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麻孝”的成语「披麻戴孝」

2023年07月16日成语大全100

成语“披麻戴孝”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pī má dài xiào
成语简拼:PMDX
成语注音:ㄆ一 ㄇㄚˊ ㄉㄞˋ ㄒ一ㄠ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披麻带孝、披麻带索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摘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成语用法:披麻戴孝作谓语、状语、宾语;指哀悼。
成语造句:我如今教他披麻戴孝,与亲儿一般行礼,一应殡殓之费,都要他支持。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歌重会珍珠衫》
英文翻译:put on heavy mourning apparel

成语“披麻戴孝”的扩展资料

1. 披麻戴孝的来历是?为什么要用麻呢?
披麻戴孝最初来自《仪礼》,仪礼中规定丧服要使用麻衣,并且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
许多民俗学家认为,丧服的最初意义在于表示某种禁忌。原始社会的先民出于对鬼魂的恐惧心理,担心死者会降祸作祟,为了不被鬼魂辨识,免遭灾祸,在办理丧事时往往披头散发,以泥涂面,衣着也同平时大不一样。到后来随着伦理观念的进步,丧服的意义也逐渐演变为主要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的一种形式,即所谓“饰情之表章”。
扩展资料
《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cuī)、齐衰(齐zī)、大功、小功、缌麻(缌sī)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持斩衰之服的男子全套丧服是:斩衰裳,苴绖(jū dié)、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衰亦作缞,是麻质丧服上衣,裳为下衣。斩是不加缝缉的意思。
齐衰三年的全套丧服是: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疏衰裳是用每幅四至六升的粗麻布制作的,齐谓衣边经缝缉而显齐整。牡麻绖是用不结子的雄麻的纤维织成的粗麻布带子,也包括首绖、腰绖两种。
大功丧期为九个月,丧服为布衰裳,牡麻绖,冠布缨,布带,绳屦。这里的布是指稍经锻治的熟麻布,较齐衰用的生麻布细密。妇女不梳髽,布总亦用熟麻布。
小功丧期为五个月,其服饰是布衰裳,澡麻带,绖、冠布缨,吉屦无绚(qú)。小功所用的麻布较大功更细。
缌麻丧期仅为三个月。当时用来制作朝服的最细的麻布每幅十五升,如抽去一半麻缕,就成为缌。因为其细如丝,正适宜用作最轻一等的丧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丧服制度摘自gyjslw.com
2. 披麻戴孝有什么用途
披麻戴孝 ( pī má dài xiào ) ,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根据周礼的五服制度,因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摘自gyjslw.com
3. 山西一村规定丧葬不准披麻戴孝,披麻戴孝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关于丧事大操大办这件事情,最近这两年有了很大的抵制,比如最近山西一村庄规定丧葬不准披麻戴孝,瞬间就引起了广泛热议。不过对于这个规定张贴的告示只贴了两天也就废止了,其实对于披麻戴孝不仅仅是办给活人看的,同时也是代表了一种风俗传统。因为在很久之前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当家里有人去世的时候,都会披麻戴孝聊表孝心。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披麻戴孝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
相传在古代的时候,一个村子里面住着一个守寡多年的老妇人,她含辛茹苦的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培养成人,可是两个儿子并不是特别孝顺,等到他们成家之后也就开始分家产,更是不管自己母亲的死活。但是这两个不孝顺的儿子仍然在母亲面前说,只要是母亲死了之后,他们一定会让母亲睡棺材,给母亲穿红戴绿,热热闹闹的为她唱上49天的道场。对于这个母亲心里可是跟明镜一样,他知道自己死后这两个儿子根本不会照着做,自己活着的时候他们都不闻不问,死后又怎么会这么对待自己呢?
最后这两个老妇人对待儿子说等到自己死了之后,你们就用破折号写,把尸体卷起来扔到河里喂鱼就行了,要么就扔到山上喂狼,这样你们就不用掏一分钱了,但是我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从现在起你们每天都要去看看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他们是怎么生活的。这两个不孝子在听到母亲这样的话之后是非常高兴的,因为自己又可以省下一笔钱了。
于是兄弟二人忙活完活之后就会去数上看乌鸦和猫头鹰,他们发现乌鸦一旦有了孩子之后就会精心的照料,但是等孩子长大了之后,乌鸦妈妈却飞不动了,他们就出去找食来喂妈妈。然而猫头鹰不是这样,长大以后看到自己的妈妈飞不动了,他们就会把老去的妈妈吃掉,这样猫头鹰的生活一直因果循环着。于是两个人也终于明白母亲的含义了。
