盖由道乏弘持,器难苞贮,纯刚是失,卷智不全。所以丘愔抗陈,邓注深论,瓦解而固难收拾,风摧而岂易扶持。自取诛夷,人谁怨怼?
赞曰:政无刑法,时艰危。裴炎之智,虑浅见迟。祎之履行,贷色自欺。昭德强猛,何由不亏?死无令誉,孰谓非宜。玄同不幸,颠殒亦随。
--------------------------------------------------------------------------------------------------
娄师德
娄师德(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唐朝大臣、名将。
娄师德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进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娄师德的才能很快便使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长史卢承业感到惊异。为此,卢承业对他说:“吾子台辅之器,当以子孙相托,岂可以官常礼待也?”(《旧唐书·娄师德传》)
上元初年,娄师德又累补监察御史。
仪凤二年(677年),唐高宗李治鉴于来自吐蕃的威胁,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以便进行军事反攻。娄师德虽身为文臣,却也应召入伍。唐高宗对娄师德的行为大为赞赏,特意让他假朝散大夫。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以中书令李敬玄替其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书、左(一说右)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军出击(参见青海之战)。唐军各路兵马计达18万,实谓空前。吐蕃闻讯后,以大论噶尔·钦陵督兵,严阵以待。七月,双方在龙支(今青海乐都南)交战。但唐军进展不顺,刘审礼于九月兵败被俘。而身为唐军主帅的李敬玄起初怯懦畏战,后来又消极防守,使唐军处处被动挨打。当李敬玄即率唐军奔逃至承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干户庄)时,被噶尔·钦陵率军包围。幸得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500名敢死之士乘夜偷吐蕃兵营,击败吐蕃军,李敬玄才得以率军退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但唐军已损兵过半。
此时的唐军已是兵无斗志,如果吐蕃再次发兵攻打,唐军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急时刻,娄师德挺身而出,收集散亡将士,使唐军士气得以复振。随后,娄师德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娄师德在会谈中,极为宣扬唐廷休战求和之意,以此稳住吐蕃,并趁机巩固河陇一带的防线。论赞婆见唐军求和,也表示赞同。随后,双方立即罢兵,吐蕃此后数年不再犯边,边境稍宁。唐高宗以娄师德之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一带)司马,并知营田事。从此,娄师德成唐朝为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将领。
经过青海之战,唐在河陇一带采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在则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其占领区域。吐蕃虽然不大举深入唐朝腹地,但却经常骚扰边境地区。这引起了唐廷的极大关注,唐高宗决意再次对吐蕃用兵。开耀元年(681年)五月二十一日,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奉命出击,在良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大败吐蕃军。
永淳元年(682年)五月,噶尔·钦陵率众进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松、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东)等州。十月,吐蕃又入寇河源军。面对吐蕃的不断进范,娄师德率兵进行反击,双方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相遇。由于娄师德指挥有方,使唐军八战八捷。这次辉煌的胜利,使吐蕃的攻势受到遏制,连后来《幼学》上都有“娄师德八战八捷”的句子。战后,娄师德受封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与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于河源一带共御吐蕃。为了不让娄师德推辞,武则天特意说:“卿有文武材,勿辞也!”(《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
