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太()”「阿斗太子」
成语“阿斗太子”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ā dǒu tài zǐ成语简拼:ADTZ
成语注音:ㄚ ㄉㄡˇ ㄊㄞˋ ㄗ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扶不起的阿斗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 灯火楼台》:“丈夫是个阿斗太子,哪怕你是诸葛亮,也只好叹口气。”摘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此人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指懦弱无能的人
成语用法:阿斗太子作主语、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英文翻译:an ignorant and incapable man
俄文翻译:трялка
成语谜语:刘禅
成语“阿斗太子”的扩展资料
1. 求解《阿斗太子》打一生肖是什么谜底:猪。
乐不思蜀
lè bù sī shǔ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结构】紧缩式。
【用法】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多用在书面语里。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蜀;不能写作“”。
【近义词】乐不可支、乐而忘返
【反义词】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辨析】~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则有“忘本”之意。
【例句】你到了外国;可不能~;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摘自gyjslw.com
2. 阿斗太子:的出处是…
阿斗(三国皇帝)一般指刘禅(蜀汉后主)。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摘自gyjslw.com
3. 刘备为什么不立二儿子和三儿子为太子 而立阿斗呢
刘备本来有个义子叫刘封,是最佳继承人,但是猪葛亮说刘封刚烈勇猛难以控制,让刘备以不救关羽的理由杀了他。历史上的刘禅并非弱智,相反智力很高,只是不想当皇帝而只想玩,所以才会那样子。而刘备的二儿子、三儿子能力平平,年龄又小,所以没让他们继位…摘自gyjslw.com
4. 形容男生懦弱的词
关于懦弱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阿斗太子】: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此人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后指懦弱无能的人。
【薄志弱行】:薄:脆弱,不坚定;弱:懦弱。意志不坚定,行为很懦弱。
【拘拘儒儒】:拘拘:拘束,有所顾忌的样子;儒儒:指软弱、懦弱。形容局促不安,胆小怕事,无所作为。
【三不开】:旧时讽刺那些懦弱糊涂,不敢有所作为的官僚。
【窝窝囊囊】:受委屈之后表现出的烦恼,窝气或指人懦弱,没本事。
【庸懦无能】:庸:平庸;懦:懦弱。平庸懦弱,没有才能。摘自gyjslw.com
5. 刘禅投降,是因为什么?
阿斗缺少骨气。阿斗缺少骨气,历史上不战而降的亡国之君,在蜀汉还没有完全丧失战斗力的时候竟然命令举国投降,因此人们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他的懦弱无能。亡国后的刘禅又以“乐不思蜀”而成为历史笑柄。有人说,阿斗大智若愚,我看,应该加上引号。大家都知道,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崇尚英雄,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老师在我们耳边谆谆教导的是热爱祖国保卫祖国。阿斗身为太子,受到的教育肯定会更加正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是公卿、帝王们追求的目标,连老百姓都知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理,况一国之君乎。我们可以纵观历史,也可以横观,有几个皇帝或是国王门以投降者为榜样?看看阿斗出降的样子吧,据《三国志·后主传》描述,阿斗出降时一身布衣,用驴车拉着棺材,自捆双手,说“敢不革面,顺以从命!”其状甚是狼狈可笑。摘自gyjslw.com
6. 比喻人无能的成语
阿斗太子 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此人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指懦弱无能的人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丈夫是个阿斗太子,哪怕你是诸葛亮,也只好叹口气。”爱莫之助 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出处:《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摘自gyjslw.com
7. 形容无能的成语有哪些
不舞之鹤 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窑主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 不直一钱 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比喻无能或品格卑下。 出处:语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咕嗫耳语。” 不直一文 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比喻无能或品格卑下。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士大夫若爱一文,不直一文。” 昏聩无能 昏:眼睛看不清楚;聩:耳朵听不清楚。眼花耳聋,没有能力。比喻头脑糊涂,没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昏庸无道 糊涂平庸,凶狠残暴,不讲道义,多用指糊涂无能且残暴凶狠的帝王。 浑俗和光 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摘自gyjslw.com
8. 刘禅在历史上是不是弱智皇帝
刘禅在蜀汉政中,并不是一个尸位素餐者。作为一个弱国的君主,在当时危急存亡的形势下,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材的作用,尽可能地争取了政治上的优势和军事上的主动。蜀汉政在危局下长达四十年的支撑,刘禅的作用应该说是关键性的。而如果以刘禅一朝辅臣的显著作用,来证明刘禅在政治上的毫无主见,无所作为,这既不合逻辑,也不合史实。
再说刘禅宠信黄皓及蜀汉亡国。
刘禅在其执政后期宠信宦官黄皓,无疑是他在用人上的一大过失。蜀汉的亡国,也确实与此有关,但根本原因却不在此。
黄皓其人,确为奸佞之徒。但史有明载,直到景耀元年,“宦人黄皓始政”,(11)时距蜀汉亡国仅五年时间(蜀汉亡于景耀六年,即炎兴元年)。一个政,如果没有更深刻的原因,能够在五年之中就亡于一个“奸臣”之手吗?