从那之后他们就开始善待自己的母亲,一年之后母亲离世了,兄弟二人为了聊表孝心,在母亲葬礼的那一天,他们就效仿乌鸦穿了一身黑衣,又披了一件麻衣,也正是从这个时候披麻戴孝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
第二个传说就是关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孔子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有一天他听到自己母亲突然去世的消息,仿佛五雷轰顶,当场就晕过去了。等他醒过来之后抓了块儿白布做头巾,穿了一件白袍当外套,并随手拿了一条捆书简的麻绳,系在了要上当腰带就火速的赶回家中。大家知道孔子是有很多徒弟的,当徒弟赶来奔丧的时候,看到孔子为母亲这般的装束,他们都纷纷效仿。而且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就确立了五福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近远也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从那之后,披麻戴孝也就成为了儿女子孙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的一种体现,同时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孝顺美德。摘自gyjslw.com
4. 披麻戴孝这个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其实关于这个制度,首先是有一个传说的,传说在上古的时候,人类的祖先是有一条尾巴的,而当人们接近死的时候,这条尾巴会变成黄色,这个时候他的后代就会把这条尾巴砍下来作为肉吃掉,而再有一天有这么一个老人,在自己60岁的时候自己的尾巴要被砍下来吃掉了,但是他觉得自己养育了自己的子女,子女这样做非常不对,所以说他决定逃跑不让自己的子女将自己的尾巴吃掉。
而带他跑了以后呢,他的子女之后拿着麻袋开始在山中寻找他,因为麻袋既能当席又能当被。直到第七天的时候,在一个山洞中寻找到了老人,而此时的老人已经是了尸体腐烂奇臭无比,子女看到这样的老人,心里悲痛不已,甚至是不忍直视,用麻袋套在自己的头上,让自己不看见老人,开始抱头痛哭。
而在这之后,人们渐渐的开始改掉了,在自己家的老人家死掉的时候吃了他的肉的陋习,转而在老人死后,开始带上麻袋,为老人祈祷并为老人收敛葬送。当然这是一个传说,是人们来解释人们披麻戴孝的这个历史的由来。并没有真正的依据!
而历史上真正的来讲披麻戴孝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丧服制度的一些规定,而最初的五服制度出现在我国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会根据与死者之间的血缘关系的亲近来制定五种不同种的衣服去对死者进行追悼。摘自gyjslw.com
5. “披麻戴孝”是怎么回事呀?
  披麻戴孝,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出自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摘自gyjslw.com
6. 人死了为什么要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指当长辈去世之时,子孙后代们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色,用以表示对他们的哀悼之情。
披麻戴孝给死者送行这是一种孝敬死者、尊敬死者体现。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
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
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扩展资料:
丧家开孝的多寡,要以年景和家境而论。长子为主孝,其他儿子、儿媳及女婿次之,家门户族开到侄儿侄女辈。
无儿无女的孤老,也要有生前认叫的戴孝,不然就无人抱灵牌或捧遗像。
主孝孝布与棺材盖齐长,其余的略短一些。戴时用麻丝缠捆,即所谓“披麻戴孝”。孝子对来人要搭礼叩头,若有要事到别人家去,要卸下孝布。
孝子所执“哭丧棒”,若父死,用竹做;若母死,用泡桐木做。这是取古言“父死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死节在内,故杖取乎桐”的说法。
现在的城镇青年多不戴孝,戴扎有“孝”字黑底白字的袖章。
老人谢世最讲究哭,男的多嚎啕大哭,声嘶力竭;女的数数答答,如诉如泣。
也有左邻右舍前来“赶哭”的。开场白大都是:“爹呀娘呀,你死得好苦呀……”。以后的内容可以任意发挥,尽吐心曲。
凡死者亲友,都可到灵堂前上香,点香三根,如有火苗不能用嘴吹,要用手抖灭。双手插入香米里,跪下叩头四个,站起拱手作揖。上香时,主孝要陪跪。
半夜时分,炒一盘鸡蛋,切一盘刀头肉或死者生前最喜欢吃的东西,拿一双筷子倒三盅酒,筷子一头挨着灵桌,一头搭着碗沿。主孝先将酒洒在地上,跪下叩头四个,然后烧纸叫“叫饭”。
撤下盘盅,香主司将一大把香点燃发给奠酒的。死者的晚辈都可以参加,仪式与上香类似,只多一“筛酒”动作。女性只做“拜拜”不作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戴孝摘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23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