武周天授初年(690年),娄师德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依旧知营田事。武则天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储粮备战,所以娄师德在主管北方营田十余年间,“衣皮袴,率士屯田”(《新唐书·娄师德传》),取得储备粮食数万斛的巨大成绩。边镇兵土,粮食充足,免去了转运粮草的大事。武周时期其所以能够取得收复安西四镇(参见安西之战)等重大军事胜利,与此不无关系。武则天对娄师德的表现非常欣慰,并亲下诏书嘉奖娄师德:“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旧唐书·娄师德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被召回朝廷,封为夏官侍郎判、判尚书事;长寿二年(693年)一月初十,又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不久,武则天考虑到营田关系到边镇军粮的供应,非常重要,所以对娄师德说:“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旧唐书·娄师德传》)遂于延载元年(694年)一月任命娄师德为河源、积石(今青海贵德西)、怀远(今宁夏银川)等军及河(治袍罕,今甘肃临夏)、兰(治子城,今甘肃兰州)、鄯(治西都,今青海乐都)、廓(治化成,今青海化隆西)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唐代西北和北部边镇军事屯田非常兴盛,其中娄帅德主管时最为辉煌。
不久,娄师德再次被召回朝廷,迁秋官尚书、原武县男。
此时吐蕃赞普器弩悉弄为加强君,除掉重一时的噶尔家族,即以“反叛”之罪,杀重臣噶尔·赞辗恭顿。大论噶尔·钦陵十分恐慌,即思再建战功,以求保身。并与其弟赞婆率大军取道临洮(今甘肃),进攻河西,以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通道。唐廷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一月十一日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娄师德为副总管,率军迎战。二十六日,又以娄师德为左肃政御史大夫,并知政事。同年三月,唐蕃两军在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洮界)交战(参见素罗汗山之战)。噶尔·钦陵因内外双重矛盾,所以督军做决死之战,结果唐军大败,伤亡惨重。经此大败,唐军元气大伤,朝野为之震动。娄师德被贬为原州(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员外司马,王孝杰则被削官为民。一次,娄师德在签署官府文书时,吃惊地说:“官爵尽无邪!”接着又说:“亦善,亦善。”便不再把这事情放在心上。
神功元年(697年)正月二十六日,武则天任命娄师德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时,武则天鉴于契丹对唐的威胁逐渐加大,便于同年四月十八日,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率军增援河北唐军;五月初八,又派同平章事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锋总管,率军20万进攻契丹,力图挽回不利的局面。在突厥的配合下,唐军进展顺利,很快便取得了胜利。由于契丹初平,所以武则天制命娄师德与河内王武懿宗以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对巩固这一地区起了重要作用。
九月十七日,娄师德代理纳言一职,累封谯县子。
圣历元年(698年)四月二十日,娄师德充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事。
不久,吐蕃发生内乱,赞普器弩悉弄率军攻打噶尔·钦陵,噶尔·钦陵兵败自杀,其弟噶尔·赞婆率子论·弓仁等投唐。为此,武则天于圣历二年(699年)四月,派熟悉吐蕃的娄师德为天兵军副大总管,仍充陇右诸军大使,负责招抚吐蕃的一切事。经此内乱后,吐蕃的兵势大为削弱。
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博唇,为人宽厚,深沉有度量,即使冒犯他也不计较。一次他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因身体肥胖而行动缓慢,李昭德久等他也不来,便怒骂他:“为田舍子所留。”娄师德却笑着说:“吾不田舍,复在何人?”(《新唐书·娄师德传》)
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升为纳言平章政事后,一次巡察屯田。出行的日子已经定了,部下随行人员已先起程。娄师德因脚有毛病,便坐在光政门外的大木头上等马。不一会儿,有一个县令不知道他是纳言,自我介绍后,跟娄师德并坐在大木头上。县令的手下人远远瞧见,赶忙走过来告诉县令,说:“纳言也。”县令大惊,赶忙站起来赔不是,并称:“死罪。”娄师德说:“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县令说:“有左嶷,以其年老眼暗奏解,某夜书表状亦得,眼实不暗。”娄师德取笑他说:“道是夜书表状,何故白日里不识宰相。”县令惭愧不已,说:“愿纳言莫说向宰相。纳言南无佛不说。”左右闻后,都大笑不已。
到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后,娄师德在驿站吃完饭,便让人牵来马。娄师德的判官这时说:“意家浆水亦索不得,全不只承。”娄师德说:“师德已上马,与公料理。”便叫来驿长批评他:“判官与纳言何别?不与供给?索杖来。”吓得驿长连忙叩头。娄师德说:“我欲打汝一顿,大使打驿将,细碎事,徒涴却名声。若向你州县道,你即不存生命,且放却。”驿长叩头流汗,狼狈而去。娄师德望着他的背影,对判官说:“与公踬顿之矣。”众人见状,都叹息不已。而娄师德做事,大致上都是如此。浮休子说:司马徽、刘宽,无以加也。