黄皓在其“政”的五年之中,主要的反面活动是排挤姜维:“右大将军闫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12)但黄皓的阴谋始终没有得逞。刘禅为了使姜维放心,甚至公开对姜维说:“皓趋走小臣耳。”(13)“趋走小臣”,这就是黄皓在刘禅心目中的真正地位。而刘禅倚重的,还是作为国之干城的姜维。既然搬不掉姜维,那么在当时的蜀汉,严格讲就谈不上什么“政”。但黄皓还是对姜维暗中掣肘。“六年(景耀六年),维(姜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14)后来,蜀汉在这次对魏的最后一战中终于兵败国亡。这大概就是人们认为黄皓“政”导致蜀汉灭亡的主要依据了。
其实,不能把蜀汉的亡国,简单地归结为这次战败,从而认为黄皓是蜀汉亡国的罪魁祸首。即使只就这次战败而言,黄皓的干扰也不是全部原因。据史载,蜀汉在这次战争中还存在情报不准、举措失当、将领叛变、顾此失彼等一系列问题。(15)如果考虑到黄皓的全部反面活动对蜀汉政造成的危害,即言路堵塞,君臣疏隔等,那么可以说刘禅在其执政后期宠信佞臣黄皓,确为蜀汉亡国的一个原因,但仍然不是根本原因。
那么,蜀汉亡国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三国后期的强弱定势。蜀汉之亡于魏,亡在弱不胜强。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看蜀汉总体实力的弱小。蜀汉的图不及魏的一半,而人口仅为魏的五分之一。同时,蜀汉的军队长年保持十余万人,占其总人口九十余万的九分之一;而魏的军队既比蜀汉多一倍,又仅占其总人口四百余万的二十分之一。所以,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蜀汉都明显地处于劣势。但是本来处于劣势的蜀汉,对魏又以攻为守,战争连年不断,遂使国力耗尽。史载蜀汉亡国时,国库存米仅够万人一年之食,可见已到山穷水尽,不攻自破的境地。但消极防守也同样没有出路。总而言之,由于总体实力过于弱小,蜀汉是左右为难的。
再看蜀汉末年的人材危机。人材是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国中后起的蜀汉得以立国,所凭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人材优势。蜀汉除了当时无与伦比的人材——诸葛亮之外,还有一大批堪称一流的文臣武将。这些人材,都是刘备在创立政的长期转战中,以其特有的网络人材的手段,“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益州)之所有。”(16)蜀汉政的这种人材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总体实力之不足。但是,经过刘备、刘禅两朝,蜀汉的人材已经消磨殆尽。而一州之地的蜀中,不可能再提供这样多的人材。到景耀年间,杰出的人材就只剩下一个姜维,而姜维还是从魏国归附过来的。这种人材危机,对于当时总体实力已经极其衰微的蜀汉,更为致命。比如黄皓的得宠和误国,就是在“四相”的最后一位——董允死后。董允以刚正威严著称。他在世时,“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17)可见刘禅之惑于黄皓,固然有其自身责任,但当时朝廷中已无复具有足够威性的中坚人物,也是一个客观原因(姜维长年统兵在外,且地位不能与“四相”相比)。再如蜀汉对魏的最后一战,魏国同时派出了钟会、邓艾两个名将,分兵两路进攻。姜维的才智,与钟、邓相当。他在剑阁前线事实上也敌住了钟会,甚至迫使钟会准备退兵。但邓艾就再无人抵挡了,终于被他取阴平,破绵竹,直捣成都。设想当时蜀汉如果再有一个相当于姜维的将才,邓艾就不一定能长驱直入了。
