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席()而()”「席地而坐」

2023年07月18日成语大全99

成语“席地而坐”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xí dì ér zuò
成语简拼:XDEZ
成语注音:ㄒ一ˊ ㄉ一ˋ ㄦˊ ㄗㄨㄛ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起步当车
读音纠正:坐,不能读作“zhuò”。
错字纠正:坐,不能写作“座”。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 李茂贞传》:“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席:坐席。原指把坐席铺在地上坐。现多指坐在地面上。
成语用法:席地而坐偏正式;作谓语;指随便的场面。
成语造句:(1)战士们席地而坐,谈笑风生。(2)在营火晚会上,大家席地而坐,又说又笑,欣赏着精彩的文艺节目。
英文翻译:sit on the ground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李茂贞因战功卓著,官运亨通。他恃功自傲,拥重兵干涉朝政,昭宗皇帝即位后,就出兵讨伐他而失败。后来李茂贞几次造反未成功,元气大伤。他的军士自由散漫惯了,经常是席地而坐,开怀畅饮,大呼小叫,只好自生自灭

成语“席地而坐”的扩展资料

1. 席地而坐什么意思
席地而坐:成语,意为古代人铺席于地以为坐。席:宴席;席地:坐在地上的进餐方式。后泛指在地上坐。成语出处《旧五代史·李茂贞传》,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席地而坐的何时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
现存最古老的家具发现于东周墓中,此时的家具(桌类)已具有后世熟知的榫接结构特征,汉代后坐具相继出现。但此时还不是日常用具,而是仪典中供尊贵人士坐用。换言之,唐朝以前的席地而坐的“席”,算是当时的坐具了。魏晋南北朝时,西方的椅子、折凳等坐具陆续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才由双腿盘坐在地上而变成坐在椅子上。至隋、唐时代,席地而坐与垂足而坐两种生活习惯已经同时并存,透过现存的绘画可发现,宋、元时期垂足坐的椅、木凳及高型桌、台、案等家具已大量存在,而传统床榻等席地而坐的家具,其坐面与地面的距离亦已升高。可见垂足坐家具已稳固地占据宋、元家具主导地位。 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在文化艺术上丰富多彩,由于大兴宫室和贵族府第,家具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的起居习惯呈现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迭坐和垂足而坐同时并存的情景。到唐朝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人们开始坐高,双足悬起,中国的垂足家具才逐渐兴起,经五代十国至宋代垂足家具逐步完形,并完全取代席地而坐。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中国是什么时候结束席地而坐的?
是慢慢转变的,<史记>记载刘邦见郦食其的时候,’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而见食其。’可见那个时候刘邦已经很聪明了,能够坐在床上洗脚了,这估计是中国椅子的雏形.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席地而坐的席字是什么意思
【成语】: 席地而坐
【拼音】: xí dì ér zuò
【解释】: 席:铺席;席地:在地上铺席。古人在地上铺了席子等物以为座。后泛指在地上坐。
【出处】: 《旧五代史·李茂贞传》:“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
【举例造句】: 席地而坐,以资何处的“它们”忽的被指挥起来。 ★鲁迅《两地书》二十七
【拼音代码】: xdez
【近义词】: 起步当车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席地而坐的?
一般认为椅子是在汉末晋初随着佛教文化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此之前,我们的先人一直处于席地而坐时代。 椅子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绳床,注:内曰椅子”。但在椅子这个名称出现之前,实物早就出现了。 东汉以后,胡床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它作为一种坐具,渐被普遍使用。桌椅出现以后,人们围坐一桌进餐也就是自然之事了,这对中原人席地跪坐的传统进食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冲击。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25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