娄师德的忍让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后来其弟授任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他:“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其弟跪下说:“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娄师德神色忧虑地说:“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这就是成语受唾自干的来历。正因如此,娄师德才在武则天执政时,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
此外,娄师德为官清廉,虽官至纳言,但生活仍很清贫。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在扬州期间,曾与都尉冯元常一起去拜见张冏藏。张冏藏见到二人后说道:“二君俱贵,冯位不如娄。冯唯取钱多,官益进。娄若取一钱,官即败。”后来,冯元常任凌仪(今河南开封市)县尉。行为放肆暴虐残忍,巡察却认为他办事能力强,上奏皇上任命为云(今陕西三原西)阳尉,又因为他搜刮钱财的事得到平反,任命他做了清强监察。而娄师德为官数十年也未收取一文钱,后虽官至台辅,但家里仍非常穷。冯元常一直做到尚书左丞,后来犯了罪,被处自尽而死。
娄师德任监察御史时,遭遇旱灾,因求雨要表示诚心,所以按例是禁止屠宰的。娄师德到陕县视察,当地的官吏为了奉承他,还是做羊肉给他吃。为此,娄师德责问道:“你们为啥要杀羊?”厨子答道:“不是杀的,是豺狼咬死的。”娄师德明知是羊厨子所杀,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只好笑笑说:“这只豺狼倒蛮懂得礼节的。”一会,厨子又端上了红烧鱼。娄师德又问,厨子故意说:“它也是被豺狼咬死的。”娄师德大笑道:“你这傻瓜!为啥不说是被水獭咬死的呢?这就不会露出马脚来了。”从此,豺狼咬鱼的典故便流传下来。
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任兵部尚书时,曾巡视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入境后,近处的县员都来迎接并且随行。中午到了驿站,娄师德恐怕人多打扰,就让大家在一起吃饭。娄师德见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饭,而别人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饭。便把驿长叫来,责备说:“汝何为两种待客?”驿长很惶恐,回答说:“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娄师德说:“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便换了黑米饭和大家一起吃。
随后,娄师德到梁州(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去考查屯田。和他同乡同姓的一个人因犯罪,都督许钦明准备杀他以儆效尤。那人便来见娄师德,请他说情。娄师德说:“犯国法,师德当家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第二天宴会上,许钦明对娄师德说:“犯国法俱坐。”娄师德说:“闻有一人犯国法,云是师德乡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许钦明立即让人给那个人去了刑具,带到大厅。娄师德见状,严厉地训斥道:“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拿了一盘饼给他,并说:“噇却,作个饱死鬼去!”许钦明于是开释了那个人。
娄师德除了上述的优点外,还善于举谏人才。狄仁杰当宰相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新唐书·娄师德传》)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同年八月,娄师德于会州(今甘肃靖远)去世,终年七十岁。唐廷追赠他为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都督,谥曰贞。
点评:史书称娄师德“颇有学涉,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出将入相共达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旧唐书·娄师德传》)在当时酷吏横行的时代,很多文武大臣都身遭不幸,唯独娄师德能“深怀畏避”,以功名始终,与郝处俊相亚,世称“娄、郝”。gyjslw.com
5. 遭字组词
“遭?”的词语:
遭遇 遭殃 遭际 遭受 遭逢 遭罹 遭罪 遭周 遭塌 遭难 遭时 遭艰 遭瘟
遭谗 遭随 遭命 遭值 遭忧 遭劫 遭丧 遭荼 遭孽 遭纷 遭害 遭离 遭迍
遭戮 遭厄 遭运 遭灾 遭呵 遭囚 遭屯 遭执 遭扰 遭心 遭徒 遭忌 遭辱
遭伤 遭践 遭寃 遭阨 遭枉 遭荒 遭坏 遭济 遭乱 遭诛 遭嗔 遭累 遭獭
遭变 遭历 遭疾 遭祸 遭风 遭险 遭触 遭困 遭刼 遭报 遭怨 遭踬 遭旱
遭会 遭患 遭火 遭事 遭谤 遭杖 遭冤 遭诬 遭用 遭凶
“?遭”的词语:
周遭 一遭 横遭 逢遭 遇遭 假遭
“遭???”的词语:
遭家不造 遭际不偶 遭遇际会 遭时制宜 遭遇不偶 遭逢时会 遭时不偶
遭逢不偶 遭倾遇祸 遭逢际会 遭遇运会 遭际时会 遭劫在数 遭事制宜
遭逢会遇 遭时定制
“?遭??”的词语:
惨遭不幸 恐遭物议 险遭不测
“???遭”的词语:
宽打周遭 乱七八遭 远打周遭gyjslw.com
6. 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是什么意思?
