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的成语「圣人忘情」

2023年07月16日成语大全104

成语“圣人忘情”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聖人忘情
成语读音:shèng rén wàng qíng
成语简拼:SRWQ
成语注音:ㄕㄥˋ ㄖㄣˊ ㄨㄤˋ ㄑ一ㄥ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反义词:儿女情长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圣人:具有崇高道德的人物。指圣人不为感情所动
成语用法:圣人忘情作宾语、定语;指不为感情所动。

成语“圣人忘情”的扩展资料

1. 几个关于“太上忘情”的问题
1.〖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2.道家人提出
  3.老子提过,孔子没
  《告道友书》——太上忘情,最下泥情,无住而多情,正在我辈!
  其实,关于佛家的出世入世之说,一种有很多争论,现在看来,禅家多讲究真心不二。如惠明禅师曾云“佛法与世法,本来不二法”,同时“如来亦说一切法”。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凡大禅师亦有大智慧,以禅家经典亦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大乘佛法始终强调,“不离入世,不废出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识“红尘面目,何谈看破红尘”。
  在这里,也以其他修行法门做一佐证。如道家修行讲究:省身,守静。省身,即为内外无二;守静,即为物我相忘。老子曰“太上忘情”,非至太上,不能忘情。
  孔子亦云“三日省吾身”,颜回亦有“坐忘之语”,具是如此。
  如此想来,所谓“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须得勤拂拭,不致惹尘埃。”当为省身之境。“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已是守静,物我两忘。
  为何修行有境界,一个原因就是,“不识真我面目”,所以大家不要奢谈看破红尘,要知真能做到的大德,中国历史上留名的也不过数人而已。
  4.解释:太上,本意是修养最高的人,指圣人。忘情,忘记喜怒哀乐之情。圣人不为情感所动。
  太上忘情,并非无情,忘情是寂焉不动情,若遗忘之者。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一言。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是什么意思?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下等人,薄情。“最下不及情”,“不及情”就是无情和薄情。“报德者寡,报怨者多”。社会上真正能够帮助别人,同情、可怜他人的,多是穷人。穷人才会同情穷人,痛苦中人才会同情痛苦的人。中等人,深情何为深情?这个词,恐怕今人已经不懂。就像有句话说的,这是个“上了床也没有结果的时代”。真正懂这个词的,是古人。古人的深情,跳动在活着的每一处。上等人,忘情“有情而无累。”圣人有情,但是不为情所累。这五个字道出的,才真正是“忘情”境界的真谛。我们平常人,却要么是薄情和无情,要么是深情到自伤,难以自拔。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忘情是什么意思?少一点。
忘情wàng qíng 淡漠不动情。《晋书.卷四三.王戎传》:「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纵情,感情失去节制。《红楼梦.第二六回》:「林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文明小史.第三○回》:「两下谈得甚是忘情,黄詹事忘了情,把自己在京当穷翰林怎样为难,一五一十告知伯集。」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世说新语·伤逝》中“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是什么意思?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与妻书》“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圣人心涤世外,不涉情,最下之人扰于世,顾不上有情,能情有所钟的,只是我这样的人罢了。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原文: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世间有三种人,一种人敏锐,对发生的事能够及时准确地应对,所以不会有错误和遗憾;一种人迟钝,即使有事情发生了,也浑然不觉,只顾埋头走路,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失落或怅然的感觉。只有中间那一种人,不够敏锐,所以总是做错事,又不够迟钝,所以总是在遗憾和追悔。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世说新语》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从中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说新语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句话出自什么背景下?
这句话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意思是圣人心涤世外,不涉情,最下之人扰于世,顾不上有情,能情有所钟的,只是我这样的人罢了。“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是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丧子,对前来悼唁的山简如是说。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
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刘义庆《世说》的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刘义庆任江州刺史期间,这两年间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
一是元嘉十六年刘义庆在担任江州刺史时招揽了许多文人,“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咨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按照《世说》一书成于刘义庆及其门客众手的说法,这是《世说》编纂的恰当时机;
二是元嘉十七年刘义庆调任南兖州刺史,前来接任他江州刺史职位的正是遭到贬斥,被解除司徒录尚书事要职的刘义康。兄弟二人在江州见面后的悲恸情绪受到文帝刘义隆的责怪。
这些都与刘义庆对处境危难并因此寻求在魏晋文人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化解和超脱,因而与编纂《世说》一书紧密相关。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描写圣人的成语
【点凡成圣】:将凡夫俗子变为圣人。 【东来紫气】: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西方圣人 ·晞圣 ·贤圣 ·刑清 ·霄鱼垂化 ·希圣 ·先猷 ·先圣 ·惜字 ·洗心经 ·亵渎 ·心印 ·齅饵 ·惜寸阴 ·下焉者 ·...希望可以帮到你满意请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佛教说看破红尘 道教讲太上忘情 为什么都要避开这个情字呢?
太上忘情,并非无情,忘情是寂焉不动情,若遗忘之者。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一言。   古人讲‘太上忘情’,太上是最高明的人、是圣人。   ‘太上忘情’不是没有情,而是有情,但把它放到好像忘了的层次。   照原始的解释,忘情是寂焉不动情,若遗忘之者。   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一言。’   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忘言不是说把要说的话给忘了,而是默默的体味它的意思,不以说话来表达。   忘情也是如此。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2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