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舍身取义」的故事
“舍身取义”的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舍身取义 和舍生取义有什么区别
没区别; 舍:舍弃;生:生命;身也有生命的意思,取:求取;义:正义。均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两者的意思都是:为维护正义事业而不怕牺牲生命;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舍身取义的意思
舍生取义是一个成语,读音是shě shēng qǔ yì,意为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释: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以身报国:成语,读音为yǐ shēn bào guó,释义为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宁愿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
出自:《魏书·辛雄传》:“卿等备位纳言,当以身报国。”
解释:你们身为纳言,应当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
2、舍身求法: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典故: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舍生取义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舍身取义出自哪篇古文?
出自战国·孟轲《孟子》里的一篇文章。现在的人一般都是取文章第一句做题目即《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全文(节选)如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如下: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扩展资料:
《鱼我所欲也》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我所欲也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文天祥 舍身取义的故事
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
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的那天。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
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
扩展资料: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
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
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
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
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天祥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中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英雄有哪些?
1、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
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2、谭嗣同
他在能够活下去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3、苏武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4、屈原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百姓们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5、董存瑞
董存瑞,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6班班长,1948年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的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年仅19岁。
董存瑞在他所在的六连担任爆破手,从城东北向隆化中学外围工事运动。国民党军的机枪严密封锁着他们前进的道路,董存瑞带领爆破组连续爆破了敌人4个炮楼、5个碉堡,胜利地完成了扫清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天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谭嗣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存瑞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舍身取义 和舍生取义有什么区别
舍生取义
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解释】: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拼音】:shě
shēng
qǔ
yì
【拼音码】:ssqy
【近义词】:以身报国、舍身求法
【反义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正确词条为“舍生取义”,是“生命”的“生”,不是“身体”的“身”。各位朋友,没有舍“身”取义这个词,希望不要再以讹传讹下去了。
HELP
YOU!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关于舍身取义的名言
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白话释义: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哪能不死呢,我愿留下这颗赤诚的心来光照史册。
朝代:宋
作者:文天祥
出处:《过零丁洋》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白话释义: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朝代:明
作者:顾炎武
出处:《日知录·正始》
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白话释义: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朝代:战国
作者:孟子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
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白话释义: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而选择是否逃避他
朝代:清
作者:林则徐
出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白话释义:生,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生而取义
朝代:春秋
作者:孟子
出处:《孟子·告子上》,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舍身取义”扩展: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解释: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近义词: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成语读音:shě shēn qǔ yì
英文翻译:give up one's life for righteousnes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注音:ㄕㄜˇ ㄕㄣ ㄑㄨˇ 一ˋ
繁体成语:捨身取義
反义词:贪生怕死
造句:我们为了革命事业要舍身取义
成语简拼:SSQY
成语用法:舍身取义作主语、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