http://baike.baidu.com/view/194226.html?wtp=tt因物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制定相应的妥善措施 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汉· 赵晔《吴越春秋》 ◎制宜区别不同的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方式方法 http://baike.baidu.com/view/372440.htm?wtp=pichttp://baike.baidu.com/view/8.html?wtp=ttgyjslw.com
7. 况钟传 翻译 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其他官田没海者,赋额犹存,宜皆如诏书从
http://baike.baidu.com/view/2281678.htmgyjslw.com
8. 智者遭强敌攻击,宜避其锋芒,改由胜于己者与之抗衡,以求克敌制胜,化险为夷。意思是什么?大约50字。
聪明的人遇到强劲敌人的攻击,应该暂时退避,不要直面攻击,换比自己更强的队友去跟强敌对抗,达到压制敌人取得胜利的目的,同时自己化险为夷。gyjslw.com
9. 古文翻译
李昭德,京兆长安人也。父乾佑,贞观初为殿中侍御史。时有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太宗欲斩之。乾佑奏曰:「法令者,陛下制之于上,率土尊之于下,与天下共之,非陛下独有也。仁轨犯轻罪而致极刑,是乖画一之理。刑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臣忝宪司,不敢奉制。」太宗意解,仁轨竟免。乾佑寻迁侍御史。母卒,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太宗遣使就墓吊之,仍旌表其门。后历长安令、治书御史,皆有能名,擢拜御史大夫。乾佑与中书令褚遂良不协,竟为遂良所构。永徽初,继受邢、魏等州刺史。乾佑虽强直有器干,而昵于小人,既典外郡,与令史结友,书疏往返,令伺朝廷之事。俄为友人所发,坐流爱州。乾封中,起为桂州都督,历拜司刑太常伯。举京兆功曹参军崔擢为尚书郎,事既不果,私以告擢。后擢有犯,乃告乾佑泄禁中语以赎罪,乾佑复坐免官。寻卒。
昭德,即乾佑之孽子也。强干有父风。少举明经,累迁至凤阁侍郎。长寿二年,增置夏官侍郎三员,时选昭德与娄师德、侯知一为之。是岁,又迁凤阁鸾台平章事,寻加检校内史。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上东诸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初,都城洛水天津之东,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桥及利涉桥,以通行李。上元中,司农卿韦机始移中桥置于安众坊之左街,当长夏门,都人甚以为便,因废利涉桥,所省万计。然岁为洛水冲注,常劳治葺。昭德创意积石为脚,锐其前以分水势,自是竟无漂损。
时则天以武承嗣为文昌左相,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宜更在机,以惑众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与之?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则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承嗣亦尝返谮昭德,则天曰:「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转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诘责之,令散。昭德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昭德因奏曰:「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民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之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则天寤之,乃止。