所以,蜀汉对魏,由于总体实力过于弱小,加上后期的人材危机,确实处于弱不胜强的地位。当然,从历史上看,以弱胜强也不无可能。但这只能是就某一战役而言。如果要最终灭亡对方的政,那就必须以弱者转强、强者转弱为前提,结果还是以强胜弱。而蜀汉末年,对魏的强弱关系已成定势,那么作为弱者的蜀汉当然必败无疑。这就是蜀汉亡国的根本原因。至于刘禅在其执政后期宠信黄皓,导致黄皓误国,只是使势在必亡的蜀汉政其亡更速而已。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刘禅应这样评价:其人并非“昏君庸主”。他在执政的四十年中,政治上总的来说是明智的,有主见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以及决策之后即不动摇。他在用人和决策上也有失误,但在其执政史上不是主流。他之终为亡国之君,实因当时弱不胜强。在我看来,这应是对刘禅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
最后的问题是:为什么后世对刘禅长期持论偏颇,以致刘禅作为“昏君庸主”,在人们头脑中印象如此之深?
我们先看史书《三国志》对刘禅的评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18)这段评语确实把刘禅描绘成了一个没有主见的形象,但也没有把他全盘否定,还承认他曾经“任贤相”而“循理”。可是后世之人却只记住了他“惑阉竖”而“昏闇”。这又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还是一种感情偏见。长期以来,人们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对三国这一段历史,往往同情刘备复兴汉室的事业,所以对刘禅未能完成这一事业感到失望和愤恨。尤其是持这种正统观点的小说《三国演义》流传以后,由于其艺术魅力,读此书者几乎无不唯愿刘汉复兴,曹魏败亡,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所以人们迁怒于刘禅,斥之为“昏君庸主”,也就是自然的了。
其次,也可能是千古以来诸葛亮的崇高形象,把刘禅反衬得很渺小。诸葛亮辅佐刘禅,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刘禅却没有能够灭魏兴汉,反而亡国降敌,使诸葛亮一生的惨淡经营付之东流。人们每当吟诵杜甫咏叹诸葛亮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时,总会情不自禁地为诸葛亮这位千古名贤的壮志未酬而深深惋惜。相应地,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太子”,也就太令人可鄙可恨,在在难逃“昏庸”的骂名。这种认识,其实还是一种感情偏见。
最后,还可能是和刘禅降魏后的所谓“乐不思蜀”有关。其实,只要稍加思考,即可知刘禅当时之出此言,完全是一个阶下囚的求生之计,而决非真心如此。可以想象,刘禅无论怎样“昏庸”,也不可能以亡国为乐。司马氏之终未加害刘禅,又岂是真正相信了刘禅的“乐不思蜀”?不过是看清了刘禅决不可能东山再起而已。但后世人却宁肯相信刘禅的“乐不思蜀”。这不仍然是感情偏见在起作用吗?
本文以上所论,当然只是一己之见。动摇千古定论,谈何容易。而笔者所以试图对刘禅其人作持平之论,亦非替古人担忧,实有感于刘禅之为政,在中国政治史上有两点难能可贵之处:一是对内敢于任用贤才,二是对外敢于抗击强敌。仅此两点,足可嘉许,又何必以成败论英雄呢?摘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