时朝廷谀佞者多获进用,故幸恩者,事无大小,但近谄谀,皆获进见。有人于洛水中获白石数点赤,诣阙辄进。诸宰相诘之,对云:「此石赤心,所以来进。」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岂能尽反耶?」左右皆笑。是时,来俊臣、侯思止等枉挠刑法,诬陷忠良,人皆慑惧,昭德每廷奏其状,由是俊臣党与少自摧屈。来俊臣又尝弃故妻而娶太原王庆诜女,侯思止亦奏娶赵郡李自挹女,敕政事堂共商量。昭德抚掌谓诸宰相曰:「大可笑!往年俊臣贼劫王庆诜女,已大辱国。今日此奴又请索李自挹女,无乃复辱国耶!」寻奏寝之。侯思止后竟为昭德所绳,搒杀之。
既而昭德用事,颇为朝野所恶。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上疏言其罪状曰: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归于下。宰臣持政,常以势盛为殃。魏冉诛庶族以安秦,非不忠也。弱诸候以强国,亦有功也。然以出入自,击断无忌,威震人主,不闻有王,张禄一进深言,卒用忧死。向使昭王不即觉悟,魏冉果以,则秦之霸业,或不传其子孙。陛下创业兴王,拨乱英主,总收柄,司契握图。天授已前,万机独断,发命皆中,举事无遗,公卿百僚,具职而已。自长寿已来,厌怠细政,委任昭德,使掌机。然其干济小才,不堪军国大用。直以性好凌轹,气负刚强,盲聋下人,刍狗同列,刻薄庆赏,矫枉宪章,国家所赖者微,所妨者大。天下杜口,莫敢一言,声威翕赫,日已炽盛。臣近于南台见敕日,诸处奏事,陛下已依,昭德请不依,陛下便不依。如此改张,不可胜数。昭德参奉机密,献可替否,事有便利,不预谘谋,要待画旨将行,方始别生驳异。扬露擅,显示于人,归美引愆,义不如此。州县列位,台寺庶官,入谒出辞,望尘习气。一切奏谳,与夺事宜,皆承旨意,附会上言。今有秩之吏,多为昭德之人。陛下勿谓昭德小心,是我手臂。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近者新陷来、张两族,兼挫侯、王二仇,锋锐理不可当,方寸良难窥测。书曰:知人亦未易,人亦未易知。汉光武将宠庞萌,可以托孤,卒为戎首。魏明帝期司马懿以安国,竟肆奸回。夫小家治生,有千百之资,将以托人,尚忧失授。况兼天下之重,而可轻忽委任者乎!今昭德作福威,横绝朝野,爱憎与夺,旁若无人。陛下恩遇至深,蔽过甚厚。臣闻蚁穴坏堤,针芒写气,涓涓不绝,必成江河。履霜坚冰,须防其渐,重一去,收之极难。臣又闻轻议近臣,犯颜深谏,明君圣主,亦有不容。臣熟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但使国安身死,臣实不悔。陛下深览臣言,为万姓自爱。」
时长上果毅邓注又著《硕论》数千言,备述昭德之状,凤阁舍人逢弘敏遽奏其论。则天乃恶昭德,谓纳言姚璹曰:「昭德身为内史,备荷殊荣,诚如所言,实负于国。」延载初,左迁钦州南宾尉,数日,又命免死配流。寻又召拜监察御史。时太仆少卿来俊臣与昭德素不协,乃诬构昭德有逆谋,因被下狱,与来俊臣同日而诛。是日大雨,士庶莫不痛昭德而庆俊臣也。相谓曰:「今日天雨,可谓一悲一喜矣。」神龙中,降制曰:「故李昭德勤恪在公,强直自达。立朝正色,不吐刚以茹柔;当轴励词,必抗情以历诋。墉隍府寺,树绩良多,变更规模,殁而不朽。道沦福善,业亏嫉恶,名级不追,风流将沫。式旌坏树,光被幽明,可赠左御史大夫。」德宗建中三年,加赠司空。
史臣曰:裴炎位居相辅,时艰难,历览前踪,非无忠节。但见迟而虑浅,又遭命以会时。何者,当是时,高宗晏驾尚新,武氏革命未见,炎也唯虑中宗之过失,是其浅也;不见太后之苞藏。是其迟也。及乎承嗣请封祖祢,三思劝杀宗亲,然后徒有谏章,何尝济事,是辜遗托,岂痛伏诛。时论则然,迟浅须信。况闻睹构逆则示其闲暇,俾杀降则彰彼猜嫌,小数有余,大度何足,又其验也。
祎之名父之子,谅知其才,著述颇精,履历无愧。师范王府,秉执相,咸有能名,固惬群议。何乃失言于大隐,取金于万荣,潜见内人,私通嬖妾,使浊迹玷其清誉,淫行污于贞名。若言俗困滥刑,公行诬告,即又自昧周防之道,人非尽戮之冤。赐死于家,犹为多幸,临终不挠,抑又徒劳。
玄同富于词学,公任衡,当为典选之时,备疏择才之理。但以高宗弃代之后,则天居位之间,革命是怀,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赤族以难逃。是以唐之名臣,难忘中兴之计;周之酷吏,常谋并进之谗。玄同欲复皇储,固宜难免,死而无过,人杀何妨。
昭德强干为臣,机巧莅事,凡所制置,动有规模。武承嗣方持左相,将立为皇太子,寻更所任,复寝其谋,咸由昭德之言,能拒则天之旨。又观其诛侯思止,法王庆之,挫来俊臣,致朋党渐衰,谀佞稍退。又则天谓承嗣曰:「我任昭德,每获高卧,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此则强干机巧之验焉。公忠之道,亦在其中矣。不然,则何以致是哉!若使昭德用谦御下,以柔守刚,不恃,常能寡过,则复皇嗣而非晚,保臣节而必终。盖由道乏弘持,器难苞贮,纯刚是失,卷智不全。所以丘愔抗陈,邓注深论,瓦解而固难收拾,风摧而岂易扶持。自取诛夷,人谁怨怼?
赞曰:政无刑法,时艰危。裴炎之智,虑浅见迟。祎之履行,贷色自欺。昭德强猛,何由不亏?死无令誉,孰谓非宜。玄同不幸,颠殒亦随。
--------------------------------------------------------------------------------------------------
娄师德
娄师德(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唐朝大臣、名将。
娄师德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进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娄师德的才能很快便使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长史卢承业感到惊异。为此,卢承业对他说:“吾子台辅之器,当以子孙相托,岂可以官常礼待也?”(《旧唐书·娄师德传》)
上元初年,娄师德又累补监察御史。
仪凤二年(677年),唐高宗李治鉴于来自吐蕃的威胁,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以便进行军事反攻。娄师德虽身为文臣,却也应召入伍。唐高宗对娄师德的行为大为赞赏,特意让他假朝散大夫。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以中书令李敬玄替其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书、左(一说右)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军出击(参见青海之战)。唐军各路兵马计达18万,实谓空前。吐蕃闻讯后,以大论噶尔·钦陵督兵,严阵以待。七月,双方在龙支(今青海乐都南)交战。但唐军进展不顺,刘审礼于九月兵败被俘。而身为唐军主帅的李敬玄起初怯懦畏战,后来又消极防守,使唐军处处被动挨打。当李敬玄即率唐军奔逃至承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干户庄)时,被噶尔·钦陵率军包围。幸得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500名敢死之士乘夜偷吐蕃兵营,击败吐蕃军,李敬玄才得以率军退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但唐军已损兵过半。
此时的唐军已是兵无斗志,如果吐蕃再次发兵攻打,唐军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急时刻,娄师德挺身而出,收集散亡将士,使唐军士气得以复振。随后,娄师德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娄师德在会谈中,极为宣扬唐廷休战求和之意,以此稳住吐蕃,并趁机巩固河陇一带的防线。论赞婆见唐军求和,也表示赞同。随后,双方立即罢兵,吐蕃此后数年不再犯边,边境稍宁。唐高宗以娄师德之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一带)司马,并知营田事。从此,娄师德成唐朝为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将领。
经过青海之战,唐在河陇一带采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在则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其占领区域。吐蕃虽然不大举深入唐朝腹地,但却经常骚扰边境地区。这引起了唐廷的极大关注,唐高宗决意再次对吐蕃用兵。开耀元年(681年)五月二十一日,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奉命出击,在良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大败吐蕃军。
永淳元年(682年)五月,噶尔·钦陵率众进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松、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东)等州。十月,吐蕃又入寇河源军。面对吐蕃的不断进范,娄师德率兵进行反击,双方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相遇。由于娄师德指挥有方,使唐军八战八捷。这次辉煌的胜利,使吐蕃的攻势受到遏制,连后来《幼学》上都有“娄师德八战八捷”的句子。战后,娄师德受封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与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于河源一带共御吐蕃。为了不让娄师德推辞,武则天特意说:“卿有文武材,勿辞也!”(《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
武周天授初年(690年),娄师德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依旧知营田事。武则天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储粮备战,所以娄师德在主管北方营田十余年间,“衣皮袴,率士屯田”(《新唐书·娄师德传》),取得储备粮食数万斛的巨大成绩。边镇兵土,粮食充足,免去了转运粮草的大事。武周时期其所以能够取得收复安西四镇(参见安西之战)等重大军事胜利,与此不无关系。武则天对娄师德的表现非常欣慰,并亲下诏书嘉奖娄师德:“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旧唐书·娄师德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被召回朝廷,封为夏官侍郎判、判尚书事;长寿二年(693年)一月初十,又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不久,武则天考虑到营田关系到边镇军粮的供应,非常重要,所以对娄师德说:“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旧唐书·娄师德传》)遂于延载元年(694年)一月任命娄师德为河源、积石(今青海贵德西)、怀远(今宁夏银川)等军及河(治袍罕,今甘肃临夏)、兰(治子城,今甘肃兰州)、鄯(治西都,今青海乐都)、廓(治化成,今青海化隆西)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唐代西北和北部边镇军事屯田非常兴盛,其中娄帅德主管时最为辉煌。
不久,娄师德再次被召回朝廷,迁秋官尚书、原武县男。
此时吐蕃赞普器弩悉弄为加强君,除掉重一时的噶尔家族,即以“反叛”之罪,杀重臣噶尔·赞辗恭顿。大论噶尔·钦陵十分恐慌,即思再建战功,以求保身。并与其弟赞婆率大军取道临洮(今甘肃),进攻河西,以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通道。唐廷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一月十一日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娄师德为副总管,率军迎战。二十六日,又以娄师德为左肃政御史大夫,并知政事。同年三月,唐蕃两军在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洮界)交战(参见素罗汗山之战)。噶尔·钦陵因内外双重矛盾,所以督军做决死之战,结果唐军大败,伤亡惨重。经此大败,唐军元气大伤,朝野为之震动。娄师德被贬为原州(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员外司马,王孝杰则被削官为民。一次,娄师德在签署官府文书时,吃惊地说:“官爵尽无邪!”接着又说:“亦善,亦善。”便不再把这事情放在心上。
神功元年(697年)正月二十六日,武则天任命娄师德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时,武则天鉴于契丹对唐的威胁逐渐加大,便于同年四月十八日,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率军增援河北唐军;五月初八,又派同平章事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锋总管,率军20万进攻契丹,力图挽回不利的局面。在突厥的配合下,唐军进展顺利,很快便取得了胜利。由于契丹初平,所以武则天制命娄师德与河内王武懿宗以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对巩固这一地区起了重要作用。
九月十七日,娄师德代理纳言一职,累封谯县子。
圣历元年(698年)四月二十日,娄师德充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事。
不久,吐蕃发生内乱,赞普器弩悉弄率军攻打噶尔·钦陵,噶尔·钦陵兵败自杀,其弟噶尔·赞婆率子论·弓仁等投唐。为此,武则天于圣历二年(699年)四月,派熟悉吐蕃的娄师德为天兵军副大总管,仍充陇右诸军大使,负责招抚吐蕃的一切事。经此内乱后,吐蕃的兵势大为削弱。
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博唇,为人宽厚,深沉有度量,即使冒犯他也不计较。一次他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因身体肥胖而行动缓慢,李昭德久等他也不来,便怒骂他:“为田舍子所留。”娄师德却笑着说:“吾不田舍,复在何人?”(《新唐书·娄师德传》)
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升为纳言平章政事后,一次巡察屯田。出行的日子已经定了,部下随行人员已先起程。娄师德因脚有毛病,便坐在光政门外的大木头上等马。不一会儿,有一个县令不知道他是纳言,自我介绍后,跟娄师德并坐在大木头上。县令的手下人远远瞧见,赶忙走过来告诉县令,说:“纳言也。”县令大惊,赶忙站起来赔不是,并称:“死罪。”娄师德说:“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县令说:“有左嶷,以其年老眼暗奏解,某夜书表状亦得,眼实不暗。”娄师德取笑他说:“道是夜书表状,何故白日里不识宰相。”县令惭愧不已,说:“愿纳言莫说向宰相。纳言南无佛不说。”左右闻后,都大笑不已。
到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后,娄师德在驿站吃完饭,便让人牵来马。娄师德的判官这时说:“意家浆水亦索不得,全不只承。”娄师德说:“师德已上马,与公料理。”便叫来驿长批评他:“判官与纳言何别?不与供给?索杖来。”吓得驿长连忙叩头。娄师德说:“我欲打汝一顿,大使打驿将,细碎事,徒涴却名声。若向你州县道,你即不存生命,且放却。”驿长叩头流汗,狼狈而去。娄师德望着他的背影,对判官说:“与公踬顿之矣。”众人见状,都叹息不已。而娄师德做事,大致上都是如此。浮休子说:司马徽、刘宽,无以加也。
娄师德的忍让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后来其弟授任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他:“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其弟跪下说:“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娄师德神色忧虑地说:“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这就是成语受唾自干的来历。正因如此,娄师德才在武则天执政时,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
此外,娄师德为官清廉,虽官至纳言,但生活仍很清贫。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在扬州期间,曾与都尉冯元常一起去拜见张冏藏。张冏藏见到二人后说道:“二君俱贵,冯位不如娄。冯唯取钱多,官益进。娄若取一钱,官即败。”后来,冯元常任凌仪(今河南开封市)县尉。行为放肆暴虐残忍,巡察却认为他办事能力强,上奏皇上任命为云(今陕西三原西)阳尉,又因为他搜刮钱财的事得到平反,任命他做了清强监察。而娄师德为官数十年也未收取一文钱,后虽官至台辅,但家里仍非常穷。冯元常一直做到尚书左丞,后来犯了罪,被处自尽而死。
娄师德任监察御史时,遭遇旱灾,因求雨要表示诚心,所以按例是禁止屠宰的。娄师德到陕县视察,当地的官吏为了奉承他,还是做羊肉给他吃。为此,娄师德责问道:“你们为啥要杀羊?”厨子答道:“不是杀的,是豺狼咬死的。”娄师德明知是羊厨子所杀,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只好笑笑说:“这只豺狼倒蛮懂得礼节的。”一会,厨子又端上了红烧鱼。娄师德又问,厨子故意说:“它也是被豺狼咬死的。”娄师德大笑道:“你这傻瓜!为啥不说是被水獭咬死的呢?这就不会露出马脚来了。”从此,豺狼咬鱼的典故便流传下来。
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任兵部尚书时,曾巡视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入境后,近处的县员都来迎接并且随行。中午到了驿站,娄师德恐怕人多打扰,就让大家在一起吃饭。娄师德见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饭,而别人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饭。便把驿长叫来,责备说:“汝何为两种待客?”驿长很惶恐,回答说:“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娄师德说:“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便换了黑米饭和大家一起吃。
随后,娄师德到梁州(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去考查屯田。和他同乡同姓的一个人因犯罪,都督许钦明准备杀他以儆效尤。那人便来见娄师德,请他说情。娄师德说:“犯国法,师德当家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第二天宴会上,许钦明对娄师德说:“犯国法俱坐。”娄师德说:“闻有一人犯国法,云是师德乡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许钦明立即让人给那个人去了刑具,带到大厅。娄师德见状,严厉地训斥道:“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拿了一盘饼给他,并说:“噇却,作个饱死鬼去!”许钦明于是开释了那个人。
娄师德除了上述的优点外,还善于举谏人才。狄仁杰当宰相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新唐书·娄师德传》)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同年八月,娄师德于会州(今甘肃靖远)去世,终年七十岁。唐廷追赠他为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都督,谥曰贞。
点评:史书称娄师德“颇有学涉,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出将入相共达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旧唐书·娄师德传》)在当时酷吏横行的时代,很多文武大臣都身遭不幸,唯独娄师德能“深怀畏避”,以功名始终,与郝处俊相亚,世称“娄、郝”。gyjslw.com
10. 晁错被哪个皇帝腰斩?
汉景帝 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传达皇帝命令,骗晁错说让他上朝议事。晁错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忽然拿出诏书,向晁错宣读,这个忠心耿耿为汉家天下操劳的晁错,就这样被腰斩了。忠臣无罪,惨遭杀害,这真是一个悲剧啊!gyjslw.com
11. 因时因势制宜,什么意思这句话?
跟因地制宜差不多,把地改为时势就行。因地制宜 解 释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制定相应的妥善措施。 因:根据;制:制定;宜:适当。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出 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示 例 谷峪《萝北半月》:“定个收入指标,实事求是,~。” 按照各地区具体情况而采取适当的措施。中国古代《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指出:“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地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常把“地”理解为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统一,或天时、地利、人和三位一体。如在农业生产中指从各地区的光、热、水、土、生物、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等具体条件、生产发展特点和现有基础的实际出发,根据市场和国民经济需要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作物结构,以获得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gyjslw.com
12. 此古田猎之福也,今服以入朝,宜变其制。 建德败,归于大唐,授将作少匠。什么意思啊,急
应该是此古田猎之服也,你打错了 授将作少将 你也打错了 我无语 这两句话是<隋唐.何稠传>里的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 是古时打猎用的衣服,现在上朝穿它,应改变它的大小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 窦建德战败了,归顺于大唐,授予他少将的职位 补充: 不好意思啊,你第二句话没有打错,我刚才又看了下原文,确实是少匠,呵呵哦gyjslw.com
13. 宜,可以组那些词语,可以告诉我吗
便宜 宜人 宜人 宜嗔宜喜 宜家宜室 宜家之乐 宜室宜家 因地制宜宜之计便宜行事便宜从事宜室宜家事不宜迟 不合时宜 面授机宜 宜喜宜嗔 左宜右有 宜家宜室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宜嗔宜喜 不入时宜 左宜右宜 各得其宜 择福宜重 顺时施宜 宜之策 因事制宜 识变从宜 时制宜 遭事制宜 便宜施行 随时制宜 随事制宜 随时施宜 轻重失宜 坐失机宜 遭时制宜……够了吧gyjslw.com
14. 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这句话的出处,我是在三国杀蔡文姬的配音听到的,不知是否有出处...
出自东汉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意思是:制出胡笳第八拍,希望借此排解忧愁,谁知制成后心中更是愁苦加倍。
节选原文: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译文:
如果老天有眼为何看不见我独自漂泊?如果天神真的灵验为何让我天南海北凄怆孤苦?我从未辜负苍天,又为何给我匹配一个异族的丈夫?我从未辜负天神为何惩罚我沦落荒州?制出胡笳第八拍,希望借此排解忧愁,谁知制成后心中更是愁苦加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节用重金赎回文姬,她又不得不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
《胡笳十八拍》最早见于朱熹《楚辞集注·后语》,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后世影响
南宋灭亡后,全中国的汉人都做了亡国奴。南宋遗民诗人汪元亮为身在狱中的文天祥弹奏《胡笳十八拍》,以抒山河破碎之“无穷之哀”。这一时期,《胡笳十八拍》在前南宋的旧臣逸民间很快流传开来。
《胡笳十八拍》只是一首琴曲,虽表达的是悲怨之情,但也是“浩然之怨”。宋亡后,也许正是有这类流传广泛的“不胜悲”、充满“浩然之怨”的曲子,才有了“心石铁”的坚持到底,从而使种族和文化的血脉不绝于缕,不断延续下去。八十多年后,当抗元的兵戈纵横于江南江北的时候,种族与文化终得以重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笳十八拍gyjslw.com
15. 遭时为法。引自于何人,何文,何意?
出处:《汉书·韦贤传》:“朕闻明王之御世也,遭时为法,因事制宜。“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23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